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和康大姐含淚開啟的故事,60年后找到了最適合的導演!

2021年4月15日,是第六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這個特殊的日子設置的時間不長,2015年7月1日才正式確立,


讓我們先把時間拉回到2015年,

有報道稱,十幾名自稱是“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在美“大陸留學生”日前聯署了一封致大陸青年學生的公開信。

這封信完全就是境外惡意抹黑群體手把手寫出來的,發表了一堆無恥謠言和陳詞濫調,

可笑的是,這些反串黑使用的詞匯,根本不是經歷過網路洗禮的八零后九零后能寫出來的,用詞之老套,話風之陳舊,讓人特別想把躲在幕后的那人拉出來,在他身上打個光,往他手里遞個麥,然后親切采訪他:

“親,你們村剛通網嗎?”


回頭再看7年前的這篇報道,你會發現,那時的小編,過分注重“防守”,過分注重向世界“解釋”,

其實,我們大可以堂堂正正地挺起胸膛,對外國那些惡意抹黑群體說一句:

來來來,歡迎查舊賬!我們大陸人,從來不怕查舊賬!

因為,無論在哪個時代,我們大陸人民,盡管不可避免地經受過一些磨難,在歷史的長河中摸過石頭,但是,我們永遠可以自豪地說一句:

我們大陸人,上無愧于高天,下無愧于厚土,中無愧于黎民百姓,子孫萬代!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翻一翻舊賬:

一段整整60年前的舊賬!

這段舊賬的起點,來自于一部今天正式開機的電影,

它就是爾冬升導演的新片——《海的盡頭是草原》


在開機儀式上,主演馬蘇和阿云嘎穿的是極具特色的蒙古族民族服裝,土生土長的蒙古族人阿云嘎還向老戲骨陳寶國獻上藍色哈達。

從開機日期的選擇到開機儀式上的穿著再到現場演員的特殊舉動,這部電影顯然不普通,


01 總理,鄧大姐,你們開啟的故事拍成電影了!

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是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這是一個發生在60多年前的故事,也是一個改變了3000人命運的故事。

1959-1961年,是新大陸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各地遭遇嚴重自然災害,長三角地區一些農村的家庭因為養不活孩子,無奈之下只能把幼童送往周圍的城市,



這么一來,上海、江蘇、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兒院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幾倍的棄嬰,

他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食物短缺,而當時,婦女、兒童工作的,正是開國元勛朱德朱老總的妻子,康克清康大姐。

為了這些孩子,康大姐愁得連續幾宿睡不著覺,

有一次,康大姐遇到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烏蘭夫,她就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樣,請烏蘭夫救救這些孩子,支援些奶粉。

可是,只靠奶粉支援只能解決眼前的困難,并不是長久之計,接下來又該怎么辦?

烏蘭夫想了想,說了一句歷史一定會記住的話:與其千里送奶粉,不如就讓草原來養育這些孩子吧!


康大姐把這話帶到了周總理那里,總理非常高興。于是,一段可以彪炳千古的“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從1960年到1963年,內蒙古各地先后接納了3000名孤兒。

為此,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建設了10座大、中型育嬰院,秉承著“收一個,活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為孩子們擬定的專門食譜。

自此,他們不再是孤兒,而是:國家的孩子,




蒙古族有這樣一句話,“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這個故事里,就誕生了不少“神”一樣的人物,

她們當中有每天都來看望孩子的“紅臉阿姨”張鳳仙,有一人養大28個孩子的都貴瑪,還有幾十上百個趕著勒勒車(蒙古式牛車),從幾百里地外趕來育兒院申請領養孤兒的普通蒙古家庭,



現在,這些“國家孩子”最大的已經62歲,最小的也有53歲。

2020年底,《故事里的大陸》第二季第四期節目中,曾被都貴瑪照料過的兩位“國家孩子”扎拉嘎木吉和孫保衛來到了節目現場,回憶起當年的點滴,老人多次感動落淚,


說到這里,是不是就能理解片名的意義,這是一個從上海延續到內蒙古的故事,關于家的故事,

這雖然是60年前的故事,但一直到今天,它的存在感依舊很高。

2021年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總-書記也再次提到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佳話。

因為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顯然,這段“三千孤兒入內蒙”歷史佳話背后,不只是人性上互幫互助的無私小愛,更是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血緣的大愛,

