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危害有多大?甘肅馬拉松只是冰山一角

極端天氣的危害有多大?

對于很多人來說,極端天氣似乎離大家很遠,印象中,受其影響最多的是農作物收成。

絕大多數人對極端天氣的危害,并沒有切身體會,

但發生在5月22日的「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事件」,卻讓全國網友意識到,惡劣的天氣加上一系列小概率事件,會導致怎樣的后果——21條生命不可挽回地永遠離去了。


5月23日凌晨,甘肅省白銀市消防救援人員在搜救失聯人員,圖片來源:新華社

目前,甘肅省事件調查組和相關氣象部門尚沒有出具詳細的氣象報告,我們暫時無法完全斷定這次事故中的天氣是否嚴格符合「極端天氣」的定義。

不過在下文中,我們姑且先用「極端天氣」來指稱這次事故發生的天氣狀況。

根據新華社報道:

「13時左右,李鵬程(化名)剛跑過CP2(Check Point 2,第二個檢查點,距離起點約24公里),突然大風伴隨著雨點,撲面而來,李鵬程不得不雙手牢牢抓住地面,不安在心中蔓延開來。寒冷,是他唯一的感知,一路相伴的許多跑友身上披著保溫毯,有人瑟瑟縮縮躲在坡下避風,但薄薄的保溫毯擋不住呼嘯的狂風,稍不留神,便被大風吹散開來,」

看到這樣的報道,很多人會下意識地感慨「天公不作美」或「真是倒霉」,

畢竟,突然出現的大風和降水屬于偶然事件,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又是如此渺小,毫無抵抗能力,


在遭遇低溫、大風、降水侵襲時,如果沒有足夠的保暖措施,人體的熱量會快速流失,從而造成人體核心區溫度降低,出現「失溫」,并逐漸產生寒顫、幻覺、心肺功能衰竭等情況,最終導致死亡。

但在悲劇發生后,我們或許還應該進一步追問:

極端天氣突發雖是偶然現象,但極端天氣這個自然現象的產生,真是完全偶然的嗎?

一般來說,「極端天氣事件」是指在某個時間和地點,天氣、氣候或環境條件,如溫度、降水、干旱或洪水,超過歷史測量范圍的上限或下限的閾值,

一些科學家也會將「極端天氣」定義為:某時某地的某種氣象數據(如氣溫、降水量等)處于歷史最高或最低測量值5%或10%之內的情況。

根據《錢江晚報》對浙江省氣候中心專家毛燕軍的采訪:

「現在是五月中下旬,正處于春季和夏季季節轉換的時候,因此出現極端天氣的可能性更大,」

季節交替時,南北冷暖空氣之間的活動頻繁,對抗加劇,在對抗中,暖氣流上升,冷氣流下沉,溫度實時變化大,容易出現狂風暴雨等極端天氣,

加之山地情況本就復雜:

「野外的條件特殊,會更加難以預測,」


氣溫上,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氣溫就會下降約0.6攝氏度,

甘肅省景泰縣的平均海拔高度為1700米,氣溫相比東部平原地區本就較低;而縣內山地的海拔更高,最高處可達到3000米以上。

這會形成巨大的溫差,致使冷暖氣流交匯。

地形上,山地崎嶇不平,起伏較大,暖氣流抬升得更快,天然有利于冷暖氣流的對撞,

因而在山區,會更容易偶發極端天氣,


5月23日,景泰縣氣象局表示為本次比賽提供了現場氣象服務,給組委會的主要領導發送了比賽場地的氣象資訊專報,提供了最低氣溫、最高氣溫、風級風向等資訊,但沒有具體的冷空氣過境資訊,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然而,這種偶然的背后,卻有著值得重視的必然。

景泰縣隸屬于甘肅省白銀市,位于甘肅省中部,

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鮑文中曾在2014年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

「近40多年來,全省平均降水量下降了25毫米,也造成了甘肅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損失嚴重。」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甘肅省的氣象災害種類繁多,主要有干旱、大風、沙塵暴、暴雨、冰雹等,次生災害有泥石流、滑坡等,氣象災害比例占甘肅所有自然災害的88.5%,遠高于全國平均的18.5%。

