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低欲望青年:錢花不完,但他們不想花了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嘉婧、十一,36氪經授權發布,


封面圖

6.18、11.11、12.12……十多年前,這些不過是普通且尋常的日子,然而時至今日,他們卻有了一個共同的屬性——購物節,

在消費主義的世界里,沒有節日也要創造節日。3.8女神節促銷剛過,5.20活動又到,接下來的6.18、雙11、雙12,無一例外地不在鼓吹“買買買”,

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這樣解釋——商品、消費每天都向人「承諾幸福」,購買是一種排解壓力和消遣娛樂的方式,更是消費者自身社會經濟地位的印證。

但過度消費的背后,是消費者們一層層累積起來的焦慮和恐慌。

在豆瓣上,30萬人參與「極簡生活」小組,21萬人在「不要買 | 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8萬人在「低消費研究所」,還有15萬人住在這樣一個小組——「如果我們可以不通過消費獲得快樂」。

所有人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在消費成癮的世界里,快樂沒有如約而至。打工、賺錢、消費、享受,這樣循環的盡頭會是什么?

這一次,我們采訪了四位「逃出消費主義圍剿」的青年人——有人在30歲逃離IT大廠,實踐荒島求生,跳出了“買房內卷”;有人從月花3萬元的重度物品囤積癥轉向極簡主義,賣掉家中2000余件二手閑置品;有人跳出互聯網大廠高消費群體后,在“歸園田居”的原生態日常中重新定義快樂;有人在加拿大留學見識過消費主義洗腦后,開始杜絕過度購買浪費,轉而淘二手、DIY,踐行可持續環保生活,

當一群具備消費能力的人不再追趕這趟列車后,在低欲望的生活狀態中,他們的幸福感反而在成倍增加。

“從IT大廠到荒島,我跳出買房內卷”


從知名IT大廠員工到荒島求生,30歲的一次變故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成功跳出了同齡人的“買房”內卷,

在30歲之前,我也是一名普通的“996員工”。剛畢業就進了一家IT大廠,表面聽上去光鮮亮麗,但其實大家不過是高學歷的“打工人”,所謂的高薪水都是靠加班堆出來的,出于對未來購房、養育子女的考慮,我在日常消費上沒有那么大開銷,錢會寄給家里一部分,剩下攢起來為以后做準備。


Olivier在日本旅行時期

在2010年前后,房價一直是一大熱點話題,我周圍的同事、朋友也陷入了一種“買房狂熱”。 比如有一位同事,買房前和大家一起吐槽“房價又漲”,但剛買完房又開始希望房子升值——他勸我們趕緊買房,現在還不算晚,早買早賺,我的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一直以來受他的影響,我堅持公平和正義的原則,我覺得房子是用來住的,把炒房作為一種投資,這種想法挺畸形的,

臨近30歲時,深圳的工作壓力日漸加劇,我終于也捱不住大環境的壓力,我萌生了找個節奏慢一點的城市過悠閑安逸的生活的打算,開始計劃在成都購房定居,2016年,我看中的一套房還是6千元一平的價格,就在簽約付款的前一天,我被一輛車撞飛了,車禍的第二天,被公司找了個借口辭退,住院了三個月,等我出院時,房價已經又翻了一番,達到上萬元,買房計劃也因此泡湯了。

但也正是這次的變故,讓我認清了現實——我不想再拼命去追趕“買房”這趟車了,也不想被一套房限制自己一輩子的自由,更不想再繼續這樣的工作狀態,

休養了三年后,2020年,我來到菲律賓參加了自由潛水教練班,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小時候看魯濱遜漂流記,我很向往“靠自己雙手經營生活”的故事,于是我一個人帶著帳篷、漁槍,來到菲律賓的馬拉帕斯卡島(俗稱“媽媽島”),選了一塊人跡罕至的沙灘,打算進行為期兩周的“荒野求生”,


Olivier在媽媽島

沒想到,來這里的第二天晚上,東西就被偷了,第三天,不得已我只能搬到附近島民居住的沙灘上,每天下海捕魚、煮貝殼,有時實在撈不到東西,我就去隔壁蹭個飯、討點小魚干,也會把打到的魚拿來和他們互換物資,

當時趕上疫情封島,我在島上待了整整81天。期間的主要食物就是漁獲,在炎熱潮濕的環境里,沒有涼席、電風扇,空調更是奢望,體驗了一把低物欲的露營生活后,即使再廉價的酒店對我來說都像天堂一樣,

