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黃鶴樓,敗也黃鶴樓?武昌之旅:千年古城有點“小破舊”

武漢三鎮中,游客對武昌可能更為熟悉,因為大名鼎鼎的黃鶴樓就矗立在武昌的蛇山之巔,但凡登黃鶴樓者,必到武昌。


武昌西臨長江,東擁東湖,是武漢三鎮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它始建城于東吳黃武二年,黃鶴樓也是那個時候而立。


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昌打響,“武昌起義”成為大陸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之一。


巧的是,黃鶴樓與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挨著很近,一個在蛇山之巔,一個在蛇山之下,都是武昌著名的游覽勝地,


武昌的建城歷史大概是有1800年了,它作為武漢三鎮之一,其老城區至今是保留著舊貌,它有時代遺韻,也有時代滄桑,


若以司門口一帶為一個中心,向四周擴散至少2公里的話(東至丁字橋路,南到巡司河,西臨長江,北到中山路),武昌老城區給我的感覺恍如是在另一個時代。


不論是在得勝橋、糧道街,還是民主街、司門口一帶,蛇山南北附近,疑惑是站在武漢長江大橋望去,武昌老城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腳步而有大建設,


有武漢網友稱,是因周邊建筑不能高于黃鶴樓,加上可供開發地塊較少,居住密度較大,因此發展困難,建設難,


這難道是成也黃鶴樓,敗也黃鶴樓?


長江沿線,無疑是武昌區最早的繁華地帶,司門口、戶部巷、中華路、胭脂路等都是老武昌的繁華縮影,延續至今,透露著武昌的年齡與古樸,


這樣的一個地方,這樣的一個好位置,按理說發展會更快,更好,但它并不像是人們所認為的那樣,這一切似乎是源于“限高令“,


作為外地人,我聽到最多的話是“不能高于黃鶴樓”,


黃鶴樓作為武漢城市標志性景觀,它于武昌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登黃鶴樓,觀武漢三鎮,看長江、漢水之滔滔不絕,其之高,以“蛇山之巔”而概括,


因此,我在查相關資料時,得到了這么一個結果:“在保證展現黃鶴樓城市地標形象的前提下,規劃提出,以黃鶴樓為中心的500米范圍內,嚴格控制建筑高度,不遮擋黃鶴樓望江中心視線,不超過黃鶴樓基座(海拔61.7米),”


這不僅是限制了黃鶴樓片區的內的建筑物高度,也推遲了片區內,本該就拆遷的“老破小”的進度,


從民主路望去,站在司門口天橋上看去,立在武漢長江大橋上望去,高聳于裙樓之上的白云閣、黃鶴樓是那樣醒目,但周邊建筑的“小破舊”也是一覽無遺,毫無遮擋,可這些建筑片區是拆不動,也拆不起,


雖然我個人對其中的得勝橋十分有好感,從那里遙望黃鶴樓有歷史的代入感,也有人間煙火的別具魅力,但得勝橋的拆改已在進行中,我好幾次路過那里,并在那里進行素材創作時,附近的人都在說“趕緊拍,拆了就沒了,”


人們對這一塊既有期盼,也有不舍,


老城區有歷史,有人文,更有他們的青春與記憶,如果說,歷史是遙遠的對象,那么生活則是他們最親近的“人”,可想而知他們對這里的深厚情感,


奈何迫于現實,也迫于生活的真相,“小破舊”的生活隱患太多,空間的逼仄和壓抑也陸續而來,得勝橋片區內的拆改相對于其他位置,可以說是一種幸運,


但縱觀整個老城區,武漢這幾年的發展方向似乎是“忽略”了這一塊,就單說司門口,老武昌對它的無奈與感慨是比我這個外地人更為強烈和惋惜。


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司門口就是繁華的十里長街,明清以后,“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的繁華景象即使在今天也被人所稱道,


隨著武漢長江大橋的通車,司門口商圈更是迎來了新的生機,赫赫有名的武昌商場曾是武漢十大老牌商場之一,是百萬大學部生購物首選,


那時的戶部巷可不像今天,那時的江漢環球電影院太受歡迎,天橋上的小販也很多,人們的青春與記憶隨著時間一起于長河中流淌,


但很多人也沒想到的是,司門口隨著城市發展,居然要在長河中退出舞臺了,門店大多轉讓,商戶紛紛遠走,它仿佛要被“遺棄”。


當我站在天橋上,望著游客進進出出戶部巷,望著黃鶴樓高聳在裙樓之上,不禁困惑,這片可以說擁有得天獨厚的商圈為何就慘淡了呢?


這究竟是周邊商圈的興建,擠掉或分散了其人流量,還是“限高令”阻礙了它發展的腳步?現如今,積玉橋成為了武昌高端樓盤的聚集地,也是有錢人首選置業的片區,


千年古軸的武昌舊城改建項目最終會令這老城區變成什么樣子,不得而知,雖然我也有期待。


眼下,所看到的熱鬧是依靠著旅游產業的支撐,戶部巷、曇華林、黃鶴樓、武漢長江大橋……若武昌老城在改建中保留其文化特色,以發展旅游為主也是一種生機,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