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思這篇文章的當天,我震驚地收到了“達爾文拱門”因常年海浪侵蝕坍塌的消息。作為加拉帕戈斯群島著名的地標,以達爾文為名的拱門見證了進化論在這里誕生,也目睹了物種滅絕向這里蔓延,加拉帕戈斯象龜或許是加拉帕戈斯群島上最廣為人知的物種了,無獨有偶,在萬里之外的一片印度洋小島上,同樣生活著一群龜中巨人——亞達伯拉象龜。
亞達伯拉象龜的曾用屬名Dipsochelys意為“巨龜”還不夠,種名gigantea也有“偉岸,巨大”之意,的確,作為雄性平均殼長可達120厘米,平均體重超過250公斤的龐然大物,亞達伯拉象龜的巨大身軀帶給了當時人們巨大的視覺沖擊。
亞達伯拉象龜 | Xjschx / Wikimedia Commons
為什么象龜這么大?
道理大家都懂,但為什么亞達伯拉象龜這么大?這里就要涉及到一個充滿爭議的概念——“島嶼效應”了,1964年,一位叫J•布里斯托•福斯特的生物學家發表論文,提出在島嶼定居后小型動物會趨向于演化為更大體積,這一推論被后人稱作“島嶼效應”或“福斯特法則”。
亞達伯拉象龜巨大的體型是否也是島嶼法則的結果呢?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發現,與亞達伯拉象龜這一類群最接近的,是一類分布于馬達加斯加的蛛網龜,這是一類殼長不超過15公分的小型陸龜,
這些進入荒島的小型陸龜在缺乏競爭和天敵的情況下體型迅速增大,變大的身軀也使得它們能夠應對更加惡劣且不穩定的島嶼氣候,同時獲取更加廣泛的食物來源,在食物相對貧瘠的孤島上這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亞達伯拉象龜的祖先們在島嶼上無憂無慮地啃食植物,繁衍生息,甚至學會了集群在山洞中躲避惡劣的天氣,直至變成了今天的這般龐然大物。
Jonathan,這只亞達伯拉象龜是現存最長壽的陸地脊椎動物,出生于1832年,至今仍然在世 | Xben911 /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巨型化并非沒有止境,巨型化往往會受到食物氣候等環境的限制,當達到某一平衡臨界值時巨型化便會趨于停滯,這也是為什么盡管亞達伯拉象龜體型巨大,但比起大陸上的許多大型動物依然遜色不少的緣故。
有意思的是,動物進入島嶼并非都會巨型化,當大象、老虎甚至人屬等大型動物從環境豐饒的大陸進入小島后,體型非但沒有變大,反而出現了“侏儒化”。變小后所需的食物等資源更少,繁衍周期更短且更容易適應環境。此外巨型化的時間往往相對漫長,而侏儒化在短短幾千年里便會出現形態上的較大改變,兩種現象往往會同時存在于一個島嶼生態系統中,
佛羅勒斯人顱骨化石,這個生活在佛羅勒斯島上的人屬物種,身高只有1.1米 | Daderot / Wikimedia Commons
超長待機,漂流天下
既然加拉帕戈斯象龜和亞達伯拉象龜長得這么像,那它們是不是近親?從分子演化的結果來看,兩類象龜均是于群島中獨立起源,親緣關系大概相當于我們智人和南方古猿。之所以會有著如此相似的形態,完全是因為兩類象龜所處的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和塞舌爾群島)氣候等環境因素十分相近,生物學上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趨同演化。
有趣的是,處于干旱島嶼的加拉帕戈斯象龜,背殼前半部高高翹起,猶如一幅馬鞍,四肢和脖頸也變得更加修長,能夠像長頸鹿般吃到更高的植被,在惡劣的環境中獲得更多的食物。而在萬里之遙的塞舌爾群島上,生活在更加干旱島嶼上的塞舌爾象龜,同樣演化出了馬鞍形的背甲,本來并非一類,但有一定親緣關系的a和b,經過進一步演化出現了外形相似的aa和bb,這一現象被稱為平行演化。
鞍背加拉帕戈斯象龜,注意它前部翹起的龜殼和長脖子 | Paul Krawczuk / Flickr
這些巨龜們的祖先是怎么到孤島上來的?盡管長期的陸地演化使陸龜不擅長游泳,但這并不意味著亞達伯拉象龜是旱鴨子。一方面陸龜寬大的背甲可以提供足夠的浮力,順著海浪長時間漂流,甚至還能將腦袋伸出水面進食;另一方面陸龜有著超強的忍耐力,可以在沒有淡水的情況下“待機”6個月甚至更長,加之巨龜動輒上百歲的壽命,更是為這種奇葩的漂流擴散方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于是便有了今天加拉帕戈斯和塞舌爾群島上形形色色的龐然大物。
人類食欲的犧牲品
體型大、壽命長、繁衍也不太困難,這是不是意味著象龜在群島上可以為所欲為?然而事實很殘酷,不少種類的巨龜滑向了滅絕的深淵,究其原因幾乎都是人類活動破壞了島上脆弱的生態平衡,
在大航海時代前,曾有包括亞達伯拉象龜在內的18種巨龜,生活在西印度洋各個小島以及馬達加斯加區域,但是歐洲航海者發現巨龜不但能提供大量鮮肉,不用喂食還可以生存很久,其背甲還可作為容器,是非常理想的肉類補給,人們稱它們為活罐頭,因此在16~19世紀,每艘海船經過印度洋的小島時都會裝上大量的巨龜(1842年曾有船隊一次裝走了1200只巨龜,達爾文也捉過加島的象龜作為小獵犬號上的食物補給),這些巨龜只有一小部分被帶到世界各地圈養,大部分則淪為了人類的口糧,
1776年,由法國探險家迪弗倫(Marion de Fresne)送給毛里求斯軍營的一只hololissa亞種亞達伯拉象龜,它在那里活了118年 | Wikimedia Commons
塞舌爾群島的象龜群落,只剩下了亞達伯拉環礁上最后一點點種群,并非人類手下留情,而是因為亞達伯拉環礁沒有淡水,人類不會到這里來補充供給。后來發現的塞舌爾巨龜和塞舌爾鞍背龜則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圈養個體后代,野生種群早已滅絕。
塞舌爾的亞達伯拉象龜郵票 | Wikimedia Commons
時至今日,由于保護得當,亞達伯拉環礁上的象龜數量已經達到了十萬只以上,可以說是暫時擺脫了滅絕的陰霾,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巨龜們也在各自的客鄉里延續,不用再擔心哪一天又會淪為食物的命運,其中一些人工繁殖的個體還會在各國貿易渠道間流通。
但需要注意的是,亞達伯拉象龜屬于《華盛頓公約》附錄Ⅱ的物種,依據大陸法律個人禁止飼養,機構則需要相關手續和合法馴養證明,由于亞達伯拉象龜體型和食量都十分巨大,絕大部分的家庭難以滿足養好它的條件,因此棄養甚至照顧不周導致象龜死亡屢屢發生。真的愛它,就讓它在家園里快樂生活,不要將人類延續了幾個世紀的貪婪帶回家中,
雖然看上去很萌,但請不要模仿這種行為 | Chuckupd / Wikimedia Commons
瀕危之龜
三線閉殼龜
烏龜
加拉帕戈斯龜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好萌的龜..
新聞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