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去俄化”


1991年蘇聯解體,自此俄羅斯人對波羅的海地區的控制已成為歷史,波羅的海三國在獲得獨立以后積極擁抱西方和開始“去俄羅斯化”進程,一副誓要與過去俄羅斯的歷史烙印決裂的姿態。

波羅的海三國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三國均位于波羅的海東岸,掌握波羅的海通往大西洋的出海口,盡管三國的緯度較高,但是得益于北大西洋的暖濕氣流,擁有不少重要的不凍港,如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不凍港-塔林港口,地理條件優越。

面積雖小,但位置優越


塔林港


然而優越的地理條件并未給波羅的海地區帶來許多的好處,反而讓三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成為其他強國爭奪的焦點。各國的不斷爭奪使得波羅的海地區的歷史就是一部被蹂躪和屈辱的歷史,其中俄羅斯就是這部歷史中最重要的角色,

軟硬并施

俄羅斯人的領土野心婦孺皆知,早在15世紀俄羅斯人便已經進入了波羅的海地區與其他強權展開對波羅的海的爭奪,隨后雄心澎湃的彼得大帝打敗了瑞典,葉卡捷琳娜大帝得到立陶宛地區讓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地區取得絕對優勢。最終俄羅斯人在18世紀統治了波羅的海地區,自此波羅的海地區進入了100余年的沙俄時期

葉卡捷琳娜大帝與奧地利和普魯士

瓜分了波蘭的全部領土,從而使俄國的領土面積增加了

63萬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2000多萬


俄羅斯人控制波羅的海地區后便馬不停蹄地采取了許多措施鞏固其統治地位,想要讓波羅的海地區“俄羅斯化”

俄羅斯人將波羅的海地區行省化,派遣專門的官員管理該地區,在政治上直接控制波羅的海地區;同時在文化上也絲毫不放松,推廣俄語教育和東正教,教育宗教兩手抓兩手硬,試圖使用成熟的俄羅斯文化將處于搖籃之中的本土文化扼殺,俄羅斯人的努力獲得了一定的成效,政治與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本就弱小的本土民族文化的發展被抑制,并成功讓俄羅斯文化在波羅的海地區扎下了根,直到現在波羅的海地區仍然存在大量的俄語使用者和東正教信徒。

例如位于塔林市政廳廣場旁邊,建于1630年,

歷史悠久的塔林圣靈大教堂就是絕佳的見證


但是有壓迫必有反抗,沙俄強硬的“俄羅斯化”政策也引起了本地居民的不滿,波羅的海地區出現了本土知識階層,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20世紀初,沙俄大陸的革命風起云涌自顧不暇,接替的混亂的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府自顧不暇,失去了對波羅的海地區的控制,1920年蘇維埃俄國與三國簽訂合約,波羅的海三國獲得了短暫的獨立,沙俄對波羅的海地區的“俄羅斯化”也宣告結束。

例如愛沙尼亞就組成了愛沙尼亞國民軍并宣布獨立


強硬的壓制

二十世紀30年代,希特勒越來越不加掩飾的行為讓歐洲各國的火藥味愈發濃厚,日益險惡的周邊環境也驅使蘇聯重新染指波羅的海地區。可憐的波羅的海人民成為了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在蘇聯與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后,三國于1940年又一次變成了俄羅斯人的領土


當時的漫畫將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生動形象的

展現出來,波羅的海三國成為了兩強“聯姻”的嫁妝


蘇聯奪取了波羅的海地區的控制權后也開始了蘇聯版本的“俄羅斯化”,手段包括移民和俄語政策,

蘇聯與沙俄在對待波羅的海三國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將波羅的海三國視作一層屏障防范西方可能的入侵和向西方推進的跳板,而不是將三國視作“階級兄弟”,因此蘇聯對三國的態度和做法顯然不會那么親切,蘇聯版本的“俄羅斯化”受到斯大林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的影響,相對于沙俄時期體現了更強的政治色彩,對“東正教”嗤之以鼻,依靠強硬的政治手段去推進移民政策和俄語政策的實施,

強硬的手段也引起了三國人民的強烈反抗:“森林兄弟”

