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五千年大陸歷史中,大陸國土的盈虧伸縮總是讓無數人樂此不疲的談資。然而,相較于我們祖先在北方寒冷高原與西方漫長絲路的傳奇故事,我們對于南方的國土的變化總是關注度頗低,在有些人的固有印象中,南方似乎只是寬闊的蒼茫大海,實際上,這里也有很多我們祖輩開疆拓土的壯舉,
漢月照日南
元鼎六年 (西元前111) ,漢伏波將軍路博德攻克番禺,從秦末傳承百年的南越國遂亡。漢朝廷在古南越國的領土上設置了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9個郡,隸屬交趾刺史部。在這所謂的“嶺南九郡”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并不在我們今天的國土之上,而深入了今天的 越南境內 ,
這次中華帝國領土的向南擴張來自于漢朝對南越國 領土的繼承 ,曾經主張“和輯百越”的南越國王趙佗利用自身的力量征服了屬于百越的駱越人 (越南京族的祖先) ,漢武帝征服百越之后自然也在法理上繼承了這里的統治權。
海南三亞天涯海角的路博德雕像,但事實上遠不止到海南
﹀
圖源.pexels
在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中,交趾與九真位于今天越南北部的紅河平原之上,屬于這一地區相對富庶且人口密集的核心所在,而日南郡則處在越南中部的橫山以南 (橫山為越南中南部與北部的分界線,位于越南河靜省和廣平省的交界處) ,是漢朝中央政府向中南半島進行政治 權力滲透輻射的一條延長線 ,
日南郡東臨大海,西界長山,南北狹長,與今天越南中部的領土如出一轍,其名便來源于“言其在日之南,所謂開北戶以向日者。 ”即當地處在北回歸線以南,一年中部分時間可以出現陽光自北進入窗戶的神奇景象。
日南郡治所在西卷縣 (今越南廣治省東河,北緯17°) ,而其下轄五縣中最南端一縣象林縣縣城則處在今天越南著名港口峴港西南的廣南省會安市附近 (北緯16°) ,象林縣的統治南端據估算則應當位于今天越南的平定省 (北緯14°) ,由此可見,西漢時期中央政府在南方的統治一度越過北回歸線,深入到 越南中南部區域 ,超越了今天大陸南疆的規模,然而,日南郡的領土因 過于狹長 ,且當地的民眾為信仰印度濕婆教的占婆人居多,因而中央政府無論從治理成本還是管理難度而言都 難以久持 。
美山圣地,古占婆國宗教遺址,如今,僅存廢墟,隱沒在荒僻密林中
﹀
圖源.pexels
今天看來風色宜人,但在那時卻是瘴氣之地
﹀
圖源.pexels
東漢末年,象林縣占族區連反叛,以象林縣周邊地帶建立了占城國 (林邑) ,而當時漢末群雄割據無力平復,于是日南郡大部分區域皆喪,大陸在越南中南部的統治區域至此 宣告結束 ,
盡管隋朝年間煬帝曾派遣海軍,自兩廣一帶渡海襲破林邑國都城,并在林邑故地置比景、海陰、林邑三郡,但是隋軍攻破林邑數月后即班師回國,林邑王便復其故地,中央政府收復越南中南部的努力 宣告失敗 , 唐朝滅亡之后,越南北部土豪反叛自立,建立所謂的大越國,越南全境自此徹底獨立于華夏,成為了后世的“南天小中 華” ,
各朝代最南邊界
﹀
越南版紫禁城“順化皇城”,紫禁城的霸氣仿照的十不存一
﹀
圖源.pexels
越南阮朝龍袍鳳袍復原的十分華麗,遺傳下很多明朝痕跡
﹀
元朝的緬甸故事
