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表達的媒介。像《進擊的巨人》這樣的漫畫,雖然一部分藝術性來自于故事的美感,但不能否認它也承擔著表達作者價值觀的功能。那么《巨人》的作者諫山創表達了什么的價值觀?我想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巨人的結局:故事中各個人物的行為對于世界有著哪些客觀影響,作者通過描寫這樣的故事來表達何種主觀思考。
I. 客觀事實
艾倫進行地鳴滅世,屠殺了世界上80%的人類,其后造成的政治局面可以說是耶派與韓派共享的勝利。耶派作為激進的主戰派,一直主張的是支持艾倫地鳴滅世,消滅艾爾迪亞人的敵人。對于他們來說,屠殺艾爾迪亞島之外80%的人類,可以說是僅次于完全滅絕島外人類的理想結果了。畢竟島外國家短時間內無力對艾島發動戰爭,而耶派也借著艾倫的聲名成功成為了艾島名正言順的領導者。非艾爾迪亞人很難完全相信巨人之力的消失,地鳴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艾島對島外世界的威懾。艾倫烈士般的行為在島內耶派的宣揚之后必然會為戰爭機器添柴。同時,島外世界因為地鳴而產生的仇恨與猜忌必然成為耶派對內渲染危機感的工具。總的來說,地鳴后的艾島是最適合耶派生長壯大的土壤
韓派以阿爾敏作為代表,一直主張的是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艾島與島外世界的爭端。屬于韓派的主角團在漫畫后期致力于阻止艾倫滅世,并在結局成功殺死艾倫,停下了地鳴。對于韓派,最難解決的問題是:如果不發動地鳴,那么如果島外世界決定滅絕艾爾迪亞人,而非和平對話,那么艾爾迪亞人如何自保?漫畫里也有人如此問過阿爾敏,但阿爾敏卻無從回答。艾倫的行為卻幫阿爾敏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將島外人類屠殺80%,剩下的人類根本無力對艾島發動戰爭,也就只能選擇和平對話。同時,艾倫安排主角團狙殺自己,從而成為英雄,也讓他們有了成為外交使節的資本。換言之,沒有地鳴滅世,阿爾敏根本沒有應對島外進攻的策略;地鳴滅世給和平談話提供了絕佳的客觀條件。
艾爾迪亞島的兩個派系都在這場慘劇中獲得了雄厚的政治資本,艾爾迪亞人也沒有蒙受太多損失,他們可以自由地在韓派和耶派中選擇,他們的前途相比于從前無疑已經拓寬了許多。與此相對的,則是島外世界遭受的災難。地鳴摧毀的不僅是80%的人口,與人口一同被毀滅的還有工業文明和社會架構。可以想象在地鳴之后的很多年月,人類會處在類似于《輻射》一般的文明倒退階段。瘟疫,饑荒,匪患會讓剩余的人類在困境中繼續掙扎,直到文明被重建。
那么這個世界獲得了什么呢?或許艾倫的行為一個有益之處在于它促進了仇恨的化解。因為艾倫將巨人之力徹底抹除,艾爾迪亞人便和普通人一樣了。島外世界的人將會逐漸接納艾爾迪亞人,逐漸化解他們對艾爾迪亞人的仇恨。然而這個策略未必有效。正如作者自己展現的那樣,馬來人軍隊在地鳴結束之后第一時間對身邊的艾爾迪亞人舉起了槍– 他們無比害怕艾爾迪亞人會再次變成巨人。雖然阿爾敏爭辯說“假如我們可以變成巨人,那你舉槍對著我們,我們沒有理由不變成巨人”,但是這樣的說辭或許能說服一兩個人,卻很難說服世界上殘存的大部分人類。畢竟地鳴對他們造成的恐懼是無比巨大的,而他們又無從確認艾爾迪亞人的說辭。即便經過一段時間,島外人類能夠相信巨人之力已經消失,他們也很難忘記地鳴造成的傷害。這樣集體的仇恨會成為軍國主義的搖籃,最后只會導向另一場戰爭。也就是說,只有到幾十幾百年之后,當國仇家恨都成為幾代人之前的歷史,消除巨人之力才算是真正帶來了一些民族融合上的益處。
