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怕老婆。
有時下班后,百官紛紛散去,只有他一個人跟在唐太宗李世民身后,
李世民以為他有要事稟報,一打聽,才知道房玄齡是怕河東獅吼,不敢回家見他老婆盧氏,
后來,李世民為了犒勞房玄齡,給他賜了幾個美人。房玄齡屢辭不受,李世民知道是因為他夫人盧氏妒忌,就把她召來,說:“你要不妒而生,還是寧妒而死呢?”
盧氏說:“妾寧妒而死。”
于是,李世民命人送上一杯“毒酒”,盧氏二話不說,一飲而盡,一口入喉,盧氏才知道,這不是“毒酒”,而是一杯醋。
唐太宗當然不會毒害功臣夫人,他看著彪悍的盧氏,只好說:“這樣的女子我都怕,何況是房玄齡!”
這個故事被記載于唐人筆記《隋唐嘉話》中,也是“吃醋”一詞的來源。
房玄齡輔佐李世民31年,身處朝廷中樞22年,除卻中間丁憂、微譴,前后任相至少20年,堪稱貞觀政壇上的“不倒翁”。
這樣一位名相,可不單單是怕老婆的老實人,
▲房玄齡(579年-648年)
房玄齡也許終生忘不了,隋大業十三年(617年)的秋天,一支在太原起兵的軍隊率先進入關中,年近不惑的他,正是在那時見到了20歲的李世民,
隋末天下大亂,房玄齡是隋朝的“副縣級干部”,當過隰[xí]城縣尉。當李淵起兵挺進關中時,房玄齡拄杖前往李世民的軍營大門謁見,“應聘”成為李世民的記室參軍,相當于秘書。
史載,這對日后結下31年君臣情誼的牛人,“一見如舊識”,他們第一次見面就來電,跟老朋友似的,
隰城,在今汾陽市,房玄齡從隰城前往李世民屯兵的渭北,應該會經過潼關。當時駐守潼關的不是別人,正是李淵的長子李建成,他才是李淵第一順位的的接班人。
房玄齡繞過李建成而投到李世民帳下,著實有先見之明,一眼就看中李世民這支潛力股,跟對了老板。
▲唐太宗畫像
早在隋文帝在位時,少年房玄齡就表現出遠見卓識,
房玄齡出生于清河望族房氏,他十幾歲時隨父親房彥謙到長安。
當時,世人皆以為天下太平,可以過好日子了。房玄齡卻悄悄對父親說,隋朝皇帝本無功德,現在嫡庶不分,讓太子楊勇與晉王楊廣相互傾軋,終究會引發內亂,不足以保全家國,現在雖然清平,但其滅亡可翹足而待啊。
十多年后,隋朝果然亂了。
一個人靠不靠譜,不只要看他說什么,還要看他做了什么。
房玄齡投靠李世民后,就表現出了職場達人的本色,唐朝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征戰最多、戰功最高,作為他的秘書,房玄齡的工作主要是起草表章、收發文書,隨李世民征戰四方,
在投奔李世民之后的短短幾年間,房玄齡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就連李淵都對他贊不絕口,
李淵稱贊房玄齡說,此人堪當大任,他為我兒辦事,每次都能看穿人心,我在千里之外讀他的奏表,就如同跟我兒對面交談一樣。
房玄齡是個文化人,可稱李世民的“文膽”。但有意思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學術界連房玄齡的名字都難以確定。《舊唐書》說,房玄齡名喬,玄齡是其字,他以名顯于世,而《新唐書》卻說,房玄齡,字喬,
后來,史學家根據唐代神道碑的記載,才采納《新唐書》的說法——“名玄齡,字喬”。
▲房玄齡畫像
2
房玄齡在史書中的評價十分耐人尋味,可謂“賢良無跡”。
這是說,房玄齡雖然被稱為“賢相”、“良相”,可與強勢的一代雄主李世民相比,實在拿不出什么事跡,好像高光時刻只有隋末唐初的定策之功,最大的特點是“德亦至矣”,也就是道德上沒什么缺陷,
甚至有學者批判說,房玄齡在貞觀中后期無建樹,庸言庸行,不過是個平庸的官員,
貞觀初年,李世民大賞功臣,卻將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和侯君集等五人定為功臣第一。
