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肇慶,大灣區最“靚”的仔?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本文由

肇慶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肇慶萬達國家度假區

特約制作

作為大陸開放程度最高

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

在全國0.6%的土地上

憑借不到全國5%的人口

貢獻了全國近12%的GDP

著實令人矚目

(俯瞰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樓大廈;下圖是大陸香港,攝影師@吳亦丹)


組成粵港澳大灣區的

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11座城市

也個個身兼重任

未來不可限量

然而在這些城市之中

卻有一座城市極易被人忽視

便是肇慶

(請橫屏觀看,肇慶城市美景,江水穿行而過,攝影師@羅炳昆)


從地圖上看

“突出”的肇慶

猶如大灣區的“犄角

大部分“孤立”于外

(粵港澳大灣區范圍示意,制圖@泰山&楊寧/星球研究所)


從經濟上看

它的GDP排名

位居大灣區11城之末

未來任重而道遠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11城GDP數據示意,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肇慶的特色在哪兒?

它又為何被列入粵港澳大灣區?

當你走進這片土地

便會發現肇慶特色十足

它以一城之力占據粵港澳大灣區

近27%的超大面積

發展空間相當廣闊

(肇慶德慶三元塔,距今已有400年歷史,在青山綠水中仍鮮艷如昔,攝影師@盧文)


在歲月長河中

不僅多次閃耀于兩廣地區

也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肇慶也是大陸四大名硯之首端硯的出產地,下圖是清·雍正御題端石硯,攝影師@柳葉氘,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尤其是這里的自然環境

集峽谷、瀑布、溶洞、濕地于一體

更以高達70.5%的森林覆蓋率

高居大灣區眾多城市之首

堪稱大灣區最“靚”的仔

(隋唐時,肇慶“七星巖”已是知名的旅游勝地,攝影師@李瓊)


01

鎖大江

肇慶

位于廣東西部

地處嶺南山地

其整體地勢

西北高而東南低

(肇慶市地形及行政區劃示意,制圖@泰山&楊寧/星球研究所)


位于肇慶北部的大稠頂

海拔1626米

為全市最高峰

(大稠頂頂端云霧繚繞,攝影師@李世昌)


位于肇慶中南部的北嶺山

為城市中心端州區的主要山地

最高峰海拔僅為800余米

(北嶺山云海,攝影師@吳勇強)


北嶺山向東北延伸的一段

則名為鼎湖山

以雞籠山為最高峰

海拔1000.3米

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

(樹木繁茂的鼎湖山有“天然氧吧”之稱,攝影師@吳宇航)


此外

羚羊山、爛柯山、龜頂山等山地丘陵

更是不計其數

它們將肇慶團團圍住

總面積占到全市的80%

于是

肇慶便成了一個“”的世界

(請橫屏觀看,肇慶懷集的連綿山峰,攝影師@李世昌)


群山之中

一條大江劈山開嶺

突破層層重圍

讓肇慶內外得以連接

它便是西江

(肇慶硯洲島,兩側為西江,攝影師@吳勇強)


西江源自云南馬雄山

蜿蜒2214千米奔向南海

是大陸第三長河

珠江的干流

(請橫屏觀看,西江干流不同段落分別被稱為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直至廣西梧州才被叫做“西江”;下圖是珠江水系示意圖,制圖@泰山/星球研究所)


而肇慶境內的山地

便是西江在出山入海之前

最后需要突破的屏障

江水一路向東

封開匯合支流賀江

四會與北江一起滾滾向前

但在高要區與端州區的交界地

卻突呈“U”形迂回奔騰

與兩岸山地形成夾擊之勢

造就了氣勢磅礴的

西江小三峽

(“西江小三峽”位置示意,制圖@泰山&楊寧/星球研究所)


三榕峽

由北嶺山和葛菜山束江而成

大鼎峽

由龜頂山與將軍頂夾江而成

羚羊峽

由羚羊山和爛柯山緊鎖而成

每到汛期

江水穿峽如萬馬奔騰

(三榕峽,攝影師@盧文)


江水攜帶的大量泥沙

則在流速減慢時于岸邊沉積

在“U”形內部堆積成平原

是肇慶的中心區域

(請橫屏觀看,肇慶端州區全景,攝影師@黃珀恒)


