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該不該被罵?面對女性的困境,電影回避了真正的問題

于無聲處聽驚雷。清明期間《我的姐姐》高舉“女性視角”旗幟來勢洶洶,果不其然,一經播出便引發廣泛熱議,

評論區兩級分化嚴重,有人深受感動,感謝影片揭露了女性困境,啟發了解決現實問題的不同思路;有人大為失望,稱這是《娘道》后傳之《姐道》。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從評分和票房來看,這無疑是部成功的商業電影。這類著眼于社會熱點議題的電影,天然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也天然會受到廣泛的輿論壓力,電影中流露的價值觀,往往決定了人們是否會對電影的其他方面一票否決。

女性的困境和掙扎

清明播出的《我的姐姐》,堪稱一部現實主義恐怖片,電影的前半部分從家庭、社會、職場等多個角度展現了當代女性的困境和掙扎,


女主人公安然出生于一個極度重男輕女的家庭,爸爸因此一直不喜歡她,脾氣暴躁和有暴力傾向的爸爸造就了安然一個不幸的童年,也讓她過早地形成了獨立和反抗的性格。

長大后面對欺辱和傷害,安然更多的是憤怒而不是委屈。對于親人和社會上的道德壓迫,安然也有著超乎常人的勇氣和智慧。

到這里,一個深受重男輕女觀念壓迫的女性形象呼之欲出,讓人對后來安然的反抗行為充滿期待。直到安然在父母墓前示弱和抗議他們的不公對待時,我才隱隱感覺不對味兒了,


女性與自己和世界的和解

“我要的,從來都不是房子。”安然的抗爭,很大部分是為了想在父母前證明自己,為了逃離家庭給自己生活帶來的陰影,而不是為了夢想。“你不愛我,不是因為我不夠好。”而弟弟的依賴、姑媽的諒解、舅舅的關愛,讓她感受到了以前夢寐以求的東西——愛。

影片最后,安然與自己和解了,穿上了很多年沒有再穿的裙子;她也與世界和解了,親口表露了對姑媽和舅舅的感激,她再也沒有不顧一切逃離成都的理由了,于是,決定不把弟弟交給領養家庭也就順理成章了。


《我的姐姐》該不該被罵

眾所周知,社會問題難就難在它錯綜復雜,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女權問題與許許多多社會問題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傳統的家庭觀念講究“愛和犧牲”,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不是涇渭分明的,即使影片中男性無一例外都是無形中的受益者和女性苦難的制造者,他們也不應該受到“譴責”甚至是被“改變”,而應該主動去“諒解”,


激進派和溫和派、保守派的論戰

許多人詬病結局,認為結局是種妥協,最后安然也成了現有價值觀的維護者和“幫兇”。有人反對說,安然是個勇敢的女孩,這是她獨立自主的選擇,拿“女權”來壓迫她和之前的道德綁架有什么不同?

回避真正的問題

觀眾本來想看的是受到落后觀念壓迫的女性的自救,而到最后卻成了女性與這個世界的和解,編劇的邏輯是合情合理的,只不過她采用了許多手法回避了觀眾想看的問題。


試想,如果弟弟到最后不那么乖巧可愛,姑媽也沒有善解人意,舅舅也根本上還是個市井無賴,那安然做何選擇才是“對的”?而這恰恰是現實中被迫“扶弟”的女性面臨的真正的問題,

6分的現實片,7分的親情片

從影片對現實的揭露、對角色的塑造來看,編劇和導演是能夠共情的,并且也是有野心的,因此也賺足了眼淚和票房,只是對于一些問題的刻畫還是不夠新奇和大膽。


全部歸咎于編劇和導演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但這確實暴露了電影的局限,也就注定了它不會像《我不是藥神》一樣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而只能停留于口頭的爭議上,


問題的解決任重道遠

其實不必糾結于結局,甚至也不必糾結于這部電影,電影本質上是時代的產物,如此復雜的問題交給一部電影來解答也不切實際。當人們自己有了真正的答案,電影給出的答案還重要嗎?文/他山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不該,畢竟都這么大的人了呀!

  2. 感覺太現實的太沉重了,沒啥人愿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