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八縣通永康,東門通上升平鄉; 左有青龍大龍脈,右有猛虎入高崗; 上面通往山西省,下通河南到下江; 府府縣縣不離康,離康不是好地方。
這是一首在浙江永康流傳了數百年的民謠,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卻在蒼涼中透著倔強,卻有一種掩飾不住的豪邁之氣,也將這座小城涂抹上了一層闖蕩四方的江湖氣息。
永康夜色
文/鄭驍鋒 圖/圖蟲·創意
永康,地處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東南邊緣,是溝通浙中腹地與東南沿海的要沖,由于仙霞嶺和括蒼山的余脈在這里交錯會合,錢塘江與甌江兩大水系也在此分水,故而境內丘陵起伏,多奇峰幽谷,碧澗清流,別有一種秀美,
然而,永康又是一塊氣質特異的土地。處在江南,卻很難令人感受到江南特有的柔媚輕靈,這里的人們性格中似乎缺少南方人的寧靜婉約,世間行當無數,他們最擅長的,卻是搗弄沉甸甸的各色金屬,贏得了“五金之都”之譽。就連他們說的話,也完全不同于尋常的吳儂軟語,生硬、短促、不卷舌、不拖聲,就像快速墜落的石頭,外地人很難聽懂,
永康,有著一種超越于緯度之上的硬朗之氣,這方水土,經歷了怎么樣的前世今生?又是憑什么底氣喊出 “府府縣縣不離康,離康不是好地方”呢?
永保安康
永康老城區有一條松石路,所謂松石,即硅化木一類的植物化石,歷代都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視作案頭珍玩,永康,唐宋以來便被公認為松化石的最佳產地。
從自然科學角度,盛產松化石,則說明了永康這塊土地,在遠古時代植被的豐茂,極其適宜人類繁衍,而考古學家也在永康發掘出很多石斧、石錘、石刀等新時期時代的遺物,尤其發現了相當數量的、距今9000年前的炭化稻谷以及水稻小穗軸。
松石路向北直去,連接到了永康另一條繁華的街道,它是永康城區的第一條現代化大道——“九鈴路”,
西元前222年,秦始皇定江南,平百越,建立會稽郡烏傷縣,今天的永康,便在其境內。故老相傳,三國時,孫權的母親得病,久治不愈,后來聽說烏傷縣的上浦鄉,有座寺廟相當靈驗,便來此進香祈福,并許下一愿:“如得康寧,必立邑祭祀,”不久,吳太夫人病體康復,因此感念,常思還愿,甚至將此作為遺言囑咐孫權。后來孫權稱帝,便在西元245年,劃出烏傷縣上浦鄉一帶,以“永保安康”之義,設永康縣。
除唐武德四年至八年,短暫地被擢升為“麗州”,“永康”的縣名,襲用了將近一千八百年,直至1992年撤縣建市,
據說,當年吳太夫人來永康時,乘坐的是三匹馬駕駛的馬車,而每匹馬都于頸下懸掛三只銅鈴,故而有了“九鈴”的典故,
傳說很溫馨,卻經不起太嚴密的考證,根據《郡縣釋名》,永康的得名,更可能是因為境內一條名為“永康”的河流,不過,永康人對此似乎并不在意,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還是那陣清脆的銅鈴撞擊聲,
一座在銅鈴聲中得名的古城,與生俱來,便自帶了幾分金石之韻;而一個化松為石的傳說,則為這陣銅鈴聲,增添了幾分滄桑與悲壯。
浙江心臟
1933年11月十八日,一個陰雨纏綿的秋日,作家郁達夫來到了永康,此前他已經去了諸暨、金華、蘭溪、龍游。
“從前看大陸畫里的奇巖絕壁,皴法皺迭,蒼勁雄偉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到了此地,向各山略一舉目,才知道南宗北派的畫山點石,都還有未到之處,”
讓郁達夫贊嘆的山,是永康方巖山,屬于丹霞地貌,峰險石怪,瀑美洞奇,山勢崢嶸氣象萬千,自古便有“仙境”之稱,
方巖山諸多景觀中,最特殊的當屬五峰山谷,
西元1937年12月到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戰爭最為艱苦的時期,五指巖因固厚、瀑布、桃花、覆釜、雞鳴五峰而得名,三面峰巖如削,一壁洞窟天然,風雨莫及,冬暖夏涼,儼然是一座神仙洞府。
