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華南理工大學部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疫苗民族主義會對全球疫苗的生產和分配產生多種消極影響,(圖源:網路)
作者:
馬可·哈夫納(Marco Hafner),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資深經濟學家,其研究方向為經濟政策、計量經濟學、經濟學、衛生經濟學、國際貿易等,
克里斯蒂安·范·斯托克(Christian van Stolk),蘭德公司執行副總裁,其研究方向為教育政策、勞動力市場、績效測量、國家治理、社會保障等,
伊雷茲·耶魯沙爾米(Erez Yerushalmi),蘭德公司研究助理,
埃莉安·杜弗雷恩(Eliane Dufresne),蘭德公司研究助理。
克萊門特·費斯(Clement Fays),蘭德公司研究助理。
本報告英文封面
概要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冠狀病毒2(SARS-CoV-2)引發的傳染病。2020年初以來,該病毒在全世界大規模爆發并迅速擴散,截至今日,全球確診covid19肺炎病例已超過5500萬人,逾133萬名患者死亡。covid19病毒對全球醫療體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
在安全、有效的疫苗或治療藥物未得到應用和普及之前,保持社交距離、配戴口罩或面罩、進行核酸檢測,以及追蹤傳染源是最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目前,世界各國正在爭分奪秒地研制能夠抵御covid19病毒的疫苗,已有超過165種疫苗處于不同的研發階段,其中部分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從世界各國應對甲型H1N1流感的表現來看,世界各國更傾向于根據自身利益,而并非與他國采取協調一致的措施來應對大流行病,所謂“疫苗民族主義”,即部分發達國家在國際上大量采購疫苗,先滿足自己國家的民眾,再考慮其他國家,這會令經濟落后的國家難以控制疫情,更會擾亂全球抗疫大局。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等國際組織一直在積極推動和協調全球抗疫合作,但有一些發達國家,例如美國,拒絕參與由國際組織領導的抗疫合作。
本文有兩大主旨:一是提出疫苗民族主義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及其應對策略;二是預測疫苗民族主義對covid19病毒疫苗的研制和分配的經濟影響,為此,本文采用了一個宏觀經濟模型,該模型假設,世界各國的商品、服務和投資是相互流通的,通過該模型,本文進行了假設檢驗,以預測在疫苗不存在或者只有少數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接種了疫苗的情況下,全球經濟會發生什么變化,
公共衛生危機的消極影響
經本文研究發現,疫苗民族主義會對全球疫苗的生產和分配產生多種消極影響。
雖然超級大國之間的疫苗競賽可以推動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但由于地緣政治競爭的需要,部分國家會盡可能地縮短疫苗的研發周期,放寬對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或者在缺乏足夠試驗數據的情況下強行讓疫苗上市,這不僅會影響公眾對疫苗的信任度,還會導致疫苗接種率的下降,
疫苗的研制是世界關注的焦點。一旦有了安全、有效的候選疫苗,就需要大規模生產和派發,疫苗的生產過程極其復雜,生產疫苗的原材料遍布全球,且需要根據疫苗的類型來選擇生產商,而某些生產商僅負責其中一道工序,對于經濟狀況欠佳或基礎設施落后的國家而言,無論是疫苗生產還是疫苗獲取,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果一些國家蓄意囤積疫苗,全球疫苗供應鏈可能將面臨中斷的風險。
為了確保疫苗的獲取,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已經與候選疫苗的生產商簽訂了雙邊協議。發達國家大肆競購疫苗,可能會對未來疫苗的定價和供應產生嚴重不利影響。疫苗民族主義將引發疫苗分配不平衡問題,使高收入國家的低風險人群受益,從而擠壓低收入國家的高風險人群的疫苗供應,
國際組織一直發揮著協調全球抗疫的核心作用,世界衛生組織與全球疫苗免疫聯盟共同推出了“全球防治covid19病毒疫苗計劃”,根據該計劃,任何國家,無論是低收入國家還是中高收入國家,都可以向世界衛生組織繳納一筆訂金,這筆訂金將用于購置疫苗,世界衛生組織承諾與疫苗生產商達成最佳的價格,并建立一個疫苗市場, 該計劃的目標是在2021年底之前提供至少20億劑獲得批準的疫苗,并確保參與國公平獲得疫苗。
covid19肺炎疫情不僅僅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也是一場經濟危機。全球各國已耗費了數萬億美元來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如果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得不到控制,全球經濟需求將持續萎縮,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大全球供應鏈斷裂的風險。
疫苗應用尚需時日
出于對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考慮,疫苗的應用和普及尚需時日,這意味著在疫苗未上市之前,人們仍需遵守各項防控措施,
本文從這一點出發,對以下人口密集型產業進行了模擬分析:(1)酒店業,(2)娛樂業,(3)零售和批發業,(4)運輸業,(5)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本文預測了全球大陸生產總值(GDP)在不同假設情景下的變化,并利用一個基線情景作為對比的基準,每一個情景都有不同的假設條件,例如,所有國家都有能力為其人口接種疫苗,疫情防控等級處于最低等級,人口密集型產業的經濟活動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本文主要預測了全球經濟在缺少疫苗情況下的前景,研究發現,即使許多國家在疫情爆發后的前幾個月采取了大規模的防疫措施,全球GDP每年也將損失約3.4萬億美元,相當于自身的3.7%,
根據本文的預測,英國的年度GDP將下滑約4.3%,歐盟的年度GDP將下滑約5.6%,美國的年度GDP將下滑約2.2%。經濟影響的規模與程度取決于一國的大陸需求和國際貿易狀況,例如,英國是一個服務密集型經濟體,而旅游業對于許多歐盟成員國而言是支柱產業。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在缺少疫苗的情況下,全球GDP每年的損失仍將高達約1.4萬億美元,相當于自身的1.5%,
解決貧困國家的疫苗供應問題
此外,本文還預測了部分國家和地區無法獲得足夠疫苗供應對全球GDP的影響,如果正在積極研制疫苗的國家(例如美國、歐盟、英國、大陸、印度、俄羅斯等國)取得了成功,并且能夠給其全部人口接種疫苗,全球GDP的年度損失將從3.7%下降至1.3%。即便如此,全球范圍內仍有不少國家和地區急需疫苗,根據本文的預測,全球GDP每年將損失約12320億美元,即每月損失約1030億美元。
即使只有赤貧國家無法獲得足夠的疫苗,所有高收入國家,以及印度、大陸和俄羅斯等國每年損失的GDP仍將高達約1190億美元,全球GDP每年將損失約1530億美元, 其損失程度要遠高于所有國家都有能力為其人口接種疫苗的假設情景,
通過敏感性分析,本文推測損失范圍在每年490~2300億美元之間,即每月損失40~190億美元不等。因此,確保疫苗的公平獲取是正確之舉。本文認為, 發達國家應大力投資致力于疫苗分配的國際組織(例如全球疫苗免疫聯盟),以降低疫苗供應問題對全球經濟帶來的風險,
與許多國家在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實施的經濟刺激政策相比,490~2300億美元只是一個小數目,此前的研究結果表明,為赤貧國家采購和供應疫苗的成本約為250億美元,而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為低收入國家供應疫苗對于高收入國家而言是有利可圖的,其效益成本比例在1.9~12.6之間。換言之,每投資1美元將產生1.9~12.6美元的經濟效益,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部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由華南理工大學部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資創建,IPP圍繞大陸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大陸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大陸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