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新之AKIRA】
大家好,我是在觀網陪您聊文娛的新之。最近啊,又有一部“爛劇”因為它的“爛”而火遍全網,那就是由張一山主演韋小寶的2020新版鹿鼎記。這部劇到底爛得有多離譜,爛到豆瓣評分跌破2.5,這部劇拍得有多扯淡,吐槽這片子的視訊播放量輕松破百萬。我抱著學習的態度打開了這部憑借罵名在各大平臺搜索量名列前茅的劇,看著張一山如同面部痙攣一般的夸張表情和突破人類常識的行為邏輯,我只有一句話:“介猴賣不?”再看下面的劇情,我的心中不斷盤旋著李成儒老師的觀影三連:如芒在背、如鯁在喉、如坐針氈,
雖說資本生產爛片、網路吐槽爛片,觀眾在笑罵中圖一樂呵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但我依然覺得這部所謂的《鹿鼎記》連被吐槽的必要都沒有,畢竟你無法面對一個腌菜壇子煞有介事地一條條分析它為什么不是冰柜,
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作品中哪一部成就最高歷來眾說紛紜,其中很多人覺得這部封筆之作《鹿鼎記》是金庸武俠世界的最高峰,當《鹿鼎記》最早開始在報紙上連載時,社會輿論普遍不太相信這是金庸本人的作品,懷疑是不是那幾個叫“金庸新”“金庸名”的家伙又重出江湖了。畢竟這個叫韋小寶的小混混年紀輕輕不講武德,專門偷襲江湖老同志,還一路坑蒙拐騙、飛黃騰達、官運亨通、妻妾成群。如果這樣的人都混成了金庸男主,那讓張教主、郭巨俠、喬幫主、令狐少俠們情何以堪呢。
然而隨著這個處處帶有諷刺和黑色幽默的故事逐漸展開,我們發現了金庸宇宙武力坍縮的末端,江湖的盡頭一個真實的世界,通過韋小寶這個喜劇式人物的穿針引線,金庸親手解構了自己創造的武俠世界和俠義精神,從《書劍恩仇錄》到《鹿鼎記》,從的傳承模仿到的批判解構,金庸先生完美地完成了自己“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的武俠創作旅程,《鹿鼎記》也是他留給后人和整個武俠創作門類的寶貴財富,
我們再回到今天這部所謂的《鹿鼎記》,我們看到了什么呢?首先,這部劇只能稱為搞笑喜劇而不能說是武俠劇,這里面是根本沒有江湖的,里面所有的江湖人物都毫無江湖氣息,劇情中不僅全部刪去了貫穿原著始終的明史案,連“反清復明”都仿佛過家家一樣被完全透明化,其次,是全體被無情地降智商,原著中八面玲瓏的韋小寶、少年老成的康熙、儒雅正氣的陳近南、陽奉陰違的多隆、心機深沉的海大富以及后期出現的吳三桂等人,哪個不是萬里挑一的人精,到了這一版變成了開局一個朝廷通緝犯在妓院里大搖大擺說自己是通緝犯,然后別人來抓你你嚇得趕緊問后門在哪里,兩個渣渣大搖大擺在對方的地盤大聲嘲諷武俠世界里武力值最高的群體,太監,天地會的人在大街上喊我們是天地會的快開門啊,老謀深算的高手一定要先告訴對方我的弱點在哪里再開打,要干倒鰲拜的康熙先干為敬把送給鰲拜的蒙汗藥自己一口悶了……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這版《鹿鼎記》的劇情,我想就是,一個大傻子在揚州遇見一小傻子,倆傻子一起去北京,被一個老傻子弄進了皇宮,小傻子遇見了一個穿黃色保暖內衣的二傻子和他的妹妹女傻子,抓了一個胖傻子之后然后又陰差陽錯成為了一群傻子領導的故事,
所以,當張一山出來反省自己的演技為差評背鍋的時候我覺得真的是大可不必,因為看到這里大家心里應該也很清楚了,不是任何人水平的問題,而是拿著金庸的原著,從頭到尾這部劇就沒打算好好拍。不客氣的說這部電視劇從目前看來,與其說是一部電視劇,不如說是一個超長的喜劇小品,而且演出的平臺還不是正規晚會,而是某公司年會或者二流搞笑綜藝。可以說這部劇在制作時的定位就是一部低成本無腦鬧劇,而非什么大制作再現經典。不信你就看看全劇為了省下配音費用渣到隨時可以聽見現場回聲的收音,為了省下群演費用永遠人煙稀少、人跡罕至的大街和皇宮,為了省下服裝預算女性角色人均50元的服裝成本,窮到皇宮全體工作人員日常披麻戴孝,連染印花布料都穿不起,說真的,導演您要真的高抬貴手把演職員表里被列為第一女主的建寧公主的服裝預算從50元上升到幾十年后在雍正朝里做祺貴人時的500塊,這劇都不至于這么難看,