李世民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不服氣,說我們這幫將領在前線殺敵,立下汗馬功勞,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不過是刀筆之吏,憑什么功居第一。
面對叔父的質疑,唐太宗嚴肅地說:“玄齡等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蹤推轂[gǔ],故得功居第一。”
這是以漢初的功臣蕭何作比喻。當年劉邦封蕭何,將領們也很不服。劉邦咋說的?他跟漢初群臣說,你們懂打獵不?打獵時,追殺獵物的是狗,對狗發號施令的是人,諸君能追逐走獸,是“功狗”,蕭何給你們下達指示,他是“功人”,
劉邦說完,群臣皆不敢言。李世民說完這話,其他人也閉嘴了,
房玄齡與另一位名臣杜如晦并稱為“房謀杜斷”,他們是李世民手下的創業骨干,其中,房玄齡擅長謀劃,杜如晦善于做決斷,都是干大事的人。
杜如晦為房玄齡所舉薦。大唐定鼎長安后,秦王府的很多幕僚跑路了,他們被調到外地,或去朝廷求個正式編制。杜如晦在秦王帳下,本來也要走。
房玄齡得知后,急忙告訴李世民:“我知道府中幕僚紛紛離去,但是沒什么好可惜的,只是杜如晦聰明識達,有王佐之才,秦王如果只想鎮守一方,那就用不上他,但您若要經略天下,就非重用杜如晦不可。”
李世民一聽,恍然大悟,趕緊把杜如晦追回來,并對房玄齡說:“你要是不提醒我,我差點就要讓人才流失啊。”
杜如晦在貞觀四年(630年)就染病去世了,房謀杜斷實際上的合作時間并不長,他們最大的功績是幫李世民策劃玄武門之變,從他哥哥李建成手中奪取了皇位,
唐高祖李淵在位時,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兩黨劍拔弩張,秦王府的一些幕僚被調離外地,這可能是李淵在平衡、分化兩方勢力,
到玄武門之變前夕,房玄齡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得進入秦王府內。李世民身邊沒有賢臣輔佐,正獨自惆悵,
此時,李世民和李建成已經徹底鬧掰了,箭在弦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情急之下,李世民讓大舅子長孫無忌暗中將房玄齡和杜如晦召來,商討大計,
在骨肉相殘的恐怖之中,李世民急了,甚至有些惱怒,史載,李世民還摘下佩刀交給猛將尉遲敬德,讓他跟去看看,如果房玄齡不愿來,就把其首級帶來,
房玄齡等人只好穿上道士服飾,悄悄入秦王府議事,幫舉棋不定的李世民下定了最后的決心。房玄齡直言說道,現在再不做,就快完蛋了,要李世民“遵周公之事,外寧華夏,內安宗社”。
當年周公輔政,為平定叛亂,誅殺、流放周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有念及親情嗎?李世民就在一眾謀臣猛將的幫助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房謀杜斷。圖源/影視劇照
玄武門之變后,房玄齡為宰相,輔佐李世民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修訂了《貞觀律》,一改隋末楊廣南巡北狩、修運河、征遼東的苛政,以“寬仁”治理天下,一手促成了貞觀之治。
這是房玄齡的功績,不可抹殺,從房玄齡的為官經歷來看,他最看重的是國家穩定發展,
房玄齡與隋末學者王通有過一番對話。
房玄齡問如何侍奉君主。王通答道:“無私,”
房玄齡又問用人之道,王通說:“無偏,”
最后,房玄齡說:“敢問如何教化世人?”