其次,民族融合本身也是一個極有問題的民族政策。消除巨人之力,把艾爾迪亞人都變成普通人類,這其實是為了融入另一個民族而放棄了自己的民族獨特性。就如同黑人放棄自己的文化根源去融入白人社會一樣,這樣的民族融合是有爭議的。《X戰警》系列其實對于這一話題有所探討。記得有一部X戰警里的反派就研究出了一種藥劑,可以消除變種人的超能力,將他們變成“普通人”。即便是溫和如X教授,也是對這種民族融合政策持反對態度的。說到底,消除一個民族的特性而去融入另一個民族,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那么如此分析下來,可以看到艾倫一系列行為之后,所造成的影響對于艾爾迪亞人是極為有利的,而對島外世界則是傷害極深。擁有普世價值觀的人是不能原諒艾倫的,必須將他的行為視為大奸大惡。而擁有民族主義價值觀的人則可以把艾倫當作英雄。
II. 諫山創的主觀思考
諫山創花費了極多的筆墨來表達自己對戰爭的思考,而且他通過不同人物的不斷提問,引導讀者提出了最核心的問題:“如何才能達到和平?”這是他刻意為之的結果。不像宮崎駿這樣明顯反戰的創作者,諫山創在《巨人》中常常讓讀者看到故事的兩面性:阻止地鳴則艾島會被攻擊,不阻止地鳴則世界毀滅;馬萊人及其不公正地對待艾爾迪亞人,而艾爾迪亞人曾經卻也犯下巨大的惡行;艾倫本人因為馬萊的入侵行為家破人亡,卻也屠殺了無數馬萊人;薩沙被賈碧槍殺,但賈碧同樣也是在保家衛國。諫山創一邊描寫了仇恨和暴力的愚蠢,一邊卻也描寫了仇恨和暴力的合理性。那么,當讀者對他提出問題:“如何才能達到和平?“這必然是諫山創引導的結果。
既然引導出了這樣的問題,那么無論是出于滿足讀者的需求,還是出于邏輯的連貫性,諫山創有責任給出答案。而他也確實給出了一個答案:地鳴屠殺80%的人類之后,艾島與島外達成了實力平衡,于是有了和平對話的機會。這無疑是一個極為殘酷的答案,然而無數優秀的反戰的作品正是通過展示戰爭的殘酷并對其進行嚴肅的批判,來表達反戰的主題。也就是說,諫山創價值觀如何,就取決于他對自己的答案持什么態度。
想要明確諫山創對于這個答案的態度,那么就要回答這兩個問題:諫山創是否認為這個結果是好的?諫山創是否認為達到這個結果的手段是好的?
首先,對于戰后的描寫,具有負面諷刺意味的有這么一處:艾爾迪亞人在戰后變為右翼主導的軍國主義化國家。旁白對此評論道:“戰斗不會停止,直到艾爾迪亞和世界其中一個消失。”這一處確實可以感受到,諫山創對于這樣一個結果是持有一定的批判態度的。然而,對于戰后的描寫更多的還是較為正面的。讓,萊納,科尼,亞妮這些主角團里的人物,在艾倫身死后恢復了艾倫與他們交流的記憶,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為艾倫的犧牲感到感動。這在尋常的少年漫中無可厚非,畢竟主角犧牲了自己拯救了伙伴。然而在《巨人》中,這樣的處理明顯忽視了艾倫在犧牲了自己生命的同時還犧牲了無數無辜者的生命。易地處之,假如我得知我的伙伴為了拯救我而犧牲那么多無辜生命,我的心情或許會非常復雜,而非簡單的感動。簡而言之,諫山創這里對于主角團的情感描寫過于正面了,似乎是在回避對于艾倫的批判。同樣的,后面出現的調查兵團全員和薩沙的影像也過于煽情過于正面了。最后,諫山創以阿爾敏之口提出了對和平談判的希望,表現出的態度是較為認同和肯定的。然而諫山創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和平談判”是建立在血流成河的基礎上的。那么他對于“和平談判”的認同,只能被理解為對于“實力平衡之后再和平談判”這個策略的認同。總結一下,諫山創對于戰后結果的描寫確實有諷刺的部分,卻不能掩蓋他有大量的正面描寫,那么起碼我們是有理由認為諫山創對這樣的戰后結果持有認同態度。
