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鋪天蓋地都是印度的消息,一會兒疫情加重了,一會兒地震了,一會兒氧氣不夠了,一會兒因為焚燒尸體太多造成空氣污染了……
這人倒霉的時候喝涼水都塞牙,一個國家倒霉的時候,全國的老百姓都跟著遭殃。
看這兩天印度疫情的新聞,印度老百姓染疫的染疫,燒尸的燒尸,去世的去世,看起來真的是很慘,而我們看到的,還只是印度疫情的冰山一角,真實的情況,要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糟糕。
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Soumya Swaminathan)最近向媒體透露,印度的疫情,其實是被嚴重低估了,
印度如今每天新增病例30多萬,那是因為它只能檢測這么多,實際感染人數很有可能達到官方報告數字的20到30倍。
如果按照斯瓦米納坦所說的這個數來計算,那么印度實際的感染人數就是驚人的3.5到5.3億左右……
都這樣了,三哥們還是接著奏樂接著舞,把娛樂精神貫徹到底,什么大壺節、昆梅拉節照嗨不誤,
一邊兒是不知死活仍在狂歡的印度教徒,
一邊兒是哭爹喊娘求醫院收治的covid19病號,
一邊兒是事到如今仍不相信有covid19存在的“頭鐵猛男”。
一邊兒是在為親人去世心碎流淚的covid19患者家屬,
如此分裂、魔幻的景象,除了印度,全藍星都找不到第二家。
目前印度covid19的死亡率,比上個月飆升了89%,基本上每分鐘,都有2名covid19患者在印度死去,而主要原因,是因為得不到救治和醫用物資。
因為缺少醫療物資,印度大陸雞飛狗跳,可把莫迪急壞了,到處求阿公告阿么要求援助,可真到了患難見真情的時候,平日里的“好兄弟”卻全都不見了。
美國對印度的求援視而不見和婉拒多日之后,最終因迫于國際輿論壓力才作出表態,開展“危機公關”表示愿意給印度提供醫療物資。
印度疫情惡化的速度是肉眼可見的,時間不等人,也不知道美國的承諾什么時候才可以兌現。
美國這邊雖說光動了動嘴皮還沒行動,但好歹也算做出了表態,一涉及到疫苗,前宗主國大英那邊客套都不客套了,直接表示地主家沒余糧,自己都還不夠,你們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吧。
平日里跟這些國家,阿三一口一個兄弟叫得熱乎,關鍵時刻一個都靠不住,這樣的“塑膠兄弟情”,還真是都不用風吹,走兩步就散了……
1
跟上一波疫情不太一樣,印度這波疫情里,“中產階級”取代最底層窮人成了主要的犧牲者,
以印度第一大城市孟買為例,目前有超過60萬居住在高層公寓內的中產階級住戶被劃定為重感染區,并受到強制隔離。
而在居住條件更為擁擠和惡劣的貧民窟地區,被劃定為重感染區的只有16萬戶,
在4月中旬孟買的確診人數中,90%的病人來自中產以上社區,只有10%的病例出自貧民窟,
固然印度貧民窟里沒人權,檢測率低,但相比于上一波疫情中的數據,這個差別還是十分明顯的。
要知道,去年年中的一項血清學研究發現,孟買貧民窟內半數以上人口體內帶有冠病抗體。
“中產”之上,最近一些印度名人中招的消息也是接連不斷,
莫迪現年80歲的叔母,最近因covid19肺炎離世,
印度裔美國人、美國衛生局局長維維克·穆西也說,他已有數名家庭成員在印度死于covid19肺炎,
一些政府官員也接連中招,甚至包括印度衛生部秘書拉吉什·布珊。
美國駐印使館也被“攻陷”,美使領館員工、外交人員已有超100人covid19檢測呈陽性,兩名在當地雇傭的員工死亡。
其實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印度第一波疫情沒激起什么水花,但第二波疫情輿論這么兇猛,因為受到影響的群體是有話語權的中產以上階級,已經不是死多少都無所謂的賤民了,
作為印度社交媒體的主力,受到疫情影響的中產們開始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發聲,推特上隨處可見求救帖,以及指責政府不作為呼吁莫迪辭職的帖子。
