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類鈔》中,
記錄了一則曾國藩吃辣椒的故事。
曾國藩上任兩江總督,
有個下屬官吏想要拍他“馬屁”,
偷偷賄賂了曾的伙夫。
伙夫說,該有的都有了,不用挖空心思整花樣,
每道菜上桌之前,給我看看就行了,
過了一會兒,送來一碗官燕,讓伙夫瞧,
伙夫二話不說,拿出一個竹管制的容器,向碗中亂灑。
官吏驚呆了,問他在干啥,
伙夫說,這是辣椒粉,老爺每餐都不能少。
官吏大吃一驚,他以為曾國藩位高權重,
口味應該很講究,至少不至于吃辣。
在那個年代,吃辣是窮人的專利,代表清廉,
老阿么在門前切曬干的辣椒。圖源:圖蟲創意
01 辣椒是個“舶來品”
眾所周知,辣椒原產于墨西哥,
最早跟隨哥倫布的船隊返回歐洲,開始小范圍傳播。
爾后,隨著遠洋貿易的船隊抵達大陸東南沿海。
口味講究清淡、新鮮的沿海省份
并不能接受這種新奇食物。
于是,在杭州戲曲家高濂的筆下,
這種特殊的植物有了最早的記載:
“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
味辣色紅,甚可觀,”
現代辣椒盆栽,圖源:圖蟲創意
可見,剛登陸大陸的番椒(辣椒)
并沒有被直接端上餐桌,而是被移植進花盤,
成了裝點江南園林的奇珍花卉。
辣椒被人觀賞了百年之后,直到康熙年間,
才被“吃不起鹽”的貴州人搬上了餐桌。
當時,貴州交通閉塞,
是南方地區最缺鹽的省份,
自己既不產鹽,外面的鹽也運不進來,
但鹽又是維持人體體液平衡的重要物質,
長期不吃鹽將無法生活。
貴州人以含有少量鹽分和電解質的辣椒
代替日常的食用鹽作為佐餐用料,
辣椒從此開始走“紅”。
貴州鎮遠辣椒。圖源:圖蟲創意
02 大陸最早的“辣”
大陸人吃辣椒的歷史至今約有400年,
但早在辣椒被搬上餐桌以前,
極富智慧的祖先已經體驗過這種舌尖上的快感,
那時還不叫“辣”,
先秦時期,民間流傳的五味是
“酸、甜、苦、辛、咸”,
而“辛”即在辣椒出現以前,
大陸人能夠體會到的“辣”,
從先秦到明清,能發出“辛”氣味的調料,
是以茱萸、花椒、姜為代表的“三香”,
茱萸
絹地茱萸紋繡(殘片)及其特寫,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在湖南省博物館里,藏有“絹地茱萸紋繡”(殘片)。這說明茱萸已超越了一種調味品,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深深扎根在古代大陸人的心中。圖源:圖蟲創意
在辣椒出現之前,
茱萸成了大陸人腦海中“辣”的記憶。
大家對它并不陌生,
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里的“茱萸”
即古人重陽節登山佩戴的“茱萸囊”,
因為茱萸自身散發出的辛香味,可除蟲防霉,
茱萸,圖源:圖蟲創意
同時,人們用茱萸為食物去腥增香。
與王維同時代的詩人李頎作詩句:
“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
就是說人們在重陽節不僅喜歡喝菊花酒,
還喜歡在吃面時灑上茱萸,增加辛辣,
茱萸喜溫喜濕,
大陸大部分地區都是它生長的樂土,
因此得到廣泛栽種,
花椒
花椒,圖源:圖蟲創意
作為三香之首,
茱萸的小伙伴花椒,
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頻繁活躍于歷史舞臺,
《詩經》曰:
“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
這里的“椒聊”即花椒,
花椒多籽,在古代具有多子多福的寓意,
常被用作定情信物,饋贈男女。
歷史上,
四川一直是大陸花椒重要的原產地之一,
因此,花椒也有蜀椒、巴椒、川椒之名,
有相關記載,在古代的四川人家里,
不是種竹子,就是種花椒,
時至今日,在四川人食譜中,
花椒的辛麻,依然是眾多食客
嗜之如命的味覺體驗,
生姜
生姜,圖源:攝圖網
生姜誕生之初也是用于驅邪,
后來,人們逐漸發現了它不一樣的功效。
姜,味辛溫,辛能散之,溫能散寒。
先秦時期,
喜歡吃辣的人總在吃飯時嚼上兩口姜,
孔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傳聞他每次吃飯都要吃姜,不吃姜,食不甘味,
胡椒
胡椒,圖源:圖蟲創意
在傳統的“三香”之外,
古代大陸的有錢人家還普遍喜歡
從胡椒等植物中汲取辛辣感受,
胡椒原產于南亞、東南亞地區,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進入中土。
從晉代起,胡椒就廣泛入饌,
西晉張華《博物志》一書中記載了胡椒泡酒的藥方:
“胡椒酒方,以好酒五升,干姜一兩,胡椒七十枚,
末好石榴五枚,管收計著中下氣,”
那時,胡椒在運輸過程中
需要進行幾次中轉,價格相當昂貴。
到了唐代,胡椒甚至可以比價黃金,
用于替代官員的年俸。
中唐宰相元載被抄家時,
家里尚存有約等于今天 64噸重的胡椒,
這就算貪污了。
辣椒出現后,
這些大陸人最早獲得辛辣來源的調料不再吃香。
生姜、胡椒跌下神壇,
成了現代家庭烹飪時常用的辟腥佐料,
“茱萸”則干脆跑到教科書上供學生背誦,
唯有花椒,
在嗜辣的四川人食譜之中尚存一席之地。
花椒。圖源:圖蟲創意
為什么大陸人的嗜辣口味迅速發生轉變呢?