那么諫山創對于艾倫的所作所為(即達成這樣戰后結果的手段)是什么樣的態度呢?首先,第139話里完全沒有任何對于艾倫的直接批判和反思。就連阿爾敏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讓他在安靜的地方永世長眠吧。”唯一可以算作一點批判的內容是旁白所說的:“無數的人被奪去生命,幸存者們也每日忍受著無法治愈的傷痕所帶來的痛苦。”可即便是這里,旁白也完全沒有提及艾倫。這樣的安排對于政治敏感度極高的諫山創而言是極為反常的。如果連“馬萊人對巨人之力的消失表示不信任”這一細節都有篇幅去寫,那么為什么沒有角色問出一句“艾倫這樣做真的值得嗎?“假如艾倫真的如某些解析所說,一言一行都被尤米爾死死控制,那么他的處境則與二戰中屠殺猶太人的普通德國士兵極為相似。對這樣的人不進行任何的批判和反思,這讓我難以想象是諫山創能夠做出的事情。
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在于,作者完全忽視了吉克的絕育策略的可行性。相比于艾倫的滅世路線,吉克的絕育路線對世界的傷害小了太多太多,甚至沒有人需要為此付出生命。吉克路線的代價僅僅是艾爾迪亞人一族逐漸走向消亡,而這樣的過程也是緩慢而溫和的。如果一個人真的摒棄了民族主義的情感,且自己民族的和平消亡可以拯救無數人的生命,那么這完全應該是一個他可以接受的結果,。然而奇怪的地方在于,諫山創并沒有認真地將吉克路線與艾倫路線做過對比。他沒有解釋過為何吉克的路線是不好的,也沒有解釋過為何艾倫的路線是好的。即便是阿爾敏和吉克在“道路“里的討論也完全沒有提及吉克路線的可行性和與艾倫路線的對比。諫山創非常取巧地回避了這個問題:艾倫純粹是為了按部就班走過自己看到的劇本,為了最后能夠消除巨人之力才走上了滅世的路線。也就是說,艾倫本身沒有思考過吉克路線和滅世路線哪個更好,那么作者自然就不用寫出來了。這樣看來,諫山創對于民族主義的態度不得不說是曖昧的。
綜上所述,我個人傾向于認為諫山創確實有可能通過這樣的結局,在不經意間表露出了自己對于右翼民族主義一定程度上的認同。當然,這只是我根據漫畫的上下文做出的一個推斷,確實也是有另一個可能的。
III. 另一種可能 – 虎頭蛇尾的希臘悲劇
假如諫山創對于《巨人》的結局所持的態度并非認同,而是一種希臘悲劇式的無奈,那么我們分析又會有所不同。《巨人》這個結局所表現出的悲劇性有兩點:(1)人類始終處于永恒的互相仇恨,互相爭斗之中,沒有任何方式能夠讓人類從其中解脫;(2)艾倫短暫的一生一直在追求自由,而最后觀眾卻發現他自始至終都被他所看見的未來牢牢地限制了自由。
(1)人類的永恒悲劇
諫山創的一些手法限制了對于這一種悲劇性的體現。首先,諫山創在最后對于主角團即將進行的和平談判抱有的積極態度很耐人尋味。假如諫山創的態度是“唯有經過這樣慘烈的犧牲,人類才有可能進行和平對話,“那么他對人性的詮釋便是淺薄的。即便是在《巨人》世界這樣一個他故意炮制了極端矛盾的世界里,在戰前進行政治斡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比如美蘇冷戰時的古巴飛彈危機,赫魯曉夫和肯尼迪二人保持了冷靜和克制,便成功規避了全面戰爭,這在《巨人》世界也并非沒有可能。如果諫山創僅僅是為了故事精彩而安排了滅世劇情,那么無疑他已經犧牲了故事的文學性和嚴肅性。
