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及變化規律,所以,我們在用社會心理學分析網路上的一些現象時,不光要看個體的心理,還要注重群體對個體心理的巨大影響,一個個體在群體中受到的影響有多大,《烏合之眾》這本書就有過非常詳細的闡述。
這本書有一個核心觀點:個體單獨行動的時候,通常是理性的,但是一旦進入到群體中,個體就會傾向于抹殺自我意志而屈從于集體意志。不管集體意志是否具備理性,個體都會選擇服從,這來自于強大的群體心理的影響,包括個體到群體中之后,欲望不再被束縛,壓力被分散,群體強烈的傳染性及易受暗示性,都使得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難以預測,
“黑粉”、“低齡粉絲”、“營銷號”這幾個現象,大致都離不開群體心理的影響。
【黑粉】
關于黑粉的定義,百科上是這么闡述的,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粉絲,而是基于利益對特定明星實施抹黑作業的群體,那么就我個人理解來看,其實黑粉可以分為這么兩類,一類是我就是不喜歡你,就要抹黑你;還有一類是職業黑粉,就是可以通過“黑”而獲得實際的利益的。
我覺得第二類黑粉沒什么可說的,利益驅使,價值交換。主要來說一說第一類,按照大多數人的思維來說,對一個人不喜歡,那么不關注、不去理會即可,但是第一類黑粉是不喜歡這個人,很討厭這個人,反而時時刻刻關注這個人,然后抓住一切機會黑對方,
這里面我覺得是有“投射”這個機制運作的,投射是指個體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征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有時候我們很討厭一個人,并不是因為這個人真的具有我們所討厭的那些特點,大多數時候只是具備一部分,然后我們把自己討厭的、未被覺察的自身的一些特點放到了對方身上,所以這個人就承載了我們所有討厭的東西,就會造成我們極度不喜歡他。
那么黑粉現象也是如此,因為明星與我們的生活是有一定距離的,我們無法了解明星的全貌,所以只能憑一些小特征去形成對他的印象。為什么同一個明星,有人愛他愛得要死,有人恨他恨得要死,就是因為每個人從他身上看到的點是不一樣的,從這個不同的點擴散開去,加上自己的投射,可能一開始覺得這個明星好的人,會不斷地加上自己那些好的投射,而一開始就討厭這個明星的人呢,就不斷地加上自己壞的投射,最后就造成極端的愛恨,
人格發展越成熟的人,這種投射會越少,而成熟度越低的人,投射往往滿天飛,所以,一類粉絲是因為年齡比較小,本身心智就還處在發展中,人格也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因而常常會出現迷戀一個明星或者很討厭一個明星的現象,還有另外一類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人格發展不健全的人,他們往往把很多對環境的不滿意、對自我的不滿意,投射到外部。那么明星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很容易成為這個投射的容器。
包括你可以去看到網路上一些文章的評論,里面充斥著各種謾罵,這真的是作者的文字引起的嗎?很大一部分就是評論的人一種情緒宣泄,一種投射,
我記得郭德綱說過一段話:你點開他那個微博你看看他的照片,你瞧瞧他以前說過的那些話,你看看他吃飯時那樣兒,你看他坐那環境,我經常看完之后,覺得他應該罵我,就這德行再不罵人,還讓不讓人活了,
所以公眾人物、很多明星的一個很大功能就是需要去承載這些人心里積攢的不滿和惡意的,我認為黑粉的心理動機也在于此吧!
當然,這里面也有一些因為是群體行為不大可能會被追究、立法及執行方面的問題,所謂的責任分散和網路上的匿名特性,也會使人覺得黑一黑別人并不會有什么后果,所以也變得肆無忌憚一些。
【低齡粉絲】
低齡粉絲有幾個特征:心理發展不成熟,往往在青春期,尋求群體歸屬感和榜樣,
前面也提到了明星的粉絲很大一部分可能都是年齡比較偏小的,因為他們的人格還處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所以很容易投射而不自知。又處在愛幻想的年齡,所以很容易就變成追星族,
當然每個人喜歡明星的那個點是不同的,有人喜歡明星的顏值、妝發,有人喜歡明星的某項品質,有人喜歡明星的那種聚光燈下的生活,所以低齡粉絲是有一個榜樣需求的,同時現代人的社交基本上都積聚在網路上,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很孤獨,那么像一些明星后援會之類的團體就會給人一種歸屬感,所以低齡粉絲往往在追星上更“癡狂”一些,
【自媒體如何引導大眾情緒】
很簡單,就是把握住一個集體情緒,然后渲染,通過網路優勢擴大,這個在《烏合之眾》里面講述地非常仔細,就是引導情緒的自媒體,往往對一個事件只做一些“痛點、情緒點”的提煉,把這個點擴大,而不是全面客觀地去分析這個事件,往往只提煉對他們有利的那個點。
所以你去看這些資訊的時候,會覺得他說得沒錯,但好像又有點不是那么回事。原因就是他說的也是這個事件中真實發生的,只不過只是很小一部分,但通過這種渲染擴大化,使得事件的本質被帶偏了。
感興趣的同學建議看《烏合之眾》,真的是一本把群體心理闡述得很透徹的書,會很有幫助。
說的很對!
一看到這個題目,果斷,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