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處天生秘境,在外敵入侵時,竟然成為了整個浙江省的心臟。1937年底,省城杭州淪陷之后,浙江省臨時省政府便遷入了這座山谷,當時主政浙江的國民黨主席黃紹竑坦誠,選擇這里作為臨時政府,除了地處浙中,交通方便,很大程度上還看中了這座山谷的獨特地形可以有效防避敵機的轟炸。
僧人是五峰石窟最早的居住者。他們在石窟壁洞中支梁建閣,建起了一座小小的寺院。每日伴隨著山間落瀑暮鼓晨鐘,宋代之后起,隨著永康民智開化,這些環境清幽的石窟,漸漸成為了文人學者的講學之地,甚至連朱熹、呂祖謙等大儒都曾來此登壇開講,從學同游者常在三四百人,頗極一時之盛,明正德至嘉靖年間,漸次完善麗澤祠、學易齋等建筑,遂成今天三開間二層樓的“五峰書院”,
大陸哲學史上,有過一個著名的學派叫“永康學派”,反對空談,主張做人不僅要講道德修養,更要在社會事業上做出成效,也被稱為“事功之學”,這個學派便誕生于這座山谷。
挑燈看劍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是辛棄疾《破陣子》中的名句,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詞其實是他為了一位摯友所作,辛棄疾將這位摯友比作諸葛亮一樣的人杰,然而同時代許多人卻視之為 “狂怪”。他就是永康學派的代表——陳亮,
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南宋著名詞人、哲學家、政論家,才氣超邁,下筆千言,自贊為人中之龍,文中之虎,一生主張抗金,多次赴闕上書,倡言恢復大計,然而性格暴躁,特立獨行,極難為世人所理解,長期潦倒不第,晚年方科舉奪魁,然隨即病逝,
陳亮的一生充滿了矛盾:身在底層,好友中卻不乏辛棄疾這類精英名人;曾以一介布衣,登堂入室成為當朝宰相的座上賓,也曾被鄉鄰一再誣陷投入大牢;他為人倔強桀驁,愛之者甘為五體投地,惡之者痛斥惑亂人心。
陳亮,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論敵,他們一度相處甚歡,而對于政局國事,二人也多有相同的觀點,雖然見面不多,但書信往來頻繁。陳亮還曾經邀請朱熹前來五峰書院為永康學子講學。
然而,隨著交往的深入,他們的分歧也越來越明顯,二人的論戰被后世總結為“王霸義利之辯”。陳亮反對朱熹將天理與人欲截然分開的思路,主張做人不僅要講道德修養,更要在社會事業上做出成效,他這套反對空談,重視實事實功的思想,被稱為“事功之學”,在哲學史上開創了“永康學派,”
無論是身份、年齡、聲望,朱熹都不是陳亮所能企及的,然而,可貴之處也在于此,“敢想敢試、敢作敢為”,甚至可以說是永康人世代相傳的性格:陳亮為代表的永康人身上,有著一種務實、擔當、堅毅的精神,有一種類似于金屬的硬氣,
但在當時,講求實際功利被視為離經叛道。在歷史上,陳亮與永康學派屢屢被視為洪水猛獸。作為朱熹理學的對立面,隨著理學走上神壇,永康學派受到長期禁錮,
朱熹沒有留下任何悼念陳亮的文字。最沉痛的祭文出自辛棄疾,其中有這樣的句子:“人皆欲殺,我獨憐才,”
百工之鄉
農耕時代,人們背井離鄉,實屬無奈,永康地處浙中低山丘陵,“七山一水二分田”,且紅壤廣布,不利于農業發展,百姓生活自古艱難,由于糧食產量常常難以自足,除了于節衣縮食,永康人也被迫離鄉靠手藝謀生。因此,永康一帶的農民,很多都能掌握一兩門手藝。
永康市區南郊,有一座小山,山雖不甚高大,卻也有幾處奇巖怪石,尤其是有一段山勢連綿有如雉堞,故而被稱為石城山。
永康故老相傳,人文始祖黃帝,曾在來此游歷,并且在此山上煉銅鑄鼎,著名的堪輿學家,晉人郭璞,在注解《山海經》時,也提到這個說法:“東陽永康縣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黃帝曾游此,”