離開露營生活后,我也依舊維持著每天吃炒飯,花1元錢買一個蘋果的低消費生活,我也習慣了在二手市場上買衣服,一身行頭不超過100元,在物質匱乏的市場上,不再有對品牌對比的執著,能買到需要的東西已經是一種幸運,

我在這里也認識了很多菲律賓朋友,他們的工資水平并不高,基本是賺多少花多少,沒有攢錢、買房這種顧慮。他們尤其喜歡買啤酒,和朋友喝酒侃天,非常真誠、淳樸,是一種最簡單的快樂,

待了一段時間后,我的心態也發生了轉變。30歲以后,我只想為自由而活,多做一些有價值的事, 平時,我會健身、潛水,每天帶著小朋友們在海邊撿垃圾、制作“保護環境”的告示牌,為保護海島環境出一份力;我還開辦了線上華人英語學校、幫助國人學習英語,閑暇時還會記錄潛水日常、拾荒日記和一些感悟,


Olivier在潛水

30歲是我人生的分界線,在那之前,我一直活在旁人的眼光和壓力中,但疫情給了我足夠的思考空間,從錢、房、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我才有機會感受到人生不同的魅力。

“環游世界后,我賣掉了囤積的2000件閑置”


從前,我是一名重度“買買買”患者,家里就像一個倉庫,

剛畢業后,我做了舞蹈老師,白天備課、晚上授課,時不時還有演出比賽,承受著不小的精神壓力。

那時,購物就成了一種很好的消遣方式。有時下班路過一家店,我就會走進去看看,有中意的東西,幾乎不假思索地就會下手買回來。 線上購物的時候,我就更加“肆無忌憚”了。各種APP總會推送給我各種商品,看到想要的,我就會查一下種草攻略,結果又是一陣沖動消費,

當時我花錢大手大腳,每個月固定支出大概得有3萬多。 與其同時,我還是“重度囤積癥”。到2020年為止,我堆了500多本書,2000多件衣服,75雙鞋子,大概26個包……還有600多片面膜,20余瓶護膚品,我有一個房間專門放衣服鞋子,有很多東西甚至吊牌都還沒拆,都是全新的。


極簡生活前蕾兒的衣柜

對我而言,我很享受拆包裹的樂趣,這種拆包的新鮮感能給我枯燥的生活帶來一點不一樣的刺激感。 后來,我從舞蹈老師轉做淘寶店主,和男朋友一起開了家小店。剛剛轉行的那段過渡時期,因為生意周轉,我欠下了一些貸款,每個月都要還款。背上債務后,我反而會買更多東西來緩解這種壓力,

那段時間,我陷入了瘋狂賺錢、還錢、購物的閉環——瘋狂的購買也欠下了很多分期消費,債務越攢越多,直到2020年9月才漸漸還完。


2018年蕾兒的部分花唄賬單

這樣的日子過得特別抑郁。有的時候,我甚至會無緣無故就哭了,我覺得這種生活不是我想要的,這樣的生活像無底洞一樣有什么意義呢?

所以從19年起,我逐漸減輕工作量,開始嘗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這一切的轉變都源于我先生——喬什,

19年7月時,喬什打算健身,開始實行健康餐,在重慶這樣的火鍋城市,他每天看著我吃香喝辣,自己吃水煮蔬菜。久而久之,我也決定陪著他一起清淡飲食——從2018年夜宵外賣一年200多次,到20年全年無外賣,他從190斤的死肥宅變成了現在140斤的肌肉男,而我陪著他踐行了一段時間的健康餐后,口腹之欲降低了。隨著生活方式轉變,我的購買欲望也隨之降低了,

2020年,還清債務后,我們拋下一切,決定開啟環游世界之旅,做旅行原PO,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

過去,我對物品的執念很深,處在朝九晚五的都市環境里,難免會很在意自己的妝容、衣著,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以為“眼前就是世界”——結果是,我只能不斷去買更多來緩解這種焦慮,

但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后,我不再在意世俗的眼光和外界評價,想做一個真正的數字游牧民。 我們在西藏自駕,打開后備箱門就能看到遠處的山巒和藍天,我很愛這種“一直在路上”的感覺。開始旅行后,我不再追求精致的生活,可能出去騎行一天,素顏、一身汗出鏡拍vlog也不會顧忌,我活得更加無拘無束。


