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聯邦德國(西德)導演勞恩斯坦兄弟(Christoph Lauenstein & Wolfgang Lauenstein)拍攝了一部無對白動畫短片——《平衡》(Balance):
《平衡》截圖,短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將于今年卸任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恐怕會對短片中表現的平衡困境,深有感觸。
今年1月,歐洲議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歐盟立即停止與俄羅斯間的「北溪2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項目建設。
到了3月,美國拜登政府宣布,正在考慮對參與「北溪2號」建設的公司進行制裁,甚至可能進一步派出特別外交特使來處理。
一個月后,4月份,俄羅斯國家杜馬能源委員會主席帕維爾·扎瓦利內在與德國議員會面時表示,「北溪2號」將不晚于2021年夏季竣工。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譴責「北溪2號」是「俄羅斯的地緣政治項目,旨在分裂歐洲和削弱歐洲的能源安全」。
圖片來源:Wikipedia
盡管美國施加的壓力很大,可在「北溪2號」這個問題上,德國還是堅持與俄羅斯的貿易,不惜與美國翻臉。
最后,沒辦法,眼見「北溪2號」是板上釘釘的事,5月25日,拜登改口了,表示停止制裁「北溪2號」,因為:
「它幾乎完全完成了,而且我不能允許德國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我認為,現在繼續實施制裁會對我們與歐洲的關系產生反作用。」
圍繞著「北溪2號」的這一幕大戲,今年迎來高潮后,似乎終于要落下帷幕。
然而在這一舞臺上,俄羅斯、歐盟和美國三方在「北溪2號」項目上博弈的壓力,最終都匯集到了德國頭上:
德國在各方中間閃轉騰挪,既要維護自身利益,又得堅守「歐洲火車頭」的底線和立場;
作為「夾心餅干」的德國,貌似沒有那么出風頭,卻在實際上左右了大勢。
這個引起俄、歐、美三方長期紛爭的「北溪2號」,到底是一個什么神奇的項目?
德國,究竟在平衡什么?
眾所周知,歐洲在能源(特別是天然氣)上高度依賴俄羅斯,
歐洲各國除了挪威等少數幾個國家外,大多天然氣儲量有限,極端依賴進口,
進口天然氣一般有兩種方式:
(1)管道天然氣;
(2)液化天然氣。
相較而言,管道天然氣成本更低,只需要建設地底管道,擰開輸送閥門即可;而液化天然氣,則需要先將天然氣進行超低溫液化后,再使用船只一次次運送,成本無疑要高出許多。
因此,出于成本考慮,通過管道進口天然氣的方式就成為了歐洲各國的首選,從美國、卡塔爾等其他國家進口液化天然氣的方式只能作為補充。
2017年,英、法、德等國的天然氣進口選擇情況。
圖片來源:Statista
而各管道天然氣出口國當中,綜合地理位置、天然氣儲量、管道技術等因素考慮,歐洲能選擇的幾乎是唯一的對象,便是俄羅斯,
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嚴重到什么程度呢?
