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龍卷風、強降雨…極端天氣頻發,2021年是氣象災害年?

“暴雨、雷電、大風、沙塵、高溫……”

你有沒有覺得這些詞

最近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相信你也感覺到了

天空好像過度活躍了

氣候異常,極端天氣頻發

今年大陸的氣候到底怎么了?

“天空不作美”

對糧食有沒有影響?

我們該怎么辦?

資訊量很大

你的筆記本準備好了吧

問:什么是氣候異常?

氣候異常是指偏離氣候平均狀況(氣候態)的嚴重程度,氣候要素的距平達到或超過某一閾值(如1~3個均方差以上)的氣候狀況。


氣候異常是相對氣候正常而言的,也是不經常出現的現象,如嚴重干旱、特大暴雨、嚴重冰雹、特強臺風、極端高溫熱浪等。氣候異常會對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造成很大影響,

問:什么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簡稱為極端事件,是指天氣或氣候變量值高于(或低于)觀測值或統計值區間的上限(或下限)端附近的某閾值時的事件,其發生概率要求小于10%

極端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發生概率小、事件強度大、社會影響廣


在實際研究中,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目標或內容,極端事件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

極端事件判定指標可以是單要素方法,也可以是多要素綜合判斷,需視事件的性質和復雜性而定。判斷標準可以依據嚴重程度、累積效應、綜合影響。

氣候變化不但包含氣候變量平均狀態的變化,還包括那些遠離平均狀態而較少出現(小概率)的氣候值或現象,即極端事件是氣候變化的重要內容

從統計上不是極端的,但影響超過了社會、生態或自然系統可承受的臨界閾值,造成嚴重社會影響,這種事件也可歸為極端事件,


問:2021年是氣象災害年嗎?

最近有網友說“2021年是氣象災害年”,這句話是不是真的呢?

這種提法顯然是不正確的,也不要輕信此類網路傳言或謠言,

大陸是全球季風活動最為顯著的國家,氣象災害多發,因災造成的年平均經濟損失在3000億元左右,其中2010年最為嚴重,超過了年平均值的1倍。1991年以來,諸如1992、1993、2004等氣象災害較輕的年份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都超過了2000億元,所以防災減災具有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問:今年大陸的氣候怎么樣?

大量監測事實表明,極寒天氣、最暖2月、沙塵暴、強對流與暴雨降水等極端事件接連發生,大陸氣候總體呈現異常特征,

一月

從去年冬天以來,1月中旬前非常寒冷,

二月

1月中旬后快速增溫,接著2月創造最暖紀錄,整個冬季為暖冬。

春季

沙塵天氣成主角,發生次數與2007年狀況相當,

四、五月

強對流天氣頻繁出現。

另外,廣東等地前期干旱,但隨著南海夏季風的爆發,廣東全省5月31日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區出現特大暴雨,惠州龍門縣龍華鎮過程降水超542毫米,出現旱澇快速急轉

到目前為止,今年大風似乎成為強對流天氣、沙塵天氣和寒潮冷空氣的主角,大風現象串聯了整個季節。

接下來雨與高溫將成為主汛期關鍵詞


2021年5月27日,國家氣候中心組織汛期滾動預測會商,對2021年汛期氣候趨勢及主要氣象災害的預測結論與4月底發布的預測相比,總體意見不變,局部有所訂正調整。

指出今年汛期大陸氣候狀況為偏差區域性、階段性的旱澇災害明顯,北方和南方均有多雨區;珠江流域東部、黃河上中游、海河流域局部、松花江流域、長江流域上游和下游局部可能有較重汛情。

夏季全國氣溫接近常年到偏高,江淮、江漢、江南、新疆大部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

東北地區大部、華北大部、黃淮北部、江南中東部、華南中東部、西北地區東部、西南地區西部降水偏多,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龍卷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也較為頻繁


氣象災害和極端事件頻繁發生,將來在某種程度上應急管理這種現象可能會向常態管理方向轉變。

問:極端天氣對糧食有什么影響?

高溫干旱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2013年高溫熱浪席卷大陸南方多省。

7-8月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8省(市)平均高溫日數較常年同期多出一倍以上,為1951年以來最多,伏旱迅速發展,直接經濟損失超480多億元,

2015年,由于降水不足,非洲多國遭遇嚴重旱災,干旱導致各國糧食減產

埃塞俄比亞820萬人、津巴布韋150萬人、馬達加斯加20-30萬人面臨糧食危機,南非旱情達1992年以來最重,農業占GDP份額下降16.6%以上,損失高達100億蘭特,坦桑尼亞、贊比亞及津巴布韋等國水庫水位持續走低,造成嚴重電力短缺。

2016年1月至2月上旬,非洲多個國家高溫干旱

南非首當其沖,西北各省最高氣溫連續數天保持在40℃以上,德班市出現45℃高溫,打破當地歷史紀錄。


2021年春季以來,大陸西南地區云南等地、華南及臺灣氣象干旱發展快速,多地水庫蓄水量屢創歷史新低。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通過多個因素影響糧食產量

一是荒漠化、土地退化造成大片土地無法耕種放牧,農田、草場面積不斷減小,全球用于糧食生產的土地被進一步壓縮,

二是暴雨洪澇、低溫、大風等極端災害性天氣一般可能對農作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壞,甚至導致農田顆粒無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將導致產量急劇減少。

三是氣候變暖導致農業病蟲害加劇,溫度對病蟲害的影響最為關鍵,氣候變暖增加病蟲害的繁殖代數,轉移病蟲害的發生界限,并改變遷飛性害蟲的習性,導致農業病蟲害加劇,使得糧食作物產量降低。


近年來災害發生頻率是上個世紀7、80年代的三倍多。2008年至2018年期間,發展中經濟體的農業部門因自然災害影響而蒙受的作物和家畜生產的損害和損失超過1080億美元。

問:我們應該怎么辦?

為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建議:

加強對全球氣候變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關注,及時評估影響,提前采取應對措施

重視氣候安全,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減緩全球變暖速度。

借鑒經驗教訓,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進一步提升應對極端災害的能力

建設完善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提高監測預警服務水平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大家注意防風、防沙、防霾!

  2. 大家注意天氣的變化,多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