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到此一游”就是文物?武則天無字碑,何時開始有字的?

最近武則天有點燃。

有地方搞了個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取名《武則天她媽在欽州》,引發熱議,不得不出來滅火。

今天我要說的,不是武則天的親戚,而是她的碑。

早上讀宋朝張師正《倦游雜錄》,看到一個故事,《唐陵無碑》,

唐諸陵皆無碑記,惟乾陵西南隅有大碑,高三十余尺,螭首龜趺巋然,表里無一字,亦不知其何為而立。


(武則天劇照)

沒有一個字,說的自然就是無字碑了。

對幾千年后的人而言,無字碑并非真的無字。

因為它的上面,的確就刻著很多字啊,

郭沫若為此還感慨:

千秋公案翻云雨,百頃良田變土田,無字碑頭鐫滿字,誰人能識古坤元。

刻于其上比較著名的一首詩是:

乾陵松柏遭兵燹,滿野牛羊青草齊,惟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

還有一則保存了很多史料的是,《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此文以女真文字寫就,旁譯漢語,是研究女真文的最好資料。

更關鍵的,它有確切的紀年,使人們曉得,此行記,刻于1135年,

如今的研究說,無字碑到宋金始有人刻字,但此跨度有幾百年,到底是從何時開始,并沒有確切的說法。

專家們考證,張師正的書應該寫成于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左右,他記載此事時碑上還沒有字,可見,宋朝建國100年的時候,人們都還是比較規矩的,沒有在上面留下到此一游,


(無字碑)

那么,為何后來刻字的人,越來越多了呢?

我想了一下,原因大概有幾條。

其一、唐朝時候的人,可能是不敢到碑上刻字的,

李唐近三百年,雖然越往后越松垮,但畢竟威儀在那里啊,人家皇帝們都沒在上面刻字——甭管是不爽武則天篡唐祚殺皇室不刻,還是太懶了不刻,還是確實覺得留待后人評說比較好——反正,他們都沒刻,你怎么好刻?

其二、唐亡之后,氣勢仍在,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唐朝皇陵,被黃巢和后梁溫韜大規模盜掘,但對百姓和文人而言,挖皇陵這事,終歸為人所不恥。于其上刻字,也是嚴重的破壞。所以也就沒人去干,

其三、宋朝建立百余年后,人們對唐朝已沒有那么敬重了,

誠如杜牧詩中寫道,自將磨洗認前朝,大唐已隨雨打風吹去,連后唐都滅亡多少年了,開始在宋朝享受升平的人們,對“李”字已經無感,至于武則天,作為女皇,更是各種正負評價都有了。

一句話,他們的神圣感,已經消失了,

其四、這么好一塊碑,不刻點什么太浪費了。

當人們已不再將李皇帝與武皇后看得比神還重的時候,當他們已經可以被評論的時候,自然而然的,也就有人想要一逞其能,搭武則天的便車,使自己在歷史上留名了。

有人問,為何現代人在景點刻字,被視為沒有素質,但古人的,卻成了文物呢?

其實啊,古代有景點,無景區,古代的景點,大多都是自然風景,沒多少人維護,


(石碑 赫達·莫里遜攝)

更重要的,人們都還有點自知之明,隨便寫個某某到此一游,太過淺薄,還不如不寫呢,

要么就是一篇自認為還可以詩文,要么就是自認為書法還不錯,不至于被后人笑話。

還有一些景點,來了個名人,管理者——和尚啊道士啊——興奮之余,自然得請他們題款。

景點因人而有名,不是人在著名景點刻個字,就能天下聞名,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