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錢都買不著,現在的粉絲竟然說倒就倒了?!——食乳簡史

文章轉載自:博物館丨看展覽

前不久,某綜藝活動的粉絲為了應援而傾倒牛奶事件,引發廣大的網友關注,還屢屢登上熱搜。


▲ 圖片來自微博截圖

如果古人知道了,一定會從地下蹦出來,痛罵咱們,要知道,尤其是對于農耕地區的古人來說,喝上一口牛乳,吃上一口酥酪,可真是不容易呢。

秦漢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飲乳風氣已為漢人所了解,《皇帝內經·素問》載:“其民樂野處而乳食,”《漢書·西域傳》也載,北方民族“以肉為食兮以酪為漿”,但當時只有極少數漢人才有機會品嘗到乳酪。


▲ 明 戴進《春耕圖》局部

農耕地區雖廣泛養牛,但多為耕牛,不食其乳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南北之間的交流,乳品開始在中原流行,《魏書·王踞傳》謂王踞“養老于家。……常飲牛乳,色如處子”,北魏《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多種乳品加工技術。

書中說明有酪、酥、醍醐的加工步驟:牛乳初步加工為干酪或濕酪,熬制奶酪時冷卻凝成的浮皮為酥,工藝最復雜的是醍醐,產量有限,品質最高,有“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之說。

但此時乳品仍為貴族獨享,晉尚書令荀勖羸弱多病,武帝“賜乳酪,太官隨日給之。”朝廷大臣生病了,才享受日供乳酪的殊榮,可見此時乳制品的珍貴。


大唐開放的政策促進了南北交流,乳品被奉為珍饈玉饌,成為貴族之間相互饋贈,與宴請賓客的首選,餐桌上要是有乳、酪、酥,那主人就會倍有面子,

為了滿足宮廷乳品消費,唐代于太仆寺下設典牧署,“掌諸牧雜畜給納及酥酪脯臘之事”“主酪七十四人”,專門安排了七十多個人,負責酥酪的加工,

《唐摭言》卷十五記載,當時有一種專為皇帝制作的千層餅,以乳酪為餡,“厚摻干面卷之,直捩數轉”“食之甚美,皆乳酪膏腴之所為”


▲ 唐 閻立本(傳)

《蕭逸賺蘭亭圖》中的煎茶畫面

至于奶茶,當時的皇帝是它忠實的粉絲,唐德宗飲茶好“加酥椒之類”,李泌戲為詩:“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

唐代的文人雅士也頗愛食酥,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的比喻,白居易有“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的描繪,可見當時文人中食酥的流行。


▲ 五代 莫高窟第146窟

維摩詰經變之擠奶圖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一幅繪制于五代的擠奶煮奶圖,畫面上一名婦女在煮牛奶,旁邊另一婦女正蹲在牛腹下擠牛奶,圖旁題記“二女煮乳”,牛乳煮沸可殺菌滅毒,預防疾病,可見當時人們已養成飲用熟乳的衛生習慣。

兩宋時期,食乳風俗在南北對峙中繼續傳播發展,宋代的皇帝同樣喜歡乳制品,宮廷為保證乳品供應,設“乳酪院”,“掌供御廚乳餅、酪、酥”,

唐宋時貴族之間流行一種“點酥”的吃法,是用白酥或紅酥往食器上滴淋,制作成川澤湖泊與花草樹木。宋代一次大型宮廷活動陳設了五千盤紅酥點成的牡丹花,王建《宮詞》贊曰:

兩樓相換珠簾額,中尉明朝設內家。 一樣金盤五千面,紅酥點出牡丹花,


▲ 唐 章懷太子墓壁畫手捧“酥山”的仕女 陜西歷史博物館

南宋臨安飲食市場上有種“酪面”,是乳酪與面粉混合而成,“只后市街賣酥賀家一分,每個五百貫,以新樣油餅兩枚夾而食之,此北食也,”

不過江南的乳品產量終究不多,在臨安喝慣牛乳的大文學家楊萬里,回到江西吉安后他苦于無乳可飲,感嘆道:“雪韭霜崧酌歲除,也無牛乳也無酥。”

蒙元時期北方乳文化得到快速發展與廣泛傳播,,契丹人耶律楚材嗜好馬奶酒,曾寫詩向蒙古族中的朋友索要馬奶酒:“天馬西來釀玉漿,革囊傾處酒微香。……茂陵要灑塵心渴,愿得朝朝賜我嘗。”

馬奶酒俗稱酸馬奶,“色清而味甜,與尋常色白而濁,味酸而膳者大不同,名曰黑馬奶。蓋清則似黑,”專供高級貴族飲用,

《馬可波羅行紀》載:蒙古人“嗜飲馬乳,其色類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

明代即使是皇親國戚,乳品也不輕易上餐桌,《寶日堂雜鈔》中記載,皇室乳品供應有嚴格差別:太后、皇帝、皇后、貴妃、妃、嬪等都吃牛乳,而長公主、諸皇子、公主及諸王妃則吃乳餅,至于其他人則無法吃到牛乳及乳制品。


▲清 郎世寧 《乾隆射獵聚餐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

上圖為使用奶茶桶斟奶茶的情形

清代為保障宮廷乳品供應,清廷在紫禁城西華門外組建內牛圈、外牛圈、三旗牛羊群牧處、慶豐司等機構,專供宮內祭祀、筵宴、食用之需,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只乾隆御用寶碗,內有乾隆絕句:“酪漿煮牛乳,玉碗凝羊脂。”清檔案載,乾隆常用此碗賜奶茶于大臣,以示江山一統,長治久安,


▲清 御制瓷胎畫琺瑯花卉奶茶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而南方地區食用乳品的方法愈加精致,明代清初的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載了:

“余自豢一牛,夜取乳置盆盎,比曉,乳花簇起尺許,用銅鐺煮之,瀹蘭雪汁,乳斤和汁四甌,百沸之,……而蘇州過小拙和以蔗漿霜,熬之、濾之、鉆之、掇之、印之,為帶骨鮑螺,天下稱至味。其制法秘甚,鎖密房以紙封固,雖父子不輕傳之。”

明清時期南方地區食乳,往往會在其中加入醋、入白面、白糖、薄荷末等調料,還有一種“牛奶菜”,做法是牛乳加雞蛋,“用牛乳一宋碗,細羅過凈,入雞蛋清五個,攪勻,細火燉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試試,


也許你已經發現,古人食乳,往往要加熱或制成酥、酪之類,這是為什么呢?

事實上,自古以來,大多數大陸人都有乳糖不耐癥,東晉大臣王導南渡后,主動結援江東豪族陸玩,并以乳酪盛情款待,不料陸玩食乳后便通夜腹瀉,“幾為傖鬼”。

所以,古人加熱或制成各種乳制品后再食用,不僅是為了增加口感,也是為了避免直接飲用鮮乳造成的身體不適。

總之,在古代,乳制品是難得的珍貴之物,現代社會的發展給我們帶來豐富多樣的乳制品,但無論怎樣,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即使不愛,請勿浪費!

參考資料:

楊芳,潘榮華 《大陸古代乳文化的發軔、傳播與變異》

劉寶建 《清代宮廷御用奶茶與奶茶具》

注:未標明出處圖片遵循CC0協議

(責任編輯:高星宇_NBJS1407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