可在本已不樂觀的情況下,甘肅的氣候仍在不斷惡化,近50年來存在著明顯變暖的趨勢。

河東地區平均氣溫上升了0.9℃,河西地區平均氣溫上升了1.4℃,甘肅全省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1℃,漲幅遠高于北半球各國和全國的平均,

氣候變暖又進一步加劇了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使得熱浪、干旱、大風、暴雨等變得更為頻繁。


2017年1至6月,甘肅省發生多次干旱、低溫、雪災、洪澇、沙塵暴、冰雹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接近50億元。圖片來源:應急中心網

事實上,雖然甘肅地處氣候變化敏感、生態環境又脆弱的大陸西北地區,受到氣候變暖和極端天氣的影響較大,但這些問題并不僅存在于甘肅,而是全球性的問題。

比如,在去年一年當中,就先后發生了許多極端天氣事件:

(1)澳大利亞森林火災

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間,澳大利亞多地遭大火肆虐,造成至少33人死亡、超10億動物死亡、2500多間房屋和1170萬公頃土地被燒毀,


動物在森林大火中無處可逃,圖片來源:Wikipedia

(2)加拿大雪災

2020年1月,加拿大東部各省連續降雪36小時,遭遇了30多年來最大暴風雪。

圣約翰市以及周邊地區積雪嚴重,積雪最薄的地方,厚度也超過40厘米,最厚的地方則達到178厘米,


被大雪掩埋的轎車。

(3)南極高溫

2020年2月,巴西科學家在南極北端西摩島測得氣溫高達20.75℃,這是有觀測記錄以來,南極洲首次超過20℃,


南極海域大量浮冰融化,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4)美國加州山火

2020年年初至年末,加州累計發生8800多起山火,有7000多幢建筑物被毀,山火經過面積累計超過1.6萬平方公里,造成至少31人死亡,


在山火中手持水槍的消防員。圖片來源:Earth Justice

(5)孟加拉國洪澇

2020年7月,孟加拉國遭遇特大洪澇,約有三分之一的國土受到侵襲。


被洪水淹沒的孟加拉國村莊。圖片來源:新華社

除此之外,還有數不勝數的各類極端天氣,反復出現,

由于氣候變暖和極端天氣出現的次數逐年增多,在21世紀初,便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研究人類活動、氣候變暖與極端天氣間的關系。

氣候變暖的原因,如今科學界已基本不存在爭議。

2013年,澳大利亞科學家約翰·庫克(John Cook)對1991年2011年間發表的涉及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題的近4000份論文進行了一項同行評審調查。

調查結果是,97%的論文都認同「人類活動導致了全球變暖」。

為了保證這些論文的可信度,庫克又分別聯系了論文的作者們,讓他們對自己論文的立場進行確認。

沒有出現意外,超過97%的論文作者對「人類活動導致了全球變暖」這一結論表示認同。

此后,全世界大多數科學組織都發表了相關聲明,表示支持這一立場。

在專業的科學家看來,「人類活動導致了全球變暖」已經是一個共識。


庫克在調查中發現,一個人的氣候科學知識水平越高,對該「人類活動導致了全球變暖」觀點的認同度也越高。圖片來源:John Cook

那么,科學家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呢?

這就需要掌握三個概念:冰河期(Ice Age)、冰期(Glacial Period)和間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

(1)冰河期(Ice Age)

以地球南北極大陸生成大面積冰蓋為開始標志,持續時間以百萬年計。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期就是第四紀冰河期,開始于260萬年前。

(2)冰期(Glacial)

在一個冰河期內,會有很多氣溫起伏的冰期,

一個冰期的時間跨度大約為10萬年,

這10萬年又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氣溫持續下降,冰蓋持續擴張,大約持續7萬到9萬年;后一階段氣溫會快速回升,冰蓋融化,大約持續1萬年左右。

(3)間冰期(Interglacial)

