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污”是存身之術,也是一種謀國之道

說到戰國四大名將,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畢竟作為大陸古典蒙學三大教材之一的《千字文》中早有論斷:“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自南北朝以后的1400多年間,小孩子讀書啟蒙都得背這個,誰要是記不住,那書就算白念了,還是文盲一個,


不過一直有人質疑所謂戰國四大名將的權威性,認為就是殷鐵石為了湊字和押韻瞎搞出來的,證據之一是“宣威沙漠”的事跡就只有李牧干過,跟其他三人無關;之二則是同期的吳起、孫臏、樂毅、田單、趙奢、司馬錯等名將,本事也不一定就比“起翦頗牧”差。

當然,到底誰才配當“戰國四大”并非本文要討論的話題,不過可以聊聊他們的結局。當然這也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白起自刎于杜郵亭,李牧被趙王遷斬殺,廉頗倒是沒死于非命,但也被迫逃離趙國,輾轉于魏、楚而不受重用,最后抑郁而終。

但誰知道王翦最后咋樣了?別問我,我也不知道,因為史書中壓根提都沒提。

當時的史官人品大多還是靠得住的,要是始皇帝也搞卸磨殺驢的那套把戲,應該逃不過太史公的如椽鐵筆,所以老王大概率是在功成名就以后沒病沒災的得了善終,

白起、李牧和廉頗盡管死法不同,但都可以歸結為死于君王的猜忌;而王翦之所以逃過一劫,在于他比前邊那老哥仨聰明,


老王的聰明之處,就是善于自污,

自污,也稱自點、自辱,就是故意在自己身上制造污點、搞出些把柄來交到帝王或是上司手中,以示自己的清白無私——這種混亂的邏輯和詭異的行為方式是不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或者覺得我寫錯了?

寫錯是肯定不會的,因為這就是幾千年來的現實,在大陸的歷史上,凡是善于自污者皆是既擅謀國又擅謀身的典范,相反倒是那些不善于或者不屑于此的,要么一事無成,要么就算把事情搞成了,最終自己也得悲劇,

幾乎少有例外。

我們都知道岳飛這個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是被趙構、秦檜等人聯手害死的。但拋開秦檜不說,趙構和岳飛這對君臣最初的關系就算談不上好得蜜里調油,但也差不了多少,

畢竟當時女真人還動輒到江南跑馬,而趙構手里頭除了岳飛幾乎一個能打的都沒有,所以就把他當成了寶貝,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因為金兵南下,趙構打算開溜,岳飛上書反對,甚至連“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這種堪稱大逆不道的話都講出來了,把當時為了立威殺人殺到手軟的趙構氣了個半死,不過即便如此,他也只是將岳飛革職除籍而已。過了幾天岳飛又換個地方重新從軍,趙構也假裝沒看著,而且繼續對他加以重用。


到了紹興七年(西元1137年),趙構甚至破例在“寢閣”接見已經戰功赫赫的岳飛,還打算將大半軍權盡數委之:

“太上(趙構)知公之可大任也,獨召公至寢閣,命之曰:‘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張俊、韓世忠不受節制外,其余并受卿節制。’”(《金佗續編·卷二十七》)

話說當時南宋全部的機動兵力大概在40萬左右,除去張俊、韓世忠所部外的25萬兵馬統統交給岳飛指揮,對于趙構這個膽子極小且疑心病極重的皇帝來說,已經是莫大的信任了,連秦檜都沒法比,

可是后來二人為啥就翻臉了?除了戰和之爭和岳飛一貫的情商不在線以外,我想最大的問題可能就出在一次君臣奏對上:

“帝初為飛營第,飛辭曰:‘敵未滅,何以家為?’或問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乍一看,這是岳飛在表決心和忠心,好像沒什么問題。不過這是我們平常人的視角,如果要從一個帝王的角度去看待岳飛的這番話,那問題就大了去了,


在此100多年前,宋真宗趙恒作過的一首《勸學詩》,恰好可以用來作為這個問題的答案: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人家皇帝告訴你——快來當官吧,當官就有金錢美女,就能快樂人生;然后岳飛就脖子一梗梗,要求大家當官不許發財不說,還得去玩命……

當然,千年以后的我們可以站著說話不腰疼,認為岳飛是對的,趙恒那丫的就是個昏君。可是跨越千年的時空,今人與古人間就不僅是有代溝的問題,可能像趙構這樣的帝王跟我們的大腦結構都不太一樣……

在近代以前,現代意義的國家和民族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對于趙構來說,大宋江山就是他老趙家的私有財產,岳飛頂多算是老趙家雇來的“護院”,要論親近恐怕連太監這樣的皇帝家奴都不如。現在皇帝不急太監也不急,你個保鏢頭子狗拿耗子瞎操什么心?

