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機動資訊組作品
作者 | 黃青春
題圖 | 視覺大陸
“還錢”一個熱搜,“欠錢”一個熱搜,馮小剛以如此戲劇性的方式賺了兩撥關注,
4月28日,馮導第一次被華誼兄弟(下簡稱華誼)2020年報牽出需償還“1.68億業績補償款”的消息時,不知道有沒有著急,反正深交所應該是急了,半個月后(5月17日)在對華誼下發的年報問詢函中,一梭子碼了19個問題。
一周后(5月24日),華誼忙不迭遞上公告:
根據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與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及老股東馮小剛和陸國強簽署的《股權轉讓協議》約定,2020年承諾的業績目標為經審計的稅后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17490.06萬元,按照業績目標與實現的業績差額,應補償金額為16804.29萬元,終止本公告日,老股東已根據協議約定,以現金的方式按期支付完成業績補償,
翻譯一下,馮導1.68億業績補償款已經到賬,“還錢”速度比熱搜快了整整兩天,如果再加上此前2018年未完成的0.67億元業績補償款,馮小剛一共賠付給華誼2.35億元業績補償款,
可即便拿到這筆錢,依舊無法幫助華誼走出當下的困境——華誼兄弟2020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凈利潤-10.48億元。至此,2018~2020三年間,華誼已經累計虧損61.95億元,
另外,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華誼短期借款16.85億元,長期借款11.06億元,負債合計68.57億元。為此,王中軍自去年開始便不吝變賣私藏名畫、豪宅以回流資金,今年4月還因被限制高消費登上熱搜。
對此,投資人張向峰(化名)向虎嗅感慨,“華誼一手好牌走到今天這種局面,一方面是大環境影響,另一方面和‘大小王’(王中軍、王中磊)公司治理有非常大的關系。”
76位明星撐起的影視第一股“泡沫”
復盤華誼的崛起之路,繞不開兩位關鍵人物。
第一位關鍵人物當屬馮小剛,馮小剛之于華誼的重要性,王中磊評價道:“華誼的天下,有一半是馮小剛打下的,”
馮小剛于1994年執導《北京人在紐約》時華誼剛剛創立,雙方真正結緣始于馮小剛的第三部電影《沒完沒了》——華誼通過對其投資獲利近5000萬元。此后,雙方聯手締造了“16部電影40億票房”的神話,馮小剛成了圈內炙手可熱的名導,華誼也迅速跨入大陸影視公司第一梯隊。
另一位關鍵人物陳國富直到2006年才加盟華誼,在陳國富以電影總監制身份加盟華誼的七年間,其參與的電影累計貢獻超35億票房,其中不乏《風聲》《唐山大地震》《狄仁杰之通天帝國》等優質影片。
馮小剛對陳國富評價頗高,“內地電影真正的監制制度便始于陳國富”——這在大陸電影發展史上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陳國富 / 圖源:視覺大陸
對此,影視行業資深從業者李颯(化名)對虎嗅表示,華誼綁定導演、制片的嘗試確實為影視行業帶來了積極作用,“事后看,華誼跟馮小剛的綁定有了《1942》《大腕》,與陳國富的綁定有了《風聲》,它們都是開大陸電影產品序列先河的作品。”
馮、陳坐鎮的2006~2008年正好是華誼的“黃金時代”——彼時,大陸電影排名前十的票房榜單,華誼獨攬六分之一,票房收入僅次于中影集團。