面對鋪天蓋地的輿論譴責,莫迪向“好兄弟”們討要物資不成,開始通過在社交媒體上刪帖來防民之口,這一舉動更是激起了民眾更大的怒火,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一波更大的爭議……
盡管民怨沸騰,但眼下顯然沒有什么救世主可以解決印度的困境,
這種時候想要保命,那就得拼人脈拼資源拼財力,
富豪們總還是有辦法,許多印度富人和寶萊塢明星包機和搭乘私人飛機逃離印度。
一些航空公司透露,目前的航班價格,從新德里到迪拜的價格是2萬美元,盡管票價如此高昂,卻仍一票難求,很多人擠不上普通航班,就加錢租借私人飛機飛迪拜,一張機票被炒到3.8萬美元,就這,還是很多人買不上。
相比于可以包機逃亡的富豪們,包括“中產”在內的普通民眾,那只能自求多福了,
如今,疫苗、氧氣罐等醫用物資嚴重匱乏是印度的普遍情況,供不應求是殘酷現實,無數人因為沒有氧氣瓶斷氧而死,無論是各地醫院,還是印度各邦之間,都開始了一場爭奪醫用氧氣和疫苗的“大混戰”,
地方政府不能保障氧氣供應,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是巨大的恐慌和混亂。為了拯救家人,很多人不得不到非正規的黑市購買各類醫療物資,然而價格也并非普通人能夠承受。
一位名叫普里亞的德里婦女為了挽救公公的生命,花了5萬盧比(約合4340元人民幣)從黑市上買了一個氧氣瓶,而在正常情況下,一個氧氣瓶的價格只要6000盧比(約合521元人民幣),
5萬盧比相當印度普通工人5個月的工資,而5萬盧比一瓶氧氣還只是黑市上的起步價,在其他地方,一瓶氧氣甚至喊價到10萬盧比,這已經要接近普通人1年的工資了,
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不得不向各國求援,許多國家已緊急運送或承諾援助氧氣罐。
印度民間機構也向大陸的制造商訂購大量的制氧機,甚至民間自發設立起了氧氣站,但是從目前印度對氧氣的需求來看,這些氧氣供應還遠遠不夠。
所以目前印度所有人都在問,不久前還大張旗鼓叫囂“印度疫苗拯救全世界”的這個國度,為何如今連covid19疫情中最為基礎的治療措施和物資氧氣,都會如此短缺?以至于造成民眾的大批死亡,制造氧氣真的有這么難嗎?
2
難不難,看對誰而言,
首先,氧氣并不稀缺,空氣里到處都是,而且氧氣的制取方法也并不難,算不上什么高級工藝,
不過,雖說制氧不難,但短時間內制造大量的氧氣,再把氧氣順利分配到各地區醫院手里,那考驗的就不僅僅是制氧的能力了。
疫情之初,武漢各醫院的用氧量達到日常用量峰值的10倍以上,個別醫院甚至達到了20倍,但武漢的醫用氧卻從未斷供,這是怎么做到的?
別忘了,被稱為“大陸鋼神”的寶武鋼鐵兩大總部之一就在武漢,
鋼鐵和氧氣有什么關系呢?鋼鐵生產也需要99%濃度以上的氧氣,因此每一個鋼鐵公司,都是一個超級制氧企業,
工業氧氣和醫用氧氣雖說有區別,但制作過程是一樣,都是低溫蒸餾,把氧氣與其他氣體成分分離。
工業氧氣和醫用氧氣的區別,主要在于分裝、運輸、存儲的過程。
分裝過程中,醫用氧氣對設備、流程的要求更高,罐裝的鋼瓶要定期檢驗、清洗、加熱、烘干、抽空,操作人員也需要定期體檢,
而在運輸和存儲方面,液態醫用氧屬于藥品,更是危險化學品,必須專車專用、低溫深冷鏈運輸,
作為國資委控股的國有企業,疫情期間,武鋼集團氣體有限公司調整生產工況,24小時開足馬力不停工,每天生產液態醫用氧多達約200立方米,制氧能力可達需求量的3倍,
武鋼還為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新建了氧氣供氣系統,為武漢市中心醫院、市三醫院等多家定點醫院改擴建了氧氣站或氧氣管道。
大陸很多醫院如今都不用氧氣鋼瓶了,基本都將氧氣通過管道分流直接送入各個病房,只要將液態的氧氣運到醫院,然后被重新加熱恢復到氣態,再經由管道就可輸至病人。
但是在方艙醫院,新改擴建氧氣系統當時不太現實,為解決方艙醫院醫用氧氣臨時供應問題,武鋼又緊急聯系來自河北、山東和浙江等地的供應商,采購氧氣鋼瓶5000只,全部運到了武漢,
我們剛才說了,工業氧氣轉化成醫用氧,其中重要的環節就是存儲和運輸。