莫非這貨是在打著別的什么主意?


以史為鑒吶!想當初桓溫打算謀朝篡位,就是先打著北伐的旗號替自己造勢,只是老桓打仗的手藝太潮,屢戰屢敗后才功虧一簣,可是岳飛很能打啊,萬一他直搗黃龍府了,會不會就有了異心,把趙家江山換成姓岳的?

傳統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不過儒家里的異類、還培養出韓非和李斯這兩個法家大佬的荀況卻堅持人性本惡,并為大多數“外圣內王”的帝王所接受。因此,自古以來的帝王幾乎都是以高官厚祿而非道德說教來籠絡人心,就是認為人都是有私心的,只有滿足了臣子的私心,才能獲得他們的忠心,

所以臣子們想升官發財,甚至因此而朝斗黨爭對于帝王而言都是可以容忍,甚至是喜聞樂見的。如果臣子對于權位、金錢乃至于生死都表現出不感興趣的態度,然后繼續做出一副大公無私的姿態,那么帝王恐怕就要犯嘀咕了——人是一定有私心的,而所謂的無私,無非是眼前的利益不足以使其滿足而已。那么他想要的是什么?莫非是朕的寶座和江山?


這就是猜忌,帝王式的猜忌——只要帝制還在,這樣的猜忌就永遠不會絕跡。

聰明人就知道自己該怎么做,比如前邊提到的王翦,

其實王翦也是有脾氣的,秦始皇二十一年(西元前226年),秦國君臣商討滅楚大計,老王認為欲亡楚國非60萬大軍不可,可李信這個小年輕卻只要20萬人馬。本來就對已經橫掃了三晉的老王家深為忌憚的始皇帝(當然這會兒他還沒稱帝),順勢采納了李信的低成本滅楚計劃,老王則一氣之下稱病辭朝回老家了。

后來李信兵敗,慌了手腳、再也顧不上玩心眼的始皇帝趕緊跑到老王家請其出山。不過可能是王翦的氣還沒消,不但推三阻四不說,還一口咬定不給60萬大軍就拒絕出征。始皇帝也算大氣,哪怕再多顧忌最后還是拍了板——就給你60萬!

60萬大軍,幾乎就相當于大秦的傾國之兵。始皇帝在做出這個決定以后,等于是把自己的腦袋綁在了王翦的褲腰帶上。結果,還沒等始皇帝發慌,王翦自己先慌了,于是出現了史上著名的那一幕——老王不但死皮賴臉的跟始皇帝求封侯、賜肥田美宅,而且人還沒出關呢,求封討賞的使節卻絡繹于途,先后一共派出去了5批次。


麾下看不過眼,就勸他不要如此貪婪,這回老王才說出了心里話:

“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其實說王翦是聰明人,那是跟死相太慘的“起頗牧”比。作為一個耿直的陜西老鄉,老王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忘了“看破不說破”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他老人家這么直白的說破了始皇帝的心思,讓大老板尬不尬?老實閉嘴專業演戲,他不香嗎?

所以王翦滅楚后就在史書中消失了蹤跡,再沒獲得重用,不是沒有原因的。

相比之下蕭何就是真正的聰明人。當年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能得善終的就沒幾個,而身為漢初三杰之一的蕭何,無論功勛名望都得排在被老劉猜忌的黑榜的前幾位,于是一向清廉謹慎的老蕭突然搖身一變就滿臉窮兇極惡,不但大肆貪污,還欺壓百姓,一時間民憤極大。對此,劉邦表面上很氣憤,還把蕭何收拾了一頓,但內心一定美滋滋,畢竟放下了一塊大石頭啊。

于是君臣和諧,留下了一段佳話。


類似的聰明人在歷史上數不勝數。比如李淵遭到了隋煬帝楊廣的猜忌,就立馬花天酒地、大肆索賄受賄,表現出一副胸無大志的模樣,這才逃過了一劫;再比如清末名臣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后,一向生活刻板簡樸的他居然開始納妾、收禮,據說還因為貪污了白銀20萬兩而遭到了御史的彈劾——這個御史還出身湘系,就問你絕不絕?

