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全民皆卷”的時代,“考研熱”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趨勢,不論是為了延緩就業還是為了提升學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獲得研究所學歷無疑成為很多人的一種首選“姿勢”。
而在這群人里,“非全日制”研究所卻因遭受著不公的待遇頻頻出現在熱搜中,也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通過對部分“雙一流”大學部近三年研究所招生簡章中非全日制占比的觀察,我們也發現一些趨勢,
高校為何如此調整招生名額?
作為培養非全日制研究所的重要場所,高校對非全的態度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我們搜集了部分“雙一流”大學部近三年碩士研究所招生簡章中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名額的分配,看看非全日制占招生計劃的比例是多少:
發現,已有的24所“雙一流”大學部的情況中,絕大多數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所占比是逐年遞減的,但近幾年研究所招生數都逐漸增加,非全的占比卻逐年遞減,結合軟科之前分析過的部分“雙一流”2021年招生計劃,可以確定大部分擴招名額是給了全日制研究所。
學校如此調整,實為不得已之舉。
2019年10月,湖南大學部一則69名準研究所錄而不讀的公示引起熱議,湖南大學部是大陸一流大學部建設高校,研究所考取也并非易事。
后來經深入了解發現,原來69名研究所中非全日制研究所占54人,因為成績或者名額不夠的問題,部分同學會被學校調劑到“非全日制”,不少同學寧可放棄入學機會也不想被調解到“非全”,
而這又并非個例,同年10月25日,蘇州大學部也發布了《關于對2019級68名研究所作自動放棄入學資格處理的決定》,情況類似。
北京某高校教師曾在接收采訪時說道,學校給了名額但是學院沒有招滿,這種情況會影響學院下一年度的招生計劃,甚至影響學校的學術產出,對一些講究人才結構的理工科院校來說更為嚴重。
對于不愿意報考非全日制專業的原因,大陸教育在線曾做過調查:超過七成的考生擔心畢業后非全日制文憑不被就業單位認可,超過半數的考生不愿報考非全日制的原因是非全日制學費貴,基本沒有獎助學金。
圖源:大陸教育在線
因為種種不公平,加劇了“學生報考意愿低”“教學活動也難以開展”等現象,反過來影響學校正常的招生、教學秩序,學校不得不調整非全的招生名額。
非全≠在職
非全日制研究所,是由曾經的“在職研究所”逐漸演變而來,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為廣大用人單位搭建了提升學歷學位和更新知識技術的平臺,對于培養更高學歷層次的人才起到了深遠的現實意義。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招生和培養等環節的松散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在職研究所的口碑,而這一負面看法也延續到了“非全”的頭上。
事實上,“非全”并不等同于“在職研究所”,
2016 年9 月,教育部發布《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所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中首次明確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所的定義,全日制和非全主要區別并非含金量不同,而是學習時間安排、全脫產和非脫產的不同。
非全日制研究所以專碩為主,因為專碩主要是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所以一直站在鄙視鏈的底端,形成全日制學碩>全日制專碩>非全日制專碩的鄙視鏈條,
《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所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同時指出:自2017 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所將一視同仁!招生計劃將由教育部統一下達,其培養過程也將采用相同的標準,
至此,“非全”成為了名義上和“全日制”相同,暗地里卻還是受著“在職”待遇的尷尬產物。
困難重重:從備考到畢業
教育部明文規定要將非全和全日制一視同仁!然而,難度方面確實一視同仁,好處卻沒受到同等對待,
根據教育部文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所考試招生依據國家統一要求,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研究所培養單位根據社會需求自主確定不同學科、類別研究所教育形式,根據培養要求分別制定培養方案,統籌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所教育協調發展,堅持同一標準,保證同等質量。
也就是說,非全日制相比全日制,試卷和難度都是一樣的,考試科目、錄取分數線也和全日制一個標準,除了學習方式、時間安排不同之外,論文答辯、論文抽檢等評估方式都并無差異。
全日制研究所有國家的撥款,被認定是高校發展的主力,在學習中受導師青睞,有固定的學習場所、科研實踐基地,可以申請獎助學金,享受食宿安排和學費貸款等管理,
而非全日制則需要通過自籌高昂的學費進行深造,由于沒有國家的財政撥款投入,高校無法向非全日制提供獎助學金,無法為非全日制提供穩定的學習環境和全方位的管理,盡管有的學校為了彰顯國家對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的一視同仁,設置了獎助學金,為一些非全日制研究所提供住宿,但這樣做的學校少之又少,而且不能掩蓋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在教育資源方面占有的差距。
圖源:西北政法大學部研究所院
再加上高校教師一般都是學術型工作者,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往往“把非全日制研究所教育視為含金量不高的非正規的研究所教育,將它等同于成人教育或繼續教育,將其淪為全日制研究所教育的衍生品、次生品,其發展出現邊緣化、降格化傾向”,
非全日制研究所的學習方式使導師和學生之間缺乏真正有效的溝通機會,更加深了教師對于非全日制研究所的偏見,
截圖自知乎
既享受不到全日制研究所享有的福利,不受導師的青睞,還有可能要交納更高昂的學費,“非全”可謂啥好處都沒撈著,
過程困難也就罷了,最困難的還是體現在找工作上,
近期,內蒙古自治區選調生招錄不允許“非全”研究所報考;南昌“人才10條”排斥“非全”研究所;海南中學,“非全”研究所考教師被取消資格;山東濟南,“非全”研究所不能辦理“泉城人才交通卡”……這些現象不斷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澎湃新聞就“非全日制研究所的工作困境”做了專題調查
而受害最深的,則是那些政策改革下的同學和應屆本科生考研被調劑到非全的同學,他們并非在職,實質上和全日制的同學一起住校,也全脫產,沒有收入來源,畢業要求也和全日制的同學一樣,被傳統觀念影響、畢業后遭到社會的歧視,急需得到公平對待的就是這些同學了。
“非全”的未來
“非全日制”學歷的設置,主要目的在于拓寬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渠道,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本來是為了給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教育形式的善意增設,卻成為如今人人都避之不及的雞肋。“非全”的出路在何方?
今年2月14日,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所就業工作的通知》,強調對非全日制研究所的就業權益保護,明確各地及用人單位應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所提供平等就業機會和落戶機會。
教育部截圖
8月27日,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所招生工作管理規定》的通知規定:
在本招生單位內,全日制招生計劃與非全日制招生計劃不得相互調整使用;原則上招生單位非全日制碩士研究所招收在職定向就業人員。
由于“非全”也是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絕大部分高校尚未做好培養非全日制碩士研究所的準備,尤其是在管理隊伍方面,大多依靠全日制研究所管理人員來兼職,非全日制碩士研究所管理人員調動頻繁,管理人員工作不熟練,影響了非全碩士教育管理的水平,
清華大學部從2018年起逐步在非全日制研究所中建立臨時黨支部,采取了一系列集體建設、黨員教育、支部共建等創新舉措,取得明顯成效。
截圖自教育部
目前來看,非全還是更加適合想要提升學歷的已就業人士就讀,且國家和學校的政策都明確: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所原則上只招收在職定向就業人員,錄取類別均為定向就業。所以應屆本科生被調劑到非全的現象應該會越來越少。
報考非全,本就是為了提高學歷、提升自我,除了相關部門和高校的重視,非全研究所更應不忘初心,主動撕掉“買文憑、混學歷”的標簽,進而突破非全被歧視的種種怪圈,非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責任編輯:郭寧_NBJS11658)
都是研究所盲目擴招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