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公眾號“科學大院” 作者:魯超
奧陌陌的藝術想象圖(圖片來源:wiki)
2017年10月19日,泛星巡天望遠鏡發現了一個不速之客,距離地球僅3300萬公里。當時天文學家認為這是一枚彗星,但后來并沒有觀察到它的“尾巴”,可以斷定它的主體并非冰塊組成的彗星,而更像一顆由巖石組成的小行星。
2021年3月17日,來自亞利桑那大學部的研究者認為,這個不速之客實際上是一顆“系外矮行星”(Exo-pluto)的一部分,
這位不速之客究竟是什么來頭?為何幾年過去了,科學界對它的討論仍然沒有停息?它究竟有怎樣的魅力?
2017年10月28日觀察到“不速之客”的影像
(圖片來源:wiki)
科學家們還沒有對這名“不速之客”觀測幾天,就無比興奮——它在距離太陽最近時的速度竟高達87.71km/s。科學家們甚至計算出,它在100年前距離太陽較遠的時候,相對于太陽的速度仍有26.33km/s,前者已經遠遠超過了第三宇宙速度(16.7km/s),而它的軌道偏心率更是達到了1.2,這是有史以來觀測到的最高值。
我們知道,偏心率大于1的軌道是一個雙曲線。當來自遙遠太空的天體與太陽擦肩而過后,會發生一個大偏折,然后再瀟灑地飛向無垠的深空。雖然有些天體飛行軌道的偏心率大,很可能是太陽系內大行星的引力彈弓效應而導致。不過,太陽系內存在的大行星都沒這個能力將任何天體的飛行軌道提高到1.2的偏心率,
根據以上兩點,基本上可以斷定這枚“不速之客”來自太陽系外,這是人類觀測到的第一個系外天體。
偏心率為0是圓形軌道,介于0和1之間為橢圓軌道(紅色),值為1形成拋物線(綠色),大于1則是雙曲線(藍色)(圖片來源:wiki)
更讓人疑惑的是,它的亮度有周期性的變化,每隔7.3小時(一說8.1小時)交替一次,說明它很可能是一個狹長的形狀,而且正在太空里不斷翻轉,
狹長的形狀?在這之前還沒有觀察到這樣的小行星,
右圖為奧陌陌的光度曲線,左圖為根據光度曲線推斷出它的形態(圖片來源:wiki)
狹長的形狀實在太“科幻”了,包括科學家在內的很多人都提出,它會不會是外星人派來訪問太陽系的宇宙飛船?還有人立馬想到科幻作家克拉克的《與拉瑪相會》(Rendezvous with Rama),提議用“拉瑪”(Rama)來給它命名。
《與拉瑪相會》是克拉克1972年的作品,講述了“2130年外星太空船闖入太陽系,人類派出探險隊前去調查”的故事,可惜,科幻終究只是科幻,現實中人類還沒有手段前去第一線探測這顆系外天體,
最終,由于此天體是在夏威夷的天文臺發現的,發現者還是用夏威夷當地的土語命名它為Oumuamua,意為“第一位來自遠方的使者”,譯為中文是“奧陌陌”。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奧陌陌很可能于60萬年前從織女星出發,來到我們這里。它也可能是一顆宇宙中的“流浪者”,來自更加遙遠的深空,只是在60萬年前掠過織女星而已,
克拉克作品《與拉瑪相會》
(圖片來源:laptrinhx.com)
不得不說,在浩瀚宇宙中,人類還是個“嬰兒”,我們沒有能力在太陽系內安插各種“攝像頭”,布下“天網計劃”,不錯過任何漏網之魚。當我們發現奧陌陌的時候,它早已過了近日點,與我們漸行漸遠,開始下一站旅程了。
當科學家們通過持續觀測研究奧陌陌的軌道時,又發現了它更加神秘的地方,
2018年6月27日,天文學家們發現了奧陌陌的異常軌跡——它竟然在悄然加速。看來,要么是它自身有動力,要么是受到了額外的力,確實,一些彗星可能表現出這樣的現象,在被太陽照射后,彗星會噴射出一些氣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路徑,這被稱為彗星的“火箭效應”。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了:奧陌陌沒有“尾巴”,不是彗星啊!一時間,奧陌陌是外星飛船的猜測又喧囂一時。
奧陌陌在太陽系內的軌跡(圖片來源:wiki)
在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見來自于哈佛大學部天文系主任阿維·勒布(Avi Loeb)。他甚至寫了一本書《外星人:超越地球的智能生命的第一個跡象》(Extraterrestrial: The First Sign of Intelligent Life Beyond Earth)來宣揚自己的觀點。在這本已于今年出版的書中,阿維·勒布堅持認為,奧陌陌是一個智慧生命創造出的天外來客,即使大多數同行都對他的想法嗤之以鼻。
阿維·勒布作品:《外星人:超越地球的智能生命的第一個跡象》(圖片來源:wiki)
阿維·勒布認為,既然奧陌陌不是如同彗星一樣通過噴氣來加速,那只有假設它是一個“光帆飛船”,按照阿維·勒布的想法,只有假設奧陌陌是一個不到1毫米的扁片,這樣它才會具有非常大的面積質量比,太陽的光壓會幫助它“加速”。他這樣介紹自己的理論:
“在不訴諸某種無法察覺的噴氣情況下,理解奧陌陌奇異加速度的唯一方法是,假設該物體是由太陽輻射推動的——本質上是光子從其表面彈起。而且,只有極低的密度和相對較大的表面積,它才能被太陽輻射推動,這是唯一的方法,那就是它非常薄(不到1毫米厚)。這樣的物體將起帆的作用-由光而不是風驅動,自然界不會產生這樣的帆,只有智慧生命才會制造。因此,奧陌陌必須是由地外智慧生命設計、建造和發射的,”
阿維·勒布設想的“光帆飛船”(圖片來源:wiki)