蕾兒與喬什在旅途中的合照

環游世界后,我已經一年半沒買過衣服鞋子。不僅如此,我把家里存下的閑置物品都轉賣掉,光過去一年就賣掉了7萬多元……不久前,我們把車也賣了,或許以后還打算賣掉房子。

這種“斷舍離”更像是從生活方式到心態上的一種轉變,坦誠是最無懈可擊的,換個角度看世界,生活也不會再被物品拖累。

“離開大廠圈子后,我不再相信消費能減壓”


過去五年,我在兩家互聯網大廠任職,前三年我還在起步期,一心撲在工作上。后兩年換了工作后,薪資有了質的飛躍,但隨之而來的工作壓力也是倍數增長。從那時候起,我對“買買買”產生了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對我和身邊很多人來說,消費是一種從工作的壓力中“快速解放”的高效方式。工作忙成狗,如果還不能隨心所欲買買買,那生活還有什么意思? 有的人喜歡花高價收藏手辦,有的人喜歡泡溫泉、做SPA,還有的人即便周末只有兩天時間也會來一趟出國游,去個韓國日本,

而我更愿意把錢花在看展、聽演唱會等滿足精神世界需求上。 平時在一起,大家就會聊:“最近香港有個展覽,去不去看?”然后說走就走,有時光票錢就要花一兩千元。

我以前也沒有存錢的習慣,賺多少花多少,基本是“月光”。 過去我沉迷注冊充值各種會員,每次去IT一買就是十件之多,梳妝臺放了十多瓶香水但甚少使用,有一回逛一次街就買了三只奢侈品包,更別提每次旅游一定要帶回來不少戰利品囤積在家里,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2020年——疫情來襲的同時期,我生了一場大病,疫情給過去的生活按下暫停鍵,而生病更像是老天給我的一個訊號:“你應該休息了,工作五六年,該停下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以前我會覺得自己一定要拼命賺多少錢,現在我開始看重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品質。所以在疫情平穩后回到公司,我就直接提了離職,決定離開快節奏的深圳。

在離開深圳之前,我把家里所有的物件都送出去了,再也不用操心這些奢侈品包包是不是該定期做個皮具護理、生活服務會員的積分沒有花光……最后,我帶上一個行李箱,背上電腦,一身輕松出發去大理,

在大理的一年,我過上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所有城市里的華麗奢靡在這里都沒用,與人交往,別人看中的是你自身的才華、性格、故事,而不是身份、地位、金錢這些外界因素, 我在這里交到很多朋友,平時會一起做瑜伽、徒步、采茶、劃船、騎行。


小伊在大理時去的咖啡廳

秋天快結束時,朋友邀請我們去農場做客,就著柴火烤披薩,我還去幫忙割了真正的韭菜。在一個高山牧場上,我很少說話,更多時間是在不停地走路、傾聽、觀察。我喜歡一個人去秋山喝咖啡。咖啡廳老板是一個大叔,沒事的時候做做皮具,我跟著他學習踩縫紉機,也對手工產生了些許興趣,

當地人的淳樸、原生態,是在我前20年里從未接觸過的, 有一次,我和大理的朋友們徒步露營,從山里找了些廢棄木頭、溪邊找了點苔蘚表皮、再撒上一些樹葉,一張天然的野炊桌子就這樣完成了。我們一起種菜、在農場幫閑,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小伊在大理的菜籃

在大理感受到的這些快樂,完全不是通過消費獲取的,在這里,只花三分之一在深圳的開銷,就能獲得三倍的快樂。 買菜、做飯一月不到400元,但在深圳可能也就夠一頓飯錢,

我本人很喜歡花,在大理一束花10元,我可以隨心裝點自己的家,前段時間,我回了杭州老家,花束直接升級到60元,回到城市的那一個月,我當時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在簡單、自然的生活中,得到的快樂和滿足感是遠遠超出消費減壓的, 現在,即便重回城市,我可能也不會再被“消費,對自己好一點”的說法打動。我更享受這種輕量化的生活狀態,

“在國外淘二手、撿破爛、DIY,我的錢花不完”


從小在勤儉節約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我,可以說早早就識破了消費主義的“真面目”。

從小到大,我家的教育理念一直是以節儉為重。我記得母親的吹風機是在我上幼稚園時買的,一直到我高中出國留學還在用,用了大概十年多。周圍很多家庭都已經換上了負離子新型吹風機,我家還是維持著Vintage(復古)風格。

我們家還有一條家規——吃飯時醬料或飲料不能擺在桌上,必須每個人吃多少倒多少。在吃完飯后,我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吃完飯會用水涮一下杯子,把醬料清洗干凈吃完,

