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應該都關注到一起案件:
5月22日,大連市中山區,一輛黑色轎車沖向人行橫道。
最高車速達到108公里/小時,瞬間將多名路人撞飛,
截至目前,該案造成5人死亡,5人受傷。
死者包括一家三口,一名即將聯考的學生,和一名剛退休的男子,
經調查,這是一起無差別殺人案,
兇手劉某沒有特定目標,隨機選擇受害者。
原因是他無法接受投資失敗,而失去生活信心,產生了報復社會的心理,
目前,大連市檢察機關以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對劉某批準逮捕。
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當中。
關于這起案件的消息,屢次登上熱搜,引發全網熱議。
一方面是因為,事故畫面給大家帶來了強烈的沖擊;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無差別殺人事件,似乎發生得越來越頻繁了。
不查不知道:
光是從2020年下半年到現在,就發生了這么多蓄意報復社會的無差別殺人案
這足以說明,無差別殺人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每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
對此的討論,不該止于一句「罪犯該死」,
罪犯為什么想報復社會?為什么要隨機殺人?
到底有沒有辦法,避免此類慘劇發生?
魚叔想借一部紀錄片,來試著給出回答,
《追蹤秋葉原行兇事件》
追跡・秋葉原通り魔事件
發生于2008年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案,是日本社會揮之不去的一道陰影,
它是日本30年來死亡人數最多的同類罪案,也是歷來出動最多急救隊的事件,
作案手法,和大連5·22案件極為相似,
兇手都選擇了,開車沖向鬧市區的人行道,造成慘重傷亡,
先來回顧一下這起案件。
秋葉原,位于東京市區,是出名的ACG文化圣地。
但在2008年6月8日,這個人聲鼎沸的商業區,卻變成了大型屠宰場。
這天下午,25歲的男性加藤智大,開著一輛貨車,沖向行人徒步區。
加藤智大的貨車
他一個接一個地,撞倒路過的行人。
這還不算完。
他還下了車,抄起準備好的匕首,向路人捅去,
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里,7死10傷,
警方趕到現場,迅速將加藤控制起來。
隨著調查推進,警方發現了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
首先,加藤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惡人。
他不屬于任何黑社會組織,也沒有與人結怨,只是個普通打工人,
其次,他對警方交代的殺人動機,竟然只有一句宣泄負面情緒的話:
「對這個世界已經厭倦,殺害誰都是一樣的。」
要知道在當年,無差別殺人案并不常見,
于是,這起案件一下子就引爆了民眾的恐慌,
這種恐慌主要來自在三個方面。
第一,兇手藏得很深,
無論是秋葉原事件里的加藤,還是大連5·22事件的司機劉某,都有一個共性。
即,他們在朋友、家人、同事眼里,都是普通人。
平日里看上去并沒有犯罪傾向。
加藤智大
第二,作案地點選在鬧市區。
秋葉原行人徒步區、大連中山區,都是當地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傷亡,
路人們不會料到,在這種地方會有車輛橫沖直撞,
事發突然,他們也根本沒有躲閃自衛的機會,
秋葉原
第三,殺人手段殘暴至極。
兩起案件中,兇手都是直接飆車撞向人群。
這意味著什么?
他們是鐵了心要置人于死地,哪怕把自己的命也搭上,
加藤在撞完人之后,還掏出刀子捅人,想要造成更多的傷亡。
總之,無差別殺人案徹底撼動了人們的觀念:
「它顛覆了冤有頭債有主的因果論,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潛在受害者。」
秋葉原事件之后,日本的社會氣氛一度變得十分低沉,
隨著恐慌一同到來的,是巨大的疑惑。
人們不懂,為什么一個普通年輕人,會突然跑到大街上濫殺無辜?
人們害怕,是否還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加藤」?