無論黃帝傳說是否屬實,從境內出土的文物看,永康的五金手工業起源確實很早,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漢代的鐵刀、銅弩機,唐代的銅碗銅鏡(博物館皆有)。民間則號稱“漢代打鐵刀、晉代鑄鐵劍、唐代制菜刀、剪刀、鋤、犁”,史料則記載,早在五代,永康便有開采銅礦的記錄,宋元以來,永康的五金業已經相當發達,元代永康鐵鎖曾被作為貢品,明末鄭成功軍中的刀劍斧錘等兵器,更是都由一個王姓的永康鐵匠督造,
關于永康五金的發展,縣志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唐大中四年,高僧正德禪師云游四方,來到永康方巖,見山勢巍峨峻峭,便發愿要在山頂興建叢林,于是,浙中各地的鐵匠齊聚方巖山腳,研究制作各種鑿山劈巖、搭建樓臺的五金工具,方巖山寺廟建起來后,永康五金的工藝,也提升了一大截。
打鐵,打銅,打金,打銀,打錫,釘秤、制鋸、打白鐵、補銅壺、鑄鍋、修鎖……正如本地諺語:“家有千秧八百,不如手藝盤身”,明清以來,出門謀食已成為永康最常見的習俗,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五金工匠走南闖北,游走他鄉。根據永康縣志記載,截至1947年,永康的五金門類達百余種,產品有上千種,從業五金鬻技四方者達9600人;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個數字上升到了8萬。
江湖味道
行當不同,手藝人帶的工具行李也不盡相同,但有一樣東西,是所有人都不可或缺的,
這種烏黑發亮、有點像茶葉的東西,這就是江南一帶常見的霉干菜。不過,永康的霉干菜與其他地方,比如紹興寧波,甚至同一地區的金華蘭溪,都有所不同,更加干燥,更加緊致,當然,也就更耐長時間保藏,
永康的霉干菜,原料有白菜、九頭芥、菜頭菜等好幾種,最有名的還是九頭芥。制作工藝比較繁瑣,得經過腌、曬、蒸、再曬等多道程式,耗時一兩個月才能制作完成。這就是永康最著名的特色小吃肉麥餅,餡料就是霉干菜與肥瘦得當的“夾心肉”,肥而不膩,香氣撲鼻。
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夠吃上一個肉麥餅,是相當奢侈的享受,對于普通永康人,更熟悉的家鄉味道,還是另外一些缺少油水的美食。
除了銅罐飯,還有單麥餅、糕干麥餅、煙熏豆腐干……與霉干菜一樣,它們都有著不易變質、耐儲存的特點,正如一副行擔隨時可能挑起,這些食物也隨時可以被當作干糧,
攤開潔白的面巾,掀起一張薄薄的面餅,卷上半塊帶著松脂香氣的豆腐干。蜷縮在異鄉的屋檐下,永康人沉默地咀嚼著江湖的滋味。
五金之都
改革開放以來,繼承了陳亮“解放思想,大氣務實”精神的永康人如魚得水,經濟飛速發展,只用三十年時間就進入了全國百強縣的前五十名,成為舉世聞名的五金之都,
正如陳亮詩中所言:“一朵忽先變,百花忽后香”,似乎只是一夜之間,捶捶打打的小五金,變成了如日中天的大五金:大陸七成門產品、七成保溫杯、1/4電動工具,已然都是永康制造;同時還是全國最大的拖拉機、柴油機生產和出口基地,大陸五金商標品牌基地,
2018年的9月,新一屆的大陸五金博覽會在永康國際會展中心盛大啟幕,經過二十三年的發展,這個展會已經成為了世界性影響的著名五金商交盛宴,
在永康五金名品精品展示館,保溫杯、電動工具、中高檔轎車,甚至直升飛機……各種產品琳瑯滿目,
五金的熔鑄、升華還在進行中。從黃帝的永康,到孫權的永康,到陳亮的永康,到百工之鄉的永康,到五金之都的永康,坩堝中,滾燙的金屬熔漿一刻也未停下過奔涌,
按照浙江臨海籍地理學家王士性的分法,金衢盆地中的永康人為“山谷之民”,石氣所鐘,習性儉約,性情剛烈,
儉約,是因為水土的貧瘠,剛烈,是對于盆地禁錮的積極反應。千百年間,對于永康人,生存與突圍,是永恒的主題。努力生存,永康人磨練出了堅毅的意志,四方突圍,永康人開拓了封閉的眼界,
正如陳亮所言,永康人“攪金銀銅鐵作一器”,從幾聲銅鈴的脆響開始,奏出了這雄渾高亢的五金交響曲,
打鐵只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