有人可能會質疑——上邊說的那些皇帝要么昏要么暴,所以才干出這種破事吧?其實昏暴或者賢明都是表象,只要是帝王就都是一路貨色。比如宋仁宗趙禎夠仁慈吧?可偏偏是他在位的42年間,重臣自污事件爆發得最頻繁,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文彥博想勾結趙禎的寵妃,龐籍要殺親家滅口,宋癢縱容子弟胡作非為,杜衍接納朋黨,梁適貪黷怙權,富弼憂讒畏譏……反正仁宗一朝的宰相如走馬燈般的你方唱罷我登場,平均在位時間不足兩年,而且下臺時大多免不了灰頭土臉。

是趙禎眼瞎才選了這些滿身污點的宰相?非也。皆因趙禎本身極度缺乏安全感,哪位宰相蹲坑時間長了他就睡不著覺、覺得這貨要造反,于是君臣漸漸形成了默契,只要宰相做了兩三個年頭,就趕緊給自己找個下臺的理由。這一下當皇帝的高興了、能睡著覺了,當臣子的雖然謀不成國了但足以謀身,還能撈到個好地方高薪養老(只要辭相,那些罪名立馬煙消云散),弄不好還有機會卷土重來。


回頭再說到岳飛,

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自然千古流芳,可供萬世瞻仰。不過他最大的理想是什么?無非是北伐中原,收復故土,復仇女真,迎還二帝。為此岳飛不惜付出任何的代價,哪怕是生命,這沒錯吧?

我一直在說岳飛的情商低,這不是貶低而是嘆息。因為像他這樣既不缺乏文化背景又有大本領、大功勛的人物,如果情商出了問題,那么就只可能是一個原因——驕傲,

岳飛太驕傲了,從皇帝到上司到同僚沒被他懟過的恐怕也就宗澤等寥寥數人而已,哪怕是面對趙構,他也從沒有半分客氣——比如趙構想把軍權盡委于岳飛,但遭到了張浚和秦檜的反對。這本來是很正常的朝爭,岳飛完全可以心平氣和的跟他們討價還價,可他做了什么?岳飛根本不屑于理論,直接棄官歸家為母守制去了,還得趙構撂下面子三請五請的才把他弄回來,


面對淮西兵變后成了驚弓之鳥的趙構,岳飛卻要求率重兵進京“拱衛建康”;趙構生不出兒子,岳飛又屢次上書近乎逼迫著前者趕緊養個干兒子……趙構這個皇帝已經當得夠憋屈的了,你老岳成天懟人家肺管子,這樣真的好嗎?

至于因為瞧不起上司王彥,就抗命貿然出擊導致全軍潰敗,這種事對于岳飛已經算不上啥了,

所以在他蒙冤被害時,真正出面求情的寥寥無幾,難道朝中都是秦檜黨羽?

按照史書中的說法,岳飛“天資敏悟強記,書傳無所不讀”(《金佗稡編·卷四·鄂王行實編年》),應該對歷史上那些君臣如何和諧相處的道道兒并不陌生,應該知道趙構忌憚些什么,自己又該做些什么,

須知,要想謀國先得謀身,畢竟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消滅敵人,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既然為了北伐命都可以不要,那何不放棄、或者暫時放棄自己的驕傲呢?只要岳飛像王翦、蕭何那樣學會些妥協和變通,以趙構最初對他的賞識,恐怕北伐未必就不能成行,起碼也能少些坎坷,


最終岳飛依舊選擇了堅持自我,于是他死了,北伐也成了泡影,

不過青史上才有了岳武穆,

只是,我也說不清這到底是件好事,還是壞事,

(都嫌我文章寫得太長,這回就減半,4千字。如果還嫌長,就再減半,我還省事。)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