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父母與子女會漸行漸遠?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又一次引發了對家庭與親子關系的討論,

作為系列劇《小歡喜》《小別離》的姊妹篇,《小舍得》也拋給觀眾一個問題:當父母對孩子盡心盡力,無微不至時,是否會走向一個極端,反而把孩子越推越遠?

劇中的兩位母親為了讓孩子上最好的課外輔導班而勞心勞力,看似盡責,但是,很難說這更多是出自對孩子教育的重視,還是與其他家長的攀比競爭心理在作祟,


《小舍得》中的母親形象,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舍得》

父母不重視子女,會導致親子關系淡薄;父母太過重視子女,也可能會導致子女壓力過大而怨懟父母。

《小舍得》聚焦于小升初階段,親子矛盾尚算溫和;而原生家庭對成年子女的影響,在近些年的影視作品中也有著深入的刻畫。

早幾年,電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的母親,溺愛兒子,不斷在成年女兒身上吸血,導致女兒迫切追求物質與他人的認同;《都挺好》中蘇明玉的母親,同樣偏愛兒子,蘇明玉從小備受打擊,長大后也不愿和家庭和解。


影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的母親正在因兒子斥責女兒,
圖片來源:電視劇《歡樂頌》

一時間,「樊勝美的家庭」「蘇明玉式家庭」,成了形容現代家庭關系的流行熱詞,

影視劇背后,反映的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這種關系,似乎成為難題,乃至社會問題,

熟悉豆瓣的用戶都知道,豆瓣上曾有一個著名的小組「父母皆禍害」,名字聽起來極其刺耳,但年輕一代子女對父母的控訴,卻是真實存在的殘酷現實,

轟動一時的「吳謝宇弒殺母」,更是親子關系的極端案例。

吳謝宇,北大高材生,從小成績優異,一路保送至北大(提前錄取,2012級北京大學部經濟學院),常年在外的父親在他讀高中時(2010年,16歲)因病去世,身為中學教師的母親期望他出類拔萃,對他嚴格要求。

可就是這樣一位「別人家的孩子」,終在家庭關系中扭曲了自我。

2015年7月11日,吳謝宇將母親殺死于居所,并成功隱瞞其親人、母親單位七個月之久;2016年2月,警方對吳謝宇發布通緝令,吳又成功逃避追捕三年又兩個月,至2019年4月21日終被抓獲于重慶江北機場,

這不是一件普通的殺人案,其背后折射出的家庭問題,讓人痛心,又讓人不得不重視。

我們每個人都曾為子女,大多也都會成為父母。社會是無數個人、無數子女、無數父母、無數家庭的集合體,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無法避免這一問題,

可如今,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危機,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重,


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問題,不僅大陸有,西方社會亦是如此,

美國心理學家約舒亞·科爾曼(Joshua Coleman)在《疏離規則》(Rules of Estrangement)中,便討論了「為何成年子女要切斷與其父母的關系?」(Why adult children cut ties)這個問題(也即這本書的副標題),


科爾曼所著《疏離規則》(Rules of Estrangement)。科爾曼還著有《當父母受傷》(When Parents Hurt)《婚姻劇變》(The Marriage Makeover)等多部著作,并且還成立了一個名為「站在一起」(Standing Together)的組織,以幫助更多飽受折磨的家庭。
圖片來源:drjoshuacoleman

科爾曼講述了他與一些父母的溝通片段,在疫情肆虐全球的今天,一位飽受子女關系折磨的父母悲傷地說道:

「如果我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感染了病毒,我的兒子會打破四年的沉默并與我聯系嗎?還是我會一個人死去?」

觀照現實,成年子女若經常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矛盾(哪怕是普通生活中的厭煩)便會常常出現,

這些與父母無法和解的子女,多是在童年成長時期遭受了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科爾曼引用一組2015年的調查數據表明,子女與父母的疏離,多是由子女一方主動發起的。

導致父母子女關系破裂的因素是多重的,「離婚」便是非常重要的一項。

《疏離規則》中引用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在針對1600位有疏離關系的子女、父母的調查中,有70%以上的調查對象生活在離異家庭,

在離異家庭中,負責帶養子女的一方父母(即使他本身是一位善良的人)常會攻擊另外一方,從而造成子女與一方父母形成幾乎無法和解的裂痕,甚至敵意。

這種攻擊,往往是偏頗的,甚至存在惡意。

以上這些問題,多源于父母的失職,或子女的其他不當行為。

以至于我們常常認為,只要父母或子女做得足夠對,疏離便不會發生。

但科爾曼的觀點告訴我們,事實不是這樣的:

「我最近的研究以及過去四十年來的工作經驗向我表明,你可以做一個盡責的父母,但你的孩子長大后可能仍不想和你有任何關系。」

(However, my recent research—and my clinical work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has shown me that you can be a conscientious parent and your kid may still want nothing to do with you when they’re older.)

