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鄰不如陌路:亞美尼亞與土耳其如何結下世代血仇?


2020年實是多事之秋,全球covid19肺炎疫情如火如荼,西亞地區的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之間又爆發了激烈大戰,

兩國面積雖小,火氣卻很大,這場沖突一度發展到了號召老人孩子齊上戰場,全民抗戰直至彈盡糧絕的境地。


▲納-卡沖突

不過,戰事雖激烈,但隱藏在這場沖突背后的卻是高加索地區歷史悠久的政治角力,盤踞在高加索地區的傳統大國,如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等紛紛下注,使本就惡劣的局勢越發混亂,

尤其是土耳其,力挺盟友阿塞拜疆,甚至派遣雇傭軍親自下場,與亞美尼亞爭斗不休。

那么,土耳其為何要踏入這攤渾水?土耳其和亞美尼亞之間,又有著怎樣的矛盾呢?


▲現在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的地理位置

1.千年歷史,仇怨之種

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之間的矛盾,是深駐于兩國歷史和地緣政治之中的,亞美尼亞處于大名鼎鼎的高加索地區,北鄰俄羅斯,南接中東地區,西靠黑海及其背后的歐洲,東方是廣闊的伊斯蘭世界,

這正是東西方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西方文化與伊斯蘭文化之間的聚焦點,

貫穿此地的大小高加索山脈,更是將這片本就復雜多樣的土地,劃分成天然獨立的政治地理單元。

大高加索山以北,即北高加索地區,是俄羅斯的傳統統治范圍,也是一片聚集了車臣等民族矛盾的紛爭之地。

而在大高加索山脈以南,即是本次沖突的重點地區——南高加索地區,存在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及格魯吉亞等國,


▲南高加索地區

在古老的時代,亞美尼亞人先后臣服于亞述帝國、波斯帝國及塞琉古王國的統治,并于在西元前一世紀左右,建立起籠罩整個高加索地區的龐大帝國,其勢力范圍一度延伸到埃及北部,


▲大流士時期亞美尼亞曾臣服于波斯帝國


但好景不長,隨著西方的羅馬日漸強盛,整個高加索地區很快就臣服在羅馬的兵鋒之下,西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繼續與東方的帕提亞帝國(即安息帝國)爭奪高加索地區,

最終,曾經強盛的亞美尼亞王國被一分兩半,分裂為東、西亞美尼亞,并分別成為東方薩珊王朝(安息帝國的征服者)與東羅馬帝國的附庸,


▲亞美尼亞分裂為東、西亞美尼亞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基督教大興,亞美尼亞人受到熏陶,開始信仰基督教,在亞美尼亞基督徒的傳說中,位于西亞美尼亞境內的亞拉拉特山是諾亞方舟最后的停靠點,而亞美尼亞人即是諾亞的后代,


▲西亞美尼亞境內的亞拉拉特圣山

在東方民族的入侵中,亞美尼亞人堅定地保護了自己的信仰,即使面對刀兵威脅也決不改信,西元301年,當時的亞美尼亞國王更將基督教確定為國教,以示信仰純粹,永不改變。


▲亞美尼亞的埃特希米津大教堂,教堂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303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教堂之一,亞美尼亞的基督教獨樹一幟,從圖片可以看出,亞美尼亞的教堂修建的既沒有俄羅斯東正教堂洋蔥頭的特征,也不像歐洲的天主大教堂一樣宏偉。

西元七世紀,阿拉伯國家興起,并向西侵襲。他們滅亡了薩珊王朝,并與拜占庭帝國激烈地爭奪亞美尼亞的控制權,這是土耳其人先祖第一次與亞美尼亞人發生交集,也是雙方仇怨的開始,

