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六一兒童節過去有幾天了,但有條和孩子們息息相關的新聞,還是想講講,
6月1日,教育部發布《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要求學校開展性教育,
評論里呼聲一片,可見網友們早已感受到性教育匱乏給兒童、青少年帶來的隱患。
有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兒童與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助長了性侵、猥褻未成年人案件的發生。
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這個問題,
一方面,在傳統教育觀念中,家長和老師往往對性問題采取逃避型的消極處理方式。
他們避諱談及男女孩的性別差異,害怕提到與性相關的各類事件,這導致有些孩子對此一無所知。
但罪犯并不會因此心慈手軟放過小孩,
不少罪犯正是覺得孩子小、沒有防備心、不懂事、好下手,才堂而皇之地把他們當做侵犯對象。
他們不懂,所以容易控制、哄騙,“風險”更低,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數據,2020年檢察機關批準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38854人,提起公訴57295人,在未成年人檢察時間中占比過半。
現實中,并沒有提出起訴的才是大多數。
其中大部分性侵案件都是熟人作案,利用了孩子們對性知識的匱乏,哄騙他們完成不正常的行為,
很多孩子直到很多年后才意識到,這就是性侵,
被侵犯的孩子往往不敢和家長、老師說出自己的遭遇,如此一來,只會助長犯罪者的氣焰,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屢屢作惡,
近幾年,還有不少犯罪分子通過網路接近孩子們,騙取他們的信任后,哄騙他們拍下裸照,或進行裸聊,再借用這些影像威脅孩子們閉口不言,以此來控制他們,并實施進一步的犯罪行為。
根據最高法發布的數據,近年來審理的性侵害兒童案件中,近三成是施害人利用網路哈拉工具結識兒童后實施,
然而,網路性侵行為更為隱蔽、難以發現,隱藏在背后的真實受害者只會更多,
犯罪者當然就是犯罪者,這不容辯駁。
但如果孩子們有接受過科學合理的性教育,自我保護意識不是一片空白,想必能夠提高戒心,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惡性事件發生。
另一方面,即使大人們刻意避開了這些問題,有些孩子也會通過其它渠道窺探到與性相關的種種。
比如網路上流傳的黃色小廣告、私下流通的雜志、充斥著強迫和非自愿的視訊…
這些資訊沒有經過篩選和處理,就被孩子們觸及到,容易帶給他們誤導,導致錯誤性觀念產生,
有青少年把不良資訊當做常事,成為施害者。
比如之前就有家長在微博上曝光,10歲男孩讓6歲女孩摸他下體,還哄騙她去男廁所。
還有個案件,是13歲女孩被四個男生在廁所侵害,犯罪者年紀為11歲和12歲,
由于性教育的缺失,他們無法判斷事件對錯,也意識不到其嚴重性,把接收到的錯誤訊息當成了某種常態,進行模仿,并成為犯罪者。
除開這些惡劣案件,未成年懷孕也值得關注。
現在的小孩普遍早熟,
有一組2010年的數據顯示,女孩青春期發育年齡平均為9.2歲,男孩平均為10.55歲,呈降低趨勢,現在又十年過去,青春期發育年齡只會更低。
青春期的到來并不只帶來身體上的變化。伴隨著男女雙方的性征出現,未成年人更明確地產生性別意識,也容易因好奇滋生出懵懂的情感問題,
根據《2019大陸年輕人性現狀報告》,20.8%的85后在高中及之前有了第一次性經歷,而到了95后,這一比例則上升到了47.5%,
年輕人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正在下降。
與此同時,另一項調查顯示,只有36%的未婚青年在初次性行為時使用安全套,超過50%的人在初次性行為時沒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
內容來源于聯合國人口基金駐華代表處政策簡報系列《到 2030年消除大陸青年意外妊娠》
這些都導致未成年懷孕現象頻發,還增加了HIV的傳播風險,
在某些平臺上還有大量未成年人曬孕照,甚至以此為榮,當上了“早孕網紅”。
以上種種,都是性教育缺失造成的后果。
02
遺憾的是,即使已經很有大量惡劣事件發生,依舊有很多家長對孩子們接受性教育感到抗拒。
受傳統思想影響,大陸式家長往往會避諱聊到與性相關的話題,他們覺得性難以啟齒,覺得孩子就應該在真空般的純白空間長大。
連回答“我是怎樣出生的”,都要用“長大了你就懂了”這種模棱兩可的含糊話術來敷衍,有些還編造出撿來的謊言,完全沒考慮這樣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曾經有這樣一條熱搜。
一位母親質疑學校老師在課堂上講述懷孕的過程,以及男女生的區別。這位母親怒氣沖天地表示,“我女兒才9歲,是能聽這些事情的年紀嗎?”
