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公眾號“科學大院”作者: 李墨灑
提起小龍蝦,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夏日夜晚快炒店里的誘人美食,是舌尖跳動的麻辣味道,是談天說地時不可缺少的陪襯。
誘人的小龍蝦 圖:XXXOTC CC BY-SA 4.0
但其實,它也是造成嚴重生態危機的入侵生物,網友們熱烈的討論恰好是小龍蝦在人類眼中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體現。
有的網友認為,在大陸,“小龍蝦”入侵等于“自投羅網”,只須等著它被送上夜宵攤:“小龍蝦要是在國外可以算是泛濫,在大陸,頂多叫豐收”;也有網友認為,小龍蝦防控入侵和食用養殖并不沖突:“野生小龍蝦跟吃的是兩碼事”。
除此之外,大閘蟹入侵德國的新聞也曾在網上掀起一波討論熱潮。有不少網友表示愿意發揚國際主義精神,但還是不乏“我勸你清醒一點”的聲音。似乎,在餐桌上唯唯諾諾,和在野外重拳出擊的小龍蝦和大閘蟹,有著完全不同的“蝦/蟹生”,
那么小龍蝦的真實面目是什么樣的呢?大閘蟹又當如何?
江湖人稱的“小龍蝦”,中文正式名叫做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原產于美國,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從日本引入大陸南京一帶開始養殖,小龍蝦并不甘心被人囚禁,準備給自己換個故事,試試當主角的滋味,(點擊此處回顧小龍蝦的若干吃法 )
在新的劇情中,小龍蝦因為養殖場管理不善而化身逃命威龍,從“暗無天日”的養殖廠內成功越獄,進入大陸的江河湖塘,好養活,長得快,還生得多,小龍蝦擁有著稱為入侵生物的一切有利條件,因此它們很快就在野外建立起自然的繁殖種群,從此蝦丁興旺。
小龍蝦從未停止遠行的腳步,它們的分布也順著長江與淮河逐漸擴散到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上海、浙江、廣東等省市。這其中有一些擴散純粹是人禍,比如2000年昆明有人帶小龍蝦回來養殖,丟了一些在滇池中。6年之后,小龍蝦就遍布了整個滇池。由于超強的適應能力,即使遠在西北地區的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近年來也開始發展小龍蝦養殖,大陸第一大內陸河,可能也會出現逃逸的小龍蝦,
小龍蝦是過上好生活了,本土動植物卻遭了殃——爆發的小龍蝦會吃掉大量的輪藻、狐尾藻等植物,不但讓水域里的植物遭受重創,還掠奪其他本土動物們的食物,此外,小龍蝦還改變了動植物的群落結構,使得生物的生存環境質量下降,清澈的湖泊也逐漸變得渾濁不堪。據此,2019年發布的《云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將入侵物種進行了比較細致的分類,從最高等級的I級“惡性入侵類”到最低等級的Ⅴ級“有待觀察類”,一共分成了五大類,小龍蝦在名錄中位列Ⅱ級“嚴重入侵類”,小龍蝦似乎在入侵中取得了局部勝利。
而另一種叫做“大理石紋小龍蝦”的物種相比于餐桌上的小龍蝦似乎有全面開花的趨勢,這是一種能夠孤雌生殖的龍蝦,二十多年前發現于德國的水族館里。它之所以引人注目,不是因為外表好看,而是水族缸的主人發現,在缸里養一只大理石紋小龍蝦后,會收獲整整一缸的小龍蝦。而我們常吃的克氏原螯蝦,最少需要一雌一雄才能夠正常繁殖,這也是大多數物種繁殖的要求,
科學家在對大理石紋小龍蝦的基因組進行測序之后發現,它的基因組是三倍體,也就是三組相似的染色體,而非一般小龍蝦的兩倍體,正常情況下,小龍蝦的兩組染色體分別來自它的父親和母親,大理石紋小龍蝦的染色體和美洲的龍紋鰲蝦(Procambarus fallax)非常像,可能是它們的后代。研究者推測,當初一只龍紋鰲蝦留給大理石紋小龍蝦的祖傳染色體復制了一次,導致和另外一只龍紋鰲蝦結合時,比正常蝦多了一組。
大理石紋小龍蝦的證件照
(圖片來源:Franke Lyko 2017)
