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守護者:衛國戰爭中的NKVD部隊

著:戴維·M· 格蘭茨

譯:孫渤

1941年規模龐大、看似強勢的紅軍雖然肩負著保衛蘇聯的主要責任,但并非保衛蘇維埃國家的唯一武裝力量。

除了國防人民委員部領導下的紅軍之外,內務人民委員部(通常按照首字母縮寫為NKVD)還擁有一支結構復雜的保衛部隊,其名稱是“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或者“內衛部隊”。

斯大林和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從1941年年初開始打造這種新的保衛部隊,其明確意圖是在發生戰爭的情況下,使用它們支援紅軍,保衛國家的安全。

這個過程從2月3日開始,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把原來的內務人民委員部拆分成內務人民委員部和一個新的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縮寫為NKGB)。


上圖:拉夫連季·貝利亞,1938年時成為內務人民委員;他懷中的小女孩是斯大林的女兒。

幾天后,該主席團又于2月8日把負責保障蘇聯武裝力量內部安全的部門,即內務人民委員部下屬的特別處,劃歸國防人民委員部和海軍人民委員部直接領導,

隨后,國防人民委員部和海軍人民委員部各自在其內部成立第三局來履行這個至關重要的內部保衛職能,并相應地在其下屬的全部軍區和集團軍,以及下至團一級的全體兵團和部隊成立第三處,即特別處,

2月的這次改組期間,蘇聯人民委員會還授權內務人民委員部下屬分別負責邊防、押運、守衛、鐵路設施、軍事建筑、機場建設、主要道路、軍事供應和地方防空的九個(總)局,繼續領導各自現有的邊防軍和內衛部隊。

最后,蘇聯人民委員會2月28日指示內務人民委員部成立第十局(即作戰局),并組建隸屬該局的新保衛部隊,

6月22日戰爭開始時,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的總兵力有334900人,其中173900人屬于內衛部隊,161000人屬于邊防軍。


上圖:內務人民委員部徽章,

后來在整場戰爭期間,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的規模和戰斗力持續增長,1942年3月7日達到493379人,1943年2月2日達到516000人,1944年3月12日達到540000人。

國防委員會向內務人民委員部及其下屬的邊防軍和內衛部隊安排的戰時任務是,保衛關鍵的“國家目標”,例如重要的黨政官員、政府機關和行政中心、建筑物和設施、交通干線和通信樞紐、主要的工業中心和經濟中心,并完成“其他不明確規定的戰勤任務”,

這些不明確的任務包括保衛蘇聯國界,看守和管理蘇聯境內龐大的勞動改造營地(“古拉格”)體系,打擊敵人(德國的“阿勃韋爾”)在蘇聯領土上的偵察、反間諜、破壞—偵察活動,并開展己方的反間諜行動。

另外,內務人民委員部內衛部隊還負責防止紅軍軍人臨陣脫逃,加強軍隊紀律,幫助紅軍在新解放的敵占區完成“征集”平民(經常使用強制手段)的行動,并在必要時參加積極的戰斗行動,支援紅軍的正規作戰軍隊,


上圖:雖然藍帽子是NKVD的顯著標志,但并非所有NKVD部隊都戴藍帽子,

國防委員會1942年1月向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額外分配后方警衛任務,包括衛戍紅軍解放的所有城市和鄉鎮,并協助其他內衛部隊共同根除和消滅潛伏的敵方特務和納粹同情者,

在1942年4月間,國防委員會組建了一個規模更大的管理局,負責保衛紅軍作戰方面軍的后方,其名稱是保衛作戰蘇軍后方的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局,并于1943年5月將其擴編成一個獨立的總局。

同時,國防委員會還向這個新成立的管理局分配更加廣泛的新任務:配合作戰軍隊維護前線接近地帶的秩序;與敵偵察和破壞小組進行斗爭;參加防御地區的建設;疏散工業企業,保衛和防守主要交通線和重要設施;押送和看守戰俘以及因嚴重罪行被軍事法庭判刑的罪犯。