西元十一至十三世紀,著名的“十字軍東征”爆發,西方世界的基督徒大舉進攻阿拉伯世界。而居于戰爭前線的亞美尼亞人,卻將擁有共同信仰的基督教騎士當作了救世主,

他們在戰爭中支援十字軍,不久令周邊的阿拉伯世界的鄰居對其滿腹憤怒,而這正是亞美尼亞與其周圍的阿拉伯人沖突不斷的起點。


▲十字軍東征

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當代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成為了阿拉伯世界新的霸主,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徹底終結了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亞美尼亞全境,也隨之徹底落入土耳其人的掌控之中。

在這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帝國中,亞美尼亞毫無疑問是一個另類,由于亞美尼亞人不愿更改宗教信仰,因此他們被奧斯曼土耳其高層視為二等公民,既不允許擁有武裝,又不允許他們加入帝國軍隊,在宗教上要求亞美尼亞人順從伊斯蘭教習俗,在經濟上更要求他們承擔更高的賦稅,

但這些亞美尼亞人擁有超凡的商業才能,他們雖然無法在帝國中獲得高位,卻善于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憑著踏實肯干和卓越的語言才能,亞美尼亞人很快成為了奧斯曼帝國境內極有財力的一大勢力,

這一階段,亞美尼亞人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生活還算順遂,而強盛的奧斯曼帝國,也還勉強能容納這些異教徒在帝國境內正常生活,


▲富有的亞美尼亞商人

從歷史上看,亞美尼亞所處的地理優勢反而成為了弱小民族的原罪,四面八方而來的侵略者,令這個民族承受了無窮的災難,

在長久的征服與反抗中,亞美尼亞人與周邊民族的仇恨日漸增長。而亞美尼亞人的堅定信仰,更令其與周邊異教民族之間的分歧越發明顯。

盡管此時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并沒演變成不死不休的大戰,但怨恨的種子已經埋下,只待破土而生。

2.怨恨之種,世代血仇

亞美尼亞人的平靜生活并沒有持續多久。16世紀時,位于亞美尼亞東方的伊朗薩非王朝,開始圖謀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得亞美尼亞這一戰略要地。

1603年,伊朗人迫使處于交戰區附近的3萬戶亞美尼亞人遷徙至伊朗境內,這些可憐人大多因氣候不適而病死。

1639年,伊朗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協定,亞美尼亞再次被瓜分,伊朗取得了東亞美尼亞的統治權。

但在18世紀,隨著沙俄的資本主義改革,國力日漸強盛。俄羅斯人開始將擴張目標對準了南高加索地區,經過兩次俄伊戰爭,俄羅斯成功奪取了東亞美尼亞地區,并將目光瞄向了西亞美尼亞。


▲1827年,俄國占領埃里溫(亞美尼亞首都)

對于亞美尼亞人來說,在這一片穆斯林世界中,能有一個信仰相似的鄰居總是好事。雖然俄國人信仰的是東正教,但這并不影響他們鼓動奧斯曼帝國境內的亞美尼亞人叛逃到俄國統治區,或者在奧斯曼帝國境內掀起暴動,

更何況,18~19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呈現衰相,隨著帝國境內傳統工商業在西方資本的壓力下衰敗枯竭,以商業為生的亞美尼亞人生活條件每況日下。

此時,正逢法美等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19世紀30年代,大量美國傳教士也隨之進入中東,廣泛地宣傳民族主義和宗教精神。經濟和文化的雙重刺激,使亞美尼亞人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土耳其“塔奇馬特”改革

到19世紀中葉,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發動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坦齊馬特”改革。這一改革雖然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腐朽的奧斯曼帝國,但更直觀的表現,是鼓舞了亞美尼亞工商業主的斗爭熱情。

1884年的柏林會議中,亞美尼亞代表團公然要求西方列強介入奧斯曼帝大陸政,保障亞美尼亞人的生存權利,為此不惜主動成為西方列強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棋子,