祖傳的染色體并不是祖傳的寶貝,越多越好。三組染色體是沒有辦法平均分配的,因此沒有辦法有性生殖,可是這只小龍蝦天賦異稟,竟然獲得了孤雌生殖的能力,不僅沒有孤獨死去,反而繁殖出了無數的后代。據此,科學家給它起了學名,叫“處女龍蝦”(Procambarus virginalis) 。
大理石紋小龍蝦擁有了人們憧憬的特性:只要有一只龍蝦就有可能擁有吃不完的龍蝦。雖然比克氏原螯蝦要小一些,身上的肉更少,但并沒有阻止大理石紋龍蝦從水族館里的觀賞動物變成一種美味的食物。
當然也沒有阻止大理石紋小龍蝦和克氏原螯蝦一樣成為入侵生物。沒有了世俗欲望的它,擴散起來更是勢如破竹。從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間,大理石紋小龍蝦在馬達加斯加可能增長了100倍,個體數達到上百萬只,
泛濫成災的大理石紋小龍蝦
(圖片來源:Julian Gutekunst等2018)
無獨有偶,美國的小龍蝦來到了大陸逃出餐桌為非作歹,而大陸的大閘蟹也走出國門,南征北戰,橫掃歐美。
大閘蟹中文正式名叫“中華絨螯蟹”,名字來源于蟹鉗上的絨毛。
大閘蟹鉗子上的絨毛非常明顯 (圖片來源:Christian Fischer, CC BY-SA 3.0)
很多內陸人以為大閘蟹是完全的淡水蟹。(點擊此處了解大閘蟹的有用知識 )實際上,大閘蟹雖然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淡水湖或者河海交界處的淡鹽水中,但它們的繁殖卻和海洋息息相關。金秋之時,黃滿膏肥的大閘蟹從湖泊和河流中順流而下,在江河入海口中完成交配和產卵。蟹卵孵化之后,經歷多重蛻皮變成幼蟹又開始順流而上,進入祖先生活的江河湖泊,開始張牙舞爪橫行霸道的一生,根據這一特點,內陸地區為了養殖大閘蟹,在繁殖季節需要將親蟹放到咸水池中進行交配,以模擬海洋環境,
這種江海洄游,咸淡通吃的特點,也讓大閘蟹廣布大陸與海相連的江河湖泊之中,這也給它之后的環球之旅提供了先天的便利條件,
商船在沒有裝貨的時候,為了保持船體的穩定,會抽取一些海水或者河水到底層船艙,增加重量降低重心,防止在風浪中翻船,到了目的地裝貨時,商船會再把壓艙水排出來,這一過程讓很多水生生物搭了便車。深諳此道的大閘蟹,也隨著壓艙水開啟了全球擴散之路,
搭著商船來到異域他鄉近海的河口區域后,大閘蟹們隨著壓艙水流入當地的海洋中,河海淡鹽水交匯處剛好是大閘蟹適宜的棲息地,因此大閘蟹的后代如同它們在大陸的祖先一樣,跟隨著基因的指引,順著河流往上,進入異國他鄉內陸的湖泊,
早在1912年,德國漁民就已經在當地河流中發現了大閘蟹,從那時算起,大閘蟹已經在歐洲存在上百年,以至于很多人都以為它們是歐洲的本土物種。畢竟,一百年前,可能很多人的曾祖父都尚未出生,大陸的大閘蟹就已經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了。和小龍蝦一樣,大閘蟹同樣在新的環境中順風順水,甚至更勝一籌,一舉擊敗了所有的原住民,成為了德國當地唯一一種淡水蟹類,
很多人可能覺得入侵生物擠占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改變了生態系統的結構這件事似乎和我們普通人并沒有關系,實際上,這種入侵會帶來巨大經濟的損失,
小龍蝦和大閘蟹,都是屬于精通打洞的耗子型入侵選手,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就因為小龍蝦在梯田中挖洞而田埂崩塌。這不僅導致水稻大幅減產,更是讓當地驕傲的梯田景觀受到了損害,當地政府不得不每年出資110萬元購買農藥清剿小龍蝦。
(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擁有遷徙習性的大閘蟹會在夏秋之際順流而下,將灌溉和排水系統堵得水泄不通,對當地農作物產量造成很大的影響,此外,當大閘蟹在河岸和堤壩上挖出大量的洞穴時,可能會引起河岸邊的房屋塌陷,甚至水壩潰堤,大陸的新聞在提到包括二者在內的可食用物種入侵危害時,常常會說:如果把這些送到大陸人手里,既解決了當地的危機,也滿足了大陸人的胃,
可惜,事實往往并沒有那么簡單——如果消滅一個入侵物種光靠吃就能解決,那么它又為何會成為入侵物種呢?
