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下午13點07分,袁老永遠離開了我們,
袁老逝世的消息傳開,舉國哀痛。因為這個91歲的老人,為了能讓全世界人民吃飽飯,操了一輩子的心,
朋友圈有人說,袁老逝世,我們年輕一輩終于感受到當時父母輩們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心情。
小時候是課本上,長大了是電視上,工作后是網路上,袁老一直都是那個樂觀自信,語出驚人的微笑老阿公,可今天這微笑,卻永遠消失了,
懷著悲痛的心情,番茄君翻出了之前中央電視臺為袁老制作的紀錄片——《為時代而歌》,以此緬懷敬愛的袁隆平阿公,
2015年,大陸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海南片區,當時85歲的袁隆平接受大陸中央電視臺和挪威電視臺的聯合采訪。
袁隆平穿的襯衫沒有口袋,記者尋找了半天才找到放麥克風的地方。
記者脫口而出“這個衣服沒口袋”的時候,幽默版袁隆平即刻上線:我這個衣服寒磣嗎?
85歲的袁隆平走在試驗田里,步履堅定,被問及問題的時候,兩只眼睛依舊閃爍著光芒。
外國記者問:為啥你把這個品種叫“核武器”?
袁老用英文自豪回答:because the yield is very very high,super high.(因為產量非常非常高,極高!)
看得出來袁隆平對自己超級雜交水稻的自信——做了一輩子雜交水稻,每每談到雜交水稻,袁隆平就激動地像個孩子,
他站在田邊,指著自己的稻子跟外國記者炫耀:這是“核武器”呀!
袁老有自信的資本,因為2020年11月,雙季雜交水稻的最高畝產量達到了1530.76公斤,
得知這個數據后,袁老說:“3000斤意味著離‘禾下乘涼夢’更近了一步。”
3000斤畝產什么概念?要知道新大陸初期,水稻的最高畝產只有200公斤不到。
可能以后我們的雜交稻還會有更高的畝產,但袁老卻看不到了。
1、
1930年9月7日,袁興烈一家在北京協和醫院迎來了第二個孩子。袁興烈夫婦在孩子出生證明的姓名一欄,只填寫了“袁小孩”三個字,
這個孩子,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生在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國小英文教師,從小就給了袁隆平英文啟蒙。
父親袁興烈畢業于中南大學部文學系,在鐵路上有一份秘書的工作,
父母都希望袁隆平繼續走仕途這條路,光宗耀祖,
1936年,不滿6歲的袁隆平被送到漢口最好的國小接受教育,
可這個決定,卻恰恰與他們的期待背道而馳。
一年級一次郊游,袁隆平在一個園藝場看到了豐收的桃子和葡萄,于是喜歡上了農業,
好景不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這個原本殷實的家庭開始隨父親逃難,7歲的袁隆平跟著父親輾轉全國,他先后在漢口、湖南、重慶的國小中讀書。
國土淪陷,戰爭饑餓和貧窮讓幼年袁隆平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想不受別人欺負,只能自己強大起來,
1949年新大陸成立,19歲的袁隆平也迎來了自己人生第一個重大的選擇,
不顧父母反對,袁隆平堅持自己兒時的夢想,報考了位于重慶北碚夏壩的相輝學院農學系。
畢業后,袁隆平服從全國統一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遠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這個農校位于湖南雪峰山深處,時至今日還沒有鐵路通過。
火車-汽車-馬車-腿兒著,袁隆平花了整整四天,才來到工作的地方。
也正是這一年,土改政策在全國實施,耕者有其田,但當時全國的糧食總產量只有16683萬噸,每人每天的口糧只有一斤半。
但當時的袁隆平,個人命運還未和國家命運產生交織。
他最開始教俄語,后面被安排研究紅薯,都是學校不受重視的工作。
雖然夢想漸行漸遠,但袁老的愛情在此時降臨,他跟對門一中的一個女老師墜入愛河,
戀愛三年,袁老對戀人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感,一個禮拜兩封情書,雷打不動,
這讓在邊遠山區工作的袁隆平原本孤單寂寞的生活變得有了色彩,
但1960年準備結婚前夕,袁隆平卻失戀了。王老師嫁給了別人,理由是袁隆平自由散漫,出身不好,不求進步,
這對袁隆平打擊很大,因為他是個癡情的男生,
王老師結婚后后悔了,說是要離婚,袁隆平等了她整整三年,但之后她生了孩子,袁隆平再也看不到兩人在一起的希望,于是決定放下。
2、
袁老經歷愛情傷痛的時候,大陸也經歷著近代以來陣痛,
三年自然災害,讓糧食短缺和饑荒蔓延全國,這讓經歷過戰火的袁隆平再次想起了兒時的夢想,
從失戀中走出后,袁隆平覺得要吃飽飯,就要關注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于是他把所有的熱情投入到了水稻研究中。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和往常一樣觀察稻田的時候,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特殊水稻,
袁隆平大喜過望,將稻子培育第二年播種了一千株,望品種成龍。結果大失所望,用袁老的話說:沒有一株有它老子那么好。
袁隆平很失望,但這個品種讓他看到了水稻的雜種優勢,一個人工培育雜交稻的想法,此刻在袁隆平心中種下,
但這個想法,當時有些天馬行空,
因為水稻是雌雄同體,自花授粉,所以遺傳學認為沒有雜交優勢,當時先進的美國和日本都研究過雜交水稻,但都失敗了。
一個中專教師,提出雜交水稻的想法,在旁人看來,無異于對經典學術理論的背叛和顛覆,甚至被當作對基本遺傳學的無知,
