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電商講師的第4年:不放棄每一個“野生主播”,
作者 | 語境
編輯 |園長
“呂氏春秋萬古流芳,凱撒大帝舉世無雙, 大家好,我是三農講師呂凱,原產地湖北黃岡。 ”
5月14日,在河北石家莊科技資訊職業學院靈壽縣新校區的一間階梯教室里,湖北農夫電商呂凱出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促進產業幫扶鄉村振興”暨就業培訓專項活動的首場培訓活動。
臺下能容納千人的大教室擠得滿滿當當,有農村合作社的農民、工廠員工、個體戶、也有在家帶娃的寶媽,他們聚在這里,都是來想聽聽這位“外來”的老師,如何通過視訊號進行直播帶貨。
講到如何開通微信小商店時,他將前一天在靈壽縣種桃基地拍攝的照片,發到培訓的微信群里,手把手教學員將桃子的圖片上傳到商店中作為產品發布,
有人問到商品的價格庫存應該怎么填,呂凱很快回答,“我了解了市場價格,我們先填上5斤23.8元。”
呂凱在湖北是一位“明星”電商講師,從2018年起,他一直奔走于湖北的各個村縣之間,希望借助電商培訓讓村民通過互聯網“走”得更遠。
2020年,視訊號的興起讓呂凱發現了一個新的“趁手”工具,呂凱從4月開始恢復扶貧培訓,一年中共培訓2萬人次,其中新學員大約有5~6000人,曾被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在線送“奶茶” (視訊號虛擬打賞禮物) 的“香菇妹妹”吳圣翠就是他的學員,
呂凱為河北靈壽縣學員課后答疑
走出農村和回到農村
站在講臺上的呂凱侃侃而談,語速極快,時不時還拋出一些互動話題調動學員情緒。而20年前,他卻是一個不善言談、靦腆內向的人。
呂凱出生在湖北黃岡蘄春縣的一個小鎮,母親是紡織工人,工廠倒閉后就下崗了,家里靠父親做篾匠工藝糊口,呂凱回憶,小時候吃飯時“碗里是不能剩一粒米的”。
呂凱有一個姐姐,由于家庭條件困難,姐弟兩人在學校經常聽到廣播里“學費欠費”的通知,姐姐臉皮薄,勉強讀完國中就外出打工,呂凱雖是男孩,難免也會產生尷尬和自卑的情緒。這些都在他心里埋下了“去大都市改變命運”的種子,
2003年,呂凱第一次走出小縣城,來到北京讀大學部,他記得當時家里一碗1.5元的蛋炒飯,在北京的價格翻了一倍。為了減輕父母打工的壓力,呂凱開始勤工儉學的。
在北京中關村做數位產品導購日子里,呂凱第一次感受到人們對互聯網的熱情,和收入穩定的家教不同,導購的收入和銷售提成直接掛鉤,“搶人”越多,收入越高。呂凱慢慢從“不敢和女生牽手,一說話就會臉紅”,變得能夠主動和客人攀談。有時候他一個月能賺到上千元,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生活費,還能額外補貼家用,
呂凱畢業后曾在一家軟體公司擔任HR模塊的數據實施顧問,月薪15K在2010年相當可觀。正當他事業起步,父親卻因在石粉廠打工時落下病根,身體每況愈下,“這件事也成了我一輩子的遺憾,”當年,為了陪父親,呂凱放棄了高薪工作,結束北漂,返回湖北,
微信支付和公眾號推出不久后,呂凱嗅到一絲機會。2013年,他和兩個朋友一起創業,做起了微信公眾號的代運營和代開發的生意。這讓呂凱賺到了第一桶金,也在對企業的微信營銷培訓中,訓練了日后做講師的能力。
2017年,呂凱認識了湖北農夫電商的一位副總,得知呂凱的講師經歷,那位副總邀請他到農夫電商做培訓部總監,負責扶貧培訓工作。
呂凱與種桃的農民
既是自己擅長的事情,又能為家鄉建設農村做些貢獻,呂凱欣然加入。但等到他去公司報道才發現,雖是“總監”,但整個部門只有他一個人。
更另他意外的是,這里的培訓和他想象中也有些出入。2018年,呂凱接到了第一場扶貧培訓任務,為湖北黃梅縣的黨員、書記等帶頭人培訓扶貧電商,主題叫做“電商讓鄉村更美好”,
到了培訓地點,呂凱傻眼了,“我之前的培訓面對的都是大學部生或年輕干部,他們的接受能力還不錯。而在黃梅的課堂上,來的人都是年邁的爹爹婆婆,我要教他們在電商平臺賣東西,但他們用的都是老年手機。”