在唐代以前

古西江北支曾流經該平原中部

與現西江匯合進入西江主道

后因日久淤塞便停止活動

遺留了東西長達10多千米的湖塘沼澤

古稱瀝湖

雖瀝湖早已被開挖整治

至今卻仍然留存著

獅演塘、東旺塘、豬吻塘等池塘

以及伴月湖、星湖、仙女湖等湖泊

其中又以星湖為最大

蓄水量達1250萬立方米

約與一個西湖相當

至此

這片控扼大江的土地

已頗具雛形

(請橫屏觀看,肇慶星湖由中心湖、波海湖等湖泊共同組成;下圖是肇慶市區的湖泊美景,攝影師@梁亮)


但“江山”的力量

遠不止于此

連綿的南嶺宛若屏障

抵擋南下的冷氣團入侵

又將北上的暖濕氣流攬入懷中

外加地處低緯等因素的影響

肇慶四季溫和

降水充沛

(鼎湖山飛水潭又名龍潭飛瀑,攝影師@李廣宇)


在流水的切割和溶蝕下

連片的石灰巖山地

形成了諸多奇峰異洞

位于肇慶懷集的燕巖

共有上百個巖洞

(懷集燕巖,攝影師@李世昌)


矗立于星湖之上的七星巖

則由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

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

7座石灰巖山峰排列組成

它們或怪石嶙峋或勢如刀削

內部溶洞發育也較為完全

石柱、石筍、石幔眾多

蔚為大觀

(倒映在星湖中的石室巖,攝影師@吳勇強)


同時

適宜的氣候

孕育了豐富的植被

位于肇慶鼎湖區的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是新大陸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其間分布有高等植物2000余種

約占全省的1/3

(鼎湖山中還有30種植物直接以鼎湖命名,均最早發現并記錄于此,下圖是鼎湖杜鵑,攝影師@宋柱秋)


多樣的環境

為動物們提供了愜意的家園

截至目前肇慶共保有鳥類近200種

山林之間還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如小靈貓、豹貓等自由穿梭

面積廣闊的水域之中

則游蕩著近百種魚類

(白鷴于1988年被選為廣東省省鳥,下圖是鼎湖山上的白鷴,攝影師@梁亮)


滿目蒼翠、物產豐富

這片寶地同樣吸引著人類的到來

而肇慶的“江山”

也將為這里帶來新的機遇

02

聚樞紐

西元前214年

秦始皇在今肇慶四會

始置四會縣

為廣東省4個最早建制縣之一

與此同時

今肇慶的中心區域因羚羊峽口

迎來了有史可載的第一次機遇

羚羊峽以西為崇山峻嶺

以東為廣闊的珠江三角洲

是西江中上游出海必經之地

可謂“扼西江之咽喉”

(羚羊峽峽谷連綿近8千米,攝影師@梁志鋒)


漢武帝以“居高扼要”為意

在此始設高要縣

成為用兵嶺南的軍事樞紐

(高要建縣以來境域幾經變遷;下圖是今高要區,攝影師@李瓊)


西元211年

孫吳大將步騭(zhì)

率兩萬水軍與蒼梧太守吳巨余部在此大戰

西元879年

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取廣州并經此地北上

西元1277年

元兵與宋軍反復爭奪肇慶府

西元1448年

農民起義軍與明軍大戰于羚羊峽口

西元1646年

南明朱由榔于肇慶稱帝

成為南明最后一位皇帝

……

(朱由榔曾于肇慶的麗譙樓登基,朱由榔即永歷帝,攝影師@莫建紅)


此地在作為軍事重地的同時

政治上的地位也越發凸顯

南梁設高要郡

隋朝時置端州

北宋時期

因趙佶被封為“端王”后

意外即位為宋徽宗

遂將端州改為肇慶府

意為“開始吉慶”

(肇慶之名至今已沿用了900余年;下圖是肇慶“宋城墻”的北門,攝影師@李瓊)


西元1564年

兩廣總督府也進駐肇慶

使它一躍成為兩廣政治中心

共計182年

然而在軍事樞紐之外

得益于西江之利

這片土地的樞紐功能

也變得更加強大

首先

人口匯聚的中心

橫亙兩廣北部的南嶺

是阻隔南北的天然屏障

而蜿蜒其中的西江支流

便是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南嶺及相關古道位置示意,其中五嶺是南嶺山脈的主要部分,制圖@泰山&楊寧/星球研究所)