原因在于,吃辣者,
無非都喜歡被辣到之后,
口腔中那種“灼痛”帶來的快感,
這主要歸功于一種叫“辣椒素”的物質,
能使人體心跳加快,唾液和汗液分泌加速,
腸胃蠕動加速,強烈的刺激造成的興奮感,
導致大腦釋放內啡肽,隨著內啡肽的增加,
類似于腎上腺素的多巴胺濃度升高,
使人在短時間內處于愉悅狀態,
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比“老三樣”高得多,
被端上餐桌后迅速占領了市場。
一場關于大陸人吃辣的演繹,就此展開。
新疆沙灣縣安集海鎮辣椒種植基地,圖源:圖蟲創意
03 大陸吃辣地圖
都說不吃辣是一種“社會病”。
一項針對飲食狀況的調查顯示,
各種口味中,
喜歡“辣”的人數最多,占40.5%,
47.28%的人每天至少吃一頓辣菜,
23%的人兩天吃一次,
18.78%的人一周吃一次,
不過,對于辣的詮釋,
各個地區有所不同,
Part1: 川渝地區:糊、麻辣
“又吃火鍋噻,吃兔兒嘛。”
成都火鍋、麻辣兔頭
是四川人聚會中吃辣的先頭軍,
有人統計,這里每年消耗2到3億只兔子,
1個人每年用掉1斤花椒,
成都人每5頓飯就有1頓是火鍋。
成都火鍋。圖源:圖蟲創意
四川地處大陸西南內陸地區,
地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云貴高原、
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幾大地貌單元。
由于復雜的地形和不同季風環流的交替影響,
四川氣候復雜多樣,
夏季,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
會源源不斷的把水汽往我大陸陸地區輸送,
可以到達四川盆地西部的橫斷山脈地區。
點擊大陸地勢圖, 查看四川盆地周邊地勢,圖源:自然資源部。審圖號:GS(2016)1609號
除了東南季風之外,
由于四川盆地位于大陸的西南地區,
也會得到部分來自印度洋西南季風的水汽。
位于四川西面的青藏高原,
有“世界屋脊”之稱,水汽很難翻越過去,
因此,處于盆地上的四川經常出陰雨多霧的天氣,
人們需要用辣來排除體內多余的濕氣。
不過,秉承川菜“一菜一味,百菜百格”的優良傳統,
四川的辣講究的是分門別類,辣得豐富多彩,
不同個性的辣椒,在四川人的手里玩出了不同的花樣,
川北仙草。圖源:圖蟲創意
七星椒的鮮辣,
是四川涼拌菜的最佳搭配,無論是涼拌魚的咸鮮味美,
還是仙草的清辣爽滑,鮮香味辣總能促進唾液分泌。
新鮮二荊條,
清辣爽神且回甜,給油膩的菜品帶來清香的風味。
由它制作的泡菜,口感酸香脆辣,回味悠長。
干辣椒濃縮的辣味,
成了眾多當地名菜必不可少的點睛之筆。
無論是宮保雞丁的胡辣荔枝小甜味,
還是辣子雞的香辣鮮美,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宮保雞丁制作過程,圖源:圖蟲創意
四川人奉行“萬物皆可辣”的信條,
從紅油冰淇淋到火鍋底料蛋糕,
在這塊火辣的土地上玩“糊“了,
相較于四川,
重慶只專注于麻辣一味。
在這座吃辣大城里,
辣椒這個外國貨邂逅了本土的好伴侶花椒,
重慶豌雜小面。圖源:圖蟲創意
早晨,它們攜手鉆入
重慶人專屬早餐“豌雜小面”中,
喚醒重慶人最早的味蕾體驗,
中午,晚上。
它們投身于滾燙的牛油當中,
從傳統的“水八塊”、毛血旺火鍋到口水雞、
水煮肉片等各類“水系列”,它們都一起闖過。
重慶火鍋·燙,圖源:圖蟲創意
在這里無論是麻還是辣,