“如果要書寫大陸電影發展近10年的歷史,華誼是一定不會漏掉的名字,對此我和公司都非常驕傲,”這句話是2008年王中軍被搜狐娛樂記者問及“在大陸娛樂產業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時給出的回答。
次年(2009年10月30日),華誼再上一層樓,在深交所敲響上市的鐘聲,股價飆至90元的同時市值也一舉突破120億元,
當時,馮導持有華誼288萬股,身價突破2.5億元,所以在現場激動得對記者喊,“我會在這個公司干到底!我會跟著王中軍干到底!”后來馮小剛將手里2.88%原始股套現兩個多億人民幣,徐帆還向張國立抱怨,光納稅就交了4000萬,
不過,當時就有專家指出,華誼至少提前透支了三年的股價,一語成讖,此后華誼的股價如同下行的拋物線,再也沒有靠近過90元的高點,
彼時,從“雙冰一旦”到馮小剛、張國立,華誼旗下簽約76位藝人,壟斷了包括周迅、李冰冰、范冰冰、黃曉明、鄧超在內的大批當紅影視明星及其經紀業務,
然而,當一家公司財富急速膨脹時,終究難逃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的宿命,
李颯對虎嗅表示,電影公司做經紀業務本身就是悖論,“藝人拍電影、電視劇,正常情況下經紀公司抬價,出品人壓價,最后折中一個價格。但電影公司自己做經紀業務時,藝人再紅身家還是上不去,最終只能不歡而散。”
果不其然,華誼的經紀業務最先出問題,
2005年,王京花在華誼的五年合約期滿后跳槽橙天,陳道明、劉嘉玲、夏雨、梁家輝等幾十位藝人跟隨出走幾近“掏空”華誼;2010年前后,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等藝人也紛紛離開華誼自立門戶;2011年連當家的葛優也走了,
一邊是藝人集體出走,華誼一點點失去炙手可熱的行業資源;另一邊是制片人也在動蕩中流失,華誼的業務運轉開始局部停擺,
對此,原華誼簽約電視劇制片人李波曾表示:“公司和我們的關系是很微妙的,一方面,老板給我們充分的自由度,可一旦出現投資超額、達不到要求回報率的情況,我們會受到一定的懲罰,甚至被淘汰……五年做了八部戲,幾乎沒有停下腳步的時候,”
更糟糕的是,華誼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喪失了捕捉觀眾口味變化的能力。
一位制片人曾向《商學院》分析:“(華誼)最早成功之后只跟電影圈里固化的一群‘老炮’玩,比如馮小剛、高群書、徐克等大導演,但這些人的片子第一經費高,第二投資周期長,第三他們也在不斷復制自己,所以很難拿到電影圈有爆點的新鮮血液的東西。”
2010年之前,華誼搭配馮小剛的電影,從《沒完沒了》《一聲嘆息》到《大腕》《行動電話》《天下無賊》再到《夜宴》《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其單片票房均擠進了年度前三,甚至還拿過三次年度票房冠軍,而2012年上映的《1942》成為馮小剛第一部賠錢的商業片(總投資2.5億,票房不足4億),此后兩個交易日內,華誼市值蒸發13億人民幣。
事后復盤看,馮小剛并非商業片導演,其早年作品商業元素就很弱,華誼強推馮小剛去搞商業片,失利不過是時間問題,
況且,華誼除了馮小剛之外,再無能拿出手的電影品牌,而《1942》啞火的2012年,徐崢攜《泰囧》橫空出世,此后一大批新生代導演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華誼“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落幕了。
華誼:影視公司還是投資公司?