全歐洲每年使用的天然氣約有40%從俄羅斯進口。
這一數字在德國身上是60%,波蘭身上是75%,最為嚴重的是芬蘭和羅馬尼亞——高達100%。
也就是說,只要普京一聲令下,就可以斷掉芬蘭和羅馬尼亞的全部天然氣供應,民眾不能生火做飯,工廠也別想開工,大家只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然而,歐盟對此卻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就算考慮到天然氣的供應效率及地緣政治問題,還得和俄羅斯合作,
天然氣,就是普京對歐洲博弈的底牌。
「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應運而生。
「北溪」項目先后有「1號」和「2號」。
「北溪」天然氣管道繞過了烏克蘭、斯洛伐克、波蘭等國,直達德國,使得原先收取天然氣過境費的國家收益受損。
圖片來源:PJSC Gazprom
「北溪1號」由俄羅斯和以德、法為首的部分歐盟國家共同投資建設,包括兩條平行的海底管道,以及兩條海底管道的陸地部分,每條管道長1222公里。
它繞開了以往向歐洲輸送天然氣必經的烏克蘭,通過波羅的海海底(包括俄羅斯、芬蘭、瑞典、丹麥、德國的專屬經濟區和領海),直接連接俄羅斯與德國兩國本土,
帶有俄羅斯、德國和荷蘭標志的管道,
圖片來源:衛星社
兩條管道分別于2011年11月和2012年4月鋪設完成,并依次投入使用,每年可向歐洲輸送共550億立方米天然氣。
2015年,為了進一步減少過境烏克蘭的天然氣,更直接地控制住歐洲的能源供應,俄羅斯提出對天然氣的運送路徑進行整合,要對已經長期滿負荷甚至是超負荷運行的「北溪1號」進行擴充,修建一條與之平行的輸氣管道,即「北溪2號」,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簡稱Gazprom,公司總部位于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由俄羅斯聯邦資產管理總局控股,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開采企業,
圖片來源:Gazprom
在計劃中,「北溪2號」項目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Gazprom,下文中簡稱「俄氣」)與法國能源技術有限公司(Engie)、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OMV)、荷蘭殼牌石油公司(Shell)、德國尤尼佩爾能源公司(Uniper)和勘探開采公司(Wintershall Dea)這五家歐洲能源公司合作開展。其中,俄氣公司占股50%,其余五家公司各占股10%,總耗資達95億歐元。
可以說,俄羅斯牢牢掌握了「北溪2號」的控制權,
「北溪2號」設計長度與「北溪1號」基本相同,每年的輸氣量亦相同,均為550億立方米。
這條管道的起點位于俄羅斯的烏斯季盧加,終點則是德國的格賴夫斯瓦爾德,俄羅斯將通過此管道,每年向歐洲輸送天然氣,
看上去,如果「北溪2號」順利建成,「北溪」項目的年輸送能力將達到1100億立方米,這一數字大約是全歐洲年天然氣用量的20%。
但實際上并沒有這么簡單,
因為,將天然氣輸送都整合到「北溪」項目后,歐洲面臨的能源風險會急遽增加。
(1)供應量銳減;
明面上,號稱可以每年為歐洲增加55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北溪2號」,好像增加了歐洲的天然氣供應,
然而,當「北溪2號」建成后,每年通過烏克蘭管道運輸的1460億立方米天然氣,將只剩100億立方米,為原來的10%,
剩下的1360億立方米天然氣中,550億立方米經由「北溪2號」運送,另外810億立方米,則被俄羅斯直接裁掉,
烏克蘭是歐洲的能源心臟。如果俄羅斯裁掉90%過境烏克蘭的天然氣后,能源心臟將不再發揮作用,烏克蘭不僅將遭受直接經濟損失(天然氣過境費),其對于歐洲的重要性也將大為減小,
圖片來源:ICIS
(2)運輸隱患;
歐洲的能源風險,還來自管道運輸潛在的隱患。
當下,俄羅斯出口到歐洲的天然氣約有90%通過「北溪1號」、白俄羅斯管道和烏克蘭管道進行運輸。
這三條管道在2018年的負載能力分別為:107%、92%和65%。
但在「北溪2號」項目中,俄羅斯舍棄了過境烏克蘭的陸地管道,將「北溪1號」和「北溪2號」所有天然氣的運輸,都放在波羅的海的海底管道上,
如果管道不幸遭遇自然災害或未知意外而出現破損、斷裂等大問題,所需要的修復時間遠超陸地管道,至少需要數月時間才能完成修復。
這段時間內,歐洲的天然氣供應會嚴重不足,
不僅如此,原先過境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由于沒有滿負荷(65%運輸量),可以調節歐洲的天然氣需求高峰和低谷,
而舍棄了烏克蘭管道的「北溪2號」和「北溪1號」,兩者在設計上都采用每天運量相等的方案,這就有可能使歐洲在天然氣在使用高峰時段出現能源短缺,
(3)一鍵式制裁歐洲。
對于德國來說,向俄羅斯進口天然氣是做生意;
對于俄羅斯來說,向歐洲供應天然氣,是要扼住歐洲的咽喉,做地緣政治博弈,
如果哪天歐洲和俄羅斯因故鬧翻,普京想要制裁歐洲,就可以繞開烏克蘭,一鍵切斷「北溪」管道的天然氣供應,
這對于歐洲來講,將是滅頂之災,
那么,普京到底在打什么算盤呢?
