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點劇讀,作者 | 崔百珎
67歲的民族企業家董明珠“投身”入綜藝節目,并親力親為“帶實習生”本應自帶話題度。然而,職場類綜藝《初入職場的我們》播至第三期,卻仍無太大熱度,
與此同時,聚焦金融行業,被觀眾稱之為“翻版”《令人心動的offer》的《閃閃發光的你》,則更像是一眾“精英青年”的角逐場,而剛開播的《上班啦!媽媽》則聚焦于一些競爭“創意總監”崗位的寶媽們,在鏡頭前妝容精致、穿著得體的她們,也大多有著較高的受教育水平及個人能力,幾部在播職場類綜藝,均局限于一定的圈層之中,并無“爆款相”。
從2019年至今,“2.0時代”下的職場類綜藝數量正在日益增加,但能夠恰好拋出能夠引發觀眾思考的社會話題的綜藝節目寥寥,“高、精、尖”式不接地氣的綜藝節目以及聚焦點過窄的作品,也不能夠激發泛眾領域的情感共鳴。
在娛樂向綜藝內容更具吸引力的環境中,職場類綜藝本就受眾群體有限,而近幾年,在定向聚焦相關行業、有意識地選取“高、精、尖”人才,且添加了觀察類綜藝常規錄制、剪輯手法的情況下,職場類綜藝似乎分支出了一個走向“精英化”的圈層模式。
或許,作為一檔綜藝節目而言,這樣的調整會使其更具特色和看點;然而,憑借真實感贏得泛眾共情的節目價值,卻得到了顯著削減。自然,職場類綜藝“破圈”的難度就更上了一級臺階。
從“棚內綜藝”到“真人秀”,職場類綜藝迎來變化升級
不同于職場類綜藝“1.0時代”,求職者帶著簡歷登臺面對多公司及負責人“自我推銷”的節目形式;如今已迭代至“2.0時代”的職場類綜藝,均融合了觀察類綜藝的優勢,將“棚內觀察”與“素人真人秀”進行了疊加處理。而今,越來越多的職場綜藝結合了真人秀模式,并邀請一些嘉賓進行“棚內觀察”,最終,雙向結合形成雙視角模式——這樣的節目模式,已悄然成為了職場類綜藝節目的主流模式,那些曾在十年前風靡一時的“噱頭”即為收視率的職場類綜藝的身影,也早已淡出了觀眾的視線。
曾經收視率極高但噱頭十足的《非你莫屬》
回看兩年前的《我和我的經紀人》,大陸的職場類綜藝就已經打開了新模式——聚焦某一行業進行真人秀式觀察,彼時,這檔將光鮮亮麗卻神秘的娛樂圈中的公司展現出來,不失為一大吸引觀眾的看點,藝人的日常,經紀人及其團隊與藝人間的相處模式,以及身處娛樂圈中的藝人經紀公司的運作狀態、“行業秘密”,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廣大觀眾對娛樂行業的“窺私欲”,
相較于聚焦法律行業的《令人心動的offer》1、2,《初入職場的我們》似乎并未將職業視角抬高至“精英行業”,而是分別放在了知名家電企業以及一家影業公司上。一邊是知名企業家董明珠親自挑選并“傳幫帶”三名實習生,另一邊則是知名演員張翰與其公司新入職的三名實習生的互動,
在這兩間公司規模和業務范疇都差異化顯著的公司里,實習生們的職業發展之路有哪些異同、他們的所作所為對一般人而言是否會有啟示意義……確實本應更具現實意義,然而,《初入職場的我們》同大多數職場類綜藝一樣,并未“破圈”。
江蘇衛視在播的綜藝《閃閃發光的你》則是一檔聚焦金融行業的職場類綜藝,它的節目形式、實習生選拔流程、“課題沖關”設置……甚至,是整個節目的風格與剪輯方式、素人實習生的人物設定配比,都與《令人心動的offer》有極高的相似性。在觀眾視角來看,這兩檔職場類綜藝節目的看點相似性較高——選題都聚焦在“高精尖”人才聚集的行業,素人實習生的配置中除了“牛人”以外,均有“點綴”其中的“資質平平”之人。
《閃閃發光的你》
此外,昨日開播的《上班啦!媽媽》也曾在已公開的節目策劃短片中,擬定素人嘉賓將聚焦“時尚行業”再就業。直到節目的正式播出,原打算聚焦于同一行業匯聚素人媽媽重返職場的創意,卻并未得以呈現。但節目中所涉及的公司較少、所涉及行業也較為集中,甚至不同的公司所提供的崗位均為“創意總監”崗,總體而言,并無職場類綜藝“1.0時代”公司較為分散的特點,
與曾經以“噱頭”“奇葩”為看點的“1.0時代”的作品核心受眾為電視觀眾的特點不同,如今的職場類綜藝的節目受眾多為網路用戶。時下的職場類綜藝除節目模式已經更迭之外,也更迎合年輕人的需求,
綜藝模式“套路”,與人間真實“脫軌”?