漢唐盛世之后,中央王朝的輝煌 趨于暗淡 ,而處在蒙古高原上草原民族則爆發出亙古絕今的強大戰力。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蒙元帝國 超越了中原王朝的極限 ,在云南檄外的緬甸取得了讓人難以想象的進展。
蒙古人在征服大理國之后,在當地設立了 云南行中書省 , 作為元帝國正統的忽必烈意圖對處在云南西南的緬甸蒲甘王朝進行安撫,從而完成對南宋王朝的最后戰略大包圍圈。 西元1273年向元朝方面向緬甸派出使者,但是緬甸國王那羅梯訶波帝居然以大陸使臣傲慢無禮為由,竟下令將所有使團成員全部問斬,
蒲甘塔林
﹀
圖源.pexels
這還不算完,四年之后的至元十四年 ( 1277 ) 三月,蒲甘國王竟因金齒干額土司阿禾 (今天云南德宏州盈江縣) 內附元朝而不忿,“擁象騎數萬”進攻當時已經成為云南省管轄下的金齒境內,相當于 公然入侵蒙元帝國領土 ,橫行世界的蒙古騎兵向來沒受過這么大的委屈,于是,云南當地派出大理路蒙古萬戶忽都出兵反擊,但其手下僅有七百蒙古騎兵而已。
戰力卻是超群
﹀
然而,正所謂“兵不在多而在精”,忽都統領的七百蒙古兵連夜構筑戰壕,以云南土兵引誘緬甸軍隊長期頓于堅壕之下,兵鋒日鈍,而忽都本人則充分發揮蒙古人的慣用招數,領兵突然從側翼襲擊,取得大勝, “追破其十七寨, 逐北至窄山口,轉戰三十余里 ,賊及象、馬自相蹂死者盈三巨溝 ” 。元軍趁勢進入緬甸北部,率蒙古、 爨 (彝族) 、僰 (白族) 軍三千八百人征之至江頭城 (今緬甸北部八莫) 駐軍,
中南半島的鐵甲戰象可謂古代的“坦克”
﹀
圖源.pexels
西元1279年元朝在崖山之戰徹底殲滅南宋勢力,中華帝國全數納入版圖,對于緬甸王朝的 進一步反擊 也納入征程。至元二十年 ( 1283 ) 十月,元軍兵分三路向緬甸縱深開展進攻。 蒙古人 “取道于阿昔江鎮西阿禾江(伊洛瓦底江江),造舟二百,下流至江頭城,斷緬人水路 ” ,十九日再破其江頭城,擊殺萬余人 ” 。如此一來,緬北要地與水路交通盡數為蒙古人所掌控。
緬軍不是對手
﹀
隨后,本著“剿賊務盡”為本的蒙古人繼續向南進攻緬甸古都太公城,“搗其巢,得珍珠、珊瑚、異采、七寶束帶無算,太公城淪陷后,蒲甘王朝的中部門戶也宣告崩潰,緬甸中北不烏蒙、金齒西南夷等12個部落 全部歸順元朝 ,成為云南省中書省下的領土屬民,眼看國土淪喪,元軍馬上就要兵臨城下,曾經豪橫的緬甸王那羅梯訶波帝驚駭之下,居然從王城直接跑路到卑謬以西的萊甲 (印度洋海岸附近) 避難去了,蒲甘王朝一時間 群龍無首 ,滅亡無日,
被迫請降
﹀
西元1285年,在游擊戰中堅守兩年的緬甸國王最終支撐不住向元軍請降。 然而很快緬甸王室內部又再起爭斗,緬王的庶子亂政逼死老國王,同時殺盡嫡兄,不過其本人也在向南攻打勃固時戰。 這么一番爭斗下來,緬甸國王的血脈算是被滅干凈了。 作為支系登上王位的新國王惰苴更加無力統一全境,只得求助忽必烈特使的合撒兒海牙。
于是,1287年秋天, 元朝上萬兵馬堂而皇之的進入緬甸王都蒲甘城,合理合法的幫助緬甸新王平定了全境的叛亂,也名正言順的將緬甸 變成了正經的元朝領 土 ,
元軍進攻蒲甘王朝路線
﹀
當年,元朝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和薩爾溫江上游地區,先后設置太公路、云遠路、蒙憐路、蒙萊路、木邦路等,同時,在緬甸南方蒲甘核心領土地區, “ 元置邦牙宣慰司于蒲甘城,命云南王也先帖木兒率招討使怯烈總兵三千往鎮之。” 以此為標志,元朝正式確立了緬中行省,行省丞相由緬國 (蒲甘王朝) 國王兼任,自辟官屬,國王、世子受元朝冊封。