咱們都批評到這個份上了,這部劇算是徹底失敗了嗎?當然不是,相反,這部劇不僅沒翻車,說不定此時此刻主創正在某個地方吃著火鍋唱著歌慶祝這部劇的成功也說不定。畢竟,以現在的標準看,影視劇創作嘛,生意而已,所謂生意就是收入減去成本,剩下就是賺的,如果我的成本足夠低,那么收入的預期也就不用太高,相反,大家可以代入想一想,如果我找最優秀的編劇還原原著精髓,照著史詩級別正劇來改編,請最優秀的演員,從臺灣島一路外景到西伯利亞,最后相會于橫店影視城,是不是想想就很過癮,
但是,這樣一部精品在獲得好口碑的同時究竟能制造多大的話題度和流量呢?真的很難說。畢竟70-90后的觀眾對于鹿鼎記的熟悉,是僅僅聽到前一句臺詞就能自動接下一句臺詞,男主結束了一個主線任務要開哪個新地圖都已經了如指掌了,你照著經典拍,成本高不談,難免會被拿來比較一番,能不能超越還兩說,咱不如就橫下心拍個爛的,上來讓男主先怎么浮夸怎么演,不怕爛得驚天動地,就怕糊的杳無聲息,大家上來先被嚇到了,各路視訊原PO立馬跟進吐槽,相當于免費宣傳了,大家笑也笑了,罵也罵了,關注度流量也有了,最后男主出來道個歉還能賺把同情,說不定最后還能反轉一下,總會有觀眾覺得“其實沒有那么差啊,堅持看下去還挺好的。”名也有了,哪怕是罵名;利也有了,哪怕是蠅頭小利,生意嘛,不丟人,
其實,拋開以上各種分析和批評,這部鬧劇版本的《鹿鼎記》 折射出一個更加令人唏噓的現實,那就是,并不是這一部電視劇的問題,而是近年來,金庸武俠劇這個整體的IP正在不斷劣化,固然張一山的猴版韋小寶讓觀眾們情不自禁翻出曾經的周星馳版,陳小春版重溫經典,甚至排隊去給油膩的黃曉明版道歉,但近年來在電視屏幕里上演生物退化論的可不止是韋小寶一個金庸人物。我至今仍然記得當年張紀中版金庸是如何被口誅筆伐,大家批評黃教主浮夸的演技,把李亞鵬和黃日華進行慘烈的對比,辯論三百回合劉亦菲和李若彤誰才是最符合原著的小龍女,然而當“小籠包”橫空出世之后,大家都不說話了。
如果說“小籠包”至少還有那么點小家碧玉的清純和憨態可掬,你能告訴我段譽,他在TVB版里曾經是這樣的
后來在張紀中版里是這樣的
后來冷不丁就變成了這樣
馬上2020年的新版本中還將變成這樣
史上第一版《笑傲江湖》是1984年的TVB版,那時候的令狐沖是周潤發,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令狐沖是呂頌賢,是李亞鵬,是霍建華,然后到了2018年,電視劇里的令狐沖突然就變成了這樣一個人
以及一眾臉長得差不多的女明星,除了能夠拿去給明星連連看增加難度之外,我看不出也沒有興趣了解她們到底是誰,金庸老爺子已經駕鶴西去,但我還是忍不住要大喊一聲,作為香港武俠IP扛把子的金庸,自他開始寫小說起,何曾受過這種待遇?!
想當初,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代浪潮改變了香港,也促成了江湖的大洗牌,重新塑造了“武俠小說”這一通俗文學門類,延續百年的“江湖社會”在大陸灰飛煙滅,南拳北腿于是紛紛聚集在了香港這樣一個狹小的彈丸之地,與“武林”一同擠在香港的是一群年輕知識分子,金庸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們不同于香港土生土長的小市民,但卻必須在小市民的生意和情趣中討生活,大眾傳媒成為了他們紛紛投身的行業;香港武俠的開山祖師梁羽生最初就是作為記者報道太極拳和白鶴門的“決斗”,眼里看到的是一場平庸的“王八拳”,心理卻是思緒萬里,腦洞大開,開始了《龍虎斗京華》的報紙小說連載,從此香港武俠便一發不可收拾,恰巧金庸也是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職業報人,隨著他不斷挖坑努力填坑的職業操守和專業水準,《明報》崛起,一代武林宗師就此誕生。
與此同時,一批成長于上海十里洋場的職業電影人也南渡來到了香港,在這個南國之地開辟事業,一時間香港的電影空前繁榮,成為了南洋的文化中心,為了迎合香港高度逐利的商業價值和高度世俗的文化需求,天馬行空光怪陸離的題材成為了首選。于是乎,這些新鮮出爐的武俠小說成為了最熱的題材,往往連載尚未結束,實體書還未出爐,劇本早已到位,在一個從50萬迅速膨脹為300萬人口的嘈雜都市中,一個全新的“江湖”應運而生,金庸和香港,是一種相互成就的共生關系,