真人秀的“真實感”會加強觀眾與綜藝節目中人物共情的情緒,然而,在播和待播的一些職場類綜藝則在迭代的同時,也仍有許多待改進的特質,
首先,是節目組取材拍攝的多為“門檻”較高的行業,且參與其中的素人嘉賓大多擁有遠優于常人的簡歷。在《初入職場的我們》中,攜簡歷去張翰所屬公司應聘的幾位“實習生”的教育經歷就讓人眼前一亮,他們多為知名學府畢業生,且大多有個人擅長的領域及方向,有網友直言:“現在影視娛樂公司宣傳方向的實習生,教育背景要求這么高嗎?”
在很多人看來,影視娛樂行業從事藝人、影視宣傳工作的教育背景并非僅限于名校,但在具體的節目呈現中,“實習生”生源的確各個優秀,那些在求學階段就是佼佼者的高智商人群,在擇業選擇到對技術或知識儲備有超高要求的“精英行業”之后的故事,在大多數人看來雖然不具備接地氣的參考意義,卻也足以讓人發出一聲“世界的參差”的感嘆,
其次,是日漸程式化的多檔職場類綜藝,性格或職業路徑相似的人員配置趨于雷同,例如,“小白成長型”的素人角色就在多檔綜藝節目中出現過。與之相似的還有所學專業“不對口”的“非天賦型選手”的進階,當人物配置、職場發展脈絡雷同度過高時,觀眾也會對此產生“審美疲勞”,而看似落地的人物配置也會引發相關行業從業者的質疑,并非明智之舉,
最后,是時下的一些職場類綜藝在節目設置之初,就定位了一定的圈層群體,且從群體特質出發,極致化節目定位點和內容看點,提升了話題度但也易“劍走偏鋒”,例如,剛剛開播的《上班吧!媽媽》在節目伊始就提到了女性職場的種種困境,給人以較強的壓力和焦慮感,然而,在排布了一系列數據之后,登上節目的素人媽媽多為顏值優越、教育良好的現代女性,她們參與這檔節目所提供的“看點”是“40天職場成長挑戰”,
暫且不論節目組所提供的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就僅憑節目所選取的競爭“創意總監”的媽媽們所展現的現狀,究竟能否印證節目最初所提及的“媽媽職場難題”的難題呢?理智而言,能夠在工作上勝任“創意總監”這一職位的職場人,其實多為職場發展路途上的佼佼者了,而僅通過這一崗位的應聘者、從業者,且圈定在“媽媽圈”這一人群的設定下,很容易片面化呈現節目觀點及社會問題。
除此之外,職場類綜藝素人選擇普遍“顏值高”、后期“網紅化”發展比例高、真人秀角逐環節焦慮點較為密集等問題也較為常見。因此,職場類綜藝在迭代發展的過程中,或試探職場相關的價值輸出,或試圖打造垂直于某一社會現狀的核心話題,更或是緊隨職場發展風口,意欲創造出融合了職場概念與娛樂價值的綜藝內容。然而,真正能夠打破職場類綜藝熱度“天花板”的作品寥寥,而少量“出圈”的契機,也多因節目所提供的娛樂價值而收獲一定的熱度,
在一檔檔“娛樂意義”大于現實意義的綜藝節目播出后,關注相關節目的觀眾往往會自嘲一句:“看了職場類綜藝,很好的理解了‘世界的參差’。”這樣的觀眾反饋恐怕出乎節目組預料,很多職場類綜藝想通過節目向更多職場人提供一些有指導意義的觀點,并進行一定職場價值的輸出,但“教導性意義”往往違背了觀眾想看節目的初心。
最后,職場類綜藝不要“走的太遠,忘記了初心”,畢竟觀眾想看到的還是職場“打工人”的真實狀態,而不是“懸浮”的所謂職場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