華誼由盛轉衰到底是因為影視還是投資?這個爭論最早源起于2013年。彼時,在華誼20周年慶典現場,王中軍將“去電影化”拔高成公司戰略目標。
此后,影視行業掀起并購潮,華誼在游戲、經營IP、實景娛樂、影院建設、互聯網娛樂等領域均有投資布局——比如,華誼16.38億元買地塊、6.72億元收購游戲廠商在當時就被外界譽為“變革之舉”,
對此,王中軍曾信心滿滿地表示,華誼要做“大陸迪士尼”,“影視、實景娛樂、互聯網是華誼的三駕馬車。”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華誼在2015年對兩家明星公司的并購案,
2015年10月,華誼斥資7.56億元收購了成立僅1天的浙江東陽浩瀚影視娛樂有限公司70%股權,這家公司擁有多位明星股東,包括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鄭愷、杜淳、陳赫等;1個月后,華誼又以10.5億元收購剛剛成立兩個月的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馮小剛持股99%,陸國強持股1%)70%股權,而“東陽美拉”當時的資產總額僅為1.36萬元,負債總額為1.91萬元,但最終估值卻高達15億元,
王中軍希望砸重金綁定兩家公司背后的藝人,緣于華誼誕生之初深度依賴明星和名導的慣性,但華誼這兩筆交易此后一直被業界所詬病,因為這被視作當年“影視圈資本化”的標志性事件,間接將明星經濟泡沫進一步吹大,
此后,華誼的盤子越做越大,逐漸淪為一家“臃腫的娛樂集團”,旗下除電影及院線業務外,還囊括了酒店、跑馬場、KTV等業務。
最終,華誼非但沒把周邊業務做起來,連電影本業也沒守住——以2014年為分水嶺,光線傳媒首次超越華誼成為年度民營電影公司票房冠軍,華誼市場占有率跌出前三,被光線、博納、萬達等公司甩在了身后。
如今回頭再看,華誼戰略誤判期正好撞上近年大陸電影市場發展的洗牌期,而在此期間,博納深耕主旋律題材,光線押注動畫及青春片皆在后來取得不俗的成績,唯獨華誼出品的作品“十個折九個”,被市場熱門題材牽著鼻子走。
對此,王中軍在2019年1月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直言,前些年因為現金流充足,所以盲目樂觀,將精力放在了投資上,“高估值掩蓋了這些東西,就像有些人說潮水退去的時候會見到誰在裸泳,我覺得很多話說的都是有道理的,但你在那個時期你不會想到,有朋友提醒的時候,你也不會往心里去。”
華誼前員工徐凱(化名)對虎嗅復盤了華誼追逐市場泡沫的一些典型案例,“比如后來買英雄互娛、投直播公司都是在追風口。包括投資第二陣營的賣座網,當時貓眼、微影已經出來了,從實操層面,從公司經營和跟它關聯的角度來說,其實沒有完全想好,所以導致賣座網現在還是一個雞肋的存在。”
一位華誼前高管曾在接受《棱鏡》采訪時表示:
“某一階段,優勢人才擁有強大的話語權,代表了流量,這當然是一個壁壘。但隨著人才流失和熱點轉換,這個壁壘對影視公司而言能保持的時間非常短,內容制作公司要長期保持在一個位置,真的太難了; 但另一方面,華誼去電影化的戰略調整,導致電影產能下降,對于很多一線藝人而言這無疑是無法接受的,”
有跡可循的是,華誼前經紀人郭紅波在微博發表的《致王中軍先生的一封信》中亦寫到:“對于一個不缺電視劇的演員來說,人家簽華誼圖什么?不就是圖華誼的電影嗎?”他透露,此前就有藝人因未能拿到電影約而選擇離開華誼。
不過,徐凱對虎嗅表達了不同看法,“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創新的反面就變成了試錯,或許華誼在追風口時做了一些不那么明智的決策,比如去電影化、追IP熱,但這些決策背后正是創始人嘗試做大做強的初心,”
李颯則表示,第一二代企業家最容易誤信“歷史終結論”(每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沒有什么新鮮事了):
“王石去爬山就是他認為房地產、大陸經濟就這樣了,梁建章留學也是覺得OTA行業就這樣了,這就是歷史終結論, ‘大小王’(王中軍、王中磊)當時“去電影化”的戰略也是覺得電影行業就這樣了,加之影視行業的波動性、周期性,當時整個行業不過幾百億的盤子想象空間非常有限。 所以華誼才會涉獵不同領域投資布局,試圖用概念夯實上市公司資產價值。如今看,這既是一種投機心理,也是一種狂妄,”
華誼的“治理難題”
當然,藝人出走、大環境變化、戰略誤判不過是表象,“大小王”才是華誼走向衰敗的關鍵因素,
2013年,王中軍曾在3個月里套現超過5億元,面對減持套現的質疑,王中軍理直氣壯地回應,“我也要生活,我在公司領的薪水也就是幾十萬,我也是個挺能花錢的人,我不賣股票也沒法生存,沒有那么大的精力繼續為股東干活”;2014年,王中軍豪擲3.77億元買下一幅梵高名畫,還在同年花1.85億元拍下畢加索名畫《盤發髻女子坐像》、2.07億元買下曾鞏的《局事帖》,
王中軍比王中磊大十歲,前者更希望成為一名畫家、詩人,后者則喜歡將自己包裝出電影人+商人的形象。
不過,在公司治理問題上,王中軍卻無奈的表示,弟弟當部門老總,管理上有難度,“你給他定目標,你說今年必須完成3個億的稅后凈利潤,沒完成又如何?”
