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打拿破侖出兵8萬,英國6萬,為何不是普魯士稱霸歐洲呢?

普魯士沒有能稱霸,這與英國的大陸均衡外交政策有關。如果英國扶持普魯士稱霸,那么法國作為歐陸霸主地位,對英國造成了威脅,普魯士成為歐陸霸主,又如何能保證不會成為英國的威脅呢?

在英國的撮合下,被歐洲聯合力量打敗了的法國,居然也能保全它的領土完整,甚至不必付出賠款,相對于德國在一戰戰敗后的慘狀,這不能不被認為是一個奇跡。

由于法國在《維也納條約》之后依然保持著大國地位,而條約制定的基本原則也是均勢外交,這一點原則在后來的國際條約中也被繼承了下來,所以,普魯士都沒能取得他一直想要的薩克森地區,更不用提歐陸霸主地位了。

可是如果說英國在拿破侖之后取得了歐陸霸主的地位,也是不準確的。英國是在重創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后,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權地位。英國的核心利益不在歐洲大陸,而是遍布世界各地的貿易線和越來越重要的殖民地體系,英國人的志向是全球霸主。不過,在1814年至1853年之間,充當歐陸霸主的國家是俄國。因為,在擊敗拿破侖的戰爭中,俄國出力最多,功勞最大。

法國沒有被解體,依然保留住了大國的地位,這與一個叫做塔列郎的人分不開。

塔列郎是法國貴族,跟波旁王室有親戚關系,原來是個主教,后來做了拿破侖政權的外交部長,還被拿破侖封了親王。不過,這個塔列郎在1806年開始就已經與拿破侖漸行漸遠了,多年來一直對拿破侖的暗中出賣和公開作對,拿破侖因為沒有證據,氣的抓狂卻拿他也沒有辦法。

1808年9月,在著名的埃爾夫特會談期間,塔列郎曾經跟俄國沙皇說:“陛下!您為什么到這兒來?您應該拯救歐洲,而您也能夠拯救歐洲,只要您抵制拿破侖!法國人民是文明的,而法國的君主不文明;俄國君主是文明的,而俄國人民不文明。所以,俄國君主應當與法國人民結成同盟。”他力勸亞歷山大采取強硬立場,絲毫不要向拿破侖讓步。

后來,在萊比錫之戰后,塔列郎還寫信給沙皇,告訴他們巴黎的虛實,要求他們不要在邊境上與拿破侖的軍隊糾纏,而是直接進攻巴黎,因為巴黎人民歡迎他們的解放。

于是,在拿破侖失敗后,塔列郎與同盟國討價還價時的一個重要資本,因為他可以以同盟國“自己人”的身份,代表法國要求列強節制些。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更為重要的國際因素,列強讓法國完整地保留下來,首先是為了在戰后的歐洲逮立起各大國都有利的均勢。

塔列朗意識到:失去拿破侖這個共同敵人的同盟者,立刻就互相撕咬起來了。他們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又有一個共同感受到的威脅,那就是涅瓦河上的巨熊(俄國)正企圖代替剛被囚禁的塞納河上的獅子(法國)稱霸歐洲。

英國人的“大陸均衡”政策被塔列郎和梅特涅利用,加之拿破侖戰爭本來就是英國人出錢,奧地利人德意志人俄羅斯人出命的“均衡”戰爭,既然導致不“均衡”的波拿巴倒臺,就沒必要肢解法國讓西歐的制衡力量被削弱。加之塔列郎的“正統主義原則”把大革命后的法蘭西共和國以及法蘭西帝國與復辟的法蘭西王國做了政治切割,最終,法國吐出了大革命后,在萊茵河、東歐、南歐以及伊利比亞半島擴張所建立的附庸國,又出賣波蘭討好了俄國,出賣義大利討好了奧地利,從而讓復辟之后的法國在歐洲依然有重要的發言權。

最重要的是復辟后的的法國,從波旁王朝到到第四共和國在政治大方向上都堅決的和不列顛站在一起,也贏得了英國的好感。所以,在列強的默許下,相比于1789年法國革命爆發前法國不僅沒有割太多地,還保留了革命后奪取的阿維尼翁和阿爾薩斯地區一些傳統上屬于德意志諸侯的土地。

歐洲在塔列郎的“正統原則”下,又回到了封建專制與互相制衡的局面,法國和普魯士、奧地利在戰爭中削弱過甚,只有俄國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在戰后憑借著數量龐大的軍隊,獲得了“歐洲憲兵”的地位。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