當時我們在存儲環節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因為醫院的集中供氧系統,無法應對這種10倍峰值的極端情況,存儲系統非常吃緊。
這時候,中集集團旗下的一家專業生產各類低溫運輸裝備的骨干企業——中集圣達因低溫裝備有限公司出手了。
公司接到任務后,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20多名黨員放棄休假、主動請纓,日夜不休趕制了30多個液氧儲罐,立刻發往武漢。
除了制氧企業的加班加點和氧氣存儲運輸企業的緊急救援,還有各個機構慷慨解囊捐贈制氧機,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面對這份突如其來的疫情考卷,大陸憑著強大的工業化體系,算是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回頭來說印度,印度作為世界第二產鋼大國,按理說其制氧能力并不差,但目前仍然面臨如此嚴重的缺氧問題,首要原因就是疫情比武漢那時候要嚴重得多,
目前印度每天的氧氣總產量是7127噸,這其中包括了工業氧氣和醫用氧氣,
4月18日,印度政府禁止制造商提供非醫用氧氣,除了安瓿、藥水瓶、制藥、鋼鐵廠、煉油廠、核能設施、氧氣瓶制造商、廢水處理廠、食品和水凈化這9個行業。
據石油和爆炸物安全組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稱,這九個行業每天大約消耗2500噸氧氣。所以說,每天只有4600多噸的氧氣用于醫療用途,
但是,即使印度每天將7127噸的氧氣全部用于醫療用途,還是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印度政府承認,目前大陸對醫用氧氣的需求水平已經達到了8000噸/天。
印度的氧氣生產,基本被控制在以Inox為首的幾家大型企業手里,這些企業每天能生產幾千噸醫用氧氣,另外就是數百家作坊式的制氧小工廠,根本不足以應對危機,至于為什么這么多小作坊,我們后面會講到。
除了氧氣產量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印度全國生產氧氣的省份和最需要氧氣的省份相當不匹配。
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賈坎德邦等八個邦的氧氣產量,占印度專用氧氣總產量的近80%。
在印度北部和中部的一些疫情嚴重的邦,比如德里、中央邦和比哈爾邦,都沒有自己生產氧氣的能力。
那有人說了,運過去不就完事兒了嗎?
然而正如咱們前面說到的,運輸液態醫用氧氣,最重要的就是存儲和運輸,需要大量的低溫運輸車,
但是,根據全印工業氣體制造商協會主席提庫透露,目前在印度政府登記備案的特種低溫罐車僅有1172輛,對于印度面臨的巨大的氧氣需求來說,就是“杯水車薪”,
而且,運送醫用氧氣最關鍵的一點是運輸,而印度道路基礎設施條件太差,尤其是一些農村和偏遠地區,很多地方要運過去相當困難,
加之氧氣運輸要求限速,即使在一個地方邦內點對點的貨運時間,都需要5至10小時。
不光是低溫罐車數量和運輸方面的困難,就算是運到了指定的醫院,很多醫院也沒有低溫液氧儲罐和氧氣瓶來儲存這些醫用氧,相當于也是白費。
另外,印度大多數醫院的硬件設施還比較落后,很多醫院沒有專門的管道來輸送氧氣,條件只能接近當時的武漢方艙醫院,更需求的是氧氣鋼瓶。
可在印度,氧氣鋼瓶這東西,和低溫罐車一樣,也是極度短缺,更別說什么呼吸機、氧氣面罩、氧氣管之類了,這些數得著的醫用物資就沒有不缺的。
其實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藥品和疫苗方面,
前段時間,美國政府對covid19疫苗原材料頒布了出口禁令,宣布禁止出口covid19疫苗生產過程中所需的袋子、過濾器、安瓿、玻璃、塑膠和瓶塞等關鍵物品,
這一禁,“世界第一疫苗生產大國”印度直接傻了,很多疫苗生產線被迫暫停。
所以這次印度制造業暴露出來的問題,就特別吊詭,有些領域他的生產能力還說得過去,但相關的環節就是跟不上,玻璃、瓶塞、袋子這類東西都不能自給自足,扯什么制造業強國呢?