盡管元朝對緬甸的統治并 不屬于完全意義上的直接管轄 ,但是由于當時元朝駐軍達魯花赤的強勢存在,緬甸國王類似于傀儡,元朝的政治影響依舊十分巨大。 按此推算,當時緬中行省的管轄范圍應當直抵緬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一帶,元朝軍隊 飲馬印度洋 亦是存在可 能性 ,
就是不知道蒙古馬喝了會不會拉肚子
﹀
圖源.pexels
海上狂想曲
除了在中南半島東西兩個方向的擴張之外,蒙元帝國還曾在遼闊的 海上 掀起另一場難以想象的擴張狂潮,
元至元二十八年 (1291) 九月,在完成了緬甸征服之后,忽必烈自認 海內外大皇帝 之名已經實至名歸,于是開始向海中各國遍發英雄貼,要求海島上的土邦國王親自來大都城 (北京) 朝見,為他四海歸一的歷史功業作為背景墻。
盡管不少小邦主君都攝于威勢前往覲見,但是總會有某個桀驁不馴的人會站住來彰顯自己的獨立性,信訶沙里國 (今屬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國王便是這么一個 刺頭 。這位克塔納伽拉 (Kertanagara) 國王在兩年之前將三佛齊勢力逐出爪哇,成為富庶爪哇島上的老大,風頭正盛,自然不滿元帝強令其入覲,更將元 使黥面 (在臉上刺字涂墨) 后遣歸 。
上一次蒙古人遭到如此待遇還是當年的中亞霸主花剌子模,如今這么一個蕞爾小國竟然敢觸犯天朝使者,忽必烈 必然忍不了 。 當年冬天,元世祖忽必烈命史弼、亦黑迷失、高興率領一千艘戰艦組成的蒙古海軍,從絲綢之路起點所在的泉州港起航,千帆競渡穿越南大陸海,在歷經三個月的航程后,繞過加里曼丹島西側,在爪哇島北側登陸。
泉州港的元朝巨艦
﹀
誰料想,年前還耀武揚威的信訶沙里國此時已經被叛軍占據,叛將賈亞卡特望將國王殺害并占據國都,正在元朝軍隊不知所措時,前國王的女婿克塔拉亞薩 (Kertarajasa) 自立門戶,并派遣使者前往元朝求助,元軍高層認為這恰好是 扶植地方勢力 的一個好機會,
于是,在元軍的幫助下,國王女婿 順利奪回領土,勘平叛亂 。 如果以軍隊駐軍為疆域衡量標準來看,此時的元朝疆域范圍依然已經越過赤道以南,抵達了 南緯8° 左右的爪哇島地區,抵達了大陸歷代中央政權向南征服的 巔峰所在 ,
我好南!
﹀
女婿派來請求援助的使者
﹀
不過,這位請求援助的女婿隨后不久,便 倒戈一擊 。 由于準備不足,且后勤無法保證,立足未穩的史弼等元軍將領邊戰邊退,最終將全軍撤回船艦,無功而還。 而這位將元朝軍隊趕下海去的女婿,隨后趁勢統一整個爪哇島,建立了后來稱霸東印度群島的海上帝國——滿者伯夷國。
前國王的女婿克塔拉亞薩(Kertarajasa)在
文明6中的形象,他開創了滿者伯夷帝國
﹀
從漢朝到元朝,古代大陸都曾經在東南亞地區進行了多次領土擴張嘗試, 其中越南地區盡管長期北屬中原,但是由于毗鄰越南的嶺南兩廣一帶長期因為 自然環境 的原因 難以穩定控制 ,因而導致中原王朝難以在越南當地形成足夠且長期的政治軍事影響力,最終導致徹底喪失了越南領土,而元朝在強大的國勢下,同樣在東南亞地區四面出擊。 不過蒙古人在這些地方的進攻目的依舊是宣揚國威并迫使諸國臣服納貢,并不以徹底征服管轄為直接目的,因而也并沒有實質性的領土擴張。
作者:凱風自南 魏晉南北朝 英法德 東歐中亞 蒙古愛好者
參考資料:元史.宋濂;蒙古帝國史.勒內.格魯塞;漢書.班固;史記.司馬遷;越南史略.陳仲金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