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溫驤:明媚過往,墨語凝香
文/錢毛毛
大陸畫是以注重意境的表達而獨立于世界畫壇的,而寫意山水畫在大陸畫的人物、山水、花鳥三科中最具東方文人思想,所以意境的表現在山水畫創作中要求更為高妙。因而山水畫也以表現人文意趣和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而著稱,
溫驤先生在庚子歲末創作了《飛瀑流泉圖》和《湖光山色圖》這兩幅佳作,以精妙的技法,寫出了這種人文意趣和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
溫驤《飛瀑流泉圖》2020年作 62×122cm
《飛瀑流泉圖》創作的靈感源于黃山一個叫“皮蓬”的地方,據說這里曾經是清朝一位叫“雪莊”的高僧作畫的地方,并由此得名。這里是登黃山的必經之路,溫驤先生三十年前是這里的常客,曾十余次到黃山寫生,每每途徑這里歇腳時,眼前的美景令他映像深刻,三十年后再憶起,那過往的青春時光和美景,依然令他心潮澎湃,難以忘懷,于是提筆作此畫。
作品采用“S形”構圖,由遠及近將瀑布飛流直下的生動氣韻與山崖的壁立千仞躍然紙上。山頂的涓涓細流經過曲折蜿蜒直達山底,淡墨暈染,中鋒勾線,間有焦墨擦出飛白,營造出一瀉千里的磅礴氣勢,
溫驤《飛瀑流泉圖》局部
大陸人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險峰雖然坎坷,但是卻能縱覽這綺麗山色。此幅作品中,溫驤先生并沒有畫出山頂之所在,似乎是表達一種“藝術之路,奮斗永無止境”的思想。
三十年前,登黃山只有山路,皮蓬是必經之地,后來,黃山有了索道,除了為謀生計登山的挑夫外,步行登山的人越來越少,因而知道皮蓬的人也就越來越少,雖然這處風景一直存在,但卻因登山方式的改變,讓人們容易忘卻或是忽略。
畫法之妙人各意會而造其境,故無定法也,三十年后,溫驤先生以自己獨特的筆墨技法,將此處美景進行藝術再加工后呈現出來,由實景造其意境,是對這里固有的自然美的一種深情懷念與記錄,充滿著畫家的人文情懷。
溫驤《飛瀑流泉圖》局部
山峰上的樹木由松樹、梅樹和竹組成,近處的松樹樹干用淡墨皴擦而成,然后用松葉點寫葉,再用濕墨暈染,突出松樹的蒼勁和松葉的茂盛。梅樹和竹林則用“鼠足點”和“介子點”點畫而成,險峰之上茂盛生長的梅樹,暗合了“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意韻。成片的竹林,素雅清秀、樸實無華、清虛自守,一派君子之風。竹子也寓意著平安,有竹報平安之意,
溫驤《飛瀑流泉圖》局部
溫驤先生特地用“潑墨技法”來畫山石,為的就是用其“揮灑淋漓”的筆墨技法突出黃山的氣勢磅礴,酣暢淋漓地將自己的人文情懷灌注在筆鋒之間。較溫驤先生以往的作品,這種山石畫法,由皴到潑,潑后再皴,形成了潑中有皴,皴中有潑的豐富感,是一種重大的變革與創新,是溫驤先生創作技法的又一次飛躍。
天地以生氣成之,畫以筆墨取之。溫驤先生這種技法的運用,不僅僅是畫家本人自然、率性、灑脫的表達,更是對黃山山石介與具象與抽象之間的完全詮釋與表達,為整幅作品意境營造搭建了骨架,寫入了血脈,富予了的靈魂,
溫驤《湖光山色圖》2020年作 62×122cm
另一幅《湖光山色圖》中,兩座山峰分別處于遠景和中景,山體采用的技法同《飛瀑流泉圖》相同,依然是潑中有皴,皴中有潑,山勢起伏連綿,從高到低,一氣呵成,是溫驤先生山水畫技法最為純熟的作品之一。
在遠景山峰以外還用淡墨染畫出了層層的遠山,表現了“山外有山”的人生哲理,也似乎蘊含了在藝術之路上遇到的挑戰和艱難會越來越多,只有像山間蒼勁挺拔的大樹一樣,堅韌不拔、踏實肯干,就一定會開枝散葉,繼往開來。
溫驤《湖光山色圖》局部