普京的算盤有兩個,一是把烏克蘭往死里整;二是通過能源捆綁住德國的手腳,從而手握制約歐洲的籌碼,
普京在公開場合曾對德國商人說:「你們不想要天然氣和核能,就只能靠柴火取暖了,」(You don’t want gas or the nuclear energy, so you will heat on a firewood?)
普京討厭烏克蘭,因為北約東擴到家門口,烏克蘭竟然還提交了加盟北約的申請,加上現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親歐洲,使得普京異常惱怒。
當然,普京也討厭歐洲,他反西方的姿態,在俄羅斯深得不少人的好感。所以,他要增加歐洲的能源風險,施加自己的控制力。
制約歐洲這輛火車,其中關鍵的一步,就是先和「火車頭」德國結成能源同盟,
普京還真辦成了,
「北溪2號」建成后,俄羅斯的三條重要的天然氣管道:「北溪1號」、「北溪2號」和過境白俄羅斯的「亞馬爾半島-歐洲管道」(Yamal-Europe),終點都在德國境內。
在拋棄烏克蘭的同時,俄羅斯將柏林牢牢綁在普京身上,
德國和歐洲也不是不知道這些風險,所以項目上馬時,爭議非常大,
但經過多方拉鋸了幾年后,在2018年,項目還是取得了德國、芬蘭等國的建設、運營許可,開始施工,
但即便獲得了許可,依然是爭議聲不斷。
美國一直對「北溪2號」保持譴責和積極干涉的態度,歐盟內部也有不少國家表示擔憂。
然而有趣的是,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和歐盟實際領袖的德國,卻始終對「北溪2號」項目表示支持。
默克爾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北溪2號」的「經濟屬性」,認為支持這一項目與政治問題無關,純粹是從經濟需求的角度出發來考慮的。
可這種說辭難以得到普遍認同。
美國前總統川普就在2018年的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峰會上不屑地表示「德國被俄羅斯俘虜了」。
不管外界如何批評德國親手把能源命脈送到俄羅斯手里,如何強調歐洲并不能從「北溪2號」中獲益,如何為烏克蘭的前景擔憂,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德國的天平還是倒向了后者,
能源風險問題,德國自己不知道嗎?如果知道,為什么偏要堅持推行「北溪2號」呢?
德國當然對形勢都了解,但是在整個歐洲經濟低迷,歐洲市場上還沒有出現比俄羅斯天然氣更便宜劃算的替代能源出現時,一切的長期地緣政治博弈,都讓步給了經濟。
實際上,德國在能源上一直面臨著兩個大問題:
(1)大陸消費量大,供給不足;
2019年,德國的天然氣消費量約為820億立方米(歐洲全年天然氣消費總量為5541億立方米,德國消費量約占全歐的15%,是歐洲第一大天然氣消費國),約合1.09億噸煤當量,在大陸一次能源(一般指原煤、原油、天然氣、水電、核電五種商品能源)消費中,占比24.9%。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的計量單位不同,為了統一計算一次能源量,設定了一種煤炭的熱量值作為綜合換算指標,這種煤的熱量值叫做煤當量,俗稱標準煤,一噸煤當量的符號為tce,煤當量迄今尚無國際公認的統一標準。多數國家每千克標準煤按29.3MJ(7000kcal)來計算。
圖片來源:Wikipedia
在供給上,2019年,德國天然氣貿易進口額為157億歐元,進口量在能源總供給中占比96.7%,其中俄羅斯占比約60%。
盡管通過節能減排的號召,德國大陸的天然氣使用量近幾年有所下降,但產量下滑的速度更快,供需缺口實際上仍在加大,
(2)短期內沒有可替代能源,
德國在環保方面,一直很堅持。
為了應對21世紀以來越發嚴重的環境問題,德國政府提出:
截至2030年,德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將在1990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55%;2040年,將減少70%;到2050年,減少80%-95%。
如果想實現這一目標,德國每年至少需要減少相當于3.04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這是個相當艱巨的任務,
民眾對于能源的需求量不會突然減少,政府必須在能源使用類型的轉換上下功夫。
因此,根據增長、結構變化和就業委員會(The Commission for Growth, Structural Change and Employment)的提議,德國最遲將在2038年,徹底淘汰燃煤發電,
同時,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后,為防范核泄漏的風險,德國也在逐步放棄對核電的使用。
在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后,感到危險的德國民眾舉行過大規模的「反核」抗議活動。
圖片來源:國際在線
目前德國仍在運行的核電站有7座,每年的發電量約為1萬兆瓦。默克爾在2019年時承諾:
「德國將在2022年前關閉所有核電站。」
那么,放棄煤炭與核電后,能源的缺口怎么填補?