王通回答道:“正其心,”
當上宰相后,房玄齡在廟堂之上以身作則,一言一行都中規中矩,堪稱為官者的表率。
貞觀一朝,皇帝要展示從諫如流、寬容大度的胸懷,而大臣中除了魏徵等幾位出了名的諫臣,其他人更多是表現出謙卑與忠誠,最典型的就是房玄齡。
只要不瞎折騰,太平盛世就會如期而至。
▲[唐]《步輦圖》,描繪吐蕃使臣朝見唐太宗
3
有學者發現,貞觀朝敢于直諫的名臣,均非李世民的創業功臣,比如魏徵,本來是李建成的部下,還有馬周,原本是鄉下教書的,
房玄齡這個功臣反而處處謹小慎微,不常摻和這些事,
李世民曾問過房玄齡,前朝的隋文帝是怎樣一個皇帝?隋唐皇室都是關隴貴族出身,論親戚關系,隋文帝還是李淵的姨丈,
房玄齡不敢像年輕時那么憤青,當著別人面罵隋文帝了,而是說,他老人家生前勤于政事,每次與大臣議事,日頭偏西了還不休息,五品以上的官員,他都賜座讓他們坐著論事,是個好皇帝,
李世民不同意,說,你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不信任他的大臣,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說了算,我就跟他不一樣,我選拔天下人才,論功行賞,讓他們各司其職,有什么事宰相報告給我就行了,
他又對房玄齡說:“你現在是宰相,我有什么做得不對的,你一定要及時提出來,不可盲從啊!”
但有一次,房玄齡真的跟唐太宗提意見,反倒把自己嚇得夠嗆。
一天,房玄齡在路上偶遇少府少監竇德索, 見他正在主持修繕京城的北城門。少府少監執掌百工之事,是給皇帝搞裝修的,
房玄齡不假思索地問了一句,這個城門還能使用,何必勞民傷財呢?是誰讓修的?
竇德索被他懟了一頓,回頭就給李世民打小報告,
李世民一聽,悶悶不樂,跟房玄齡說:“你只要管好六部的事情就夠了,我要修繕城門,與你有何關系呢?”
房玄齡才知自己僭越了,連連謝罪,幸虧魏徵出來給他打圓場。
魏徵上奏說,我不知道陛下為何要責備房相,他身為宰相,對朝廷內外的事都要關心,如果修繕城門是件好事,他一定會協助少府少監完成它;如果這是壞事,那他過問一下主管此事的人,也是分內的事。
李世民聽從魏徵的話,不再責備房玄齡,修繕城門的工程也停了下來。他沒有忘記善于納諫的“人設”。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留下太子與尚書省長官房玄齡留守京城。
此時,有一個男子跑來跟房玄齡告狀。
房玄齡納悶了,問:“你要告誰?”
那男子說,我要告你,
房玄齡立即派人快馬加鞭追上李世民,將男子的訴狀呈給他。李世民一看,當場將訴狀毀掉,并下令處死那個告狀的人,還寫信責怪房玄齡,說:“公何不自信!”言外之意是,這種事情你自己看著辦,沒必要請示我。
其實,房玄齡哪里敢擅自殺死告狀的人,如果他殺了那男子,就有殺人滅口的嫌疑,只有將處置權交給皇帝,才能洗清污名,
伴君如伴虎,房玄齡表面風光,背地里處處小心,可不知熬白了多少頭發,
房玄齡怕老婆,但他老板唐太宗未必就比老婆好伺候。《舊唐書》記載,每次受到唐太宗責備,房玄齡“累日朝堂,稽顙[sǎng]請罪,悚懼踧[cù]踖[jí],若無所容”。
一代名相,在朝堂上屈膝謝罪、手足無措,可如此一來,唐太宗也不好再苛責他,
▲西安小雁塔,圖源/攝圖網
4
房玄齡為相,另外一大貢獻是監修史書,但在他的監修下,玄武門之變成了千古之謎。
貞觀十三年(639年),玄武門之變的13年后,李世民向史官褚遂良提了一個要求,愛卿你知道起居注么?我可不可以看一下啊?
