大陸沿海地區,尤其是河流入海口到沿海島嶼一帶,有很多叫“門”的地名,它們大多位于江河入海口或港灣處,它們不是來自人工建筑,而是自然景觀,
長江口有江蘇海門;
江蘇海門高鐵站
珠江口有江門、澳門、崖門;
廣東江門城市新區
福建九龍江口有廈門、金門;
廈門市城市景觀
從廈門眺望金門島
浙江玉環島上有坎門、溫嶺與玉環交界處有松門、楚門,靈江入海口有海門、三門。
臺州三門風光
這種“門”是對自然景觀的一種形象表達。以“澳門”得名為例:
“其曰澳門,則以澳南有四山離立,海水縱橫貫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門,故合稱澳門,”也就是說,山或陸地相對,形似一道大門,這就是這些“門”的來源,
澳門
珠江,是廣東乃至東南沿海最大的水系,這里的“門”分布更加密集。
光是干流入海口,就有“八門奪海”之說。入海口的珠江分成“八大門派”,浩浩蕩蕩奔赴南海——
與長江、黃河不同,珠江入海的水道是“復合型”的,西江、北江、東江“會合”后,又在珠三角平原放射分汊出8條,其八大入海口分別稱為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
清代,珠江形成了“東三門”虎門、蕉門、橫門和“西三門”磨刀門、虎跳門、崖門入海。
1910年的珠三角地圖
近百年來,橫門與蕉門間的烏珠大洋淤成萬頃沙,導致蕉門外移,另有了新出海口洪奇門,成了東四門,
西邊,虎跳門、磨刀門間淤成了斗門沖缺三角洲,把海島連成陸地,稱為雞啼門,至此,“八門入海”的格局形成。
那么,珠三角入海口為什么有這么多“門”呢?主要原因如下:
水量發達、水系復雜。
珠江長度2320公里,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水量卻是后者的7-8倍之多,
珠江流域流經的云南、貴州、廣西、廣東降雨1200-2200mm,如此豐富的降水補給,讓珠江下游低洼區極易泛濫,分叉溢流;此外,珠江和眾多支流流經山區,這里植被眾多,水源涵養好,為干流提供了豐富的水流。
(2)地形原因
從云貴高原到兩廣丘陵,兩岸地形復雜,河流蜿蜒曲折,到了珠江三角洲,依然有不少基巖殘丘,河流因此形成分流,這些“門”的形成,多數是由山地挾持地形造成。
虎門大橋
東莞虎門鎮俯瞰
珠江口的地理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好像上帝一斧子劈裂了一大口子,讓海水灌進去,一直沖到最里面就是廣州了。從風水看,廣州是盡收財水之氣,從航運看,是外海的船能一直深入到腹地減輕了多少陸運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