有一段時間,我也擔心過周圍人嫌棄我。 小時候,每學期開學同學們都會買新的塑膠書皮,但是我的父母會把舊書皮整理一下,重復利用起來,我一開始害怕班上同學看到舊書皮會覺得我家里窮、父母不關心我,所以每天回家都會用肥皂水仔細擦拭、清洗書皮,保證它看上去也和新的一樣,用久了之后就覺得,其實新的、舊的書皮也沒什么區別。

長大后我發現,面對消費主義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國外,身邊也有很多富二代同學,喜歡趕潮流、趕時髦,買最新款的一手產品——由此也產生了大量的浪費,在加拿大這邊,沿街都能見到廢棄的包裝盒、紙袋、二手家具,黑五這樣的消費節期間更嚴重,在超市里,蔬菜水果都是清洗干凈放在精美的包裝箱中。這些過度包裝和浪費對環境會造成很大的負擔,


留學時期的袋子

我真正的轉變開始于大學部時期,那段時間,我因為失戀患上了厭食癥,吃不下東西,就開始發掘一些健康的素食來調理身體,偶然間接觸到了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原PO,她會在ins上分享很多拒絕過度消費、減少浪費、DIY環保用品的經驗,在ins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可持續極簡主義原PO,自發抵制資本主義世界的無節制消費,并且倡導大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盡可能減少垃圾制造。

他們倡導減少消費、物品回收、循環再利用。消費社會賦予了物品概念和意義,但其實從生態角度來看,那些精美的包裝對大自然根本沒有意義, 我們的過度消費,對于地球來說只是在制造垃圾,

這和我從小接受到的節儉理念也不謀而合。于是,我也試著開始在B站分享自己的一些環保經驗。


袋子在視訊中展示自制的珍珠奶茶

如何逃出消費主義制造的陷阱?相比購買高附加值的新商品,在二手商品市場上淘一些東西,買一些可重復利用的產品性價比更高, 除了泳衣和內衣等私密物品外,我都不介意購買二手商品,而且我會覺得,購買二手商品,所有的東西都是“最低折扣”,那些鋪天蓋地的促銷資訊也不能再打動我了,

最重要的是,二手平臺上都是物品最真實的照片,它們不會像商家裝扮的那么吸引人,在購買的時候,我只會考慮物品的實用性。

在小紅書這類種草社區上,如果推薦給我美妝等商品測評帖,我就會點“不感興趣”。一段時間后,點進去界面都是一些書籍和紀錄片的推薦、DIY經驗分享。我還在豆瓣上創立了一個“無痕生活小組”,倡導大家不要過度消費、拒絕包裝浪費產生垃圾,


袋子DIY的可持續產品餐布

現在,我基本不買新衣服,除了潔面皂和防曬霜之外也不會購買任何護膚品。皮膚是身體的一部分,比起使用高級護膚品,我選擇鍛煉身體,讓自己健康起來,有一個好身材,穿什么衣服都一樣好看,除了買二手,我也在閑暇的時候掌握了很多DIY物品的小技巧,比如自己制作食物保鮮袋、唇膏、奶茶、洗衣粉,

踐行可持續生活方式后,我對金錢沒什么概念了。我的錢好像永遠花不完,因為花費很少,我從來不會為了買不起一個東西而煩躁, 對于房、車,我也沒什么執念,租房也很開心,為未來做準備的話,我可能主要會攢一些醫療所需的錢吧,

在我看來,生活在一個消費至上的時代,我不可能完全拒絕它,做到“零消費”。但至少我可以轉變自己看待商品的方式 ,比如購買一些能重復使用很久的物品,將純粹的基于品牌的消費轉變為基于愛好和生活體驗的消費。滿足欲望的同時,也不會過度浪費,還可以制造更多美好的回憶,

在消費搭起的宮殿內,商品承載了一系列價值符號,人們只是在消費商品背后由資本編織出的“夢想”,

沒有人再崇尚自然美,一切都變成了對主流標準的拙劣模仿,衡量一個人成功、幸福的標準似乎都變成了“消費得起某件商品” ,不管是房、車、潮流商品還是高端體驗。

而4位逃出消費主義PUA的年輕人,在低欲望的物質生活中,反而收獲了過去從未感受到的精神世界的豐腴。

逃出消費主義圈后,他們能夠重新定義什么是“業余生活”、什么是“消遣娛樂”、什么是“成功與幸福”。他們能重新發現,我們與商品的關系,僅僅止步于身體上的需要,而不是心理上的依賴。

畢竟,“買賣”只是讓現代社會更加便利的工具,它不會成為解放自我的工具,它也不會是人生的終點,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