褚遂良斷然拒絕了李世民的要求,說起居注是史官記錄皇帝言行善惡的,從來沒有君主自行取來閱讀。
李世民最在意維護“明君”人設,怕史官說他壞話,又問了一句:“朕有不善之處,愛卿也會記載嗎?”
褚遂良說:“臣的職責就是記載史實,不敢不記,”
在一旁的黃門侍郎劉泊接著說:“假使褚遂良不記,天下亦皆記之。”
李世民在褚遂良那里碰了壁,又去找老干部房玄齡,問:“國史為何不讓帝王看呢?”
房玄齡只好實在地說:“國史善惡必書,恐怕會忤逆當朝皇帝的旨意,所以最好是不要看,”
李世民知道還是房玄齡好說話,變著法子向他套話:“朕如今想看國史,好事姑且不論,若是做過惡事,看了可引以為戒。卿可將其抄錄來,讓朕看一看。”
在皇帝的旁敲側擊下,房玄齡心領神會,遂將國史修改抄錄后,呈給唐太宗。
此時,李世民終于暴露了偷看國史的目的,他看了房玄齡刪改的版本后,還覺得“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門之變)的記載有問題,下詔要史官們繼續修改,“直書”其事,
一番來回折騰后,房玄齡“刪略國史”,反而將玄武門之變的真相掩蓋了。
▲隱太子李建成。圖源/影視劇照
房玄齡伴君之側,就這樣憑借著明哲保身之道與治國理政的才能,長居相位20余年。
在所有貞觀名臣中,若論權位之高與執政時間之長,可與之相比的,只有皇帝的大舅子、凌煙閣位列第一的長孫無忌。
巧的是,房玄齡家族與長孫無忌家族的命運何其相似。
長孫無忌在唐高宗在位時,因與武后一黨爭斗失敗,最后被貶,逼令自縊,其子都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近支親屬淪為奴婢。長孫無忌是唐高宗的親舅舅,尚且身敗名裂,更不要說其他大臣了。
房玄齡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沒有親眼看到家族的衰落,
病重之時,房玄齡終于敢說真心話了,
房玄齡一向反對唐太宗征伐高句麗,在病榻之上,他傾盡最后一絲力氣,寫了一篇奏章,勸說唐太宗不要再出兵遼東,
高句麗后來在唐高宗年間被唐軍所滅,且不說房玄齡的觀點是否正確,在這一刻,他不為民族大義,也不為個人前途,只為天下蒼生,這或許,是他的初心,
在這篇《諫伐高麗表》中,房玄齡寫道:
今兵士之徒,無一罪戾,無故驅之于行陣之間,委之于鋒刃之下,使肝腦涂地,魂魄無歸,令其老父孤兒、寡妻慈母,望轊[wèi]車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且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不得已而用之……
李世民讀到這篇文章,知道是房玄齡臨終所寫,大為感動,對女兒高陽公主說:“此人危篤如此,尚能憂大陸家。”
高陽公主,是唐太宗的愛女,也是房玄齡的兒媳婦,她嫁給了房玄齡之子房遺愛,到了唐高宗在位時,房遺愛卷入謀反案,坐罪賜死,
▲房遺愛之后,房玄齡家族迅速衰落,圖源/影視劇照
之后,房家的兒孫死的死、貶的貶,房玄齡去世后的配享也停了。房玄齡的后代直到幾代之后才再次活躍在政治舞臺上,但均未擔任要職。
房玄齡生前如履薄冰,苦心經營數十載,卻注定看不到,他去世后家族的劇變、子嗣的零落,
原來,富貴權勢,不過如夢一場。
參考文獻:
[唐]吳兢:《貞觀政要》, 中華書局,2011年
[后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