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的下午,風和日麗,是個郊游的好日子。
我獨自驅車來到與巴黎左岸隔河相望的——上海西岸藝術中心,
長居上海的人應該都曉得,平時來這里的只有兩類人:鍛煉身體的&遛狗的。
或許是因為祖上受到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屈辱,上海人現在只要找到一塊空地,就會用狗將它“鋪”滿。
我沒帶狗,也不想鍛煉身體。
穿梭在一眾狗、男、女之中,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格格不入,
這次來西岸,是為了參觀一個畫展,
上一次在未被邀請且沒人送票的情況下獨自看畫展,還是……從來都沒有過。畢竟我是個堂堂KOL,自己買票看畫展這種事情,有也不會說出來。(這種感受凡夫俗子是不會理解的)
來到美術館門口,門衛很客氣地請我戴上口罩,我說沒關系不會有人認出我是堂堂KOL的;他說這是疫情期間的規定,不戴就別想進去。
回到車里戴上口罩。花60塊錢買了一張價值60塊的門票,
售票處的姐姐告訴我,憑這張票能看三個展覽,瞬間覺得自己又賺了120,
我這次要看的展覽在地下一層,但龍美術館的一層正在籌備一個新的展覽(我離開時才發現當天正是那個展覽的開幕式,藝術圈KOL幾乎都被邀請了……媽的)。所以我只能從邊門消防通道進入,
這種體驗還蠻特別的……就好像在公司走廊上遇到同事,問你去哪;你說:“哦~我去消防通道抽根煙……順便看個畫展,”
到了地下一樓,迎面駛來一輛“滴滴”,
(滴滴作響的升降車)
這大概是“龍美”的特色——開升降車的一準都是穿西裝的。(我以前還親眼見過龍美的副館長帶著一眾藝術系高材生粉刷墻壁,不得不承認,美術館確實是鍛煉人的好地方——學校從來不會教你這些,)
按你胃(Anyway),這是我這次要看的畫展,
如果你最近乘坐過高鐵,應該會在高鐵站見過這個廣告,不知道趕火車的時候看到這個廣告會作何感想……
按你胃,我為什么要專程來看這個畫展?這件事要從四年前說起,
我有個朋友(一個KOL界的大佬),四年前約我去見葉茂中。
我問他葉茂中是誰?
他回答說:“臥槽!你連葉茂中都不認識?”
這回答弄得我很慚愧,感覺自己特別沒見過世面。而當我站在相約地點的大門前,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沒見過世面”。
我們約在葉茂中的辦公室見面,具體地址我記不清了,只知道是上海市中心(好像是法租界)的一個深宅大院。那是一棟四層的現代式建筑,據說他在九零年代的時候,一口氣買了三棟洋樓,然后又一口氣全都推平,蓋了這么一棟,
聽到這里我就沒有再往下問了……
四年前我還是個新晉“網紅”,經常被各種大佬“召見”(在那之前不久剛在北京的一家“鹿港小鎮”被羅永浩“接見”到凌晨四點)。每次接見內容幾乎如出一轍,無非就是聽大佬們憶苦思甜,然后再介紹一下我自己的創作心得。現在想想其實都是些廢話,然而我對那次見面的印象卻極其深刻,當天的哈拉氣氛很輕松,期間得知原來葉茂中也是做廣告的。想來之所以記憶猶新,大概還是被那棟四層樓的建筑震撼到了——原來做廣告還能在上海法租界買得起小洋房?
……
那是我和葉茂中的唯一一次見面,之后四年沒有任何聯系,四年來我一直在做廣告,也一直買不起法租界的洋房。直到一個月前,我朋友(就是那個說我沒見過世面的KOL界大佬)跟我說葉茂中要辦畫展了,問我能不能寫點什么造個勢。
一個做廣告的居然要辦畫展?說實在的,這算不得什么新鮮事。其實無論你是什么行業的大佬,當功成名就之后(說白了就是賺到了一輩子花不完的錢后),往往都會開始追求精神領域的滿足。老一輩的會出書、辦展覽什么的,新一代的可能會拍電影圓明星夢(所以我預測李佳琦接下來可能會去拍電影,誰知道呢)。
反正既然大佬有吩咐,我(這種還沒功成名就的)自當盡力而為,
結果……
于是我問那個朋友這是什么套路?