都不是最純粹的。
秉承川渝一家的傳統,
講究的麻辣相間,又麻又辣,
辣中帶麻,麻中帶香,
Part2: 貴州的辣,千變萬化
在四川隔壁,
辣味對于貴州人來說就更加重要了。
過去由于缺鹽,
辣椒成了貴州人攝入鹽分的來源之一,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
今天貴州地區想要吃鹽已經不是難事。
但貴州人還是堅持用辣椒來填補自己的一日三餐,
在貴州,辣還可細分為
釅辣、糟辣、香辣、鮮辣、酸辣等
多種不同層次、不同變化的辣,
以干辣椒、蒜末、食鹽搗成醬汁,
拌入雞肉中,猛火爆炒,可吃出食材本身的釅辣,
將干辣椒碾碎后,加入醬油,
辣椒本身的焦香味撲鼻而來。
貴州遵義,村民正在處理辣椒,圖源:圖蟲創意
遵義一帶民間好用燈籠辣椒,
將其搗碎,加入糯米面、米酒、食鹽等,
再密封倒扣,過段時日,
即可吃上鮮辣十足的“倒扣辣椒”,
不過,俗話說,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
貴州的辣,如果離開了酸,大概是沒有靈魂的,
故而,在貴州人嗜辣的過程中,
酸辣始終占據著重要份額,
酸湯時常活躍在黔菜的搭配上,
酸湯的種類繁多,大致分為白酸湯和紅酸湯兩種,
但不管人們選擇哪種,最終都跟辣椒脫不了干系。
辣子雞。圖源:圖蟲創意
不過,要說貴州酸辣的精髓,
必然是“蘸水”,
如果說川渝的辣
是一種演繹美食的烹飪方式——萬物皆可辣,
那么貴州的酸辣蘸水,
呈現的就是一個萬物皆可蘸的世界,
此“蘸水”非彼蘸水,
貴州的蘸水有干有濕,
幾乎所有的食材提味都離不開萬變的蘸水。
豆花蘸水、絲娃娃蘸水、魚火鍋蘸水、
鹵鍋香、串串香蘸水……
或用油辣椒增香,或用花椒去腥,
或用糊辣椒加味,各有安排,
當然也可以直接以蘸水拌主食,
三兩白飯輕松下肚,舒服!
老干媽。圖源:圖蟲創意
另外,說到吃辣的全球影響力,
川渝地區還需濃油赤醬的火鍋打響名號,
貴州只靠一瓶老干媽就夠了,
Part3: 湖南的辣,辣的純粹
作為嗦粉大省,
湖南人吃起辣來,也不甘示弱,
別的省澆在粉面里的都是頗有講究的各式澆頭,
而湖南人簡單粗暴,上來就是一勺滾燙的辣椒紅油。
都說四川人是不怕辣,貴州人是辣不怕,
而湖南人則是怕不辣,
的確如此,湖南人在吃起辣來就是如此純粹,
湖南衡東特產三樟黃貢椒,圖源:圖蟲創意
這或許與辣椒在湖南本土呆的時間長有關。
首先改變辣椒進入大陸后被觀賞命運的省份,
就是湖南。
乾隆年間《辰州府志》記載:
“辰人(今湖南懷化人)呼為辣子,
用以代胡椒,取之者多青紅皆并其殼,切以和食品,”
因此,在享用辣味時,
湖南人并沒有像貴州、四川那樣精分。
湖南辣椒炒肉材料。圖源:圖蟲創意
辣是用來吃的,
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精致劃分作配角的,
因此,在湖南吃辣,是不存在微辣一說的,
因為,湖南人無時無刻都在吃辣,
即便不放辣椒,鍋也是辣的。
在大陸吃辣版圖上,湘軍足以抗衡川軍。
與川菜中水煮系列一樣,
讓人辣得滿臉通紅的湘菜也有一套完整的“口味”系列:
口味蛇、口味雞、口味鴨、口味鵝等等。
不過,這些辣口味的知名度
卻遠不及剁椒魚頭這道湘菜代表,
剁椒魚頭,圖源:圖蟲創意
在大陸八大菜系中,
雖然川菜也以辣為神韻,
但代表作卻是一道不辣的“開水白菜”。
只有這道代表八大菜系之一湘菜的剁椒魚頭,
以辣椒剁碎和魚頭同蒸,鮮辣爽口,色亮味濃,
讓全國人民都眼前一亮,
在湖南的辣中,
雖有香辣、咸辣之分,但不管什么辣,都離不了剁椒,