龍蝦和大閘蟹們食性龐雜,是來者不拒的機會主義者,有什么吃什么,數量龐大、繁殖率高、環境適應性強,這些特征在養殖業是優點,但這些特性同時出現在一個好斗的外來物種身上時,生物入侵的發生就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在大陸瘋狂擴散的小龍蝦,在六十年代之后開始被作為食物,1983年,大陸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戴愛云研究員開始提倡將小龍蝦當作一種資源而加以利用。在這之后“十三香小龍蝦”的出現,吸引了無數饕餮,然而,小龍蝦并沒有因為在被人們發現好吃以后而被火速解決,反而因為經濟價值高,大規模養殖后產生了更多的逃逸機會……
在國外,德國的漁民面對抓不完的大閘蟹,決定將其賣給當地的中餐廳,或者干脆直接出口到亞洲,這些“純天然野生”的大閘蟹,不僅口感比不上養殖的品種,甚至因為加上了跨國物流和檢疫成本,價格上也沒有了競爭優勢,因此,這看似一舉兩得的解決方案最終也不了了之。美國的馬里蘭州甚至發出了對大閘蟹的通緝令,號召民眾去搜捕大閘蟹,活要見蟹,死要見尸。
馬里蘭大閘蟹通緝令 (圖片來源:Chesapeake Bay Magazine)
不過,對人類來說,這些泛濫成災的入侵者也并非一無是處,
在養殖過程中,由于捕大留小、種苗近親繁殖等現象,養殖小龍蝦和大閘蟹的個頭越來越小,而且更容易生病,種質也不斷退化,導致的結果就是這兩種生物的質量不斷下降,肉質也變得不如以前鮮美了。而這些張牙舞爪在田間地頭打洞的蝦兵蟹將,為種質資源衰退的養殖品種提供了重要的遺傳育種資源。也就是說,這些逃逸出去的泛濫成災的生物,經歷了殘酷的自然選擇以后,口感下降,但比人工養殖的品種在某些品質上更加優良,比如說有更強的抗病性,從而給了人們通過雜交手段,對養殖個體進行改良,逆轉種質退化情況的可能性。小龍蝦們為爭取自由所付出的努力,終究成為同類在餐桌上閃亮登場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
[1] 呂敬才,張海波,代亮亮,蔣玄空,蘇以江,袁果.克氏原螯蝦攝食對沉水植物生長和群落結構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1):298-301.
[2] 樊曉麗,林植華.外來捕食者克氏原螯蝦對黑斑側褶蛙不同發育階段幼體表型與運動能力的影響[J].生態學報,2020,40(05):1731-1739.
[3] Cai W, Ma Z, Yang C, et al. Using eDNA to detect the distribution and density of invasive crayfish in the Honghe-Hani rice terrace World Heritage site[J]. PloS one, 2017, 12(5): e0177724.
[4] 肖麒,章夢婷,吳翼,丁暉,雷軍成,朱善良,張振華,陳煉.基于生態位模型的外來入侵種克氏原螯蝦在大陸的適生區預測[J].應用生態學報,2020,31(01):309-318.
[5] 譚云飛,蓬國輝,熊禮靜,彭波,吳毅博,宋朝偉,白旭峰.長江中下游流域13個克氏原螯蝦群體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部學報,2020,39(02):33-39.
[6] 陶紅梅. 貴州草海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種群分布特征及防控技術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部,2020.
[7]Gutekunst J, Andriantsoa R, Falckenhayn C, et al. Clonal genome evolution and rapid invasive spread of the marbled crayfish[J].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8, 2(3): 567-573.
Lyko F. The marbled crayfish (Decapoda: Cambaridae) represents an independent new species[J]. Zootaxa, 2017, 4363(4): 544-552.
[8]Martin P, Dorn N J, Kawai T, et al. The enigmatic Marmorkrebs (marbled crayfish) is the parthenogenetic form of Procambarus fallax (Hagen, 1870)[J]. Contributions to Zoology, 2010, 79(3): 107-118.
[9]Scholtz G, Braband A, Tolley L, et al. Parthenogenesis in an outsider crayfish[J]. Nature, 2003, 421(6925): 806-806.
(文中所有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單位:云海科普團隊
科學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臺,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大陸科普博覽團隊運營,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
轉載授權、合作、投稿事宜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姜文晶_NN3211)
關鍵是這種蝦頭大身小,能不能改成身大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