朋友說,他剛發現自己也被葉茂中刪了。
那還要不要寫?我問,
過了一會兒朋友回我說:葉茂中先生最近身體不大好,
嗯……好像確實可以解釋為什么要刪微信。
那還要不要寫?我又問。
朋友讓我等等……
過了兩個小時,葉茂中加了我。
于是我又寫了一段話:
接著他回復道:
這劇情反轉的……
接下來……接下來就是我開頭去“龍美”參觀那段了。
(期間我的腳骨折了,所以拖了一個多月才去)
說說他的畫吧。
怎么說呢……簡單說吧:
出乎意料的好,
倒還真不是閉著眼睛瞎恭維。去之前我一直以為會像馬云演《功守道》那樣——屬于玩票兒性質的瞎搞,結果沒想到,其實是像“韓寒開賽車”那樣——玩真的。
我不想聊什么繪畫理論,畢竟我既不代表學術界也代表不了輿論界。就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每次參觀一個畫展,我都會在心里評選一幅自己最喜歡的作品,然后在那幅畫前多花點時間,這次選擇了這幅:
從墻壁上錯綜復雜的藤蔓筆觸,可以感受到畫家畫畫時的熱情。
樹下的紅色筆觸讓人產生遐想 —— 這究竟是落在地上的落葉?還是整片玻璃地板下養的一群鯉魚?(如果不是見過葉茂中的房子,我絕對想不到后一種可能。)
這個畫展其實給了我不少啟發,我甚至總結出了一個現象:
大陸現當代藝術家,年輕時似乎都喜歡西洋畫的那套。
比如葉茂中年輕時的畫就很有莫奈、馬蒂斯的味道。
而年長后,則都會寄情“大陸水墨”。
這大概就像年輕時喜歡穿耐吉(NIKE)、喝可樂;年紀大了改穿布鞋,在農家樂里喝碧螺春一樣吧。大概他們都在尋找一種骨子里的文化認同感吧?
……
正在我胡思亂想之際,突然有三個阿姨闖進了我的“哲學思考半徑”。
她們一路走一路聊,我便偷聽了一路,(沒辦法,當時整個場館就我們四個人,想不聽都難。)
“三姐妹”顯然是上海各大美術館的常客,因為她們居然能說出哪個美術館的咖啡比較好喝、哪個美術館周二免費、哪個美術館拍照最好看……我差點掏出小本子記筆記,
然而她們似乎對藝術品不怎么感興趣,反而被印在墻上一段文字吸引了,
那是策展人劉益謙寫的一段序言,
“劉益謙是啥人啦?”
“這你都不曉得?龍美術館的老板呀!”
……
寫了兩千多字,總算要點題了——為什么這篇文章叫《上海灘兄弟情》?這就要從劉益謙說起了,
劉益謙實在是上海灘響當當的大人物,
他不光喜歡雇高材生在自家美術館里刷墻,還曾經花了2.8億買了一只雞缸杯,然后用它來喝茶(還是喝黃酒?忘了)……
傳奇人物通常都有跌宕的人生。據說他早年還在城隍廟擺過地攤,這大概也是上海人都曉得的一個傳說,
……
他的序言寫了些什么呢?
我數了一下,一共就幾百字,但“兄弟”二字卻出現了十幾次,
呼應了開頭他說自己“國中沒畢業”的自嘲,同時也是一種真情實意的展現,
我把序言內容總結了一下,大致如下:
劉總與葉總相識于拍賣會;二人心意相投——劉總賞識葉總的才氣,葉總敬佩劉總的為人,從此便以兄弟相稱;
弟弟茂中曾受人欺負,大哥益謙仗義為其擺平。兄弟感激,大哥欣慰;
多年來,歷經風雨,人事變遷;兄弟之情從未動搖,
直至去年七月,得知弟弟身患重病,大哥痛心疾首之余,決定再次為弟弟做主,舉辦此次畫展;
弟弟曾問大哥,是否因己病重而為之?大哥只說仰慕弟弟之才氣,從未正面回答……男人間的友誼,盡在此不言之中;
……
三位阿姨讀完序言,話題便從“觀展體驗”轉為“健康飲食”了。
我在國外留學的時候,有個馬來西亞同學很喜歡杜月笙、黃金榮的故事。曾問我,上海現在還有沒有這樣的人?
我說,爾等蠻夷實在幼稚,我泱泱大國,浩然正氣,朗朗乾坤,早就沒有“黑社會”那種東西了。
但是自古以來,男人間的義氣,以及異姓兄弟間的情誼卻從未斷過,
只不過不同時代,不同階級,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劉益謙的太太王薇曾說,這次“葉茂中畫展”是她先生第一次,或許也會是最后一次策展。
你看得出這是倆億萬富翁嗎?
……
從展廳走出來,我感觸良多。
來到龍美的“KOL包廂”坐了許久。
思考了許多許多——生命、財富、情誼……
最后覺得應該給葉茂中先生發個消息,
結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恩這對兄弟情也很有愛!
兄弟之間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