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感人的一幕,最近又被刷屏了。
今年的清明節前夕,106歲的老婆婆李東連在家人的陪同下,長途跋涉400多公里,從云南昆明嵩明縣到云南文山麻栗坡烈士陵園,她是來見她的兒子,這一次相見,她足足等待了13年。
兒子犧牲后,李東連經常夢到過兒子,在夢中,李加友還是年輕時的笑模樣,看著母親,仿佛有千言萬語,卻說不出口,他只能緊緊拉著母親的手不放開,
醒來后的李東連悵然若失,每每想到兒子犧牲時才25歲,離家的時候還只是個少年郎,歸來的時候已經是國家的烈士,這怎不讓做母親的李東連黯然神傷。
李東連老了。這次來探望兒子,她準備了好久,她今年已經是106歲的高壽了,身體狀況并不允許她這樣的奔波勞累,可是她執意想來看看兒子,因為距離上次掃墓已經是13年前的事情了,李東連自己也意識到自己年事已高,這一次,也怕是最后一次了。
女兒李加英知道母親心里的期盼,知道這次母親天天日思夜想著啟程上路,她只能耐心地哄著老人:“你好好吃飯,身體好了我就帶你去。”本以為母親只是說說,誰知李東連當了真,天天是吃不進去也要吃,李加英見狀只好和姐妹們商量,遂了老母親的心愿。
在來之前,李東連得了感冒,平常不愿意吃的苦藥,李東連都老老實實一一吞下,她乖乖“聽話”到讓人心疼,女兒每次看到都忍不住落淚,
4月3日當天,李加英帶著老人從云南昆明嵩明縣出發,同行的還有老人的孫輩、重孫輩,一行16人帶著紙錢鮮花到文山麻栗坡,烈士陵園中整整有960座墓碑依次排列,肅穆且無言。
因為是在清明時節,前來掃墓的人絡繹不絕,曾在老山前線戰斗過的退伍老兵蔡朝東和朱效憫也來祭奠戰友,蔡朝東看到李東連顫顫巍巍,拄著拐棍在女兒的攙扶之下,步履蹣跚地走著,上前詢問過后,發現這位竟是年過百歲的烈士母親,他立刻蹲下背起老人一步步地向李加友墓碑走去,
當時隨行的還有朱效憫,他也被這位烈士母親打動,身為當地人的他經營著一家照相館,他拿著行動電話一路抓拍,為烈士家屬們留下紀念,
蔡朝東背著老人來到了烈士李加友的墓前,還未來得及說話,老人定睛回神一看,眼角滲出了淚花,她已然認出墓碑上的照片就是她的兒子,思念之情噴涌而出,老人撲向了烈士墓碑,一邊縱聲大哭,一邊親吻著兒子的照片,一旁的女兒不住地勸解:“你不要哭,不要氣(傷心),”可是老人仍不放手,她的臉緊緊貼著墓碑,像是要與墓碑相依相融一生一世,
多年的委屈思念終于在見到兒子的這一刻被宣泄出來,老人的丈夫在世時曾經埋怨過她,認為是她將自己的兒子送去當兵才早早犧牲,李東連老人是有苦說不出啊,她何嘗不想兒子就在自己的身邊長大,她看著兒子娶妻生子,一家人盡享天倫之樂。
可是當年她是村里的婦女生產隊隊長,是一心向黨的積極分子,她當然也心疼40歲老來得子出生的李加友,但國家有難之時,兒子不該挺身而出,駐守邊疆嘛?作為軍人的母親,李東連知道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
老人撫摸著墓碑,淚水一點點哭到干涸,她喃喃自語道:
“兒啊,你倒是來夢里看看我啊,”
一旁的女兒也忍不住落淚,扶著老母親坐在了哥哥的墓碑前,讓久違的母子二人說說心里話,在場所有人無不動容,朱效憫把拍攝的視訊片段傳到了網路上,老人的深情一吻,讓全國無數人感動不已。
云南文山州的麻栗坡烈士陵園里安葬著來自19個省市的烈士,這個世界安安靜靜,沒有一絲喧囂,沒有槍聲炮雨,沒有敵人進犯,烈士終于可以放松他們的鋼鐵神經,得到睽違已久的安息。
這個烈士陵園里,最小的烈士只有16歲,還是青春少年的孩子,本該坐在課堂里無憂無慮地學習,在課堂間嬉戲打鬧玩耍,可是在戰爭年代,這些孩子卻背上了鋼槍,走上了戰場,用他們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保家衛國的重責。
妹妹李加英對于哥哥李加友的印象仍然十分深刻,她記得哥哥生前在村里是一個“帥小伙”,是“干活勤奮”的人,小時候經常幫著家里干農活,背簍下地,挖了白土瓜回來給妹妹們吃,有時還拿著藜蒿尖尖去集市上賣,