西元前214年

秦始皇動用十萬軍民

在長江支流湘江與西江支流漓江之間

修建靈渠

這條全長37千米的人工運河

竟將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起來

歷經千年長盛不衰

而穿越南嶺連接湘江支流瀟水

與西江支流賀江的瀟賀古道

以及唐朝后形成的翻越南嶺

并連接長江支流贛江

與珠江支流北江的梅關古道

均讓嶺南地區與中原的往來更為便利

(梅關古道,攝影師@陳彥)


由此

緊鄰漓江

又位于賀江、西江、北江交匯處的肇慶

數次成為移民的匯聚地之一

中原移民便紛紛經水路進入嶺南

帶來中原的生產技術

與當地居民共同開發土地

村落大量形成

(肇慶澄湖村,攝影師@黃珀恒)


其次

商業運輸的中心

作為水量僅次于長江的大河

西江流量充沛、流域面積廣

通航里程長

來自云南、貴州、廣西

及廣東西部的貨物

均可經肇慶通達廣州

(請橫屏觀看,如今的西江依舊有往來的貨船,攝影師@吳勇強)


西元前110年

即在高要建縣的第二年

漢武帝便在高要設立鹽官

為嶺南僅有的兩處鹽官之一

當時珠江口的內外鹽運

均過高要至西江流域及附近地區

而中原所產絲綢

也經高要到達廣州

于是肇慶在漢代

逐漸成為西江下游的鹽運中心

以及海上絲綢之路

在陸地上的延伸

(從肇慶封開廣信塔看西江,古代這里曾有繁忙的水運,圖片來源@視覺大陸)


明清時期

得益于此地土特產漸多

集散于肇慶的客貨日益增多

往下游運的貨物

主要有糧食、礦石、竹、木

往上游運的貨物

主要有鹽及各種手工藝品

(肇慶的花席編織工藝傳承至今,攝影師@何異能)


其中產自本地的雨帽馳名南洋

編織精美的花席價格不菲

而因肉滑骨軟聞名的特產鯉魚

文慶鯉與麥溪鯉

更是廣受歡迎

(文慶鯉與麥溪鯉如今依舊是肇慶特產;下圖是肇慶漁民正在捕撈麥溪鯉,攝影師@梁亮)


西江水運的繁榮

支撐肇慶成為水運樞紐數百年

使其迎來了經濟發展的

黃金時代

據記載

當時肇慶貨船彼此往來

帆檣如織、極為熱鬧

(下文出自《高要縣志》)

“那時商業之交通,親朋之酬酢,莫不以肇慶為中心,彼此往來,全持帆船,以故夾岸下碇,帆檣如織……”

最后

文化交融的中心

治所的建立、人口的匯聚

交通的發達、經濟的繁榮

讓肇慶成為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

西方文化與大陸傳統文化

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

其中在漢武帝平定嶺南時

所設監察九郡的交阯部治所廣信

位于兩廣交界之處

范圍包括今肇慶封開

(交阯部的“阯”通“趾”,下圖是西漢嶺南九郡位置示意,制圖@泰山&楊寧/星球研究所)


廣信作為當時的嶺南的政治中心

承接了大量的中原移民

他們與當地的土著文化進行融合

形成了如今廣東傳統文化之一

廣府文化的雛形

(肇慶汶塘古村的鑊耳屋,是廣府文化建筑風格的代表之一,攝影師@謝厚燦)


得益于此

肇慶封開也早早“衣簪斯盛”

漢文化蔚然成風

人才輩出

西漢時

肇慶封開的陳欽、陳元父子

首開嶺南經學之先河

唐宋時期

此地走出了27名進士和百余名秀才

其中年僅17歲的莫宣卿

是大陸科舉時代最年輕的狀元

(“經學”指大陸古代研究六經的學問;下圖是莫宣卿狀元祠,攝影師@梁亮)


與此同時走向全國的

還有出產于肇慶爛柯山一帶的端硯

它由老坑巖、坑仔巖等細膩石材

經過10余種精細工序制成

是歷代皇家御用貢品

它通過西江輸往各地

逐漸名揚天下

(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關紅惠設計的端硯作品《天道》局部,攝影師@何異能)


