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你吃上口新鮮的,孔子都下場幫你努力了

簽約賬號【朕說】原創內容


一提到古代歐洲

除了各種皇帝妃子“貴圈真亂” 的私生活外

就是他們生活環境的各種臟亂差


在這樣的條件下

歐洲人的壽命自然就不長

義大利經濟學家卡洛·M·奇波拉

曾在《歐洲經濟史》統計

中世紀1000個英國人的壽命

這些人在40歲之前死亡的概率超過50%

相對而言,大陸古人就相對長壽

《宋代婦女婚姻生活研究》根據墓志資料

宋代人死亡高峰集中在61-70歲

雖然人類壽命長短跟

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醫療公共衛生

糧食生產水平、戰爭瘟疫等原因相關



古人為了追求食物的新鮮究竟有多拼?

真的只是為了口感跟風味嗎?

古人保鮮,包含了怎樣絕妙的智慧?

今天

朕就來說說這件事——


各位愛卿都知道

大陸人種菜天賦點滿——

太空沙漠算不了什么

上天入地扣磚縫都要種上那么一點綠


在大陸種菜歷史上

有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就發生在宋元之后

在這之前,大陸人主要吃蔬菜的是

葵菜

有文獻記載,就說葵菜是“百菜之主”

“蔬植三百六十之長”

也就是蔬菜中的絕對C位



葵菜卻有很致命的缺點

那就是不易儲存很容易就壞了,產量又低

所以,古人一直在實驗

尋找又保鮮又高產的蔬菜


其實有一種蔬菜早就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只是沒有流行起來

宋元時期,人們一發現它的好

就立馬換掉葵菜


人們選擇白菜,不僅是因為它產量高

主要還是為了

白菜容易儲存,保持新鮮

十二世紀以后,氣候轉寒

葵菜不太適應

反而白菜耐寒就很合適了


與此同時

古人也在提高自己的種植技術

比如快速讓蔬菜生長,適應不同的環境

利用黃化現象

(植物在黑暗中不合成葉綠素呈現黃色,這樣的植物纖維素少而柔嫩可口)

宋人培育出了豆芽韭黃等植物


眾所周知,蔬菜水果一旦不及時處理

里面的營養物質流失就很快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為了保證吃到新鮮的荔枝

古人利用了水運

先是將荔枝樹直接從土里挖出來

接著到達秦嶺后,再摘下成熟的果實

之后再快馬加鞭把荔枝送到目的地

唐玄宗后來還直接整了條“荔枝道”

專供荔枝運輸的道路


現代人保存食物新鮮有冰柜

古代人也有,那就是“冰鑒”

湖北就曾出土“曾侯乙青銅冰鑒”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冰柜


打開后,將冰塊或者溫水

放于之間的空間,缶器中置酒

既能冰鎮,又能溫酒


嫌棄冰鑒太小,壕氣十足的古人還開發了冰窖

用一整個窖保鮮

夏天也不用擔心蔬果壞掉



別以為吃新鮮的東西

只是一個人的事

對于古人來說,那是件國家大事

就連孔子都加入了

宣傳食品安全的行列

《論語》中就說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意思就是——


在唐朝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中的

《太府寺》就規定

五谷不時,果實未熟,木不中伐……均不鬻(yù)于市

也就是說糧食果蔬不新鮮不符合規定的

都不能拿上去賣

要是膽兒肥

那么沒收商品,杖刑

甚至按盜竊罪論處


宋朝不僅制定相關的法律

還讓“官民雙重性”的行業協會

專門管理食品安全性


古代人之所以追求新鮮

不僅僅是跟現代人一樣為了口感

更是為了活命

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在晚明時期

曾經到大陸傳教

他發現大陸的蔬菜水果“生長種類無限繁多”

也比同時期的歐洲更為豐富

大陸人吃的蔬菜數量也比歐洲人多得多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

在游記中曾記載

南宋城市對水果的需求量很大

一般食品店的果子與飲食銷售數量相等

就算是吃筵席

也一定要上水果或者各種水果果干甜品


維生素C能夠維護皮膚和黏膜的完整

輔助“人體衛士”淋巴細胞的增殖

促進抗體的形成【1】


當年古人不知道這些生物知識

吃就完了

吃了就賺了


只是天然存在于果蔬中的維生素C

容易被氧化

若不冷藏保存很容易造成維生素C的流失


但跟古人不一樣

隨著現代技術跟科技的發展

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VC產品

它們主要可以分成人工合成VC天然VC



今年的疫情讓人們意識到人體免疫越來越重要

而秋冬隨著氣溫下降

人體免疫力容易下降

是時候隨身準備一瓶維生素C

參考資料

《史學視野中的蔬菜與大陸人的生活》

《唐宋時期食品安全監管法律研究》

《利瑪竇視野中的晚明飲食文化》

《從馬可·波羅游記看南宋食風》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