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招研資格被拿下:“學生聯署抵制有效”,為何他一點也不冤?


從王攀獲公示“恢復碩士研究所招生資格”(以下簡稱:“恢復招研資格”)到王攀“恢復招研資格”被拿下,校內的抵制者可謂煞費苦心,制作公開聯署頁面,呼吁社會公眾聲援,總之也算是拼盡全力,然而,按照武漢理工方面的通報邏輯,“公示”就是“公示”,有異議不予通過而已。

在一定程度上,武漢理工方面的通報顯得很“淡定”,起碼從字里行間看不出什么緊迫感,但對于“深夜通報”的節奏來講,還是有意在回避熱度。所以,回到“學生聯署抵制”上,大概率是起到作用了,但對于這個作用的起效,似乎還要攤開來看,

要知道,“學生聯署抵制”王攀“恢復招研資格”,最大的推動力并不是維護陶崇園,而是陶崇園墜亡所折射出的“狩獵困境”是眾多研究所都可能面臨的問題,說到底,如果這次“放虎歸山”,就意味著“王攀們”真的是“除不掉,打不死”,以至于陶崇園的悲劇很可能還會繼續上演,并且更加肆無忌憚。

當然,看待“學生聯署抵制”的效能,多半也只是“引子”功能,也就是給輿論提供資訊增量的功能,從而反向獲得公域的聲援。但即便如此,也是難能可貴的。畢竟這不只是武漢理工的事情,還關乎普遍研究所命運的問題,因為導師要是德行不佳,就算學術再牛,都可能畢不了業,

具體的紛雜,就算沒有陶崇園墜亡的戳破,只要是有研究所經歷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感受,說到底,導師首先是人,而后才是導師,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職業操守,很容易把職能上的關系生活化。只是積極的一面還好,就怕墮入消極的深淵,難以自拔。

不過就王攀來講,即便人們各種揣測他跟陶崇園的是非,依舊無法從法理上對他怎么樣,畢竟陶崇園是自己跳樓墜亡的,可是,就憑他和陶崇園互動的細節,其實也足以否定他當導師的資格,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何王攀還能被提到“公示欄”里呢?

雖然校方一再強調“公示”不是最終名單,但為何把王攀放入名單,難道只是“陪跑”,這是個值得玩味的問題。很多人說,“學生聯署抵制”是在打校領導的臉,可事實上,這卻是在維護校領導的面子,如果這次王攀真的“恢復招研資格”,之后再被輿論揪出來,那么問題就沒那么簡單了,無論是校方,還是校領導都可能更為尷尬,

所以,這次風波過后,校方應該感謝學生們的“及時止損”,只是,雖然媒體報道中擬題為“學生聯署抵制”,可事實上,參與者也有教職工,也就是在校內,王攀已經引起很多人的不滿。這種時候,就算王攀真的是學術大牛,校方也該考慮一下影響了,

說到底,王攀的學術造詣還沒有到了非他不可的地步,所以,作為校方來講,真沒必要如此鋌而走險,好在,“公示”的好處,就是有悔改的余地,也就是試探不行,可以立馬改口,但是從管理的角度出發,不考慮影響的試探,總還是讓人覺得吃相難看。

與此同時,王攀被放入“公示欄”,除卻有校方的安排,應該也是他自己的意愿,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正常教職安排邏輯的。但是,對于王攀來講,還是有些把問題簡單化了。可能王攀覺得陶崇園的事情過去就過去了,時間會消散一切,可事實上,我們都知道,跟困境有關的記憶是最難磨滅的。

因為,王攀傷害的不只是陶崇園,還包括人們對導師本身的認識。說到底,肯定存在情同父子的師生關系,但大概率不會是逼著學生“叫爸爸”的這種模式。所以,對于王攀來講,他可能根本沒有絕對反省過,只是以避風頭的邏輯在繼續輾轉騰挪,

畢竟要是真正反省過,可能自己就不會再去從事導師的工作,畢竟,學生是因自己而崩潰墜亡的,這怎么說也是莫大的職業陰影,怎么能說過去就過去呢?再說,就算自己招生,還有人敢報名投靠嗎?這確實也是個問題,尤其是知道陶崇園墜亡前后因果的人。

另外,王攀招研資格被拿下,他真的一點也不冤,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強調校方是不是干脆開除王攀更好,這其實有些絕對了,王攀當不成導師,是因為他在當導師的時候犯過錯誤,但不代表他不能干別的工作,比如搞科研或者不跟學生產生過密關系的工作。

說實話,我們打擊的是王攀的導師之惡,而非是他作為人的存在。只要他所干的工作不大可能危害周遭,那么就要給他留足空間。要不然,將其逼在絕境之中,未必是件周全的事兒,所以,拿下王攀的“恢復招研資格”就可以了,別再往死里追打了,

當然,這不是為他辯護什么,而是作為公共性的爭議,一定要站在對應的問題上說事兒,而非是順著是非沒完沒了的往死里整,真要是那樣,這跟王攀逼迫陶崇園“叫爸爸”又有什么兩樣呢?他是不冤,但也不至于從此窮途末路,

王攀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還需要學生聯名抵制,學校研究所管理部門眼睛都是瞎的嗎?也是,師德從來不是研究所管理部門聘任導師的標準,因為他們不會評,只會看數字

  2. 倒霉的其實還是學生。少一個導師必然影響招生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