德國政府給出的答案是新能源。
德國經濟與能源部表示,2025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將達到40%-45%,2030年會提至65%。
轉型期當中,天然氣將作為能源消費主力軍的身份出現,
雖然天然氣并非是可再生的新能源,但與煤炭、石油相比,天然氣有著「安全」和「環保」兩個重要優點:
(1)安全
天然氣中不含一氧化碳,密度也低于空氣,一旦發生泄漏,會很快向上擴散,不易積聚形成爆炸性氣體,安全性相比其他燃料較高。
(2)環保
相比煤炭,天然氣能減少二氧化硫和粉塵近100%排放量,減少二氧化碳60%的排放量和氮氧化合物50%的排放量,并且有助于減少酸雨形成,減緩溫室效應,
天然氣主要由甲烷(85%)和少量乙烷(9%)、丙烷(3%)、氮(2%)和丁烷(1%)組成。主要用作燃料,也用于制造乙醛、乙炔、氨、碳黑、乙醇、甲醛、烴類燃料、氫化油、甲醇、硝酸、合成氣和氯乙烯等物質的原料。
圖片來源:Wikipedia
因此,基于能源轉型的需要和工業、民用的電力、熱力需求,未來德國大概率將更加依賴天然氣進口。
德國支持「北溪2號」項目,也就不足為奇。
雖說德國讓俄羅斯掌握了自己的能源命脈,但如果不接受俄羅斯輸送穩定的管道天然氣,德國就必須花費更為高昂的成本,從美國或中東大量進口輸送不夠穩定的液化天然氣。
這兩者間如何選擇,對于一向務實的默克爾來說,答案十分明朗。
不過,在「北溪2號」項目上的態度堅決是一回事,如何讓它落實達成是另一回事。
在各方力量博弈中,作為斡旋者的德國不僅要考慮能源問題,還要考慮地緣政治問題,它要努力維持的是俄羅斯、歐盟和美國三方的平衡關系。
對在地理上處于歐洲十字路口的德國來講,它的任務繁多,必須同時確保德國以及歐洲的能源安全和東歐地區的地緣安全,
同時,德國也需要把握好俄羅斯與烏克蘭,俄羅斯與歐洲,以及美國與歐洲這幾組關系。
對俄羅斯來講,目的很簡單,打擊烏克蘭,挾制歐洲,
想要達到這個目的,俄羅斯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1)保持乃至增強在中歐和東歐地區的掌控力;
(2)與歐洲主要國家的關系保持穩定;
(3)和大陸等亞太國家建立良好關系;
(4)克服美國的干擾和影響,
除了第三點,其他都與德國息息相關。
從戰略部署來看,俄羅斯選擇主動與德國合作,也是情理之中。
2020年9月,位于德國盧布明(Lubmin)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登陸設施,
圖片來源:Foreign Policy
接下來,就是選擇什么方式合作的問題。
俄羅斯是能源出口大國,選擇能源是最節省力氣的手段。俄羅斯廣袤的國土面積,世界上存在的各類資源大多在俄羅斯都能找到,
而且,俄羅斯當下經濟的主要動力也正來源于能源。
尤其是在2013年,因「烏克蘭危機」遭到西方國家制裁后,俄羅斯的經濟更加依賴于能源和原材料出口。
2018年,能源行業在俄羅斯全國工業中的占比,甚至達到了67.5%,
德國與俄羅斯,一個需要能源,一個出口能源,在能源帶來的經濟問題上形成完美互補,頗有一種「哥倆好」的感覺。
「北溪2號」,恰好可以同時滿足俄羅斯和德國的需求,能源合作,便成為兩國合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當合作背后還牽扯到政治問題時,這個合作就顯得不那么美妙了,
俄羅斯習慣于利用能源對歐洲各國采取「分化」策略,
「北溪2號」的建設,也有這一層因素在里面,
一名建筑工人正在天然氣管道旁工作,
圖片來源:Foreign Policy
雖然普京和默克爾一樣,始終強調「北溪2號」是一個純粹的經濟項目,和政治無關,并且還借管道運營公司之口,描述了項目的美好前景:
(1)「北溪2號」建成后,歐洲進口天然氣價格將下跌13%,每年將為歐洲的消費者節省79億歐元費用;
(2)「北溪2號」的建設會刺激經濟發展,項目將由來自27個國家的1000多家公司分別承擔鋼鐵、運輸、管道鋪設等各方面的任務,預計會產生超過99億歐元的經濟效益,創造57500個工作崗位;
(3)比起過境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北溪2號」每年可減少89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聽起來很美好,是不是?