金庸武俠最早的影視化可以追溯到1958年,由香港峨眉影片公司出品的《射雕英雄傳》,當時的邵氏公司一口氣拍了22部充滿了“邵氏風格”的金庸武俠,八十年代末,邵氏老板邵逸夫把精力放在了電視領域。于是我們熟悉的TVB系列金庸武俠劇開啟了大幕,八十年代萬人空巷的《射雕英雄傳》、古天樂美顏盛世的《神雕俠侶》、大氣磅礴的《天龍八部》以及輕松搞笑的陳小春版《鹿鼎記》,這幾部經典至今在大陸觀眾心目中幾乎都是“零差評”,當然同一時期還少不了黃金時代的一批著名電影導演也踏入了金庸世界,創造了一批名垂影視的經典新派武俠電影。
到此為止,金庸武俠一直是香港影視圈的頂級IP,是票房搖錢樹,是明星制造機,日后如日中天的影帝們,像梁朝偉、周潤發、張國榮、劉德華,哪個不是在初出茅廬、冉冉升起,被公司重點培養時就出演了金庸劇呢,后來的那些著名女明星也幾乎沒人能錯過金庸角色的邀約。進入新世紀,金庸武俠的翻拍又進入了新的高潮——內地班底的金庸劇成為主流,其實我個人覺得金庸對于香港出品的金庸武俠很難說沒有某種遺憾,無論是邵氏還是TVB還是劍走偏鋒的新武俠電影,都難免故事性有余,嚴肅性不足,重娛樂而輕格局,服化道相對簡陋,拍來拍去走不出海邊那幾座山,甚至是攝影棚內搭的假山水,當年央視出手要拍《笑傲江湖》,金庸老先生寄予厚望,只收了一塊錢的版權費,然而最后的反響卻是毀譽參半,脫離了下里巴人走向高山流水的金庸武俠似乎也有點水土不服,而后來的張紀中《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和《鹿鼎記》都沒能超越《笑傲江湖》的意境神韻和嚴肅的正劇風格,反而再次回歸了明星加商業化編劇的路子,只不過場景更宏大了一些而已,
千里搭長篷,沒有不散的筵席。如今的金庸劇以及眾多耳熟能詳的武俠大家作品如您所見已經變成了積壓在影視公司手中的版權雞肋,據我所知很多IP都是快要到期臨時拼湊的團隊搞一搞,最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都是二線演員主演,十八線演員參演,服化道簡陋俗艷、劇情松散敷衍,改編不知所云,運氣好的呢能雷一雷觀眾,運氣不好的比如說很多人其實不知道的夾在黃曉明版和張一山版之間的那版鹿鼎記,以及剛才提到的屌絲版令狐沖,都悄無聲息地糊掉了。這種品質上的差距我們對比一下相隔12年的兩版《笑傲江湖》片頭就能輕易感受到,
為什么縱橫四十年的金庸武俠突然就不“靈”了呢?個人簡單總結一下大概就是,香港已經不再是那個香港,沒有了孕育故事的土壤,大師們也紛紛離場,老一代讀者對劇情耳熟能詳,新一代對套路也沒有了向往。另一方面,和表外甥女瓊瑤一樣,金庸作品的內核也在不斷被解構,渴望“四女同舟,齊人之福”的張無忌被當成了渣男代表,“一見楊過誤終生”也撩不動現在的小姑娘,為什么表哥總不是好人?為什么不接受男主的愛就一定沒有好下場?為什么趙敏要為了愛情拋棄自己的父親和國家?就連金庸用來諷刺野心家“變態”下場的東方不敗,也從一個令人惡心的彪形大漢變成了向往江湖自由和人性解放的漂亮御姐。當下里巴人的大眾流行變成了官方蓋章的經典,然后大眾再通過解構經典、最后通過毀經典吸引最后的眼球的時候,基本上作品也就進入了生涯的末期,
金庸真的會離我們而去嗎?這是一個我很怕回答的問題,不過我比較樂觀的答案是不會,因為武俠,我們還沒有看夠,對于金庸武俠世界的探索也還遠遠沒有窮盡,我依然期待著下一次“金庸熱”的到來,我們現在在開拓影視工業時總是在討論如何創造所謂的“宇宙”,而現實是宏大的金庸“武俠宇宙”其實并未被影視工業真正完美地展現過,深深植根于大陸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碰撞的武俠世界其實是一個取之不盡,充滿無限可能的寶庫,在未來,如果大陸也能出現如《指環王》系列的影響深遠的系列巨制電影,我想金庸IP可能是最佳的選擇之一。正如金庸用解構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自己武俠世界的圓滿與升華,一個金庸周期的結束未嘗不是下一個金庸周期的開始,
三十年后,讓我們再看金庸。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金庸電影中最成功的改編莫過于東方不敗,林青霞把原作中令人惡心的變態,變成了神秘莫測,風流倜儻的一代宗師[狗][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