所以,華誼后來不惜得罪王健林,挖角葉寧——彼時,葉寧帶領萬達影視躋身第一梯隊,被視作大陸最好職業經理人之一,
導演王寧(化名)在接受《盒飯財經》采訪時說,“相比之下,從萬達時期開始,葉寧在評估電影項目時,已經標配般地引入了注冊會計師、律師等專業人才,甚至對一些新人導演,葉寧還會讓團隊對其進行背景調查,葉寧喜歡用一套更有“標準”感的模式去開發項目。”
不過也有傳言說,“大小王”同意塞葉寧進華誼董事會不光是為了業務還為了在博弈過程中加強一方在董事會里的話語權。
對此,徐凱表示,內耗大公司都有,關鍵還是看結果,“如果你安插了一個能力很強的人,他解決了內耗問題又讓公司在業務上有起色,那就是另一種說法了,輿論也會截然相反,但問題是葉寧并沒有將華誼變成一家具有現代化治理結構的公司。”
回頭再看,其實葉寧跳槽華誼的2016年,正值內地電影市場發展速度放緩的轉折點,這一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相較于2015年48.7%的增速大幅跳水;而隨后幾年,受華誼影視策略調整影響,公司整體好項目儲備也不多。
2020年4月28日,葉寧從華誼辭職,王中軍重回華誼內部的綠燈委員會(對華誼電影項目有最終決定權的組織),標志著華誼從職業經理人治理的嘗試中又回歸到家族式管理模式,
對此,張向峰對虎嗅分析道,“華誼上市都十幾年了,至今沒有一個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問題肯定出在王氏兄弟身上,拿美的舉例,方洪波這樣的職業經理人有舞臺,是因為老板何享健有這個胸懷,美的敢讓職業經理人大權獨攬,”
而且,王氏兄弟挖角葉寧讓王健林非常生氣,原本兩家是上下游的合作關系,此事后華誼的片子在萬達要不干脆不排,要不就排垃圾時段——為此,馮小剛還因《我不是潘金蓮》的排片問題在微博公然喊話王思聰,
不過,在徐凱看來,華誼是一家站上過山顛的企業,如今走下坡路也符合其發展規律,“于冬、王長田也曾有過流年不利的時候,當年王長田保守大家說他摳門、公司做不大,這兩年趕上經濟周期下行,保守反而成為被人夸的東西,所以,好多事情時也,運也。如今看,華誼風光時確實有一些決策失誤,再加上公司發展過程中沒有形成現代化治理體系,所以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下掉隊了,”
李颯則對虎嗅表達了不同的觀點,她認為主要還是因為大陸影視行業太年輕:
“這一代電影公司的掌舵人都還是初創者,雖然公司都有董事會決策層等現代治理結構,但于冬、王長田、‘大小王’、宋歌還沒到交接班的地步,所以和華誼一樣,光線是王長田的公司,博納也體現著于冬的好惡——他們保守公司就保守,他們激進公司就激進, 放眼國外,好萊塢初創期的創始人們也都是‘獨裁’治理風格,或許再過30年這批人必須要換班時,才能進入到如今迪士尼現代化經營模式。”
注:應采訪者要求,張向峰、徐凱、李颯、王寧皆為化名。
#我是虎嗅機動資訊組組長黃青春,長期關注文娛社交、游戲影音、大體育等多個領域,行業人士交流加微信:724051399,新聞線索亦可郵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