▲柏林議會

不久,多個亞美尼亞革命團體成立,他們在俄國、伊朗等外國勢力的支持下,宣揚民族主義,反抗奧斯曼帝國的專制統治,開展獨立運動,

1890年,著名的亞美尼亞革命聯盟(即達什納克黨)成立,這一組織的成立,意味著亞美尼亞人的革命活動逐漸轉為依靠武裝暴力對抗政府。

革命聯盟甚至不惜采取賄賂、暗殺、散播恐怖等手段達到民族獨立的政治目的。這一舉動無疑大大地刺激了奧斯曼土耳其人,對他們來說,此時的亞美尼亞人已經是毫無疑問的叛國者,這樣的仇恨,已經上升到需要暴力清洗的地步,

很快,亞美尼亞人就遭到了奧斯曼帝國的血腥報復,

1894年,奧斯曼帝國正處于哈米德二世的專制統治下。對于境內亞美尼亞人的革命運動,當局大肆逮捕亞美尼亞人,并進行了嚴刑拷打。

1895年9月,這種白色恐怖激起了亞美尼亞人的暴力反抗,革命黨人在首都伊斯坦布爾舉行大規模抗議游行,但哈米德當局卻放任警察和軍人對其進行暴力鎮壓,并默許民間武裝組織在伊斯坦布爾和特拉布宗等大城市殺戮亞美尼亞人,

哈米德大屠殺至少造成了13000人以上的傷亡,其中甚至包括許多無辜的婦女和兒童,哈米德大屠殺之后,奧斯曼帝國越發搖搖欲墜。

不久,“青年土耳其黨”成立,這些希望挽救腐朽帝國的土耳其軍校學生,通過武裝起義的方式奪得了政權。他們較為開明的政治目標,也獲得了亞美尼亞革命黨人的支持。


▲青年土耳其黨

但由于革命的軟弱性,專制保皇黨人卻于1909年發動了復辟叛亂,青年土耳其黨雖然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在叛亂過程中,土耳其專制封建勢力卻在亞美尼亞人聚居的阿達納省展開了又一次大屠殺,被殃及池魚的亞美尼亞人為此付出了兩萬人左右的傷亡代價,

只是這時,亞美尼亞人真正的末日還未到來。

隨著青年土耳其黨掌握政權,亞美尼亞人與這個原先的政治盟友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分歧。亞美尼亞人希望獲得民族獨立和自治,而青年土耳其黨卻想要恢復奧斯曼帝國的榮光,建立大突厥帝國,這種根本矛盾越來越無法調和,

1912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大敗虧輸,這徹底激起了土耳其民族的民族自尊心。

在隨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部分亞美尼亞人加入了俄國的志愿營,希望借助協約國的力量,幫助亞美尼亞民族在伊斯蘭世界中獨立。

戰爭失利的土耳其人,開始將一戰的失利歸結于亞美尼亞人的反叛,1914年底至1915年初,土耳其高層秘密謀劃了著名的“十項措施”,包括解除亞美尼亞人的武裝、逮捕和殺害亞美尼亞精英,屠殺和驅逐整個亞美尼亞民族。

1915年2月,土耳其軍方高層要求軍隊中所有的亞美尼亞人解除武裝,編入勞工營,兩個月后,又在凡城圍攻亞美尼亞平民。4月24日晚,土耳其軍隊開始有計劃地拘捕和殺害伊斯坦布爾附近的亞美尼亞精英,


▲罪惡的亞美尼亞大屠殺

1915年5月,土耳其高層以“凡城事件”中,亞美尼亞人反抗土耳其人為由,促使議會通過了《特西爾法》,收繳亞美尼亞人的財產,并將所有的亞美尼亞人驅逐到敘利亞荒漠中,

在此過程中,不為亞美尼亞人提供任何物資和救助,放任亂民及軍隊對亞美尼亞人進行劫掠和屠殺,在驅逐過程中,土耳其當局甚至建立了許多集中營,專用于對疲憊不堪的亞美尼亞人進行集中殺戮。