作為尋求獨立的游擊隊一直與蘇聯正規軍作戰到八十年代


蘇聯對波羅的海的移民是雙向的移民,一方面將三國的反蘇分子大量遷往西伯利亞“種馬鈴薯”,另一方面將部分俄羅斯人移民到三國并擔任重要職務,削弱本國人的政治影響。

俄語政策讓俄語事實上成為波羅的海地區的最重要語言,教育上俄語地位高于本土語言,如讓本土學校必修俄語,但是移民學校卻可以選修本土語言;在官方用語上排斥本土語言,機關單位強制使用俄語,

俄語政策旨在削弱當地的民族主義,并借機清理波羅的海地區的異己分子。如1959年蘇聯要求將俄語作為教學語言,波羅的海地區領導人強烈不滿,同年拉脫維亞通過了一項要求全國公民學習本土語言的決議,結果被蘇聯中央認為是“民族主義錯誤”,決議被撤回,拉脫維亞最高領導被罷免職務。

隨著蘇聯強硬“俄羅斯化”政策的推進,波羅的海三國的俄羅斯烙印越來越深,俄羅斯人在三國的人口占比越來越大,但同時三國對于俄羅斯人也愈發厭惡,三國本土民族對于俄羅斯人的滲透產生了強烈的不滿,這也為后面三國推行“去俄羅斯化”政策埋下了伏筆。

全面“去俄化”

“1989年8月23日,波羅地海三國進行了一次示威活動,約有200萬人手牽手,跨越三國領土,連成長度超過600公里的人鏈,史稱波羅的海之路,此時三國總人口約為700萬,當天工廠停工,學生停學,算上后勤組織人員,三國以舉國之力舉行了手拉手活動,”兩年后蘇聯解體,三國擺脫蘇聯控制并又一次獲得獨立。經過了兩年的議會選舉,三國都組成了各自民選政府,其中拉脫維亞由中右翼聯盟執政,愛沙尼亞由民族主義者聯盟執政,立陶宛則由前執政黨執政但執行中間路線,


可以看到三國除了立陶宛外都是右翼政府執政,右翼民族主義者對本國的俄羅斯“烙印”充滿厭惡,在右翼民族主義政府和三國人民對俄羅斯的的厭惡心理的共同作用下,一場清除俄羅斯殘余影響的行動-“去俄化”蓄勢待發。

在所難免


在三國政府組成后就立即開始了“去俄化”行動,“去俄化”措施主要集中在公民身份、語言政策、學校教育和俄羅斯撤軍四個方面,

愛沙尼亞規定1940年之前的居民及其后代自動獲得公民身份,其他居民則需要滿足兩年的居住時間和通過較為嚴格的語言測試才能獲得公民身份,在1995年后更是將居住年限增加到了8年,拉脫維亞則規定申請公民身份者必須從1990年5月開始居住滿5年的同時要對拉脫維亞的語言、歷史文化和憲法有所了解,且非公民無任何法律地位。立陶宛則寬容不少,對于俄語移民采取“零選擇”的做法,即對此前的所有移民都賦予公民身份,

可以看出三國對待俄羅斯移民的態度并不一致,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對待原俄羅斯移民的態度較為惡劣,而立陶宛則對原俄羅斯移民的態度友善,這其中的差別與三國的政府成分密不可分,

三國的語言政策基本一致,在沙俄和蘇聯時期俄羅斯人都用法律強行抬高俄語的地位,三國也通過法律去削弱俄語的地位,同時強制要求政府機關使用本地語言,如1992年拉脫維亞通過1989年的語言法修正案,將俄語的地位排在德語和英語之后

這也導致俄國議員切爾尼紹夫聲稱,所有

試圖羞辱和消滅俄語的人,都應該被送進海牙國際法庭


學校教育是語言政策的延伸,蘇聯讓三國的本土學校必修俄語和移民學校選修本土語言,那么三國就反其道而行之,強制讓移民學校學習本土語言,本土學校加強對于本土語言的教學。如愛沙尼亞規定所有的以非愛沙尼亞官方語言為教學語言的教育機構和學習團體均有義務教授愛沙尼亞語。

蘇聯為了對抗北約而曾波羅的海地區駐軍,在三國獨立后這些駐軍成為了棘手的問題,俄羅斯在西方的壓力下最終與三國達成了撤軍的協議,俄羅斯軍隊離開了波羅的海三國,三國的領土上不存在任何一個俄羅斯的士兵了