3
印度提振制造業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了,想要取代大陸制造的野心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是當一個國家的能力配不上野心的時候,就注定是一場災難,
三哥的尿性大家也知道,常常是眼高手低,自信心爆棚,卻永遠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平日里各種決策從不立足自己的國情,為了跟西方套近乎,歐美的一系列騷操作倒是有樣學樣。
印度的制造業,也是這個毛病:沒有西方的命,卻得了西方的病。
人家西方是本來有比較成熟和完善的工業產業鏈,后來逐漸轉移出去;可印度是壓根還沒上過這課,在工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就拿著西方現在的各種政策和發展模式一通亂學,最后造成的結果就是,這些政策在不合適的土壤上野蠻生長,水土不服落下了各種病根。
大家知道印度還是一個農業國,至今尚未實現工業化,有三分之二人口還在靠農業及其附屬產業為生,
其工業GDP占比只有27.6%,并且雇傭勞動力只占大陸17%,但第三產業GDP占比卻高達50%,集中在勞務輸出,金融服務,交通服務,通信等行業,說白了,就是直接跳過了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工業發展階段直接發展第三產業,
如今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的比重都在50%以上,那是從發展一二產業的基礎上過渡來的。
但三哥就很特了,第三產業直接“跳級”對標發達國家。為啥呢?
因為省事兒呀,印度發展軟體服務業是具有自身的天然優勢的,擁有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英語科技人才庫,勞動力成本低廉,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塊兒不需要太多基礎設施支撐,
工業黨的理念,只有以工業為基礎,國家經濟才可能有根本性發展,其實三哥也不是不懂,但印度的基礎設施,實在太差了,根本帶不動制造業的發展,
都說要想富先修路,但是直到2018年,印度的高速公路也僅僅有942千米,還不及大陸的1%,高鐵也僅508公里,不及大陸的2%,沒有運輸和物流打底,想要把制造業發展起來那就是天方夜譚,
印度的供電系統,那更是一團糟,由于印度整體供電不足,停電是家常便飯,即使是在新德里這樣的大城市,許多居民家里都自備柴油發電機,以應付可能發生的停電事故,
工業用電也常常受到限制,對企業而言,有時候一停電就長達數小時,工人們常常是干著干著就停電了,這一停電工期就要延誤,工作效率和產能能不打折扣嗎?
沒有路沒有網,還想發展制造業那就是天方夜譚。
印度政府對此心里其實明鏡一樣,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做不到啊,印度要修路建電廠,首先第一關就難過,那就是土地私有制,
印度一直沒有進行土改,70%左右的土地為私人所有,土地流轉過程復雜,成本高,征地規定嚴格,導致很多工業項目無法實施。
莫迪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15年的時候,莫迪政府推出新征地法案,規定基礎設施等項目可繞過 “80% 土地擁有者同意”的環節,直接進行市價補償,但該法案被反對黨國大黨等貼上 “反農民”的標簽直接予以否決,最后也不了了之,
這就又牽扯到印度另外一個問題——中央對國家經濟的控制力太弱,想要集中力量辦大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就拿這次的疫情來說,印度各個地方邦各自為政,根本不聽中央調控,相互爭奪氧氣完全就是一場大混戰。
而這在平時還讓三哥“引以為傲”呢,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嘛,學的是西方代議制民主,用的是美國的聯邦制,向西方發達世界看齊,
可是您這不還沒“發達”呢么?人家西方是已經完成了財富積累才開始的第二步財富分配,只告訴你“學制度”不讓你“累財富”,只能說一個敢編一個敢信,
別看印度不把大多數國民當人,可在勞工制度上,還規定得挺細,
比如印度的 《工業糾紛法》規定,雇傭人數超過 100 人的企業解雇工人時必須取得當地政府的同意,
一旦工人數量達到150人,則企業必須提供餐廳;到250人,企業必須提供食堂;雇傭30名以上的婦女就必須有托兒所,
保護勞工權益,這沒毛病,但是這制度規定空子是不是有點太明顯了?你要限制,卻又不一視同仁,這就導致印度很多企業都“往小了做”,造就了大量雇員極少的小微企業,
很多小企業即便經營良好,企業主也不愿意做大,誰愿意因為“超過限額”就承擔一大堆亂七八糟的責任呢?所以那種野蠻生長的小作坊在印度遍地都是,就比如前文提到的生產氧氣的小作坊,
三哥你這自己掐自己脖子,別人真的不好幫你什么……
西方有“先進經驗”,但也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印度啥啥都要學人家西方,光學政策,問題是你條件到位嗎?
就像一個天天考不及格的學生,不踏踏實實學習成績,卻天天想著學尖子生跳級,也不怕閃著腰?
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要立身自己的國情,走適合自己國家的道路,硬把腳塞進不合適的鞋子里,不光鞋子要撐壞,腳也是要磨破的。
參考資料:
超級學爸:印度缺氧,才發現大陸的工業化真香
隨水:為什么印度發展制造業那么難
陳鳳蘭、黃梅波:中印兩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
阿三就是一個野蠻、落后的民族。
吸牛尿代替吸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