大部分天文工作者都認為阿維·勒布得出這一結論過于浮躁了。其實,他已經是“慣犯”了,阿維·勒布似乎是“光帆”理論的代言人,總是在不同場合用“光帆”來解釋一些天文學現象,
尤其是近年來,包括俄羅斯億萬富翁烏里·米爾納(Uri Milner)在內的一些大亨找他設計第一艘人類的宇宙飛船,因此,他在這種星辰大海之類的話題里發聲也越來越多,而且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雖然他位高權重,但其言論只能作為一家之言。
阿維·勒布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辦公室附近的天文臺擺pose(圖片來源:Washinton Post)
科學講究實證,可惜的是,我們已經無法追上奧陌陌了,我們無法登陸奧陌陌,與它進行一番親密接觸,好好觀察它究竟是什么樣。
彗星也好,巖石小行星也好,“光帆”也好,都只是我們對于奧陌陌的猜想。在科學上,猜想并非不切實際的幻想,只要符合事實,就可以值得我們信賴。
2021年3月17日,亞利桑那大學部的幾位研究者提出了一種新的假說:奧陌陌實際上是一顆“系外矮行星”(Exo-Pluto)的一部分,
冥王星(Pluto)就是一顆最典型的矮行星,在柯伊伯帶(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的寒冷區域,有時被稱為太陽系的第三地帶)還可能分布著數以千計的類似冥王星的矮行星,它們的表面被固態氮覆蓋著。
同理可得,在其他恒星的周圍,一定也在較遠處分布著這樣的“系外矮行星”,當它們遭受撞擊時,有可能會被撞出一塊固態氮表面的碎片,經過漫長的天文時期,一些固態氮揮發后,這個碎片會變得扁平,直至最終變成現在比較接近薄盤的形狀,
冥王星表面由超過98%的氮冰,微量的甲烷和一氧化碳組成(圖片來源:wiki)
當奧陌陌鉆進太陽系后,在太陽的照射下,固態氮又會發生輕微的揮發,雖然不會像彗星一樣看到一條清晰的“彗尾”,但也足夠讓它產生一個“火箭效應”,使其加速,
亞利桑那大學部的科學家們經過計算,發現一個薄盤形態的奧陌陌足以產生觀測到的加速效果。他們非常興奮:“這是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意識到,一塊固態氮比人們想象的要反射得多,這使得較小的矮行星碎片會比彗星的火箭效應更強,會使奧陌陌受到更大的推動。”
奧陌陌有可能是薄盤,看起來也有點像大塊曲奇
(圖片來源:亞利桑那州圖森市行星科學研究所 威廉·哈特曼)
目前,“氮冰”假說最受科學界接受。但是不是就可以完全否定“外星人假說“了呢?倒也未必,我們期待天文學家們進一步的發現。
反倒是在奧陌陌之后,我們又陸續發現了一些來自太陽系外的不速之客,比如系外彗星——鮑里索夫(2I / Borisov),隨著人類觀測能力的提升,我們越發認識到,我們的宇宙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冷清,這是危?還是機?一切,可能得交由時間來回答了。正如航海家們不會因為近海的暗礁而停止遠航,我們也不會因為一時的迷惑而停止探索的腳步,要知道,我們的征途永遠是星辰大海。
奧陌陌會是宇宙飛船嗎?(圖片來源:https:http://abagond.wordpress.com/2017/11/25/oumuamua/)
參考文獻:
[1] Alan P. Jackson et al. 1I/’Oumuamua as an N 2 ice fragment of an exo‐Pluto surface: I. Size and Compositional Constraint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021). DOI: 10.1029/2020JE006706
[2] S. J Desch et al. 1I/’Oumuamua as an N 2 ice fragment of an exo‐pluto surface II: Generation of N 2 ice fragments and the origin of ‘Oumuamu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021). DOI: 10.1029/2020JE006807
[3] Harvard’s top astronomer says an alien ship may be among us(https:http://web.archive.org/web/20190205154635/https:http://www.nola.com/education/2019/02/harvards-top-astronomer-says-an-alien-ship-may-be-among-us.html)
[4] Discovery of a Meteor of Interstellar Origin(https:http://arxiv.org/abs/1904.07224)
文中所有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單位: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
宇宙是人類能感知探索到的一切的綜合
地球和太陽究竟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