1941年時,內務人民委員部擁有如下武裝力量:

【邊防軍】

邊防軍作為內務人民委員部下屬一線精銳力量的代表,編成若干個邊防總隊,分布在從巴倫支海到黑海的蘇聯西部邊境,以及外高加索地區、中亞細亞和遠東的邊境。他們主要配備輕型武器,負責駐守邊防哨所,并與紅軍的筑壘地域密切配合,共同保衛蘇聯國界。


上圖:頭戴綠帽的邊防軍(電影劇照)。

【作戰部隊】

戰爭前夕,內務人民委員部作戰部隊的編成內有1個摩托化步兵師、18個內務人民委員部獨立團(西部各軍區有其中11個團)、4個獨立步兵營(西部各軍區有其中1個營)和1個獨立交通連,其任務是在敵人侵犯國界的情況下增援紅軍的正規軍。

【鐵路保衛部隊】

內務人民委員部擁有一支龐大的保衛部隊,負責保衛國家的關鍵交通網,確保戰俘的收押和運送體系,守衛主要政府設施,看守和管理蘇聯的勞動改造營地體系。其中的鐵路保衛部隊負責保衛1679個關鍵目標,重點是主要鐵路干線和支線、關鍵性的鐵路樞紐和終點站,

【押運部隊】

押運部隊本身隸屬獨立的押運部隊總局,該總局1939年2月成立,由紅軍和內務人民委員部共同管理,其任務是押運罪犯、戰俘和被判處驅逐出境者,并為戰俘營和監獄,以及需要使用“特別隊伍”的施工項目提供外部警衛。

【設施保衛部隊】

戰爭期間,負責保衛關鍵性政治和經濟目標的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雖然人數越來越多,但是實際編成卻各不相同,取決于其保衛目標的規模大小、重要性和易受攻擊的程度,總體上看,內務人民委員部組建這樣的部隊是越俎代庖,因為紅軍正規軍的使命本來應當涵蓋這種保衛任務,

整場戰爭期間,內務人民委員部先后在其自身軍隊結構當中編成53個師、20個旅、數百個不同類型部隊組成的團,他們或者獨立執行任務,或者編入紅軍的方面軍和集團軍,另外,還有數百支較小的部隊和分隊,例如營、支隊和30列裝甲列車。

內務人民委員部還向紅軍輸送了相當數量的兵力,其中1941年8月有10.3萬人,1942年有7.5萬人,1942年后期還有3個完整的內務人民委員部師,

到1943年年初,國防委員會和大本營1942年10月組建的內務人民委員部特別集團軍也轉入紅軍。該集團軍編有6個內務人民委員部步兵師,由來自東部6個軍區的邊防軍人組成,1943年2月改稱紅軍第70集團軍,


上圖:柏林街頭的紅軍反坦克手、炮兵軍官與NKVD軍官。

除了在勞動改造營地體系中負責行政管理和警衛任務之外,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在戰時執行的最繁重,也最不受人歡迎的任務是維持紅軍作戰方面軍和集團軍的內部紀律,主要是防止開小差和增加作戰軍隊的兵力,

大本營要求內務人民委員部組建并使用攔截支隊,具體負責防止紅軍戰士開小差,并在紅軍新解放的地區征集役齡公民入伍,必要時可使用強制手段,這在1941年年底就已開始,到1943年已成為慣例。

雖然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的人數眾多又無所不在,在戰時執行的任務也至關重要,但是歷史記載中卻很難找到有關它們的只言片語,這實在令人驚訝,

盡管這些部隊在戰役戰術級別的作戰中只能起到次要作用,可是它們深入敵人后方進行的破壞—偵察行動卻有廣泛而重要的影響,對保衛紅軍作戰方面軍和國家整體的后方安全,也起到同樣重要的作用,

另外,這些“黑衫軍”在紅軍內部強制推行的嚴厲措施,有利于紅軍在生死存亡的危難時期團結成為一個戰斗集體,為紅軍奪取最后勝利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編輯:顧超逸

本文摘自《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軍隊1941-194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