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鐘
編輯:王小笨
甜美的愛情在熒幕上出現了,它像言情小說一樣,符合大部分人對愛情的幻想:女主角美麗大方、男主角帥氣陽光,并且都多金,兩個成年人從第一次見面就有火花閃現,接下來很快進入到浪漫的約會環節,對視、擁抱、接吻,讓人心跳加速的細節一個不落,
在戀愛綜藝《怦然再心動》里,王子文和吳永恩的感情進展被這樣一段段分解展示給觀眾,每個階段都配合著柔光鏡頭、現代化的都市景觀和適時響起的BGM,這段戀愛談得像是在演偶像劇,可是真人秀的節目性質提醒我們,這是正在發生的愛情,它擁有靚麗外形、甜蜜內核,既真摯又美好,
觀眾沉浸其中,豆瓣“怦然再心動”小組里,王子文跟吳永恩的CP“吳子棋”是討論度最高的一對,大家熱衷于分析雙方的性格、家庭背景匹配度,為他們的關系能維持多久而憂心,微博上,這對戀人被稱為“戀綜天花板”,其中最關鍵的點是,節目結束后當事人出來官宣為感情蓋下了真實印章,
真實,觀眾對熒幕感情最高的期待。“搞到真的了”是嗑CP的人對一段感情的終極評價,哪怕追的是由編劇一手寫就的電視劇,《司藤》或者《山河令》,年代久遠、故事虛構,但觀眾還是愿意上升到真人,檢測他們在現實中的一舉一動,渴望證明愛情從劇里延續到了現實,這是大家需要的慰藉,當韓劇《愛的迫降》里男女主角在現實中也承認正在交往時,所有人都被一種欣喜又滿足的感覺占據了,這是最好的結局,CP成真,只有祝福。
在觀眾對觀看真實愛情的渴望下,綜藝節目的制作者們很快作出了回應。2017年,韓國Channel A電視臺就推出了一檔叫《Heart Signal》的節目,形式是把6位年輕男女集中到一棟房子里生活一個月,由明星嘉賓觀察、推理他們之間可能會發生的情感關系。一年以后,騰訊視訊推出了《心動的信號》,其他平臺陸續跟上,戀愛綜藝被引入大陸,很快開花結果,
在做綜藝這方面,確切說是在觀察和探索現代人的生活和情感關系這方面,我們很難超越韓國創作者,
大陸戀愛綜藝代際上的更新基本跟著韓國戀愛綜藝迭代走的。2008年韓國MBC電視臺制作了經典的明星戀愛真人秀《我們結婚吧》,內容是由當紅明星組成假想夫妻,進行假想夫妻生活,2015年江蘇衛視買了版權,邀請MBC的制作團隊一起打造了《我們相愛吧》,前一年,湖北衛視也聯合韓國CJ E&M公司制作了《如果愛》系列,這兩檔節目最終有促成一對明星變成夫妻(鐘麗緹x張倫碩),但更多的是節目結束戲也結束的假CP們。
2017年《我們結婚了》系列節目完結,假想戀愛的綜藝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減退,主要是從明星本人的感情生活到節目“虛擬情侶”的設定都太容易打破幻想了,綜藝制作者們也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點,在《韓民族日報》17年的一篇報道(《韓國戀愛綜藝節目,從幻想到現實》)里,一位有線電視臺綜藝導演就表示,“如今戀愛綜藝也要真實才被接受,觀眾們的視線逐漸轉向現實戀愛了”。
《新婚日記》、《孝利家民宿》、《我女兒的男人們》這樣展示真實夫妻/情侶日常生活的綜藝;《Heart Signal》、《戀愛捕手》這樣的素人戀愛綜藝開始成為制作對象,在綜藝節目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大陸各大視訊平臺也很快把這些節目本土化,推出的戀愛綜藝基本也分為這兩類:如《幸福三重奏》、《女兒們的戀愛》和《心動的信號》、《同一屋檐下》、《我們戀愛吧》、《怦然再心動》……
在一大堆重樣不重名的戀愛綜藝里,觀眾們收獲了觀看“真實愛情”的樂趣,有人希望通過這樣的戀愛綜藝來學習如何社交、如何戀愛;有人像看言情小說一樣在某一方身上代入自己;還有人通過觀看它來滿足自己對婚姻生活、親密關系的想象和好奇……
