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小編看到了一篇文章
說是電梯的關門鍵其實是沒用的
設計這個按鍵
其實是給乘客的心理暗示
讓自己以為馬上會關門
其實不管你按不按關門鍵
電梯關門所需的時間都是一樣的
這個話題
最早來自《紐約時報》的文章
他們采訪了美國電梯貿易協會會長
爆出了電梯關門鍵沒用的消息
之后很多媒體開始報道、討論
而美國的專家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
為了讓殘障人士有足夠時間進入電梯
美國在 1990 年
通過了一項神奇的殘疾法案
所有電梯都要按照系統默認
設置時間關門
那么既然沒用
為什么還要設置關門鍵呢?
這是為了讓焦急的上班族們
獲得一絲絲心理上的安慰
認為按了關門鍵就會快一點
假的關門鍵實際上
是個安慰劑按鈕
(Placebo Buttons)
雖然是幾年前的事了
但現在還有人在傳這樣的消息
那么大陸的電梯是不是也這樣呢?
為此
我們專門請教了
某電梯公司的王工程師
據他介紹
電梯的關門鍵沒用的說法
他從來沒聽說過
據他所知大陸電梯的關門鍵
都是有用的
雖然這個說法被辟謠了
但是這種“安慰劑按鈕”
在生活中其實有不少
安慰劑(placebo)最早起源于醫學
安慰劑的來歷:
美國的H. K. Beecher醫生,是一個二戰戰場麻醉師。在攻占義大利南部海灘戰斗中,鎮痛劑很快用完,當傷兵嚎叫著要鎮痛劑時,萬般無奈的護士告訴他現在給他注射的是強力鎮痛劑,但實際注射的是鹽水,讓Beecher震驚的是,注射鹽水后,傷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止住了,對這一情形印象深刻的Beecher戰后回到美國哈佛,開始了一系列新的測試藥物療效的實驗,
1955年,他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發表了著名的論文“The Powerful Placebo”(強力的安慰劑),描述了數十個常規藥物的效果其實來自安慰劑效應。他第一次指出吃藥這個動作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只有強于安慰劑的藥物作用才能認定為有效藥物。此后,臨床試驗中,與安慰劑組對照成為開發新的藥物或者療法的不二規則,
對安慰劑效應的解釋
目前來說
是指心理性的作用
后來也被用于其他的領域
安慰劑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
經常出現
比如各種電腦中常見的進度條
開機、關機、互傳文件
這些操作電腦需要一定的時間
如果沒有進度條的話
用戶會等得不耐煩
有了這個進度條
對所需時間有了心理上的預期
相對來說
更容易接受這個事實
再比如
打開一篇公眾號文章的時候
頂部會有一個綠色的進度條
但是
如果把行動電話設置成飛行模式
這時候行動電話完全就是離線的狀態
按理說根本不可能打開
但是這個進度條依然會存在
幾秒鐘之后才告訴你無法打開
安慰劑
本身是一個很好的想法
可以讓人不再焦慮
但有時候也會被拿去忽悠人
反而增加了生活的煩惱
像什么“包生男孩”、“考試包過”
你想想,是不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