但「只與經濟有關,和政治無關」這種鬼話只能用來糊弄鬼。
歐盟成員國從「北溪2號」中獲得的利益差距極大。
根據理特管理咨詢顧問有限公司(Arthur D. Little)的分析:
「俄羅斯將是從該項目中收獲經濟利益最多的國家,其次是德國。」
俄羅斯是世界上天然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產量居世界首位,消費量居世界第二。據2005年的探測結果,其天然氣儲量、產量和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27.5%、21.6%和14.7%。
圖片來源:Line Today
德國、荷蘭、奧地利等偏西、北歐的國家將極大受益,而中、東歐國家則無法獲得可觀收益。
同時,烏克蘭的天然氣中轉國地位將被進一步削弱,俄烏關系會進一步惡化。
然而「北溪2號」中獲得了好處的德國,很難在明面上支持烏克蘭。
天然氣繞過烏克蘭等中轉國,直接運輸到德國,這在降低德國的天然氣成本的同時,還使得德國成為歐洲天然氣輸送網路中最重要的轉運國,這在增加俄羅斯影響的同時,也會進一步增大德國在歐洲的話語權,
如此一來,一些中、東歐和南歐國家對過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恐懼會壓倒它們從「北溪2號」中獲得的有限收益,以德國為首的部分獲利國家,將與歐盟的利益出現矛盾。
事實上,過去兩年中,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國都聲稱「北溪2號」會破壞歐洲能源進口的多元化戰略,指責德國破壞了歐盟能源政策,希望歐盟委員會能進一步加強監管。
歐盟內部的各國利益訴求不同,會形成一些小團體,并非是鐵板一塊,
圖片來源:搜狐
長期以來,歐盟一直在進行能源市場改革,促進天然氣進口來源的多樣化,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以提升危機應對能力,
然而在「北溪2號」問題上,歐盟中反對者的聲音不小,收效卻比較有限。反壟斷調查和一些法律條文的限制,雖然讓管道工期不斷推遲,但一直沒有給予致命一擊,
德國很清楚「北溪2號」會對歐洲帶來何種消極影響,會對自身的聲譽帶來何種損失,所以一直在將「北溪2號」非政治化的同時,堅決與俄羅斯劃清界限。
簡單來說,就是德國與俄羅斯的往來只是經濟上的,當其他國家質疑「北溪2號」時,德國會出面調解;而在民主、人權等價值問題上,德國依然不斷抨擊俄羅斯,以表明自身的立場。
魚和熊掌,名聲和收益,德國都想要。
在歐盟反對力量不足的情況下,美國的介入顯得尤為重要。
政治上,美國和歐洲遠隔大西洋,仍然需要德國這個歐洲盟友制約俄羅斯;經濟上,美國也希望歐洲能大量購買他們出口的液化天然氣,
歐盟為了提高能源市場的多元性,一度也有此意向。
雙方在2014年曾發表過一份《歐美聯合聲明》,其中提到歐盟會擴大對美國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額,加強技術、設備、監管等方面的聯系,
可液化天然氣高昂的成本,始終是橫亙在美、歐交易間的一座大山,
2017年,默克爾與普京在索契會面。
圖片來源:Wikipedia
不過隨著2018年7月25日,美國和歐盟再次發布聯合聲明,希望加強美歐之間能源領域的戰略合作后,美國液化天然氣價格有所下降,一些歐盟國家,如波蘭、立陶宛、義大利、希臘等開始大量進口美國的液化天然氣。
2019年3月初,歐盟年累計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79億立方米,相比2018年7月增長了181%;
到了2019年7月,美國對歐洲的液化天然氣年出口量累計超過130億立方米,與2018年同期相比,漲幅達到367%。
