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次去請教老子,問什么是真正的“道”?老子最后說了五個字

大家好,這里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道家思想經典《莊子》,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天運》這一篇,前面我們分享了,莊子說,天和地并沒有一個主宰者,但它們依然運行良好,正是因為其順應了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才是天之道,天道是無為的,前一期內容,我們通過“推舟于陸”和“東施效顰”兩個故事來闡述了道家思想,天道無為的思想,今天我們通過幾個孔子和老子對話的故事,來談談莊子對儒家思想的一些批判和天道無為的內涵。


第一個故事:孔子和老子關于“道”的討論。

這個故事大致是說,孔子五十一歲了,還不懂得道是什么,于是去南方拜訪老子,

老子問:“你來了啊,我聽說你是北方的圣賢,你也領悟道了嗎?”

孔子說:“還沒有領悟呢”

老子繼續問:“你是怎么尋求的呢?”

孔子說:“我從古代典章制度中尋求,花了五年時間還沒有領悟,”

老子接著問:“然后呢?”

孔子說:“我又從陰陽變化中尋求,花了十二年還是沒有領悟。”

老子在《道德經》一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道能傳授,講述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孔子說,他從古代經典中,無法獲得“道”;他從陰陽變化中,也無法領悟“道”,就是因為“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那怎么才能領悟“道”呢?這個故事的最后,老子回答了孔子,

老子說:“這就對了,如果道可以奉獻,那么人們就都可以拿來奉獻給君主;如果道可以敬呈,那么人們就都可以拿來孝敬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訴別人,那么人們都可以拿來告訴兄弟;如果道可以送給被人,那么人們都可以拿來送給子孫,

然而,這一切都是不可能,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心中如果沒有主宰,則道不會停留;外在沒有印證,則道也不會運行。由心中發出的,如果外在沒有順應作用,圣人就不會展示;由外在進入內心的,如果心中沒有主導力量,圣人就不會停留,老子認為,道不是用頭腦,用理性去理解和把握的,而需要用心去體會,去感受。這就是孔子為什么追求圣賢依然沒有領悟道的原因,這是第一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是:孔子和老子關于“仁義”的討論

孔子有一次拜訪老子討論仁義,要知道“仁義”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就有很多關于“仁義”的論述,比如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比如孔子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比如孔子說“仁者愛人“等等這些都是孔子對于“仁義”的一些論述。總體來說,孔子所提倡的“仁義”是一種有修養,有德行的行為規范,那么道家的莊子和老子是怎么批判仁義的呢?

老子說,飛揚起來的糟糠要掉進人的眼睛,我們就東南西北四方都分不清了;蚊蟲叮咬了皮膚,我們就通宵都難以入眠了。老子說,仁義就像糟糠和蚊蟲有一樣擾亂我們,沒有比這東西更能擾亂人心的了。他告訴孔子,如果您要是能夠使天下人不失去樸質的本性,那么你自己也順著習俗去行動,把握天賦來為人處世,又何必急急忙忙地四處奔走鼓吹仁義,就像敲著大鼓去追那些逃走的人呢?


老子說,天鵝不用每天洗澡也是白的,烏鴉也不用每天涂染也是黑的,黑白是天生的,不足以辨別美丑;名聲是表面的,不值得推廣。河水干涸了,魚兒困在陸地上,通過相互吐氣來濕潤對方,相互吐唾沫來潤澤對方,這實在不如在江湖中相互忘記對方。

在莊子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中,道是順其自然,道家強調的是“自然之道”,強調天道無為,而儒家更強調的“君子之道”,強調社會倫理,這兩者的區別正是“有為”和“無為”的區別。所以,在老子和莊子看來,所有的禮儀規范都是違背自然本性的,是對人的本性的一種約束和限制,是一種人為和有為,而所有的人為,在道家思想看來都是違背天道的。這是第二個故事,

第三個故事是:孔子和老子關于“經典”的討論

有一天,孔子對老子說:“我研究《六經》已經很久了,六經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書,其中“樂”已失傳,所以現在只有五經,孔子認為自己已經很熟悉古代的各種典章制度了,但孔子說,可是為什么,沒有一個國君采用我的主張,這實在是難啊!孔子說,是這些人難以說服呢,還是道理難以發揚啊?”


老子說:“你真是幸運啊,你還沒有遇到過治世的國君!所謂六經,不過是先王留下的陳舊遺跡,哪里是先王遺跡的本原呢!如今你所談論的東西,就好像是足跡;足跡是腳踩出來的,然而足跡難道就是腳本身嗎!

雌雄白鳩,只需要相互而視,眼珠子不用轉動就可以自然受孕;蟲子,雄的在上風處叫,雌的在下風處應,就可以自動受孕;同一種類而自身具備雌雄兩性,不需要交合就可以生子,本性不可改變,天命不可變更,時光不會停留,大道不會壅[yōng]塞,假如真正得道,無論去到哪里都不會受到阻遏;失道的人,無論去到哪里都行不通,”

于是孔子三個月閉門不出,當他再次見到老子的時候說:“我終于得道了,烏鴉喜鵲在巢里交尾孵化,魚兒借助水里的泡沫生育,蜜蜂蛻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這么長時間以來,我沒有能和萬物的自然變化相識為友!不能順應自然規律,又怎么能教化別人呢!”,

老子聽了后說說了5個字““可,丘得之矣”,也就是說“好,孔丘你終于得道了!”


這就是著名的孔子三問于老子的故事:問道、問德和問人

小結一下今天的內容,在這一篇《莊子·天運》中,莊子借助這幾個小故事,闡釋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孔子認為我們應該以古代經典為基礎,去治國理政,但老子和莊子否定了這種做法,就像一開始莊子說的:“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但它們并沒有一個主宰,如果我們想要一勞永逸地去把握道,都是徒勞的,道無處不在,但道也是不可言說,無法把握的,到存在于天地之間,存在于萬物之中,我們無法用聰明的頭腦去把握去理解,而只能用心去體會,

老子說: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窺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 、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

意思是,你看重財富,你就不會讓人利益;你追求名聲的顯赫,你就不會讓人名聲;你迷戀權勢,你就不會讓人抓住權柄,掌握了利益、名聲和權勢,你唯恐失去它們而整天戰栗不安,失去它們就會悲痛不堪,眼里只有自己想追求的東西,就會被這些東西變成工具,你想利用這些東西來操縱和控制別人,反而會被它們所利用。所以,老子說:怨恨、恩惠、獲取、施與、諫諍[jiàn zhèng]、教化、生存、殺戮、這八種作法,都是用來端正和控制他人的工具,只有遵循自然的變化,而無所阻塞滯留的人,才能夠運用它。所謂正,就是使人端正,如果你內心認為不是這樣,那么你的智慧之門就永遠不可能打開。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孔子剛見到老子的時候,老子還問了孔子三個問題:
    你是誰呀?
    你打哪兒來?
    你什么時候走?

  2. 孔子回答: 吃完飯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