明清時期

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瑪竇

從澳門沿西江乘船在肇慶登陸

在當時肇慶知府王泮(pàn)的幫助下

繪制了大陸第一張中文世界地圖

《山海輿地全圖》

使大陸認識世界

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山海輿地全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至此

肇慶的樞紐功能

為這里創造出了

文化的繁榮

而它們所產生的影響

至今依舊影響著肇慶

塑造著它的獨特和美麗

03

傳千古

肇慶的輝煌過往

也許早已被人淡忘

但出生于肇慶封開的莫宣卿

憑借17歲高中狀元的際遇

點燃了無數嶺南學子的希望

直至今天

還有上萬人來其故居瞻仰

狀元祠內插滿的香燭

訴說著一代又一代

讀書人的夢想

(莫宣卿誕辰活動上人山人海,攝影師@謝厚燦)


位于肇慶端州的白石村

其村民從唐代開始就以做硯為生

全村傳承端硯文化

已有1300余年

如今仍有90%以上的家庭從事制硯

(白石村的村民正在雕刻端硯,攝影師@雷達光)


而在封開年年表演的

傳統民間舞蹈“五馬巡城舞

以北宋大將軍狄青

死守城池的故事為原型創作

代表著這片土地的風云歲月

并入列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

于2010年走進了上海世博會

(在封開古城表演的“五馬巡城舞”,攝影師@謝厚燦)


還有因過去水路通達

而傳承至今的賽龍舟活動

因四會盛產竹子

而延續至今的古法竹紙技藝

因精湛的編織技巧

從清代開始興盛的洋籃產業

(請橫屏觀看,肇慶金利賽龍舟,場面十分熱鬧,攝影師@吳勇強)


此外

肇慶還留存著290多處

古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

150多處國家、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梅庵崗上的梅庵

是廣東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

相傳禪宗六祖慧能

于肇慶四會、懷集避難修行時

曾在梅庵所在的地方植梅

(梅庵始建于北宋,攝影師@李瓊)


位于鼎湖山上的慶云寺

始建于明

狀如蓮花

是嶺南四大名剎之一

(慶云寺門口的對聯為“蓮華歷劫香初地,云液飛泉響萬峰”,請左滑查看慶云寺全貌,攝影師@龔躍賢&梁亮)



位于西江岸邊的崇禧塔

為明代樓閣式磚木結構

每層八角塔檐均吊有風鈴

每當江風襲來

鈴聲四起

(崇禧塔,攝影師@吳宇航)


坐落于肇慶高要的八卦村

自明朝初年建村

村莊按“八卦”分布

特色十足

(八卦村,攝影師@周偉東)


建于端州的宋城墻

不僅保留了宋、元、明、清、民國時

歷次維修的磚砌城墻

也是廣東僅有的保存較完整的宋代磚城墻

而聳立在城墻上的披云樓

“上下疊翠、赤墻紅瓦”

(披云樓,攝影師@雷達光)


更令人震撼的是

被歷代文人墨客

如包拯、蘇軾、湯顯祖、郭沫若等

所贊譽的七星巖

其巖洞內還保留著從唐至今

共500多則摩崖石刻

又被譽為“千年詩廊

(石刻之中又以唐代書法家李邕所刻的《端州石室記》最為有名,下圖是肇慶的摩崖石刻,攝影師@何異能)


這樣的肇慶

古樸而厚重

而在新的時代

肇慶的“江山”

是否能打造出新的面貌?

04

新機遇

2016年

國家明確提出建立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

作為珠三角經濟區的一員

肇慶被列入大灣區11城之一

(肇慶市區的青山綠水,攝影師@吳勇強)


相較于其他城市

肇慶雖然距海最遠

但也別具優勢

首先從位置看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

“格外突出”的肇慶

是大灣區唯一一座

與廣西緊密接壤的城市

不僅擁有全省通往西南地區

最長的高鐵通車里程

還有西江黃金水道

和多條高速公路

(肇慶交通區位示意;其中位于肇慶與佛山交界,正在規劃中的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距離肇慶主城區僅22千米,制圖@泰山&楊寧/星球研究所)


2014年

南廣、貴廣高速鐵路通車

肇慶由此成為大西南進入珠三角的

首個城市

(飛架的南廣高鐵,攝影師@梁亮)


