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哎呀媽
喝優格,奶蓋還有殘留物,你會怎么做呢?
大多數人會選擇撕開,將奶蓋舔干凈。有人嫌麻煩,直接丟掉。
還有人,干脆想出“懶”招,不撕不丟,輕松吃優格。
這是上海國小生秦紫馨,發明出來的新型優格吸管,
她喜歡喝濃稠的優格,可每次喝完,都發現優格會沾蓋,
受到雨傘伸縮結構的啟發,她想出了在普通吸管的外層安上一個類似的推拉結構,
優格喝完后,提拉吸管轉圈,就能將附著在奶蓋上的優格刮下來,
看到這樣的發明,不得不佩服:真是又“懶”又聰明,
記得馬云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是由懶人創造的。”
話糙理不糙,
人越“懶”,越會想方設法解放雙手,尋找更快捷的方式解決問題。
別小看這種“懶”,它恰恰是促使孩子開發小腦袋的驅動力,
前天去表姐家過夜,睡覺前小外甥的刷牙方式令人笑啼皆非。
6歲的小外甥,被要求自己擠牙膏刷牙。
擠牙膏前要先開蓋擠壓,然后重新上蓋,這些動作讓他費勁,
想了很久,他跑到客廳找來了一根針筒,將牙膏全擠到了針筒里面,輕輕一推,牙膏就出來了,
用多少就擠多少,完全不浪費,
這波腦洞,令人佩服,
這孩子,得多“懶”才想著這一招?不過,還真挺有創意,
這讓我想起一個成都小孩,
喜歡涮火鍋的他,嫌棄每次涮毛肚都要七上八下的,麻煩!
干脆就用自己學過的編程,發明了一臺火鍋燙毛肚機,全自動涮火鍋,帶勁!
當然,“懶”出創意的孩子不止他們,
還有這位學生,嫌課室太熱又不想手動扇風,就找來了幾根繩子,幾根橡皮圈,一把普通的紙扇子,
簡單組裝之后,就成了一套腳踩半自動風扇設備。
既解放了雙手,又能“鍛煉”體能,更能圖得一時涼快,一舉三得。
有一個創意視訊,給人們展示了“懶小孩有多大的能耐”。
小女孩被爸爸喊去下樓倒垃圾,她一見外面下著雨,心里很不情愿。
在倒垃圾的時候,她看到電線桿和家里連接的電線,靈光一閃,決定要好好利用這個東西來解決丟垃圾的難題。
于是開始改裝腳踏車,將它和電線組裝成一個傳送裝置,
把垃圾掛在傳送帶上,停到垃圾桶的上空,投放成功!
嘗到這種“懶人丟垃圾”工具的甜頭后,她一發不可收拾,
不僅發明了會自動整理床鋪的機器;
還制造出自動掃地機;
甚至搗騰出自動除草機,
長大后的小女孩,為了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懶”,發明了通用電氣。
短短一分多鐘的視訊,人們看到一個不想做家務的“懶小孩”背后滿滿的創意力,
高爾基說過:“人的幻想是沒有止境的,兒童的幻想更是無邊無際。”
這些“懶”到極致,“懶”出新境界的孩子,實則機靈,
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出人意料,背后的創意更是無窮無盡。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
懶,是不是人類之光。
辯手姜思達持觀點,在他看來,懶在不斷推進我們,使得我們愿意投入更大的心力去實現一個哪怕無法實現的懶。
正方
看看,正因為身邊有“懶人”的存在,世界才變得越來越便利。
“懶”得爬樓梯,于是有了電梯、繩索,
“懶”得走路,于是有了單車、汽車、火車甚至飛機,
“懶”得洗衣服,于是有了洗衣機……
這些“懶”,激發了人們無限的創意,不斷研究摸索,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在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孩子的“懶發明”,亦是帶著深刻的思考,在探索改造生活的諸多可能。
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小時候是個愛鉆研的孩子,
有一次看完《星球大戰》后,他萌發了想要拍電影的念頭,就跟爸爸說,
爸爸的回應是:“我們試試吧!”