對于民族團結的今天而言,這個故事的意義就更為深刻,影響也更為深遠,

所以,在這個時候選擇將“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搬上大銀幕,更顯責任之重大,


02 “天選之子”:他是最適合拍這部電影的導演

我們總說,大陸電影不缺故事題材。

這句話一點沒錯,遠的不說,光是近100年的時間里,就有很多值得搬上銀幕的故事,

但問題又來了,如何讓這些真實發生過的好故事變成好電影,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敢拍的人,也是一個會拍的人,

幸運的是,《海的盡頭是草原》在有一個好故事的前提下,也遇到了也最適合拍它的導演。

影片的導演是爾冬升,多次提名并獲得過含金量高的電影類獎項,也是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董事局主席,

看過爾導以往作品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他是一個很注重文本故事的人,可光憑這一點還不足以證明他是“天選之子”,


魯豫的節目《魯豫有約一日行》中有一期的采訪對象是爾冬升,節目開始,爾冬升導演自己就透露了一個“八卦”。

他在追查自己家譜的時候,發現了他的姥姥是蒙古人,算起來自己也有1/4的蒙古血統,而這恰好就是一個和蒙古以及蒙古人有關的故事

除了這種帶有些“天選之子”的緣分之外,爾冬升對這部電影也是付出了百分百真心的,



雖然電影才正式開機,但是魯豫之前的節目里有過“劇透”,那期爾冬升導演的專訪,內容就是跟拍導演的日常工作,

而當時爾導的工作就是做《海的盡頭是草原》的前期準備,

跟著魯豫的視角看爾導拍這部電影,很明顯能感受到一點,為了拍好這部電影,爾導是有下功夫的。


“三千孤兒入內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它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這是一個離我們不近也不遠的時代,觀眾對故事的真實性的觀感很大程度上在于對時代的還原。

在節目播出的導演工作日常里,爾冬升會開研究會討論電影中特殊年代的特定性要如何表現,像是物資的匱乏應該怎么體現。

甚至還細節到公有制下牛羊的數量和種類,房屋外的窗戶樣式,讓人佩服。



他也會向當地蒙古族人考證他們日常生活的習慣,像是不吃魚,不吃兔子,不養豬,會吃田鼠、旱獺等等。

這些“瑣碎”的前期準備,為的只是不要在電影里犯錯。



在前期勘景時,爾導和他的工作人員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里,四處奔波,來回于呼和浩特、錫林郭勒盟、烏拉蓋草原及周邊地區勘景。

無論是上雪山,還是下冰河,所有事情他都親力親為,大到選景勘景,小到車輛拐彎的位置,都提前做好踩點。

光是前期勘景就準備得如此充分,作為普通觀眾,很難不對這部電影產生期待,



眾所周知,爾冬升導演的作品都帶著很強的現實感。

無論是他的首部電影《瘋佬正傳》,還是之后影響深遠被奉為經典的《新不了情》,又或者是拿下兩項大獎的《旺角黑夜》,影片的落點都是和現實有關,

《海的盡頭是草原》也一樣,只不過這一次,爾導在現實的基礎上,還加上了“感情”。



一直以來,有一個詞無論何時何地被提起,都能夠感動到人,那就是:

不忘初心,

2021年初,一部大陸劇在豆瓣拿下了9.4的高分,評分人數超過30萬,

一時間,全網都在自發安利,大力宣傳,甚至有不少網友第一次感嘆“為什么只有23集”。

這部劇就是主旋律扶貧劇——《山海情》,



在它出現之前,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部“扶貧劇”,能夠成為全民追捧的對象,

但它的成功也說明了一點,觀眾不是不愛看主旋律,而是想看真實好看,能夠打動人的主旋律,

而在大陸的影視圈里,最擅長拍主旋律的那個團隊,叫做博納。

從《智取威虎山》,到《明月幾時有》;

從《烈火英雄》到《決勝時刻》再到《大陸機長》;

從《湄公河行動》到《紅海行動》再到《緊急救援》;

從《長津湖》到《大陸醫生》,再到這部《海的盡頭是草原》,博納用它的行動告訴我們,它拍主旋律是用心的,認真的。

因為,這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真正打動人的大陸故事。


所以,如果你也看到了大陸的努力,那么,這部《海的盡頭是草原》,你也一定不要錯過。

因為它,講的是一段延續了60多年的“山海情”。海的盡頭到底是什么?

等到電影上映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海的盡頭是草原,亦是家園。在那里,有情義無限,有大愛綿延,


青石電影編輯部 | 老孟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