不知不覺,我們陷落在綜藝節目的“愛”里,
與綜藝節目里“愛情”滿天飛相反的是,這幾年,愛情電影已經不是受觀眾喜歡的類型了,就連電視劇里,也很少有真正在講愛情的劇集了,
“愛情”是什么時候開始從大銀幕上淡去的?“毒眸”在18年的《今年的七夕檔,為什么沒有愛情片了?》里統計過2012年-2017年愛情片票房變化,從14年開始愛情片票房在年度總票房中的占比下降,到16年開始出現負增長。讓我們再回看一下2018年到今年(2021年)的內地電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名,會發現總共40部電影里,只有1部愛情電影擠進了第十名——去年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而這個成績還是在大部分電影輪番撤檔的情況下,
類似《失戀33天》或者《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這樣講都市男女愛情、青春純愛的電影,已經不太可能引發像當年一樣的轟動了,綜合考慮收益和成本,也不會有創作者愿意再單純講一段戀愛故事,愛情片退潮幾乎是必然的,在內地影視行業工業化還不完備的時候,愛情片曾是制作方的首選,投入產出比高,觀眾群也很穩定,內地銀幕數量激增、觀影習慣被培養起來的那幾年,青春愛情片一部接一部出,哪怕品質一般票房也不會差,
然而觀眾的耐心是會被同質化的內容消耗掉的,在大陸的電影工業終于進入向大片時代邁進后,《紅海行動》、《流浪地球》這樣的片子給觀眾帶來了更強的沖擊,在各大類型片的夾擊下,愛情片難以為繼,必須要給自己加上喜劇、懸疑、奇幻等等雜七雜八的元素,包裝出一個復雜的故事,而對戀愛關系、私人情感本身復雜度的描寫,大概就停止在了彭浩翔的《志明與春嬌》系列,
回到小熒幕上,愛情類的劇情片又呈現出了數量上繁榮但內容上空洞的狀態。最近幾年,除了依托城市化程度和年輕一代創作者的視角仍然還有都市愛情可以講的香港,以及擅長描繪青春愛情的臺灣,內地出產的影視劇里,已經看不到真正的愛情劇了,
表面上看,我們的電視劇都在講愛,不論古裝、宮斗、職場還是懸疑、諜戰……所有劇里都有愛情這一元素,且穿插在其中講一男一女感情線的比重還不小,尤其這兩年,層出不窮的甜寵劇和職場劇,在劇情上完全依靠男女主角的感情線來推動,更讓觀眾誤以為熒幕上出現的都是愛情。
可是稍微拆解一下這些劇集,會發現最大的共同點還是編劇在用一些與愛情相關的符號來堆砌劇情,放棄展現外部環境、人的變化、關系的變化以及過程中可能有的思考和掙扎,這就導致電視劇里呈現出來的愛情多少有些虛無縹緲,
拿情感濃度最高的甜寵劇來說,套路化幾乎已經成了這類劇集的標簽,吻戲多甚至是一種宣傳點,在劇本創作環節,編劇團隊就會按要求加入壁咚、擁抱、接吻這樣的場景,同時劇情飛速推進,兩三集直接從相識演到同居,角色的行動速度超過了ta的行為動機,
在每年上百部掛著劇情/愛情的劇集里,觀眾很難從中找到人與人產生感情的脈絡和痕跡,也看不到屬于當代人的愛情觀、婚戀觀,想尋找一種明確的、可供回味的愛情形態,也只能回到一部2014年的劇集(《父母愛情》)里去反復溫習。
在大銀幕、小熒幕上,愛情片都是一片荒蕪,
曾經在電視劇里,愛情——本質是人跟人的一種關系,存在感沒有這么低。2000年初很多談論愛情的劇集,到今天還偶爾會被翻出來傳播,證明其中描繪的內容起碼抓住了當時觀眾的狀態,甚至是有些超前的,
03、04年兩部以都市生活為背景的劇集播出,《粉紅女郎》和《好想好想談戀愛》,都以四位性格各異的女性為主角,借她們的戀愛經歷和個人選擇來討論愛情。《粉紅女郎》根據臺灣漫畫家作品改編;《好想好想談戀愛》導演說是翻拍自美劇《欲望都市》,在原作并不完全本土的情況下,兩部電視劇能夠成為當年的熱門劇集,是因為呈現了一些新鮮的情感體驗以及很多當時觀眾想要探討的話題,