往時,李東連每每提起她的兒子,眉目舒展,神采奕奕,仿佛他就站在自己的身前,在當娘的心里,兒子就是她的驕傲。
1915年,李東連出生在嵩明縣牛欄江鎮阿里塘村,在她懂事的時候,大陸正經歷著脫胎換骨的改變,她就像一個親歷者,見證著大陸的變遷,雖然她沒有參與其中,但是深受“黨”的影響,那時她堅定著一個念頭,就是跟著“黨”走,
長大后的李東連是村里的一把好手,她帶著婦女搞生產,是當時婦女生產隊隊長,家里人對她的評價是“思想覺悟高”,李東連知道“只有黨好了,農民的生活才會好,大陸才有好日子,”
1955年6月,40歲的李東連生下了長子李加友,她時常教育兒子長大要當兵報效大陸,一直到李加友國中畢業的時候,終于等到了參軍的機會,當時李加友的姐夫張懷玉在大隊里分管征兵,李東連得知后一再鼓勵兒子入伍,因為她認為自己的兒子能干能說,不能在這村里做一輩子的農民。
年輕能干的李加友很快通過了部隊篩選,成為了一名新兵,那時背上行囊離開家鄉的李加友才21歲,在李東連的意識里,能當兵就是最高的榮譽,看著兒子遠去的背影,雖是萬般不舍,卻也十分高興,
1976年3月,剛剛成為新兵戰士的李加友跟隨著部隊前往南疆駐守,他在新兵營里算得上是最勤奮的一個了,他在訓練的時候認真完成每一項科目。當時的大陸還是很貧苦的年代,老百姓很多連飯都吃不飽,南疆環境雖然艱苦,但是每位戰士的情緒都很高漲,因為在軍隊里,香噴噴的白白飯至少是管夠的。
新兵訓練結束后,每位戰士被分配到連隊里,李加友被分在德宏瑞麗某邊防團,他到連隊里的第一任務就是要修建營房,當時住宿條件十分簡陋,營房都是用樹枝簡單圍起來,再用石棉瓦蓋房頂,大一點的風雨,根本就防不住,
還好李加友曾在村子的磚窯里干過幾年活,燒窯對他來說是得心應手,于是他便負責燒磚,為連隊修建營房,腰部也因此受了傷。姐夫張懷玉曾經去看望過弟弟,心疼弟弟的他還為李加友專門從市里買了雙新皮鞋。
李加友當兵第三年的時候,就升任副班代,按當時規定,三年期滿就可以退伍回家,但是李加友作為連隊的骨干,深受領導器重,當時連隊干部挽留他,他也欣然同意繼續留在部隊為大陸效力,
在他當兵的五年里,他只回過一次家里,還是因為家里給他找了對象,見了面的二人覺得彼此十分合適,李東連也特別喜歡這個未來兒媳婦,這次見面之后,家里就張羅著給兩個年輕人定了親,
李加友只在家里住了幾天就要返回連隊,從昆明坐車的時候,姐夫張懷玉還專門請他在當時最有名的星火劇院看戲,就當是為他踐行,可是誰也沒曾想過,這一別,竟是家人見他生前的最后一面,
1979年我軍在完成了自衛還擊戰的初步目的之后,決定撤回大陸境內,當時的越南政府卻“不依不饒”,在老山修建了大量坑道、掩體、塹壕等各種軍事工事,老山的地形復雜,越軍仗著自己對地理環境的熟悉,依托山勢妄圖對大陸領土持續侵犯。
越軍無所不用其極,常常偽裝成平民在山下活動,趁我軍不備的情況下,多次暗殺大陸戰士,這無疑是老虎嘴上拔毛,我方立刻決定收復老山,將敵人趕出大陸領土,捍衛大陸領土完整。
戰爭打響之后,李加友所在的邊防團也要做隨時做上戰場的準備,李加友的老班代張發祥現在還記得,他們到達麻栗坡的第一個晚上,剛剛上了茨竹壩前哨陣地,準備做飯的時候,突然聽到背后冒出了幾聲槍響,有的新兵害怕的四處躲藏,李加友等老兵雖然也很緊張,但仍將新兵一個個地拉起來隱藏好。
全排人反應過來,這不過是敵人過來摸哨,所有人立刻拿起武器,將敵軍趕走了,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戰爭,
據張發祥回憶,當時與敵人正面交火的時候,李加友等機槍組戰友為了掩護戰友,壓制敵人火力,他們身邊的子彈殼都能堆成小山頭。
敵人總會選擇趁著夜幕襲擊我軍,戰士們每晚都不得不在戰壕里度過,李加友多次率隊主動出擊,先用望遠鏡提前看好路線,然后帶著15人小隊,每個人拿著大竹竿一路排雷直搗敵方據點,
張發祥難以忘記與戰友李加友并肩作戰的場景,他永遠記得這位年輕人當時的英勇模樣,張發祥后來因為受傷去后方醫治,離開了戰爭,沒過多久,就聽到了李加友犧牲的消息。