就這樣,他在爸爸的支持下完成了第一部電影作品。
當他再長大一點時,他跟爸爸說自己想學編程,
這在當時聽起來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畢竟互聯網剛剛起步,連大人都還搞不清楚怎么用。
爸爸的回應還是那一句:“我們試試吧!”
再次得到爸爸的支持,小馬克成功學會了編程。
等長大成人后,他考上了哈佛大學部,在學校創建了社交軟體,短短幾年,建立了自己品牌的社交網路平臺,
如果沒有爸爸一路的支持,想必這個世界上很有可能會少一個著名CEO,也就沒有如今給人們帶來超越空間時間的社交時代,
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對于孩子來說,同樣適用。
杠桿是孩子的創意、興趣,立足點是外界的支持和協助,當這兩者結合起來,孩子極有可能會創造出令人贊嘆不已的奇跡,
想要助力孩子成功,就要及時給予他這根杠桿,終有一天,他將能撬動地球,
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的引導和陪伴尤為重要。
想要讓孩子的化“懶”為“思考動力”,得到更大的發展,可以嘗試這三種做法。
1.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福州11歲國小生朱梓恒,在幫阿么晾衣服時發現,戶外的風總會把晾衣架上的衣服吹擠到一起,影響晾曬。
雖然阿么會專門拿繩子鞋帶將每一個衣架固定住,可每次都這么操作,實在麻煩。
他很好奇,有沒有辦法讓曬衣服變得更簡單便捷一些,
得知他想法的媽媽,雖然沒辦法提供技術指導,卻打從心里支持他,并聯系認識的人給兒子提供更多幫助,
在不斷地探索中,朱梓恒的“晾衣架固定裝備”成型了,解決了阿么曬衣服的老難題,
培根說:“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想讓孩子擁有探索的精神,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有顆“愛發問”、“愛思考”的心。
只有這樣,孩子才有創造的可能,
2.陪伴孩子,共同探索
此前,深圳推行垃圾分類,
有一班三年級的孩子,覺得自己動手分類很麻煩,于是萌發出發明“智能垃圾桶”的念頭,
當他們跟父母、老師分享自己的想法時,得到一致認可,
為了讓他們對不同垃圾有更多認識,父母陪他們收集生活垃圾。
有的父母是工程師,會給他們做技術指導;有的父母是產品經理,會給他們帶一些機器人玩具零件,陪他們一起研究,
在父母的陪同引導下,這班孩子最終成功發明了“智能垃圾桶”,只要說出垃圾的名字,對應的垃圾桶就會自動打開!
還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認證,
如果說,孩子的創意無極限,而父母的陪伴便是給他們的創意插上翅膀,讓孩子們的想象力照進現實。
3.鼓勵孩子堅持
最近陪女兒看一本繪本,《小發明家伊伊》,深有感觸,
小伊伊平日里很喜歡發明,心里有數不完的創意,總隨身帶著工具袋,改造自己的生活環境,讓自己和阿公的生活變得方便快捷。
然而她的耐性不好,一遇到點問題就發脾氣,嚷嚷著想放棄。
這時,阿公總會鼓勵她,“別因為一次不成功就放棄……如果想成功,要經過一次又一次嘗試。”
有了阿公一次又一次鼓勵,伊伊克制自己的壞脾氣,努力堅持,
的
最終,伊伊完成了自己一開始的發明目標,也解決了自己的成長困境,
聰明的父母,懂得成為孩子的后助力,
當孩子堅持不下時,就用雙手托住他,支持他鼓勵他做下去,
如此一來,孩子才有真正實現自己創意的可能,
教育專家孫瑞雪說過:
“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成功的孩子背后,都站著懂得愛與尊重他的父母,
允許孩子自由探索自己世界,給他足夠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讓孩子延續自己心中的火種,
即便孩子做的事情,看似無用,不務正業。
但恰恰是他的敏感、睿智、勇敢,開啟諸多新的可能。
別小看孩子的“懶”,看吧,他正在給我們帶來無限驚喜,
——End——
作者簡介:哎呀媽,多平臺簽約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師,愿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說的有道理,自己變得越好,孩子就會變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