擴大自身貿易量同時,美國也對俄羅斯的「北溪2號」進行了頻繁制裁。
2019年6月,美國國會出臺了《保護歐洲能源安全法》,其中有一條說明專門指向「北溪2號」:制裁適用于「任何為俄羅斯出口管道建設提供船只便利措施」的外國人。
2019年12月20日,川普簽署發布了《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提出會在30天清盤期后對仍參與「北溪2號」項目的公司和個人進行制裁,包括吊銷美國簽證及凍結在美資產。
這一法案的效果立竿見影,「北溪2號」原主力鋪管船所在的企業當即宣布遵循美國的要求,停止鋪管并撤回船只,
一艘鋪管船正在鋪設「北溪2號」管道,
圖片來源:Offshore Energy
一陣雞飛狗跳后,俄德兩國進行回應,俄羅斯更換新的鋪管船來繼續作業,德國則為「北溪2號」延長了施工許可期限。
于是,美國在2020年又繼續加大制裁力度,
美國與俄羅斯在歐洲能源問題上的訴求是相似的,都希望施加經濟和政治的雙重影響,并分別與「波蘭等國」和「德國等國」結成了臨時的經濟同盟,故兩者形成了一種競爭關系。
不過目前看起來,「北溪2號」的建設已接近完成,「俄德同盟」處于絕對上風,美國似乎已回天乏術。
如果「北溪2號」于今夏順利完工運行,德國將從項目中分到一塊大蛋糕。
默克爾也可以看著這兩條給德國輸送天然氣的管道,放下這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步入退休生活,
只是,歐盟內部利益受損者的反對聲從未停息,美國對歐洲能源市場的渴望也不會停止。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在不久前刊發了一篇名為《想要一個綠色的未來?讓北溪公司離開》(Want a Green Future? Let Nord Stream Go)的文章。文章中提出:
「解決方案不是實施制裁,而是幫助柏林發展一個更加多樣化和有競爭力的能源市場,」
「拜登可以嘗試用胡蘿卜而非大棒,與其直接取消『北溪2號』,不如確保該管道仍只是德國基礎電力的眾多燃料來源之一,」
美國可以出資,與德國共建的液化天然氣的終端,這將有助于液化天然氣向德國的輸送,
此外,德國一直非常需要大型電力存儲的相關技術,他們的電池技術只在小型家用方面比較先進,
可美國毫無疑問是世界大型電池技術的領跑者。
加利福尼亞州蒙特利(Monterey County)正在建設一個全世界最大的電池儲蓄系統,建成后將大量儲蓄由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獲得的電力,
根據調研機構伍德麥肯茲國際能源宏觀研究(Wood Mackenzie)發布的《2020年儲能監測》報告,美國電池儲能市場規模在2020年突破10億美元大關,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0億瓦。圖片來源:大陸儲能網
這就給美國提供了一個機會,一個通過技術優勢與俄羅斯的能源優勢對抗的機會,
如果美德合資,使用美國的電池技術,大規模在德國乃至其他歐洲國家建立電池儲蓄網路,那么,德國將在能源上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能完全依靠俄羅斯的天然氣。
畢竟誰也不清楚,如果「北溪2號」正式落成,到底會為歐洲帶來怎樣的變化,
同樣,隨著歐洲天然氣需求的增長,之后會有「北溪3號」、「北溪4號」嗎?
后默克爾時代,德國又會在俄、美,以及歐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一切還是未知,
(責任編輯:姜文晶_NN3211)
俄國和德國攜手,吊打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