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驚喜,正在毀掉盲盒經濟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盲盒概念”無論是在消費市場,還是在輿論中心似乎都一時間風頭無兩,先是“機票盲盒”在年輕人之間掀起一股現實版說走就走的旅行,有人不幸抽到敘利亞,網上“落地成盒”的段子成了機票盲盒的體驗寫照。

后是成都某快遞網點被爆出活體“寵物盲盒”,截止目前為止,微博熱搜的話題閱讀已累計8億,“抵制寵物盲盒”、“志愿拯救被困動物”的相關話題與活動不勝枚舉,據悉,自去年開始,電商平臺上的“烏龜盲盒”、“貓咪盲盒”、“狗狗盲盒”等活體動物交易就蔚然成風。

不可否認,當好奇心與金錢發生激烈碰撞,所造成的資本局面總是不同凡響,正如泡泡瑪特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零售鋪子,一躍成為盲盒概念集大成者,好奇心誘導下的循環消費占主要功勞,

但有些不同的是,時至今日,曾經隱藏著無數年輕人悲喜的盲盒似乎早已跳出單純的潮玩領域,逐漸演變成商家造勢牟利的一種營銷手段,萬物皆可盲盒,人性的復雜往往在拆開“驚喜”的那一瞬間無處遁形,

生活處處皆“盲盒”

盲盒的營銷熱潮,讓原本屬于興趣范疇的小眾市場徹底蔓延開來,投機目標轉移到多個領域,隨著想借機發一筆橫財的商家越來越多,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機票盲盒的熱度早在清明假期就顯露出苗頭,根據統計,4月3日當天,同程旅行單日機票盲盒的搶購用戶超過1000萬人。微信指數“同程旅行”的搜索熱量日環比增長超過318%,“盲盒”搜索量日環比增長超過435%。

APPstore免費APP排行上,同程旅行APP的排名上升到總榜第二位、旅行類榜單第一位。抖音“機票盲盒”話題的播放量近1億,攜程平臺“盲盒”搜索量較前段時間暴增40倍,去哪兒機票盲盒出票率高達50%。

除了說走就走的機票盲盒,令人發指的寵物盲盒,盲盒思維實際已成為撬動消費者買單的情感主因,盲盒的驚喜感與上癮的饑餓感構成一個個噱頭十足的圈層消費,諸如生鮮盲盒、奶茶盲盒、漢服盲盒、甚至是古董盲盒與閱讀盲盒……

無論是營銷造勢,還是清理庫存,不得不承認,面對小概率的撿漏,絕大部分消費者是風險喜好者。

3月份,青島某家奶茶店推出奶茶盲盒,據相關報道稱,山東開展活動較早的店日營業額從3000元急速上升到10000元以上,熱潮退卻之后,日營業額也保持在5000-6000元,比原來幾乎翻倍。

2020年5月份,菜鳥驛站與哈羅助力聯合推出生鮮盲盒,曾有新聞報道過南京菜市場的一個90后小商販,在線上推出了適合兩三人分量的” 蔬菜盲盒 “,按照不同品類,價格在 20元至40元之間,僅僅上線一周多,已經有 118 人嘗鮮。每天增加了400-500元的收入,一個月算下來新增收入可達上萬元,

除此之外,無主快遞被做成盲盒按斤出售,開出行動電話與大牌化妝品的新聞在社交平臺上,無時無刻不在挑逗消費者躍躍欲試的野心。三星堆文創盲盒通過眾籌預售就達到45萬元,比原先預估的12萬,超額275%,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青銅器盲盒、故宮博物館的宮廷寶貝和宮廷貓盲盒的銷量表現也不可小覷,

頭部漢服品牌“蘭若庭”上架漢服盲盒,99.9的價格月銷量已然過萬,粉絲不亦樂乎地幫助商家分擔庫存壓力,有意思的是,知乎有人開漢服盲盒,“驚喜”開出一套囚衣,據DoNews報道,從2020年底就有大量禮品定制盲盒的訂單涌入工廠,幾乎每天都有出貨,


截圖來自知乎“暴走百科”

如今,盲盒被戲稱為“營銷一塊磚”,從潮玩過渡到現象級消費趨勢,從情緒釋放到成癮機制,生活處處皆“盲盒”,全民狂歡沉浸于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的消費風口,創新乏力,只剩迎合,

盲盒邏輯的真偽命題

日本明治末期,有些百貨公司為了清理積壓庫存,會在新年期間將產品放在福袋里對外銷售,這種營銷手段在1980年延伸到日本的模型市場,成為二次元手辦進擊消費市場的重要形式。

大陸盲盒雛形要追溯到90年代,彼時的速食面抽水滸英雄卡一舉掀起童年瘋狂的集卡活動。2012年,潮玩類盲盒開始在大陸嶄露頭角,2016年到2021年,泡泡瑪特正式開啟大陸盲盒時代,

有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上半個月,盲盒及衍生品的平臺成交額是11月同期的2.7倍,加工定制的買家數量同比增長了300%。來自大陸產業資訊網的數據顯示,2019年盲盒增速達609%,消費者人均購買4.2個,