僅僅幾年間,奧斯曼帝國境內生活的200萬亞美尼亞人中,至少有一百萬以上的無辜者因此遇害,其余者大多流亡國外,或者干脆被販為奴隸。從此之后,亞美尼亞人與土耳其人的仇恨就再也沒有消除過。


▲被驅逐的亞美尼亞人

從深層根源上說,亞美尼亞人與土耳其人的矛盾源自于宗教分歧、民族矛盾及國外勢力的干涉,而由于亞美尼亞人的經商天賦,大量的財產更是令土耳其人眼紅。直到今日,土耳其人仍然不承認這場大屠殺的罪行,這也令兩大民族之間的仇恨越發深入骨髓。

3.仇恨深埋,綿延至今

一戰后,奧斯曼土耳其作為戰敗國,對內控制力減弱。與此同時,俄羅斯進入蘇俄時代,新生的蘇俄對東亞美尼亞的掌控有所減弱。

趁此機會,亞美尼亞達什納克黨終于在1918年,建立起獨立的亞美尼亞共和國。而在1920年的巴黎和會上,各國列強為了削弱土耳其和俄國,也通過《色佛爾條約》承認了亞美尼亞共和國的合法性。


▲亞美尼亞共和國政府大樓

但此時的土耳其,卻迎來了資產階級革命。土耳其人的英雄凱末爾,利用西方列強之間的分歧,通過割地的方式獲得了新生蘇俄政府的支持,


▲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1920年,土耳其軍隊聯合蘇俄軍隊,再次瓜分了亞美尼亞,并在兩年后,廢除了《色佛爾條約》,此后,蘇俄占領的東亞美尼亞成立了蘇維埃政權,并在隨后加入蘇聯,而包括亞拉拉特圣山在內的西亞美尼亞,即徹底被土耳其收入囊中,

在此期間,蘇聯又為亞美尼亞人埋下了一個大雷,

在亞美尼亞東部,有一個與土耳其同源的突厥人民族國家——阿塞拜疆。與土耳其類似,亞美尼亞人與阿塞拜疆也因為信仰和民族問題,相互斗爭。再加上奧斯曼帝國曾鼓勵阿塞拜疆人對當地的亞美尼亞人進行清算,這更加重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如此,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雖同處于蘇聯的之下,卻相互敵視,


而在他們之間,還有一片歸屬模糊的納-卡地區。此地亞美尼亞人居多,但亦有相當數量的阿塞拜疆人,兩國互相爭搶此地主權,多次爆發武裝沖突,而蘇聯高層對納-卡問題卻一直采取放任態度,常在二者之間搖擺不定。


▲納-卡地區的城市,亞美尼亞稱之為斯捷潘納克特,阿塞拜疆稱之為漢肯迪

1991年,蘇聯解體,納-卡問題越發無人收拾,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更為此爆發了多次沖突,但作為區域性大國的土耳其,卻對這一問題極度關注,

一方面,土耳其與亞美尼亞有深仇舊恨;另一方面,阿塞拜疆是土耳其的同族,不僅信仰文化十分相似,更在經濟利益上聯系密切,如此一來,土耳其自然對盟友阿塞拜疆大力支持,不僅多次運送軍事物資,更派遣土耳其雇傭軍,親自下場,如此一來,亞美尼亞人與土耳其人之間的仇恨,自然更加深刻,


▲阿塞拜疆是重要的產油國,亦是土耳其的主要原油供給國

如今的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可謂仇根深種,在歷次紛爭中,又以“西亞美尼亞的領土糾紛”、“亞美尼亞大屠殺的歷史問題”及“納-卡問題”最為突出。


▲亞美尼亞人民,需要真正的和平

這既是地緣政治的負面影響,亦根源于民族和信仰問題的歷史積怨,而想要改善兩國關系,需要的是正視歷史問題,并在平等地位上積極尋求領土爭端的解決方案,血仇固然難忘,但更應該珍視的,是和平的未來。


▲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