有人嘲諷有人支持,大多數人看熱鬧,
這讓袁隆平很糾結,但1964年,有一件事改變了他的想法,
這一年,在同事的介紹下,袁隆平和妻子鄧哲在沒有戀愛基礎的情況下結了婚。
婚后,妻子明確支持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并稱:大不了我們回家當農民,
也正是這一年,袁隆平正式開始了對雜交水稻的研究,
3、
要推廣雜交稻,肯定需要大量培育種子,但要成功培育雜交稻,要走的路太艱難了,
袁隆平為自己的雜交水稻研究設想了三個步驟:
第一個,找到基因異常的水稻,這些水稻雌蕊異常,但雄蕊沒有花粉。
第二個,是找到另一種水稻,既可以給雄蕊沒有花粉的水稻授粉,還可以代代保持這種特性。
第三個,找到另一批水稻與這些水稻結合,才能產出雜交稻的種子,這些水稻雌蕊雄蕊恢復正常,并保持水稻好的特性,
理論上很簡單,但操作起來很難。1967年,袁隆平走出了第一步,
這一年,袁隆平一株一株手工檢查了14萬株稻穗,只找到了6株水稻雄性沒有花粉。
關鍵一步走出后,袁隆平在中科院期刊上發表了論文,這也意味著袁老將自己的命運與大陸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雜交水稻實驗在這之后越做越大,組成了研究小組。
1968年春,經過一代又一代培育,這6株雄性不育株增加到了700多棵,
春天,700棵稻子被袁隆平移植到大田里,開始了正式大田試驗。
4、
看上去充滿希望,但意外接踵而至,
一個雨夜過后,試驗田里所有的稻子,都被拔光了,
可能是因為有人嫉妒,也可能是因為有人不懷好意,這次試驗田稻子的損毀很專業,如果是收割的話,稻子還可以長出來,
但破壞者將稻子連根拔起毀掉,相當于毀掉了這么多年來的希望。
說起這件事,袁老還急的直撓頭,
這對袁老打擊很大,試驗也因此推遲了三年之久,
惡意沒有動搖袁隆平的信念,他寫下“能受妖魔真好漢,不遭人嫉是庸才”。事件四天后,袁隆平在試驗田旁的廢井里找到5棵殘存稻,才得以讓實驗繼續。
之后,用最開始的6棵稻子,袁隆平與近1000株水稻進行了3000多組雜交組合實驗,但結果都不理想。
隨著實驗失敗,外界對袁老的非議愈演愈烈,有人攻擊他是騙取國家科研經費,有人說他是地地道道的科技騙子,
這沒有難倒袁隆平,他想拉大配種水稻的親緣關系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去到云南元江縣尋找新品種,
因為地震,袁隆平和工作組不得不在外搭窩棚住了三個月,辛苦沒有白費,他們在云南征集到了大量野生水稻資源,這讓袁老欣喜萬分。
但這些野生水稻,性狀很難保持,袁隆平不得不再一次面對失敗的局面。
但袁隆平對自己的判斷堅定不移,為了拉大種系差別,袁隆平把尋找野生稻的目光投到了海南。
袁老的兩個助手在尋找中,找到了雄性不育株“野敗”,培育兩年,這種性狀終于可以百分之百遺傳,
這是雜交水稻研究最關鍵性的突破口。
1972年,國家把雜交水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開始了大規模攻關。上萬次實驗加快了雜交水稻的產生進程。
但實驗過程中又有意外出現。
新的稻子稻草增產了70%,稻谷反而減產了3%,不令人滿意。
人們又開始說風涼話,認為雜交水稻是“吹牛皮”,
6年之間,占用了國家大量人力物力資源,這種情況讓袁隆平很尷尬,但他依舊有信心,認為水稻有雜交優勢已經可以完全證明了,
至于優勢表現在稻草上還是稻谷上,是可以通過技術調整的。
5、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后,1974年秋天,從湖南到廣西喜訊頻傳,普通水稻畝產只有200公斤,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畝產幾乎都超過500公斤,有的試驗田畝產更是超過650公斤,
從雜交水稻實驗成功到如今的推廣,全國水稻的產量因為雜交稻增長了超過4倍。
雜交水稻增產的產量讓大陸可以每年多養活7000萬人口。
而且袁老高風亮節,在國家的推廣下,印度、越南、菲律賓、孟加拉甚至美國,都已經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商業化生產,
之后,袁老的榮譽接踵而至,
1981年6月6日,袁老獲得大陸第一個特等發明獎,
之后,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杰出發明家金獎、第十四屆世界杰出華人獎、馬哈蒂爾科學獎、法國最高農業成就勛章、大陸著名科學家獎、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十大經濟年度特別榮譽獎、世界糧食獎、泰國國王金鐮獎、沃爾夫獎等等,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勛章”。
在老一輩科學家中,袁隆平總是最平易近人,最受人愛戴的那一個,
他的魅力不比任何人差,一場演講就能吸引上萬學子。
他風趣幽默,妙語頻出,許多表情不僅被做成表情包,還被做成短視訊推上熱門,
今日逝世,許多民眾自發出現在袁老靈柩車道旁為他送行,
現場不少人泣不成聲,呼喊著“袁老師別走”,
車子被圍得水泄不通,靈車走了很久才走出人群,
網上有一段知情者關于袁老最后的對話在廣泛流傳,
第一是試驗田的稻子怎么樣,第二是說大家辛苦,自己不行了,別費力氣了,
國士無雙,說的就是袁老這種人吧,
他在稻田里摔了一跤,這個大地的精靈,又回到母親那里去了。
無法抵御生死,但我們卻能讓記憶永遠流傳。
希望我輩能一直記住,珍惜糧食,大口吃飯,杜絕浪費,艱苦奮斗。
袁老的“禾下乘涼夢”已經實現,
米香彌留之際,自當常憶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