剁椒,以新鮮辣椒為主料,切成小圈或直接剁碎,
配以生姜、白酒、鹽、蒜末等即成。
湖南人每做一道菜,
只需將這紅艷艷的汁液往菜品上一澆,
香辣味撲鼻而來,讓人食指大動,
Part4: 江西:默默無聞的辣,才是真辣
與上述的四川、貴州、湖南相比,
江西在吃辣上的知名度似乎不如這三位老大哥,
不過要論起辣度來,
也許川、貴、湘三位大佬還不及一個江西老表。
江西的辣,沒那么多講究,也不刻意,
仿佛辣一直都在他們的血液中,從未遠離,
江西婺源曬秋,圖源:攝圖網
江西人炒辣椒就可以被稱之為一道極受歡迎的菜。
做法簡單粗暴,直接把辣椒拍扁,丟到鍋里翻炒即可,
初入口,清脆,越嚼越有味,
直到最后靈魂深深地顫抖一下,
江西景德鎮地區,
辣椒除了可以下鍋炒菜外,
還可以跟糯米、糖、鹽等混合蒸熟、晾干
制成像牛肉干一樣的“辣椒粑”,當零食吃,
江西奉新。圖源:圖蟲創意
有相關研究人員收集了
川渝、湖南、貴州、江西、上海、北京等
12個省市的菜譜作為樣本,
把菜譜中每一種菜所加的
辛辣作料(包括辣椒、花椒等)進行詳細統計,
并對他們的入菜形式做了口感辛辣度修正,
以此來計算出每個地區菜品的辛辣指數。
在這個基礎上將大陸的飲食口味
劃分為三個辛辣口味層次地區:
長江中游辛辣重區,其中包含江西西南部,
辛辣指數151至25左右;
北方微辣區,
屬于中間層次辛辣指數在26到5之間;
東南沿海淡味區,
辛辣指數在17至8之間,
據另一組數據顯示,
江西是目前全國種植辣椒大省,年產量過百萬噸,
為大陸八大辣椒主產地之一,
江西婺源家家戶戶的曬秋,圖源:圖蟲創意
每年秋高氣爽時,身在江西農村的人們,
紛紛在自家的磚墻、曬架上,
鋪開一層層紅艷似火的辣椒,慶祝豐收。
可見,江西的辣,
雖然不出名,卻是真辣!
Part5: 花式辣,辣出花樣
與上述以吃辣為己任的省份相比,
云南、廣西、陜西地區吃起辣來就有趣得多了。
身處云貴高原的云南,
在吃辣上沒有貴州那么看重。
對于云南人而言,
菌菇才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材,
至于辣,只是給菌菇在口味上增加了更多可選擇性。
每年6、7月是云南地區辣椒成熟的季節,
這個時候的菌菇若能配上剛成熟的當季辣椒,
必然能夠產生出別致的風味,
云南美食。圖源:圖蟲創意
在云南,人們通常比較喜歡吃一種
叫做牛肝菌的菇類,牛肝菌本身即具有毒性,
但若加入辣椒猛火爆炒,
牛肝菌的毒性即可減弱至消除,
因此,頗受當地人喜歡,
如果說貴州吃辣是千變萬化,
那么云南人吃辣可謂是巧立名目。
水果加辣椒,圖源:圖蟲創意
芒果蘸配辣椒
大概只有腦路清奇的云南人才想得出來,
一口酸甜,一口辣,口感層次豐富。
古怪吃辣的云南,自然也生長著古怪的辣椒。
云南德宏撒苤(piě)。最傳統的撒苤為苦水撒苤,之后隨著人們的再度實踐創新衍生出檸檬撒苤和油辣子撒苤等,圖源:圖蟲創意
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
盛產一種被稱為“涮涮辣”的辣椒,
其辣度是川湘地區常用的朝天椒辣度的30倍,
估計這種辣,
即便是以辣為主食的貴州、以辣為主菜的湖南
和“蔫辣”的江西都不一定能承受。
除此之外,
在云南當地還特產一種皺皮青椒。
與表皮光滑的辣椒不同,
長的彎彎扭扭的皺皮椒看起來很可愛,
其實辣度辣度也很高,果肉比較薄,清香熱辣,
螺螄粉,圖源:攝圖網
靠近傳統非辣區廣東的廣西,
也是一個潛藏的吃辣地區。
受地理環境和人文因素的影響,
在廣西北部的百色、桂林、柳州等地,