那時是1980年1月,李加友僅僅25歲,他還未來得及與心心念念的姑娘結婚,還沒有為年邁的母親盡孝,就犧牲在了茨竹壩地區。在大陸最需要他的時候,他沒有片刻猶豫,端上長槍上了戰場,用自己的鮮血,捍衛了大陸尊嚴。
當李加友犧牲的消息傳到家里時,妹妹李加英甚至不敢告訴母親,她害怕母親支撐不住,每次母親問他有沒有哥哥的信件時,雖然內心痛苦,但她只能仍強撐著笑臉安撫母親,
紙還是包不住火,當鎮上送來信函和哥哥的遺物時,李東連當場就暈了過去,回過神的李東連每次看到李加友留下的兩件衣服、一床鋪蓋的時候,總是痛哭不已,
家里人害怕老人睹物思人,只好將這些遺物偷偷藏了起來,到如今,衣服已經爛了,書信也被燒毀了,李東連能找到關于兒子的所有物件,只有那為數不多的幾張照片。
那時候剛剛失去兒子的李東連,常常一個人坐在自家老屋門外,看著通往村外的大路,默默流淚。
有人問過她,是否后悔送兒子去當兵,可是老人每次都擲地有聲地說兒子是為國犧牲,沒有國就沒有家,如果男人都不去當兵,誰來保護我們的國與家?大家又怎么能過上安穩的好日子呢,
豪言壯語之下,再久的時間也不能撫平李東連的喪子之痛,
李東連知道她的兒子是英雄,李加友不僅僅是“她的兒子,更是國家的兒子”,在隨后的幾年里,李東連對烈士事跡格外敏感,有時候只是電視里閃過的一幅畫面,都能引起她的共鳴,常常一個人捧著李加友的照片喃喃自語。
李加友被葬入烈士陵園后,2000年,85歲的李東連去過一次麻栗坡,那時候還沒有高速公路,去一次需要輾轉多地,耗時三四天,2008年,93歲的李東連去了第二次,她一遍遍地摸撫著兒子的照片,仿佛他就站在自己的面前,
這次,她已經106歲了,她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一年不如一年,真的很可能就是她這一輩子最后一次來看望她的好兒子了,
老人的一生是艱苦的一生,生于戰亂,長于貧困年代,又一個人擔起家庭的重擔,養育四個兒女,除了務農之外,李東連總會動腦筋做生意補貼家用,在兒女的眼里,她就像是神一樣的存在,自己能做的事情絕對不要別人幫忙,收入微薄的她總能神奇地攢下學費,送四個兒女們上學讀書,
有人說上帝不能無處不在,于是創造了母親,李東連用自己單薄瘦弱的身子,為兒女們搭建了一處溫暖的避風港。
直到70多歲,李東連老人才結束了務農生活,但她依然閑不住,在河溝里、馬路邊到處撿拾廢品賣錢,給孫輩們當他們上學的生活費。
如今已經是106歲的李東連早已經是孫輩、重孫輩眼中的“寶貝”,對她十分孝順,她也活得越老越樂觀,村里的鄰居們也特別喜歡和李東連老人前來拉拉家常。
孫女李寧嬌記得小時候父母外出務工,他們這些孫輩都被留在了李東連身邊,那時候的日子太苦了,孩子們幾乎是沒有零食可吃,李東連都會去撿一些別人不要的水果,稍微好一點的都拿回來給她們吃,
晚年的李東連患有腦梗和胰腺炎,有時候發起病來就必須趕往醫院,不管是幾點,女兒等家人都會陪在她身邊,
如今李東連早已擺脫了操勞的生活,由女兒們照顧,午后還會在家門口曬曬太陽,瞇眼小憩。
家人的常年陪伴和開導,讓她慢慢走出了傷痛,接受了兒子已經離開的現實,心態也變得積極起來,這么多年里,李東連的家里鮮有過爭吵,幸福且美滿,
隨著老人親吻烈士兒子墓碑的視訊在全網遍傳,有一位老兵戎自新也看到了老人失聲痛哭的樣子,這一幕勾起了他太多的回憶,感觸頗多的他,隨即組織了當年同屆的老兵一起去看望這位“老媽媽”,
老兵們早已是花甲之年,褪去一身身軍裝,也難掩英姿勃發,雖然人生際遇各不相同,但提起當時軍隊的生活,他們仍然是記憶猶新,
他們來到李東連的家里,一行人鄭重向李東連敬軍禮,向這位烈士母親致以最高敬意,
“他是我的兒子,也是國家的兒子。”
李東連每每這樣說起41年前犧牲的兒子李加友,
“是啊,老媽媽,我們都是您的兒子。”
老兵們這樣撫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