這樣的落差讓呂凱一度動搖,但有一件事對呂凱的觸動很深。曾經有一位老人對他說:“老師,電商好呀。我的衣服、眼鏡都是我女兒從電商買的,”2018年,老人在附近店里配一副老花鏡買要100元,但網購只要20元,這讓他對普及電商更堅定了些,
在黃梅縣和呂凱的家鄉布局很相似,呂凱總是感受到過去熟悉的生活軌跡,對于“脫貧”他有時比鄉親們還著急。
每到一個縣城,呂凱會根據需求去調整培訓內容。最簡單的技能就包括教農民把自家的農產品發到微信朋友圈去賣。一只土雞在村里只能賣60元,有老鄉把資訊發在朋友圈,“破圈”的土雞有時能賣到158元,減掉郵費成本,售賣單價也比之前高了很多,一個人有了轉化,其他村民也就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因為培訓有時會占用做農活的時間,很多人會認為上課純粹是“浪費時間”,一次在課堂上,一位村民站起對呂凱破口大罵。呂凱戰戰兢兢地講完課,意外的是,課后,那位罵過他的村民,卻主動來加他的微信,這位村民家里種馬鈴薯,聽完呂凱的課,也想嘗試給家里的馬鈴薯找些新銷路,“老師,我覺得你講的東西還可以”,那位村民對呂凱說,
“行動電話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呂凱一直秉持一個原則:你來到我的課堂里面,我就要讓你學到能變現的工具,在他看來,電商和農民干農活的工具是一樣的,他的任務就是讓學員利用好它,產生價值,
呂凱在做培訓時會播放一個視訊,操著不同口音、做著不同生意的人們,都重復說著一句話——“讓行動電話成為新農具,讓直播成為新農活,讓數字成為新農資,”從視訊中的一張張笑臉中就能看出,直播真正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4月8日武漢解封,呂凱無意間看到一個視訊號的作品,立馬注冊了賬號,開始研究。很多培訓機構逐步開設視訊號的課程,呂凱也著手為農村的朋友籌備培訓課件,
2020年10月25日,視訊號開通了直播功能,呂凱覺得“時機到了”,
在許多短視訊直播平臺,想要開設自己的櫥窗商店帶貨需要達到1000粉,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這個要求并不低,呂凱估算,能達到1000粉比例的用戶只有15%左右,很多人都被拒之門外,相比之下,視訊號直播的準入門檻很低,用戶注冊視訊號后,就能通過綁定微信小商店進行帶貨,
呂凱的第一場視訊號培訓在當陽市,2020年,農夫電商簽約了當陽市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當陽市婦聯得知農夫電商的培訓課程很受歡迎,便聯系過來。
這場的培訓對象以女性企業家、女性個體戶、寶媽為主,這類群體恰好是短視訊直播的主力軍。當陽有大量留守農村的女性,除了割草喂雞拾柴的干農活時間,她們沒有自己的生活,在農村傳統的限制下也并不自由。直播為她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我不會讓她們一開始去賣東西,哈拉就可以,告訴大家‘我來自農村,這里有好山好水’,去年紅菜苔收成時,她們就在地里采摘,這個場景足以證明產品純天然,沒有農藥。”呂凱說,
2020年12月底,孝昌縣的王素美在呂凱的建議下注冊注冊了微信視訊號。她來自仙人石村,呂凱建議她取名為“仙人石雞蛋姐”,簡單、明了、朗朗上口,
去年年底,王素美的在一次視訊號直播“炸鍋”了。當晚店鋪的銷售額超過4000元,比她過去一個月的凈收入還高。開通視訊號1個多月后,王素美成了當地的“小網紅”,通過視訊號共賣出30余萬枚雞蛋,1萬多只土雞,產品銷往武漢、宜昌、黃石等地。
“雞蛋姐”王素美
培訓王素美等較為年輕的學員要輕松一些,但在呂凱的學員中,40歲以上的人居多。一個很簡單的內容,呂凱常常要教超過十遍,在群里為學員解答問題到凌晨是常事,有時甚至會接到早上5點鐘的語音電話。“你必須要很有耐心”,呂凱投入最多精力的一位學員是失去右臂的呂帥霞。呂凱在此前的殘聯培訓中認識了她,她在村里租了一個小店鋪,平時靠著納鞋子養活家人。
出于對她的“偏心”,呂凱有培訓就會帶著她,沒有系統講授的內容,也會利用私下時間單獨指導。
最開始呂帥霞有些心理障礙,擔心別人會因為她是殘疾人而用特別的眼光看待她,呂凱鼓勵她,“你是什么樣子,就展示真實的自己”,呂凱還給她的ID號取名為“左撇子大姐”,教她如何發作品,開小店,