《好想》的導演劉心剛在當年的采訪里說在大陸的國情下,這部劇規避掉了演繹“性”,更多的是談論“性”,出軌、傍大款、潛規則這些很具有當年特色的現象被編劇借角色之口作出了一些尖刻的評論,同時,婚戀觀,具體到婚前是否應該進行性行為這樣的問題也會擺到劇情里聊,除去這些,這兩部劇里除了有把婚姻作為最終歸宿的精英女性,也有陳好的“萬人迷”角色和梁靜飾演的“只戀愛不結婚”的毛納,在2000年初她們很難被多數觀眾理解,但這樣的感情觀點在當時又是存在的、可以討論的方向。
這里面最關鍵的還是,對人跟人關系的描寫、以及對可能性的追問,早年的電視劇里,哪怕是《上錯花轎嫁對郎》這樣架空的古裝喜劇片,寫男女主角的愛情還是會從他們的關系是怎么變化的入手,性格迥異的人要怎么相處,最后選定一種相處模式,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影視作品里,我們看不到貼合當代年輕人感情狀態的描寫,或者去探索新型關系的內容,
這恐怕不能歸咎于當前缺乏模板供創作者書寫。2014-2015年是青春校園片井噴的年份,那時候主流是拍學生時代的愛情,早戀,經典的形態是兩個性知識、自我認知都不成熟的男女在情感驅使下發生性關系,最終受現實阻礙感情破裂,講的是相對單純的校園環境下的戀愛關系。可是在最早一批00后都已經成年的2021年,早戀這個模板早就被更新了,當下的校園愛情重點在階級匹配和提前成年,在一二線城市里,現實(同個城市、經濟/家庭條件)反而是促使學生情侶走到一起的因素,而借助互聯網提前成年的學生們,遵循的也不再是單一感情模式,至少,使用社交軟體拓展了他們在情感關系上的體驗,
同樣,走出校園后的年輕人,大家的情感生活、對愛情的想象也都去往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在GQ報道的一篇對談里,華東師范大學部教授劉擎就提到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不安全感的社會里,年輕人有兩個極端和一個大多數:要么繼續遵循傳統的婚戀軌道、要么投入探索一種新的婚姻關系(經濟共同體、partner、工作伙伴)、但大多數人還是困在現有的愛情模式里,自身又不斷變化,就有了一種矛盾,
年輕人渴求親密關系,但它同時又牽扯進性別議題、傳統觀念、婚姻制度、自我意識,大家在獨立自主和情感需求里搖擺不定,又被社會新聞和非健康的親密關系嚇到,這種普遍的矛盾,并沒有被創作者作為洞察寫進作品里,反而成為了被戀愛綜藝和甜寵劇用感官刺激式的快樂來撓的點,
連《三十而已》這樣選題貼近現實的劇,都無法為觀眾提供任何有效的參考價值,它既未認真討論婚姻關系、也沒有給都市單身生活提出可借鑒的方向,總之不管是因為創作者能力有限還是受限于審查,在影視劇里,我們都找不到可以共情、情感寄放的地方了。
原本,大眾娛樂產品的迭代應該跟人的情感觀念、生活態度休戚相關,因為文藝作品反映的也是現實世界,但現在,這兩者之間已經出現了巨大脫節,
創作端的滯后是全方位的,把現實問題簡單化、模型化是影視作品在劇作內容上的通病,可作為在親身經歷的觀眾,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無常的世界,人的變化、關系的變化是多元的,大家對情感關系的需求、對愛情的理解不會一成不變,當某些跡象出現的時候,就該是創作者反應過來,跟上趨勢的時候。
入戲太深,戲已散場,卻走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