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后的“肉體解放”:女孩以裸露為美,尊嚴成最廉價的東西

蘇聯解體前,不少年輕人就把西方文化視為潮流,他們嫌蘇維埃政府管得太寬;解體后,這些人也著實體驗了一把徹徹底底的“自由”,只不過,這樣的自由連美國人都感到害怕,


美國有句話是這樣講的:只要法律不禁止,你想做啥都行。或許在許多人眼中,美國社會幾乎代表著自由與開放,蘇聯則恰恰相反,當局一直牢牢地管控著社會,他們借助暴力手段消滅黑幫、色情和毒品交易等等,同時大搞教育建設,建立了嚴格的文化審查制度,諸如裸體、同性等絕不允許出現在電視節目中,希望以這樣的方式幫助年輕人塑造出正確積極的價值觀,

然而,年輕人多少有些叛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蘇聯社會發展停滯,經濟崩潰生活資料匱乏,在不少“專家”的蠱惑下,越來越多的青年開始相信眼下錯誤的根本就在于蘇聯體制,它本身是一個冰冷的囚牢,蘇聯解體后,實權大佬們忙著把昔日的國家資產揣進自己口袋,成年人更關心如何在這場劫難中生存下去,年輕人則徹底失去了約束。無政府主義風靡一時,俄國青年把秩序崩塌后的混亂當成自由,他們像美國人那樣三五成群地湊在街頭無所事事,天黑后便聚在一起吸毒酗酒,在各種派對中享受著“自由”,俄羅斯的年輕人非但不以此為恥,反而將其稱為“精神與肉體的解放運動”,


在酒精和毒品的支配下,亢奮的年輕人忘乎所以。他們隨意地跟陌生人發生關系,或是因一些瑣事同對方打得頭破血流,有不少人因此丟了性命,傷人者卻不會受到法律制裁,根據老人們回憶:最初幾年里,幾乎每一個清晨,莫斯科大街小巷到處都是醉得不省人事、衣不蔽體的年輕人。市民們去倒個垃圾,常常會在垃圾堆里發現死去的棄嬰。有些幸存的棄兒被好心人收養,然而貧窮無法讓他們接受良好教育,結果當這些孩子長大后,他們只能靠從垃圾堆里撿拾殘羹剩飯維生,一輩子都要忍受饑餓和貧困折磨。

在普通人眼中,彼時俄國的墮落是一個國家的不幸,但在黑幫眼中,這卻是遍地黃金的市場。

黑幫肯定不是啥好東西,但當時的俄國青年將美國街頭文化視為圭臬,居然也把加入黑幫視為一件十分光榮的事,除此之外,寡頭們忙著分家產,軟弱無能的葉利欽政府根本無法控制局面,不少失業者為了糊口,不得不向黑幫討飯吃。因此在解體最初幾年里,俄羅斯黑幫死灰復燃,進入了黃金發展期,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年輕人突然意識到,自己被黑幫當炮灰驅使了,他們被逼運毒,或是做一些其他危險的勾當,在黑幫眼里,這些毫無價值的工具人隨時都可以“甩掉”。那段時期,每一個被遺棄在荒郊野外的汽油桶里,可能就藏著一個下場悲慘的青年,


根據資料:僅1995年,俄羅斯就有超過10萬人死亡、傷殘或是下落不明;平均每1000人里就有1人從事著非法勾當,而每5分鐘就有一人死于非命。

最悲慘的莫過于女孩們。蘇聯解體后,昔日充滿朝氣的蘇聯女孩仿佛變了個人。她們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夢寐以求的“潮流服裝”,爭先恐后地吸毒酗酒紋身,隨便同陌生男孩發生關系,更是盡可能地穿得暴露來顯示自己足夠“潮流”,這個弱小的群體被罪犯們當成了“搖錢樹”,他們等待著女孩們醉倒在街頭,立刻將她們控制,方便日后賣給人販子。女孩們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永遠失去了自由,她們也曾試圖掙扎反抗,為了馴服這些女孩,罪犯們不惜毒打,或是通過肉體和精神上的虐待來讓她們徹底絕望,即便是失蹤女孩的家人報警,警察頂多也就例行公事地找兩下——這樣的案子實在太多,破案的希望渺茫,他們自知能為力便也聽之任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著拐賣女孩,從東歐到西歐竟產生了一條“生產線”,甚至有不少年輕女孩自愿走上了這條路。俄羅斯并不是蘇聯解體過程中受害最深的國家,一些獨立發展能力的邊緣小國才是。例如摩爾多瓦,這個盛產名貴葡萄酒的東歐小國同樣以美女多而聞名于世,由于過度依賴聯盟的幫扶,蘇聯解體后,摩爾多瓦的經濟迅速陷入崩潰,社會發展陷入停滯甚至是倒退,因無法接受教育,年輕人只能靠體力勞動換取微薄的薪水勉強糊口,摩爾多瓦陷入了這樣的死循環中,國家前景黯淡令人看不到希望,2017年,摩爾多瓦的人均GDP約為2290美元,只達到大陸的1/4多一點而已。

年輕漂亮的摩爾多瓦姑娘向往著光鮮的小資生活,因此,常有穿著體面的人在摩爾多瓦街頭問女孩:你們想不想去巴黎或是羅馬的高檔餐廳去當服務員?不少女兒欣然答應,然而她們很快便會被控制,行動電話錢包被沒收;歹徒們先用暴力摧毀她們的尊嚴,經過簡單的“訓練”后,條件好的女孩被賣到荷蘭紅燈區,差一點的則會在一些落后國家條件簡陋的旅店中慢慢消磨掉青春,


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年輕姑娘莫名失蹤,而這樣一條罪惡的“生產線”,正是誕生于蘇聯解體后的“自由”之中。人們并非沒有做過拯救這些女孩的嘗試,然而令人難以相信的是,許多被好心人花重金贖走的姑娘居然主動“重操舊業”,原來,當她們滿懷期待地回到家鄉,看到闊別許久的家鄉依舊像記憶中那樣破敗,而自己又身無長處又不愿從事體力活時,這些女孩便想起了她們在斯威格的生活。雖然尊嚴被踐踏,但好歹來錢快,只要習慣了又何嘗不是一種生活呢?如今,摩爾多瓦近1/10的女性都走上了這條道路,甚至有不少女孩主動要求入行——她們已經把它當成了一份工作,

俗話說得好:失去的才是最珍貴的。80年代末期,曾有美國記者在蘇聯做了一份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八成百姓對國家仍抱有期待,他們希望掌權者們能做些什么來拯救國家。與之相對的是,在精英階層中,希望立刻改姓“資”的人竟占到了76.7%。剛解體那會兒,許多人恨不得往“紅色巨人”的遺體上狠狠踢一腳,然而僅一年后,隨著盧布瘋狂貶值,俄羅斯通貨膨脹率達到2501%,1萬盧布只能買雙好點的皮鞋,人們終于開始懷念蘇聯了,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俄國人跑到大街上,高聲呼吁葉利欽政府恢復聯盟,然而塵埃落定,一切都無法改變了,


值得一提的是,僅1996年,俄羅斯經濟方面的損失就相當于重打了兩遍衛國戰爭,然而,比經濟損失代價更大的是民眾失去了信仰;更可怕的是,就連年輕人也對祖大陸生懷疑,放棄了思考與抗爭時,這個國家才真正陷入了絕望,

3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2. 好像俄羅斯人里面想珍惜以前蘇聯時代的不多……

  3. 一張配圖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