兩次冰期之間有一個間冰期,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氣溫回暖的地質時代。

目前,地球正處于一個自1.1萬年前開始的間冰期,

它持續的時間相當長,現在已是間冰期的末尾。

因此,用不了多長時間,地球就應迎來一個新的冰期,氣溫會逐漸降低,南北極的冰川面積開始擴大。


近50萬年的冰期與氣溫變化。圖片來源:Dan Britt

然而在這1萬年間,溫暖的間冰期幫助人類成長、繁衍,

人類進入農業文明后,開始焚燒森林,蓄養家畜,導致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生成,

這兩種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

二氧化碳與地球冷暖之間的關系,也被稱為「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地球能保溫,主要靠的就是溫室效應,

要知道,地球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太陽輻射中,30%會被反射回宇宙;23%被地球外表3萬米厚的大氣層(成分包括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掉;余下的47%,才會到達地球表面,

大氣中最重要的二氧化碳能阻擋地球的熱量反射回太空,

一旦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地球的溫室效應就會隨之衰減。

因此,地球的溫度變化與二氧化碳含量之間高度相關,

當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低時,地球的溫度下降;當二氧化碳含量高時,地球的溫度升高。

而人類活動帶來的,就是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特別是在18世紀之后,

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開始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固、液態化石燃料,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進一步飆升。


18世紀中期以來的碳排放量及來源。圖片來源:CDIAC

這使得原本應該進入下一個冰期的地球沒有按照自然規律發展,氣溫不但沒有下降,反而越來越高,

自然規律的發展受到了阻礙,于是地球給了人類相應的反饋。

這些反饋中,最直接的就是「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

從歐洲熱浪,到非洲干旱,從南亞洪水,再到北美颶風,這些年接連不斷的極端天氣,大多與之有關。

為了研究這些極端現象究竟與人類活動有多大關系,科學界中漸漸出現了一個名為「極端天氣事件歸因」的新興領域,

這一領域的科學家們專門對世界各地極端天氣進行考量,

于是,在經過了多年研究后,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活動與極端天氣的出現是高度正相關的,也就是說,人類活動會增大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


2021年5月12日,颶風侵襲美國新奧爾良,將樹木連根拔起,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英國能源機構「碳簡報」(Carbon Brief)在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后,得出了以下四條主要結論:

(1)「在405件已經發生的極端天氣事件及趨勢中,有70%與人類活動有關,且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大。」

(2)「9%的極端天氣事件及趨勢與人類活動有關,但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小。這意味著79%的事件都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其余21%沒有表現出受到人類明顯影響或沒有明確結論,」

(3)「在對世界各地極端高溫的122項歸因研究中,有92%的研究發現,與人類活動有關的氣候變化使得極端情況更有可能發生或發生后的情況更嚴重,」

(4)「對81項關于降雨或洪水的研究中,58%的研究表明,人類活動使得極端情況更有可能發生或發生后的情況更嚴重。對于干旱的研究中,這一比例升至65%。」

這意味著,平均每五件極端天氣事件中,就有四件與人類活動相關,其中三件以上高度相關,

那么這次「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事件」的突發極端天氣呢,是否也在這4/5當中?

暫時還不得而知,

本次山地極端天氣的完整成因,甘肅省事件調查組尚沒有給出結論,仍在調查當中,

然而,無論最后的調查結果是「本次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相關」或「不相關」,我們都必須對氣候問題予以充分重視

因為我們不知道,下一次或再下一次突發的山火、狂風、暴雨或海嘯,是否與人類活動對氣候造成的消極影響相關。


1984至2013年間大氣降水平均值與1871至1900年年間平均值相比,全球大多數地區的比例都有增加,從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十五或更多不等,圖片來源:NOAA

我們能做的,唯有以局內人的身份關注著氣候變化,力所能及地降低碳排放。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遏制全球氣溫的繼續升高,使地球的氣候轉回它原本的自然軌道上,降低極端天氣出現的概率,從根源上減少發生類似慘劇的可能性,保護好地球這一人類的唯一搖籃。

這不是空話,也不是危言聳聽,

這是為了人類自身生存的必要性自救。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