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游擊隊英勇善戰,為何百萬政府軍不堪一擊?部隊性質不同

我們小時候基本都看過南斯拉夫的二戰經典電影,比如《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蘇捷什卡戰役》等等,里面的游擊隊員作戰非常頑強,揍得德國人七葷八素的,可南斯拉夫政府軍當時有120萬之眾,為何卻在德軍進攻下迅速崩潰而投降呢?

包括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萊德,也是被一支德軍小分隊輕易攻占的,那么戰斗力的反差為何如此巨大呢?原來,在納粹德軍入侵巴爾干之前,南斯拉夫是沒有鐵托領導的游擊隊的,這個國家的政府軍是南斯拉夫王國的“皇家軍隊”,它跟后來的南斯拉夫人民軍(鐵托游擊隊)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支軍隊。

在19世紀30年代后期,南斯拉夫王國原本是納粹德國的盟友,但是在南斯拉夫政府和軍隊內部,確實有一批親英的少壯派。1941年3月,受英國出兵援助希臘(抵抗義大利人)的刺激,親英的軍官們發動政變,空軍司令西莫維奇組建新政府。

盡管這個南斯拉夫新政府聲稱在英德兩個陣營間保持中立,但其親英的態度是顯而易見的,希特勒為了在打擊蘇聯之前確保側后方的穩定,遂下定決心對東南歐用兵,打垮南斯拉夫和希臘兩個國家,徹底趕走英國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存在,于是“巴爾干戰役”爆發。

當時的南斯拉夫“皇家軍隊”擁有2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和32個獨立旅,紙面兵力大約有120萬人,但是裝備低劣訓練不精,只擁有110輛法國造的雷諾輕型坦克和400來架陳舊的飛機,其部隊數量和質量甚至遠遜于法國,“歐洲第一陸軍”在納粹坦克進攻下都稀里嘩啦,何況南斯拉夫?


劇照

納粹德軍在巴爾干戰役中投入了兩個集團軍和一個裝甲集群,差不多是一個“集團軍群”的力量,剛剛歷經波蘭戰役和西歐戰役的德軍配合嫻熟經驗豐富,根本不是南斯拉夫軍隊可以抗衡的,同時,德軍還有義大利和匈牙利軍隊的助戰,總兵力超過80個師,“聯軍”擁有2000輛坦克和2000架飛機,對南斯拉夫政府軍具有壓倒性優勢,

最致命的問題是,南斯拉夫是個“捏在一起”的國家,其境內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兩個地區具有強烈的分裂主義傾向,這是復雜的民族矛盾造成的,所以戰爭爆發后,德國人的進攻給這倆地區提供了“揭竿而起”的良機,由上述地區兵員組成的南斯拉夫皇家軍隊第一集團軍(轄第4、第7兩個軍團),迅速倒戈成為德國盟軍。


劇照

看過《蘇捷什卡戰役》《內雷拉瓦河戰役》等電影的軍事愛好者,都應該記得配合德軍作戰的克羅地亞部隊,那些原來都是南斯拉夫的政府軍,他們是歡迎德國人的,因此,德國人需要主要打擊的,根本沒有120萬軍隊,南斯拉夫野戰部隊只編有三個集團軍六個軍團,等于倒戈了三分之一,

說句題外話,哎,就跟90年代北約打擊南聯盟的情況差不多,鐵托用強力手腕組成的南聯盟,再次四分五裂,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南斯拉夫政府軍的最大貢獻,是在政府宣布投降后,部分愛國者加入了鐵托游擊隊,同時給游擊隊留下了相當多的武器,


劇照

至于說到前南電影里鐵托游擊隊有多么厲害,也是夸大宣傳的結果,真有那個本事也不用被德軍圍剿了。南斯拉夫人民軍得以生存和壯大,與蘇德戰爭爆發有直接關系,整個巴爾干戰役是在1941年5月全部結束的,而不到兩個月后希特勒就實施了“巴巴羅薩計劃”,主力全部東調。而當發現鐵托游擊隊有所壯大后,希特勒早已深陷東方戰場,無力抽出太多精銳進行打擊,動用的都是番號在100甚至300以外的后建步兵師和黨衛軍外籍部隊,比如“歐根親王師”就算絕對主力了,以及克羅地亞、義大利等雜七雜八的混合部隊,戰斗力只能算三流,

到戰爭末期,南斯拉夫人民軍已經發展到百萬之眾,而德軍在南斯拉夫境內只留駐20萬兵力,即便如此,在蘇聯紅軍到來之前,鐵托游擊隊也只解放了三分之二的領土,如果德國人不是受蘇德戰場的牽絆,哪怕調動兩個精銳集團軍進剿鐵托,那南斯拉夫人民軍在1943年之前也不是對手,逃往蘇聯是不二選擇,(文/度度狼)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