“左撇子大姐”就這樣開始了每天直播做鞋子的過程,一邊直播,一邊就會陸陸續續有人下訂單,黃梅工業園一家公司的老板還曾在她直播間買了四雙鞋,
2020年12月,呂凱又來到黃梅做黨校培訓。呂帥霞家離黨校有一定距離,一天晚上,她特地從家里拿了2斤紅薯粉,說什么都要等到呂凱下課送給他,
呂凱還會幫她找產品,呂凱做培訓,每個縣都有當地特色的產品,比如鐘祥的葛根粉,麻城的菊花茶,呂帥霞也開始主動上架其他水果供應鏈商家的產品,每天都能有幾十塊元的收入。
“農民沒有大城市的年輕人那么急躁,今天投入明天就要產出,他們更懂得春耕秋收。哪怕一單只賺5塊錢,他們都很滿足。”呂凱說,在這些貧困縣,有出單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能堅持,
熟人社交的蝴蝶效應
呂凱為學習進度不錯的學員建了一個基于視訊號的“骨干營”微信群,給優秀學員“開小灶”,集中答疑。這些學員來自各個縣城,呂凱讓大家每天在群里截圖打卡,每天匯報銷售業績,
最初呂凱只是希望能通過這樣的形式激勵大家堅持直播,但意外的是,打卡的直播市場、銷售額、打賞收入等數據激活了大家的“攀比心理”,
為了不掉隊,每個人業績增長都很快,多數學員平均每天能夠直播3~4小時,有些學員一周的收入就能達到上千元。去年年底,呂凱是群里作為示范標桿的“主播”,而現在他成了群里墊底的“學員”,
而這些最積極的學員,也如同蝴蝶煽動翅膀,讓自己所在的鄉、鎮、村微微顫動。他們的行動,在漸漸消除其他村民對電商直播的疑慮。特別是看到收益效果后,左鄰右舍也紛紛開始行動起來。
視訊號目前有“關注”“朋友點贊”“推薦”三個菜單,也能看到附近在直播中的人,更多都是有關聯的熟人好友,
“因為熟悉和信任,在視訊號甚至不用說‘買它’,就會有人下單”,有人下單就能鼓勵主播繼續播下去,目前,呂凱的學員大部分都在堅持用視訊號,
呂凱在湖北孝昌縣培訓
“微信的社交屬性很強大,如果你和我有一個共同的朋友,他給我的作品點了贊,你的潛意識里也會對我產生信任,這時候就容易促成訂單,微信能夠讓人邁出這一步,
熟人是起點,但銷售渠道的圈層并非僅限于熟人社交。
呂凱有一個來自黃岡英山縣的學員,因為一日游比較方便,很多武漢市民會到英山鄉村游,游客往往習慣買一些當地的土特產,為了讓產品從農村銷往城市,呂凱建議學員將微信支付的付款碼改為好友碼,
有位武漢的游客通過微信轉賬向呂凱的學員買了60枚土雞蛋,粗略估計夠一個三口之家人吃20天左右。“這個時候你去打個招呼說,‘我家里做了豆腐乳想給你寄點過去嘗嘗’,在武漢定居對農村產品有情懷的人,想起之前買的土雞蛋,大概率又會復購,”呂凱告訴學員,有了感情交集,再請對方幫忙拉入武漢的小區業主群,就相當于有了城市的分銷商,通過不斷裂變,圈子就大了起來。
呂凱一個月中有20多天在講課,剩下的時間基本都在不同的縣城之間趕路。白天培訓過后,晚上也不能閑著,要通過直播帶動學員們直播,下播之后,他還要處理學員的私信,
今年,農夫電商向省商務廳上報了一個萬人助農團項目,申請上線“農夫優選”店鋪,以便作為中間平臺向學員開通導購功能。
由此一來,學員就有了可持續、可穩定銷售的產品,大家賺錢的積極性就更高了,呂凱也在不斷拓展助農團,推出“助農計劃”,從上至下形成傳、幫、帶的作用,將最棘手的問題集中到他這里解決,
雖然呂凱已經很大一部分工作移交團隊,由于學員對他的習慣性信任,他仍然日復一日地解答著“老師,我的號碼今天沒有流量了”“老師,怎么發郵件”“老師,發視訊怎么把櫥窗帶上”這樣的基礎問題。
“農村人很樸實,認定了一個方式,就會扎根去做。”呂凱說,
END
內容產業報道第一新媒體
刺猬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互聯網資訊、社交、長視訊、短視訊、音頻、影視文娛、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投稿、轉載、媒介合作聯系微信號 | ciweimeijiejun
這主播還算有點道德肯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