假如諫山創的態度是“艾倫對世界造成的創傷是完全的悲劇,活下來的人應該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來讓世界變得更好,“ 那么他對人性的詮釋便是天真的。殺死艾倫成為馬萊人心中的英雄,這本就是諫山創一廂情愿的設計。主角團都是艾爾迪亞人,都是艾倫的摯交好友,甚至都是艾爾迪亞進攻馬萊的士兵。僅憑他們斬殺艾倫的功勞,是否能夠平息島外人的恐懼和仇恨都未可知,更何況成為他們的英雄呢。參照總統選舉里候選人們互爆黑料的節奏,主角團不被綁上火刑柱已經算好了,成為英雄的劇情設計實在有些低估人性。而且,即便他們作為使節團出使艾爾迪亞,我也看不到任何”和平對話“能夠成功的可能性。對于把艾倫當作烈士的艾爾迪亞人來說,斬殺艾倫的主角團眾人無疑就是叛徒。他們的到來與其說是和平對話不如說是火上澆油。
其次,對于主角團和平對話的嘗試,諫山創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思考。其實耶派韓派的爭執諫山創已經鋪墊了幾十話,就是為了引導出最后的答案。可是諫山創卻沒有對這個答案做出任何解釋。他沒有描寫和平對話遇到的困難,也沒有描寫他們為之做出的努力。這一切都是輕飄飄的空中樓閣,也就沒有辦法體現出任何思考。假如諫山創安排主角團的結局不是去和平對話,而是去“問問神奇海螺吧”,那其實對于主旨的表達與現有結局也無甚區別。
最后,也是我一直很難接受的點,就是在諫山創筆下,死去的這80%人類顯得毫無重量。阿爾敏沒有提及他們,三笠沒有,主角團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如果諫山創真的想要體現人類固有的悲劇性,那這無數條人命會是極佳的切入點,可惜諫山創并沒有。這是江郎才盡還是有意為之,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2)俄狄浦斯一般的艾倫
艾倫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可到最后,他卻是最不自由的那個人。這樣的安排是有希臘悲劇式的美感的。可是在諫山創的手中,這樣的劇情反轉反而看上去像是一場預謀已久的人設崩塌。在漫畫的前期,艾倫這個人物最大的動力就在于他親眼目睹了母親被巨人吞食的畫面。這是驅動他不斷前進,不斷探索真相的源動力。然而當結局揭曉,艾倫竟是那個親手葬送母親的人。在諫山創筆下,艾倫似乎沒有什么掙扎就做出了這樣的選擇,而付出這樣的代價,僅僅是為了按部就班地消除巨人之力。這樣的行為完全違背了幾乎所有之前對艾倫性格的描寫。同樣是目睹了心愛之人在眼前被殺,岡部倫太郎就能夠堅持不懈地尋找那個大圓滿的世界線。而以諫山創對于艾倫性格的描寫,我并不認為艾倫會是一個比岡部倫太郎軟弱的人。
誠然,作為讀者我們可以腦補,艾倫已經看見過所有未來和過去,他知道如果自己救了母親,就會有別的悲劇發生。就像138話長夢所展示的那樣,如果艾倫不按部就班地走向未來,那么發生的事情會更加悲慘。然而這是一個偽命題。諫山創在138話里告訴我們,如果艾倫不滅世,那么艾島會被攻破,伙伴們就會被追殺。可這只是諫山創的強行安排,并非完全合理的劇情。完全可以想象艾倫可以依靠地鳴擊潰聯合軍隊之后便就此停手,這樣既不用滅世,也不用眼睜睜看著親友被殺。同理,我們更沒有理由相信,艾倫沒有任何能力對母親伸出援手。
IV. 結語
雖然我在這篇文章里通篇都是批評,但是總體而言我覺得《巨人》還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諫山創草蛇灰線鋪設劇情的技巧真的是非常精妙,對于政治和人性的深入思考也是時常令人眼前一亮。越是如此優秀,越是讓人對這樣的一個結局感到惋惜。結局確實在劇情結構上沒有什么可以非議的。立意上也確實看到了諫山創平衡各方面考慮的嘗試,只能說確實不算成功。或許劇情發展到了這里,本就沒有什么十全十美的結局方式了吧。如果說前138話創哥是神的話,139話的創哥算是讓我們看到了他凡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