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不斷深入,許多昔日羸弱的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日漸增多,
錢袋子鼓了起來,這本是一件讓人歡欣的事,但在部分村子,村民和村干部的心里卻多了一份煩惱:這錢該怎么花?
“沒錢時擔心不夠花,有錢時擔心花不好。”有幫扶干部坦言,扶貧收益如何分配事關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目前,這是讓他們頭痛的一件事,
記者 | 熊家林
編輯 | 趙一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半月談”(ID :banyuetan-weixin ),首發于2020年11月17日,原標題為《貧困村有錢了,村干部有 點愁》,原文刊于《半月談》2020年第21期,
扶貧收益多,不知怎么花
江西省井岡山市曲江村,山區林多地少,村莊產業基礎薄弱,貧困發生率高,曾是江西省“十三五”貧困村,每10戶人家就有2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以來,幫扶隊伍調研后結合曲江村山泉水豐富的特點,開始發展白蓮產業。駐村第一書記葉維祝說,曲江村名下白蓮種植面積達到400畝,2019年白蓮產品銷售額達到117萬元,在白蓮基地務工的貧困戶人均增收4000元。
“村里扶貧產品銷售額首次超過百萬元,我除了興奮也有點擔憂,”葉維祝說,若這筆錢用來投入白蓮產業,有村民擔心規模大了會增加經營風險;若把錢留在賬上不動,又有村民吐槽村兩委壓著錢不放……
無獨有偶,江西省寧都縣黃石鎮石子頭村的村支書張連生也正為“如何把錢花好”煩惱,“別看我們村曾是深度貧困村,通過整合幫扶單位資金和經營性收入,去年村集體收入超過120萬元。”張連生聊起村里的大棚蔬菜產業十分自豪:“每畝菜園能為貧困種植戶帶來至少5000元的收益,”
張連生說,用扶貧資金修完村道、建完活動室后,其實還有一部分錢躺在賬上,村子還沒想好這筆錢接下來該投到哪里,還沒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一個村民在采摘扶貧菊花, 楊文斌 攝
2
有錢卻苦惱:
不敢花、不會花、沒人花
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扶貧收益不敢花、不會花和沒人花,是部分貧困村苦惱“有錢”的原因,
有幫扶干部認為,農村扶貧產業大多是傳統種植養殖業,隨著規模擴大,經營風險和市場風險也不斷增加,對扶貧產業來說,穩定性很重要,因而,一些村子會選擇少量、分散投資幾個產業,不敢大方花錢,
“澤瀉是一種通利脾胃的中藥材,我們村所在的驛前鎮是全國少數幾個規模化種植澤瀉的地區,”江西廣昌縣驛前鎮田西村村支書李三華介紹,澤瀉每公斤賣18.5元,通過延長產業鏈,把澤瀉深加工做成中藥飲片,可以獲取更多附加值,但如何從粗加工向精加工升級還需要摸索。李三華說,產業升級面臨缺渠道、缺技術等問題,這是村里集體增收的10余萬元暫時還沒有找到“花路”的原因。
隨著貧困村產業發展從“有就行”邁入“優才好”,基層技術性人才不足、勞動力缺乏等短板也逐漸暴露,張連生說,2018年以來,村子一直想開拓茶樹菇產業作為增收渠道,但缺乏專業技術人才,他打算在村里尋覓幾個“苗子”送去培訓學習,然而村里八成青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了,培訓費有了,但找不到合適的培訓對象,這筆該花的錢沒人花,讓產業發展計劃延后了不少。
3
減風險留住人,讓錢花在刀刃上
針對上述問題,部分幫扶干部和貧困群眾希望在風險管理、人才建設和龍頭企業引領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幫助貧困地區放下顧慮,專心發展。
“去年一場洪災導致村莊大棚蔬菜損失嚴重,但農業保險平均每畝只能補償300元左右。”張連生等人認為,產業扶貧保障手段仍需優化。他們建議金融機構結合各貧困地區產業特色推出針對性產業保險,優化賠付流程,應保盡保,減小貧困群眾發展顧慮。
貧困村勞動力外流嚴重,人才喊渴,基層希望能推出更多優惠的人才政策并完善人才培育體系,幫助貧困地區留住年輕人。
對于部分貧困村把不準發展方向、缺乏資源渠道等短板,村干部們認為,要與龍頭企業建立更牢靠的利益聯結機制,利用其成熟的科技力量、市場渠道和管理制度帶動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有效減少試錯成本,讓大伙心里有底、敢花錢,
一定要花的,要因事而花,能多不少.可花可不花的,能少花盡量少花.
多花錢,多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