完全就是大陸家長的普遍狀態,
他們自己不愿意談及性,便把性教育也視之為“毒害”,拒絕讓孩子接受相關資訊,認為這些對孩子不好,仿佛聽過就被污染了一樣。
這也是性教育長期缺失的佐證,
家長們自己就沒有接受過正確的性教育,只是從上一輩那里沿襲到了對性的態度,所以對性避之如洪水猛獸,把性當做骯臟、下流的代名詞。
這是對性的一種污名化。
過去,各種“艷照門”事件中,受害者被傳播隱私,卻被萬夫所指,正是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被打上了“不道德”、“不檢點”的標簽。
性本身是無罪的,是人類的行為給它加上了情緒色彩。它是正常的情感沖動,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心理學家佛洛依德認為性是人類行為和人格形成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這是家長們也應該知道的事情,
但家長們不知道,所以也不愿意讓孩子去接觸這些他們心目中不好的事情,
然而,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堵不如疏。
想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家長越不讓干什么,就越想干什么,所以,越是擔心孩子誤觸,越應該提前教育好,不是嗎?
與其讓孩子們出于好奇,從互聯網、小廣告、還有不知道哪里的群聊中,得知相關知識,不如大方地把其擺在明面上,讓所有孩子都認真學習,
現在不讓孩子建立完善的性別意識,得到合理的性教育啟蒙,等到孩子有所經歷后,卻又要責怪學校和老師沒有為孩子提供正確的教育。
豈不是無理取鬧,
當然,也有人并不是質疑性教育本身,而是擔心沒有好的老師或課程進行引導,
有網友提到,學校以前會安排生理課程,但學生往往會在課堂上表示不好意思,或是大笑起哄。
我覺得這樣的現象似乎正說明,性教育已經晚了,
正是因為他們的思想中已經模糊地形成了對性的初印象,才會引發對應的情緒,
這種懵懂的初印象往往是錯誤的,會把性污名化、把生殖器污名化、把兩性關系也污名化,
但如果能通過課程,讓孩子們意識到這些事情是正常的、不應該被嘲笑的,也是進步,
如果因為教不好就不去教,顯然是一種舍本逐末,
歸根結底,只有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性、面對性,才能夠有效地避免更多惡性事件發生。
這才是保護孩子的正確方式。
而不是自以為正確地,替他們把需要的資訊屏蔽掉,假裝營造出一間無菌的溫室。
03
說到這里,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人對性教育本身也充滿誤解。當代人談性色變,一提到性就想到性交,提到性教育就以為是性行為教育,
但性教育的范疇是極為廣泛的,性行為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內容,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他們主張的全面性教育是一個基于課程,探討性的認知、情感、身體和社會層面的意義的教學過程,
通過全面性教育,兒童和青少年可以增長相關知識、態度和技能,建立適齡的價值觀,讓他們在面對相關事件時做出可以負責的決策,
這并非只是生理層面上的教育,也涉及到心理層面、社會層面等多因素,是綜合性的教育內容。
性教育需要教會孩子們接納自己的變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青春期少女在身體發育初期,常常因為胸部的變化,引發性格上的變化。
此時就需要家長和老師為孩子們提供正確的情緒紓解,讓她們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是正常的。
性教育也需要提供適當的性行為教育。
初高中時期,青少年們情難自禁、偷嘗禁果,發生初期性行為的年齡正在提前,
然而,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也并不了解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怎樣的后果,意識的沖動行事,容易導致不可挽回的結果。
性教育可能涉及到的內容還有很多:
孩子是如何出生的? 如何應對女孩的月經初潮或男孩的初次遺精? 怎么進行合理避孕? 如何規避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如何正確看待LGBT人群? ……
說實話,別說是青少年了,很多成年人都不能正確解答其中某些問題,還把同性戀視作異樣。
性教育的本質應該是讓兒童、青少年正視性,這樣他們才會愿意就性相關問題和家長、老師進行提問、交流、溝通,并尋求幫助,
04
在我看來,我們的學校不僅應該提供性教育,還需要提供婚戀教育、死亡教育、理財教育、求職教育等等一系列內容,
比如說婚戀教育。或許近幾年來,結婚率持續走低,但婚戀依舊是生活中很容易接觸到的內容。
但在畢業前,我們幾乎沒有渠道可以了解它,大部分人經歷的都是,讀書時家長反復強調不要早戀,一畢業立刻送去相親,恨不得下一秒原地結婚。
很多人在走進婚姻前,都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將要面臨什么,需要承擔起什么。
還有理財教育,理財其實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技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資產。
好多人都是誤打誤撞才摸到理財的邊,還偏偏膽子特別大,有人連贖回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敢跟風重倉買基金。這不就是貨真價實的慘綠少年,
如果把教育局限為文化知識的學習,恐怕只能教出一個又一個的學習機器,這顯然不合適。
教育是所有人走向社會前的必經過程。它會影響到我們進入社會后的為人處世,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但是,現在的學校課程和社會課程相對來說是比較割裂的。很多學生講自己一畢業就失業,某種程度上說明,我們的教育并沒有很好的承擔起從學校到社會的橋梁的這個責任。
然而,教育并不是萬能的,
我們不能忽視教育的能量,也不能指望教育替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就好像我們并不能依靠防沉迷系統讓所有未成年人徹底告別游戲一樣。
教育是在人的心中埋下一顆種子,種子會在漫長的生活中,汲取經驗,慢慢生長,但這顆種子最終會長成什么樣子,還需要時間給答案。
-END-
可以看到一篇“性癮者”
罪犯最喜歡什么都不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