“去俄化”的碰壁

三國盡管在獨立后就氣勢磅礴的開始了對此前俄羅斯滲透的清算,但是這場“去俄化”行動的效果并不算好

三國的“去俄化”行動讓大陸俄羅斯移民強烈不滿,俄羅斯移民因刁難的公民身份認定和非常激進的語言政策而難以融入三國,如1995年的拉脫維亞非公民占總人口的29.4%的比例,有6成的俄羅斯移民沒有公民身份,

另一方面激進的政策讓一向敵視俄羅斯的西方也看不下去了,三國俄羅斯移民的悲慘遭遇引起了歐洲理事會和歐安會等人權問題組織的關注,更是讓歐盟放話說三國只有解決好大陸的俄羅斯移民問題后才能加入歐盟,

另外蘇聯解體后北約東擴和三國集體倒向西方讓俄羅斯產生了強烈的不安情緒,俄羅斯調整了對三國的政策,試圖緩和與三國的關系,

在多方面的壓力下,三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被迫緩和了“去俄化”的政策,一改此前的強硬姿態,以一種更為緩和的“去俄化”政策取代了之前的激進政策,甚至提出了民族融合的主張,三國的“去俄化”迎來了短暫的放松,

2004年波羅的海三國成功加入歐盟和北約,自此三國不再受到歐盟的加入威脅也無需顧及俄羅斯的態度,在外部壓力消失后,一度放緩的“去俄化”政策又開始收緊,尤其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逐漸升級后,三國深感威脅與不安,更進一步加強“去俄化”政策的實施。


有人撐腰了


在加強版的“去俄化”政策下,首當其沖的就是對蘇聯軍隊的態度,三國認定蘇聯軍隊是侵略軍隊,開始拆除大陸的蘇聯軍隊紀念碑,甚至將前蘇聯標志與納粹標志同等對待。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后,三國對俄羅斯可能的軍事行動相當恐慌,隨即加入了對俄羅斯的制裁和提出了混合戰爭的概念。

混合戰爭指的是非暴力的顛覆活動、秘密的暴力活動和顛覆活動下的常規軍事活動,在混合戰爭的概念下,俄羅斯移民被主體民族視為“特洛伊木馬”,加劇了三大陸部俄羅斯移民與主體民族的不信任,俄羅斯移民的處境日益艱難,同時也加劇了三國與俄羅斯關系的緊張,使得波羅的海地區的政治局勢陷入了一團迷霧。

盡管波羅的海三國對俄羅斯對怨恨與報復有理有據,但三國還是應該放下歷史的成見并尋找新的方法與俄羅斯交往,而不是像現在盲從歐盟和北約采取敵視俄羅斯的態度與行動,

對俄羅斯采取緩和的態度能夠大大減輕自身的國防壓力,盡管俄羅斯相對以前明顯衰落,但是依舊具有快速占領三國的實力,持續的敵視俄羅斯難保不會讓三國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如果對俄態度緩和,俄羅斯反而難以對三國采取軍事行動,因為俄羅斯本身就要面對北約的威脅和國際上的敵視態度,

4月23日,拉脫維亞外長林克維奇斯表示:

“拉脫維亞不能容忍有人在本國境內或伙伴國和盟國搞

破壞活動。”此次驅逐事件中,立陶宛將

驅逐2名、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各驅逐1名俄羅斯外交官


三大陸部還存在著很大的民族問題,如果一直讓民族主義繼續生長下去只會讓民族問題越來越嚴重,最終可能使三國發生內亂和分裂,事實上三國的“去俄化”政策已經導致了數次的大規模抗議行動。

但是必須要看到在沉重的歷史包袱和西方對三國的要求下,三國也難以做到對俄緩和敵意,西方積極吸納波羅的海三國目的也是為了遏制俄羅斯,就西方的目的上看也不太可能讓三國緩和對俄的敵意,在西方與俄羅斯中間三國就算想要改變其態度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

參考資料:冷戰結束后波羅的海三國“去俄羅斯化”問題研究.錢琛;波羅的海三國對俄羅斯有這么強戒心?何止戒心,他們恨透了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被蘇聯壓了半個世紀,200萬人手拉手組人墻反抗蘇聯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責任編輯:姜文晶_NN32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