這是因為,現代社會對「家庭」的定義變了,個體化的人不必也不想再鑲嵌于家庭組織之中,父母與子女關系的疏離,已成為一種趨勢,一種現代社會的「潮流」,

家庭或家族,首先是一種社會組織方式。在傳統社會,家庭關系是基于責任與義務的;但在現代,這種責任與義務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小,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變得多樣化,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關鍵的因素,就在于個體主義的興起,

個體主義是人類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必要因素,

傳統社會中,個體附屬于組織,無論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人是城邦的動物」,還是傳統大陸的宗族社會(費孝通將傳統大陸的社會關系稱為「差序格局」),個體都要生活在有著共同價值的秩序團體中,且個體只有在這種團體之中,才能找到這個社會共有的價值與基礎。

但到了近世,啟蒙思想家使人們從政治或宗教共同體中抽離出來,工業化與資本化又將人們從故土(包括家族)抽離出來,「流動」成為常態,


作家老舍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描繪了大陸傳統大家庭在近代的興衰,
作者:老舍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9

加拿大哲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將這種個體的獨立形容為「偉大的抽離」,或「偉大的脫嵌」,在這種抽離中,諸多共同體被瓦解,包括家族、宗教、甚至是國家。

只不過,這種抽離也伴隨著劇痛,人類家庭關系的疏離即是這劇痛之下的縮影。你可以自由選擇你的宗教,或者不再信仰宗教;你可以自由選擇你的婚姻,或者不再結婚;你可以選擇脫離父母,依舊可以找到依靠、依舊活得精彩。

但是選擇的結果,都將是你自己的,沒有人為你負責,

你是你生命中孤獨的承擔者,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曾提出過兩個概念:「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用來描述傳統文明和工業文明中人的組織方式,

機械團結是指在一種相對初始的社會里,人們保持著相同的價值、信仰和規范,社會分工較為原始,不同成員之間的職業也有相似或同質的特征,

而有機團結則指當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個人的異質性也越來越突顯,有機團結會損害原有的共同體,讓人們因「分工」,而非「血緣」而連結在一起,

人與人的連結,不再是因為血緣關系,而是其他,家庭在現代社會的作用似乎也被削弱了。

家庭關系的疏離是整個現代人類社會的問題,但在大陸,卻有著它的獨特性。

大陸家庭問題,夾雜著現代化力量與大陸傳統文化模式的撕裂,

典型的表現是觀念傳統的父母與接受現代文化觀念的子女,

父母信奉舊有的家庭觀、婚姻觀,堅信家庭與婚姻的作用,認為它們是不可或缺的事物,他們大多不會理解同性戀、不婚主義者、開放婚姻者,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飲食男女》《推手》《喜宴》,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轉型的陣痛,

《飲食男女》講述的是一個喪妻的父親與三個女兒的故事。

父親擅長烹飪,卻失去了味覺,他與女兒們維系感情的方式是每周末的家庭晚宴。

三個女兒各自長大,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晚宴就像「無用」的儀式,提醒他們是一家人的事實,


《飲食男女》電影海報,李安導演對近代家庭變遷細膩真摯的描述,使該片成為享譽國際的「父親三部曲」之一,

《推手》中的父親性格強勢、又很有自尊,年邁的他來到美國兒子家中養老,兒子娶了洋媳婦,白天洋媳婦在家工作,父親就在一旁打太極,兩個人語言不通,矛盾重重。

兩代人有著完全不同的觀念,父親隱忍自尊,兒子對精神上孤獨的父親也并不理解。

《喜宴》則涉及同性戀話題。電影的主角高偉同雖然是同性戀,但潛意識里的孝順觀遮蔽了同性戀的身份認同,偉同放棄了曾經的戀人,出于對父母的愧疚與顧威威結婚。

偉同的父親最終如愿抱到了孫子,

美籍華人作家譚恩美的小說《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中,也有一個故事,體現了第一代美籍華裔(及其他移民族裔)與出生在美國的子女之間的矛盾關系。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大肆入侵,華人女性吳素媛帶著兩個雙胞胎女兒逃難,途中染病,不得已丟棄兩個女兒。

吳素媛后逃到美國,與另一華人結婚,生下了女兒珍(June)。

吳素媛對珍寄予了厚望,一方面來自傳統大陸母親對子女成才的心愿,另一方面,吳素媛對于丟棄兩個雙胞胎女兒感到深深的愧疚,于是把這種愧疚轉移到了珍身上。

吳素媛在珍很小的時候就逼她學鋼琴,奈何珍天賦不高,母親的高壓教育讓珍崩潰,一氣之下,珍還對母親說出「我希望像你之前兩個女兒一樣死了」的氣話,


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喜福會》,講述了四個華人母親與四個美籍華裔女兒之間的情感糾葛。

珍最終沒有成為鋼琴家,還中途輟了學。

雖然結尾是好的,珍在母親去世后踏上了返回大陸的路程,完成了與母親的和解。

現代社會的到來是一股浪潮,個體觀念的興起是一種無法逆轉的趨勢,無數的組織被沖破、弱化,只是家庭這一特殊的組織形式有著血肉與情感的聯系,因而顯得更痛。

在這種劇痛中,我們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正視,承認現代家庭已不再是傳統社會的家庭,也不該再以傳統家庭的觀念去審視現代家庭的關系,

唯有如此,才能在現代家庭中找到改善問題的答案,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