這幅作品的靈感,源自皖南地區的山村小景,徽州地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江河密布。霧氣常常在夜里生起,直至次日上午還未消散殆盡,云霧繚繞,山色蔥郁凝重,讓人仿佛置身世外仙境。詩一般的景象,唯美動人,
為表現皖南風景中的霧氣朦朧和山峰傲骨,溫驤先生大膽地采取了潑墨和皴染相結合的方式,把皖南山水之鄉的濕潤、華滋、渾厚表現的恰到好處。半山腰和湖邊的松樹中鋒運筆,雙勾畫法描繪其挺拔高大,右下角是一片竹林,郁郁蔥蔥,還用胡椒點點出了群山之間翠色欲滴的草叢,描繪了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這幅作品的色彩主要以墨色深淺來表達,濃干濕淡焦墨層次多而清爽,間或有淺赭石、三綠和花青,沒有色彩的跳躍,色不礙墨,渾然天成,看著極是暢神。
溫驤《湖光山色圖》局部
藝術的魅力除了在于直觀的美,也在于細節處無限的遐想,一個小小的角落,看到的或許就是一個人的人生,群山綠樹之間隱約有幾戶人家,其中左下角的那一戶人去屋空,細看門前還有一座斷橋,令人不解。或許是屋內原住有一位隱士,棄水(財)登高,去追求山頂更美的風景了,于是留下空屋斷橋令人遐想,在浮躁的世界里,為了欣賞到更美的風景,果敢斷舍離,放棄世俗的一切,何其逍遙灑脫?
溫驤《湖光山色圖》局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幅畫名叫《湖光山色圖》,可是偏偏身為“主角”之一的湖面卻只有一角,似乎在表明畫卷之外有著更為廣闊的湖景,用一種畫外留白的方式,引人遐想畫外之美景。
宋代郭熙云:“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以取其勢,近看以取其質,宏觀取大勢,微觀取實質,”近年來,溫驤先生的作品從技法層面上,特別是山石的處理上,在似與不似之間日臻成熟,即有其勢更有其質,成為了可望、可游、可居的妙品。
明媚過往,墨語凝香,藍鷹書畫認為,這些成果的取得,或源于溫驤先生對過往藝術之路的深刻總結,并以此為基礎,不斷創新的結果,必將為每一位畫者提供了參考借鑒,
溫驤
祖籍河北,1953年出生于北京,現為大陸美術家協會會員,大陸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特聘研究員。先后師從于著名畫家郭傳璋、亞明、何海霞、張步。1991年受全國青聯派遣赴日本研修,在日期間創作的《雪山富士》得到畫家平山郁夫的高度評價。創作的《白系瀑布》《日本印象》被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收藏。1993年在大陸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2015年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2016年在榮寶齋舉辦個人畫展,同年《漁樵耕讀圖》和《百年樹人》被大陸藝術研究院收藏,2018年作品《貴州風情圖》被國子監和文物局聯合收藏。《山岳聽濤圖》《江山入畫圖》等作品發表于《中華英才》2019年第16期,《太平漁夫圖》《新篁蒼石》等作品發表于香港 《美術家 》雜志2020年春第5期。
下期解讀作品預告,敬請期待:
溫驤《漁樂圖 》2020年作 100×26.5cm
溫驤《荒原之戀》 2020年作 47.5×25.5cm
溫驤《江山無限入畫漁樂自有人家》 2020年作 72.5×27cm
溫驤《山河無盡意 江海泛漁舟》2020年作 80×26.5cm
溫驤《如煙如畫如夢如幻江南煙雨濛濛》 2020年作108×26.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