帶著這個疑問,紀錄片編導嘗試去挖掘加藤智大的犯罪心理。
加藤智大和很多罪犯一樣,有著不幸的童年。
雖然出身中產家庭,但他有著一對極其嚴苛的父母,奉行著極端化的精英教育,
小小年紀,他的業余時間就已完全被剝奪,只能不停地學習。
如果考試沒考好,就會被母親一頭按進水里。
這樣的「錯誤」積攢到10次,體罰便會進一步升級。
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加藤心里一直陰云籠罩,
他變得沉默寡言,漸漸放棄與人溝通的能力,
為了對抗父母的管制,他逐漸厭學,成績一落千丈。
這也導致他沒有順利升入名牌大學部,轉而去讀了一所高職,學習汽修技術。
這意味著,父母的精英教育徹底失敗,他們憤怒地切斷了加藤的經濟來源,
加藤從此成為了一個棄兒。
不僅是家庭層面的,更是社會層面的,
畢業后,由于學歷問題,他找不到穩定工作,只能做派遣工,沒有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還隨時可能被解雇。
多年來,加藤在各種保安公司、汽車工廠里流竄。
他與家人和朋友漸漸失去了聯系,
無論是在家庭里還是在城市里,他都失去了容身之地,
人情層面的缺失,加重了加藤心中的孤獨感,
但是,僅憑這種孤獨感,還不足以發展到憎恨社會的地步,
導致加藤報復社會的另一層原因,是工作挫折,
在他看來,自己在汽車工廠裝配、噴漆、檢查的工作,沒有任何技術含量,隨時可以被替換,
工資每個月到手只有14萬日元(當時約合9400多人民幣),也沒有獎金,
說白了,工作沒有給他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反而加深了他的挫敗感,
這樣的生存境遇,導致他的不滿情緒更加強烈。
那個時候,加藤發泄不滿的唯一渠道,就是去網路論壇發言,
他給自己取了個網名,「丑陋孤獨的男人」。
與網友聊聊汽車、游戲,也算是找到了化解情緒的出口,
因為經常發帖,他漸漸成了論壇里的紅人。
但隨著他越來越多地在帖子里宣泄負面情緒,那些原本關注他的網友們也被嚇跑了。
于是,現實中的挫敗感加上網路中的孤立感,點燃了他對社會的憤恨。
一天早上,他照常來到工廠,準備換衣服上班,
卻發現工作服不見了。
本來情緒就不穩定的他,大發雷霆,懷疑有人想以此逼他離職。
這件事,成為了加藤報復社會的導火索。
沒多久,他就在網上放言,說想殺人,
他花了2000多塊錢,買了6把刀具,又變賣了自己的手辦和電腦,租來了一輛兩噸的貨車,
作案地點,就選在他最喜愛的秋葉原。
案發當天,他還進行了文字直播:
「先用車撞,車用不了就下車用匕首捅。」
「下雨了街上人就少了,不過沒關系,能殺幾個是幾個。」
很多網友都看到了這些消息,但沒當回事,
后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這部紀錄片開播后,解答了很多人的疑惑。
加藤智大,不是天生的變態殺人犯。
在他做出報復社會的決定之前,在打壓、唾棄、受挫中渡過了前半生,
華東政法大學部郭風嬌,在研究了76起無差別殺人案后總結道:
一般殺人案件的犯罪起因有很多種,而無差別殺人則起因單一,都由挫折所引發,
加藤智大在工作中、網路上,都遇到了一些挫折。
而大連5·22事件的劉某,則是投資失敗,
但顯然,無論是怎樣的挫折,都不能成為開脫犯罪的理由,
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遭遇挫折,有的人罹患重病,有的人債臺高筑,
豆瓣負債者聯盟小組的組員互相支持鼓勵
但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因此產生報復社會的念頭,
換句話來說,挫折只是導火索,犯罪的根源還是在于心態問題,
無差別殺人兇手,基本都具備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自我調節能力很差。
他們很容易沉溺于一種負面情緒,比如受挫、憤怒、沮喪……
只看到最壞的一面,凡事都往壞處想,完全失去了對于美好的感知,
而這些負面情緒,又導致個體思維變得越發狹窄,
他們會格外關注那些負面事件,進而加劇受挫感,陷入惡性循環。
量變促成質變,最終爆發。
加藤和大連的劉某,都是如此,
第二,有嚴重的他責傾向。
發現沒?
加藤和大連劉某,都把人生失敗的原因,歸咎于自身以外的因素。
加藤相信,是父母和社會把自己逼到了絕境。
劉某則因是歸咎于投資失敗,
總之,他們認為,自己的人生之所以失敗,完全是他人與社會所致,
所以才把憤怒全部發泄于外界,想要報復社會。
這本質上是一種懦夫心態。
挫折是誘因,心態是根源,兩者疊加,才讓這些罪犯走上了不歸路,
經典美劇《犯罪心理》的其中一集,就生動地描摹了這種心理,
劇中,一位馬上要退休的工人,因為長期接觸石棉,不幸得了癌癥,
在醫院拿到確診報告后,他萬念俱灰地開車來到一家咖啡館,
本打算下車買咖啡的他,突然無法挪動腳步,
因為他看到咖啡店里的人,一個個都如此鮮活、健康,仿佛都有著光明的未來。
而他自己,本該開始退休生活,卻被宣告生命進入倒計時。
他當即認為,這個社會對自己太不公平了。
于是產生了報復社會的心理。
挑選了幾個咖啡店顧客,用投毒的方式行兇。
顯然,這位工人本身不是惡魔,
但在突發的誘因,和扭曲的心態支配下,他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說了這么多,魚叔并不是在給殺人兇手洗白,
對犯罪心理的討論,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事實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無論案件看起來多么極端,兇手看起來多么殘暴,背后都總有根源可尋。
秋葉原事件,已經過去13年了,
為什么這些年來,無差別殺人事件反而愈演愈烈?
一方面,有社會制度等客觀原因,
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人們依然談之色變。
每每有這類案件發生,眾人便義憤填膺地高呼「判死刑」。
但對其背后原因避而不談,
這就導致人們對無差別殺人案的認識不夠、討論不夠、預防不夠。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中, 有句臺詞說得好:
「 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就是善后和預防, 」
別忘了,這些罪犯在殺人之前,都是他人眼中的「普通人」,
誰又能說得準,我們身邊永遠沒有這樣的人?
只有追問,才能了解。
只有了解,才能預防。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