2016年

廣昆高鐵、廣佛肇城際全線通車

2019年

肇慶東站直達香港的高鐵開通

只需80分鐘便可到達香港

(廣佛肇城際行駛在肇慶城區,攝影師@管俊鴻)


根據

《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規劃》

肇慶將是粵港澳大灣區中

連接、輻射、帶動大西南的

重要節點

(肇慶東站,攝影師@羅智浩)


未來

肇慶將大力推進城軌、高鐵

機場、橋梁等項目建設

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積極打造廣佛肇半小時交通圈

成為水、陸、空聯運的綜合立體樞紐

真正做到“東融西聯”

成為珠三角通往大西南的

橋頭堡

(肇慶的閱江大橋全長3800余米,于2017年通車運營,攝影師@梁亮)


其次

肇慶占據粵港澳大灣區

總面積的近27%

且土地開發水平僅為6.5%

可開發利用空間多

便于承接深圳等地的產業轉移

尤其在地緣優勢下

肇慶坐擁珠江-西江經濟帶

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

粵桂黔高鐵經濟帶

享受三重疊加的政策優惠

(三重經濟帶范圍示意,請左滑查看全部,制圖@泰山&楊寧/星球研究所)




如今

肇慶擁有肇慶高新區、肇慶新區等

4個國家級、省級重大平臺

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制造

和生物醫藥食品等產業集聚

更有寧德時代、小鵬汽車、風華高科

和肇慶萬達國家度假區

這些超百億級項目構成的產業名片

未來5年

肇慶還將培育

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制造和節能環保

3個千億產業集群

現已初具規模

(請橫屏觀看,正在建設中的肇慶新區,攝影師@廖文奕)


除此之外

肇慶在2016年獲評“國家森林城市”

境內西江常年保持Ⅱ類水質

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肺”

(位于肇慶市區的星湖景區,位于景區的星湖西路環湖而建,風光優美,攝影師@吳勇強)


依托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肇慶早于1994年便被評為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擁有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

(“臥佛含丹”是肇慶七星巖的天象奇觀,緩緩下墜的夕陽猶如落于“臥佛”口中,吸引眾多游客圍觀,攝影師@吳勇強)


2020年

萬達集團入駐肇慶

全力建設的肇慶萬達國家度假區

定位世界級度假目的地

規劃山地室內滑雪、室外主題樂園

旅游小鎮、高端酒店群等十二大業態

將成為大陸南方規模最大

業態最豐富的度假中心

首創山體室內滑雪樂園

其中雪道垂直落差200米

長度約1000米

(室內滑雪樂園項目示意,請左滑查看萬達國家度假區全貌示意,圖片來源@肇慶萬達國家度假區)



項目建成后

將幫助肇慶打造世界度假旅游名城

以及大陸體育賽事名城

預計每年將吸引超3000萬游客到來

推動當地文旅產業整合開發

以及新時代文旅產業升級

(肇慶還于2020年獲評了“全國文明城市”,下圖是在星湖訓練的賽艇手,攝影師@龔躍賢)


這個歷經2000多年風云的城市

正積極打造全新的面貌

迎接新時代的浪潮

(肇慶國際馬拉松比賽于2016年開始舉辦;下圖是2019年肇慶國際馬拉松比賽,攝影師@梁亮)


走進現在的肇慶

依然能觸摸紅磚青瓦

(肇慶封開古城,攝影師@盧文)


裹蒸粽、文慶鯉、麥溪鯉

杏花雞、茶油雞、竹篙粉等美食

豐富著人們的餐桌

(裹蒸粽是肇慶的傳統美食,下圖是手工制作裹蒸粽,攝影師@吳勇強)


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

開始聳立在西江兩岸

與古老的亭臺樓閣

相互映襯

(始建于明,經歷代修繕的閱江樓與遠處的高樓同框,攝影師@梁亮)


而屹立萬年

容顏未改的連綿大山

在此蒼翠如舊

生機如初

(請橫屏觀看,肇慶四會的山、江、城融為一體,攝影師@羅炳昆)


這便是肇慶

它是古樸的

也是鮮活的

更是充滿機遇

充滿未來的

(請點擊觀看,肇慶最新版城市文旅宣傳片《肇慶,讓世界聽見大灣區的美》)

精彩彈幕,盡在客戶端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天秀

圖片:張本志&余寬&周昫光

設計:楊寧

地圖:泰山

審校:五月&燒燒&陳志浩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