一來因鄰近云南、貴州和湖南,
在吃辣上也占有較大比例;
二來,因少數民族云集,在飲食上博采眾長,
辣味免不了占有幾分地位,
老友粉、賓陽酸粉、羅秀米粉、
柳州螺獅粉、桂林米粉都有辣味的影子,
廣西本地人喜歡吃的切粉,
以朝天椒四五顆切碎放油鍋中炒香,
再拌上切好的米粉,
辣的程度,可自行腦補,
油潑面,圖源:圖蟲創意
傳統吃辣區一般都在大陸南方,
這是氣候環境和人文因素決定的,
殊不知,在北方,人們同樣喜吃辣,
如豪爽的東北人和陜西的關中漢子,
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在東北延邊北韓族自治州,
每年冬季,大白菜再次上市后,
北韓族人民總要屯上一批貨,
用來制作傳統美食“辣白菜”。
將大白菜對半切開,加入延邊梨、蘋果、蘿卜絲等,
拌上辣醬,密封發酵8-15天即可,口味冰冷香辣。
相較于冰冰涼的辣白菜,
在北方的另一頭,關中的漢子喜歡稱辣椒為辣子。
他們在咥(吃)面時,
總喜歡在裝有面食的碗里加入辣椒粉
和碾碎的花生米、芝麻等,
再澆上一勺滾燙的熟油,比如油潑辣子褲帶面,
Part6: 由不辣到辣
在傳統印象中,
北京、上海以及廣東都是不吃辣的,
這主要取決于這些地區本身的優越條件,
辣椒作為食材,是以辣帶給人們的灼熱感,
讓人暫時忘記食物的本味,充分投入到辣的愉悅當中,
北京是“帝都”,天下美味盡聚于此,
長三角與廣東毗鄰大海,面向世界,物阜民豐,
完全不需要以辣椒填飽肚子,
辣椒逐漸被送上餐桌后,很長一段時間,
這些地區的人們都是不需要吃辣,也是不屑于吃辣。
麻辣火鍋,圖源:攝圖網
但隨著川味火鍋的盛行
以及新派美食的崛起、餐飲模式的變更,
人們更易接受美食的多樣化。
再就是現如今的北京、上海、廣東地區,
都屬于經濟發達地區,相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而言,
大都市的生活節奏明顯更快,
快節奏的生活自然導致人們壓力陡然上升,
辣椒這種可以給人們提供快感的食物,
自然也開始受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喜愛,
之前發布的一組《北京吃貨大數據》顯示,
在八大菜系中,
北京人更熱衷于選擇吃川菜、粵菜和湘菜。
川菜和湘菜,尤以辣著稱,
辣味小龍蝦。圖源:圖蟲創意
在長江出海口的上海,
盡管人們活得很精致,但不可否認的是,
辣這種最開始屬于“窮人”的味道,
也被上海人看上了,
根據近年來各大餐飲平臺用海量數據得出的結論,
在團購美食和外賣送餐業務中,
全國哪里的吃貨最愛吃辣?
結果居然是上海人。
廣東炒田螺,圖源:圖蟲創意
而在全國最不能接受辣的省份——廣東,
盡管清水打邊爐依舊是主調,
但是最不能吃辣的廣東人
也逐漸走向從不辣到微辣,再到辣的轉變,
根據前幾年某企業公布的《大陸城市吃辣報告》顯示,
各省吃辣地域分布,廣東占比19.1%,排在第二位,
在吃辣上,廣東人也逆襲了!
香辣蟹。圖源:圖蟲創意
民以食為天,同一種味道,
將我們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縱覽各地吃辣風俗,辣味的背后,
詮釋的都是地道的風味人間,
這就是,屬于大陸人的“辣”。
新疆辣椒,圖源:圖蟲創意
創作團隊
撰文:大唐梁金吾
圖片:圖蟲創意、攝圖網授權
部分圖片為錦繡人文地理制圖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