如今,萬物皆可盲盒似乎已成資本定局,消費端借此掀起一陣血雨腥風,這自然不是偶然。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花式盲盒比比皆是,但往往如此短的時間內,驚喜過后的熱情急速降溫,

以機票盲盒為例,其話題熱度衰減肉眼可見。在抖音平臺中,清明第一波有關“機票盲盒”的累計播放量在1.5億左右,而第二波的風潮話題卻只有5000萬,寵物盲盒被官方評為“人性的背離”,生鮮盲盒里腐爛變質的食物成為壓死主婦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望盲盒泛濫的當下,沉迷和成癮背后的曲意逢迎已經備受譴責。但盲盒思維也并未是不堪一擊的偽命題,畢竟有些領域天然與盲盒這類自我滿足的“鴉片”精神相契合,比如美妝盲盒,女性的悅己主義從某種角度致使這類盲盒有頑強的生命力,

2017年,大陸誕生美妝類盲盒“粉試盒子”。據悉,粉試盒子的單月價格是 159 元、3 月價格是 149 元/月、6 月訂閱價格是 146 元/月、年訂閱價格是 145 元/月,用戶訂閱之后,每月會收到一個美妝盒,里面具體產品不盡相同,公開資料顯示,該品牌的訂閱在一個月內就創下了10萬+關注,合作的美妝品牌累計有100多家,

另一款“晶喜盒子”在小程式的單月銷售量也高達1200件,事實上,美妝盲盒的概念起源于美國,國外最受歡迎的美妝盲盒在2014 年上線,頭部品牌Boxycharm在Instagram 上擁有 253.5 萬粉絲,單月訂閱的價格也一路從21美元漲到25美元。

國外美妝盲盒的形式看上去頗為成熟,根據調查,包括Boxycharm在內的知名美妝盲盒品牌就有4家,價格在單月訂閱10美元到20美元不等。根據英國郵遞公司Whistl的報告顯示,38%的英國人會使用訂閱盒子服務,尤其是在年輕女性消費者中十分流行。


誠然,盲盒產品讓消費者成癮無疑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絕大部分領域恰恰經受不住長線的市場試探,機票也好,生鮮也罷,迅速降溫是盲盒邏輯最致命的地方,但遺憾的是,資本所看中的不過是賺一把“快錢”的爽感,這種快速套現,快速離場的心理注定不是什么好事,

薛定諤的誘惑,:從物質成癮到“開箱文化”

200多年前,19世紀的德國人會在耶穌生日的前24天開啟倒計時記錄,由此便出現了倒計節日活動,大約在1958年,有商家將朱古力放到盒子里,對外推出24個圣誕限定的糖果盒,自12月的第一天起,每天拆禮盒的驚喜快感讓這種糖果盒在圣誕倒計時活動里大為暢銷,

誠然,泡泡瑪特時代的盲盒基于碎片化的人物形象,表面上,這些狂熱的消費者是在一再滿足自己的收藏欲望,但實際上,在拆盲盒的過程中間接向心理輸出了一種即時的情感療愈,商家制造感官與情緒的雙重沖擊,“薛定諤”式的誘惑一觸即發,并在短時間內刺激或加強消費決策。

如今,盲盒之所以能逐漸從亞文化走向主流文化中心,除了資本的推波助瀾,年輕人永不消逝的獵奇心理與對驚喜解壓的偏好占了主要部分,甚至從物質成癮演變成一種內容上的潮流文化,即“開箱文化”。

有意思的是,零食、盲盒、快遞、數位、美妝、球鞋……皆可開箱,

2006年,一家公司拍攝了近90秒的諾基亞E61拆箱和介紹說明視訊發布在網站上,同年年底,谷歌趨勢上正式出現了“開箱”一詞。在此之前,開箱視訊就已經在YouTube上自成一派,彼時開箱視訊多數在數位測評區常見,

據統計,自2010年以來,標題含有“開箱”的YouTube視訊數量增加了871%。后來流入大陸,在抖音、快手、B站等短視訊平臺,開箱視訊幾乎成為內容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開箱與開盲盒背后的精神內涵如出一轍,年輕人有多喜歡體驗未知的開箱?2014年,YouTube上的“拆箱”搜索結果超過2000萬,全球觀眾每月觀看近60 億小時開箱視訊,在2018年,搜索結果增加到超過6600萬。

大陸也不例外,小紅書上的開箱筆記高達102萬篇;抖音上某開箱游戲的話題高達12億播放量;根據隨刻開箱頻道數據顯示,隨刻的開箱視訊內容接近12萬條,播放量已經超過146億;B站開箱更是數不勝數,


在開箱視訊的觀看群體中,18-24歲的年輕人占比超過50%,機票盲盒、生鮮盲盒等噱頭的捧場者恰好也是這群人。坦白來講,開箱文化愈演愈烈并不稀奇,年輕人主導著娛樂性較強的消費領域,幸運性、隨機性、不確定性……種種因素潛移默化地催生出一個又一個風口,盲盒如是,開箱亦如是,

無論是盲盒,還是開箱,與其說是一種消費形式,倒不如說是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