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小肄業”到“收藏大亨”,馬未都的逆襲之路,何以非議不斷

馬未都馬爺,當代大陸“國際級收藏大亨”,廣大群眾心目中的“文化大家”,時譽籍甚自不待言,儼然“老年網紅常青樹”。可實際上,在當下的高級文化人圈內,他也時常被人看不起,此中透著微妙,


近10年來,馬爺一方面風頭無兩,另一方面其實也承受著各種飛短流長,有人嘲笑他是“倒騰破爛的”,有人暗諷他是“坑蒙拐騙起家的古董商”;還有人考證說,《正陽門下》韓春明、《霧里看花》里的黃立德,原型都是他馬未都本尊云云,“隘與不恭”之論比比皆是,總之言辭頗為不屑,昔日鐵哥們王朔的刻薄評語,咱就略過不提了,我記得2009年的《大陸藝術》雜志,甚至還有一篇文章直接標題為:“馬未都你能不能少說話”?


我想,以馬爺如今地位、身份、知名度及影響力,好像迄今還不曾有一所大學部聘任他當教授,連個“客座”人情都吝于發送——連周星馳司馬南都接到名校教授聘書了啊,這種一反常態的沉默操作,已能說明一些微妙了,這里面,最大的問題癥結在何處?我以為,最主要的一大原因,就是馬爺的學歷確實太低了,國小四年級都沒畢業,在學歷高=知識精英的當下社會,實在說不過去吧,樹大招風,一個“國小肄業生”都能如此成功風光,更難免招人羨慕嫉妒恨,收藏界陳治木、馮書山、裴玉等同行,就曾公開否定、抨擊他,指責他不過一“文物販子”,“很多學術觀點和歷史論據完全錯誤”云云。


上圖陳治木,1944年生于上海,有人稱為“古錢幣大王”

說起來,馬爺應該是全世界范圍內,同等級收藏界大亨中,學歷出身最寒磣的,只怕也是當代大陸學歷最低的文化名流——連莫言好歹還是國小五年級肄業,不僅比他多念了一年,日后更得了個文藝學碩士學位。若干年前,馬爺剛上《百家講壇》那會,我就聽過本地某藏書家憤憤不平狀,“就憑他馬未都,也敢大講宋人如何煮茶溫酒”?這話令我印象深刻,高知們對他,多多少少有點不服氣,以為他無非運氣好而已,娛樂圈看臉,商界比資產,高級文人扎堆的拼學歷,也算順理成章見慣不怪的“勢利法則”與“醋意文化”,


據藏書家江澄波老人說,過去,馬未都的前輩、蘇州頭號藏書家許博明先生,盡管吳門家中百宋千元堆著名重天下,可圈內人總揶揄他是土老冒,就是覺得他出身不好,學歷不高,沒文化,這些人,不會體念低學歷者要成功更不容易,只會念茲在茲你的“國小學歷”。


圖:蘇州平江路邊“文學山房”書店,及其96高齡的店主江澄波老人

論家庭出身,馬爺并不差,甚至可稱優越,他屬于父輩進城的大院子弟,盡管也跟什么“書香門第”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圖:年輕時的馬爺,與某息影女星

馬爺1955年生人,一生中最不幸之處,就在于成長時段,沒學可上也無書可讀。11歲那一年,他就無端輟學,且很快下到鄉下務農、混社會。在工廠做機床銑工近10年,待大風大浪過后再拿起書本時,已是臨近30歲的大齡老青年,最好的進學時光一去不復返,30歲,錢鍾書都寫出了《談藝錄》,他的老師王世襄已是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同代的張宗憲更是在國際收藏界都揚名立萬了。


圖:與其恩師王世襄

肯吃苦,謙虛好學,腦子聰明絕頂,人情練達皆文章,江湖經驗渾身都是,這是馬爺的看家本領,也是后來居上的秘訣。但是學歷低、起步晚、讀書數量相對較少,連家學空空如也,卻也是他的痛點。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到,這些年報刊上要給馬未都“指教”的文章是特別多的,責他“唐床馬扎論”是亂講的,批他談瓷枕信口開河的,笑他論書畫鑒定“如此莫名其妙的”,單單《咬文嚼字》雜志都不知道給他糾錯了多少期。這些里面,固然有文人相輕的惡習,但我看多數批評還是有理有據,是到位的。


在我看,馬爺真正的吃飯本事,主要有二:1,是專業上的,聚焦在家具與陶瓷兩項,而且主要在眼力上,多年摸爬滾打練就的火眼金睛,絕對當今一流;2,是生活上的,其閱歷之豐遠超一般知識分子,察人觀色之厲害、待人處世之老道罕有人及,早年“京城頑主”、“北京老炮”的徽號絕非亂蓋的,曾經吃過的苦、遭過的罪、受過的委屈、跑江湖的經驗,一旦施用在文物收藏上,可謂如虎添翼,比如,前幾年,我聽說他跑到國外,一下掏出幾億買下幾十萬冊藏書票,幾乎將人家歐洲數百年積藏一網打盡,不說財力如何了,這份魄力與豪情就不是一般讀書人能辦,

下圖:馬未都的藏書票購置豪舉,震動國際同行


下圖:香江銅版畫家熊愛儀為馬未都設計的藏書票


但此外,他一旦信馬由韁談學問,尤其是語及金石、書畫、文字、史學、詩詞乃至科學這些“非寢饋書山十年不能語此”的專門知識時,就很容易露怯出乖。比如,2018年,一條“馬未都現場演示切西瓜”的短視訊在朋友圈火了,惹得國藥局都罕見轉文怒懟:“馬未都,不懂別瞎說”!惹來這些非議,說到底還是他學問積累有欠缺,又不愿意藏拙招致,寸有所短,這是毋庸諱言的。只不過,我們也要體諒他:學問之道千門萬戶盤根錯節,一事不知或偶有失誤,豈非人之常情?

近日,一女教授妄然宣稱“顏真卿書法有錯字”,輿論洶洶。馬爺這咖位、這身份,竟也不甘寂寞跟著網民下場“手撕”,添油加醋。顏字對錯且不論,此事我這瓜眾看到,只嘆馬爺倚老賣老,失去分寸。更何況,從他批文看,他自己對文字學也是常識都不懂啊,分明是連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都從沒摸過,通假與異體傻傻分不清,才會如此弄巧成拙,反轉過來暴露基礎短板,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以不慎也”,如日中天的馬老可知乎?

至于說,馬爺區區國小四年級的學歷,如何能逆襲而為國際收藏界大亨?首先當然是他趕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眼光又比同代人超卓,1964年生人的韋力先生,從當初一個“小職員”,一躍而為“大陸最大藏書家”,“發家史”其實殊途同歸。

下圖:古籍藏書家韋力,收藏宋明清古籍近10萬冊


在《三聯生活周刊》的訪談中,馬未都一再宣稱自己是僥幸成為收藏家的,“正趕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時候”,現如今的京城,每天一大早倆地方最是人頭攢動:廣場上,人們抬頭看升國旗;潘家園里,大家低頭尋國寶,儼然全民愛好,可我們知道,在早先的1970—1990年代初,差不多整整20年間,價值連城的大陸文物都成了白菜價,只要有心任你“撿漏”,黃鐘毀棄街頭遍地都是寶,“文物最不值錢”。那是大陸文物價格跌入谷底的時代,

馬未都說,那時候,全國各地古玩地攤,就跟日后過街天橋上賣DVD似的,往地上鋪一塊包袱,將寶貝擺好隨便賣,也隨時準備卷包袱跑人,幾塊錢就能換取一堆好東西。那時國人不重視,也全無投資觀念,馬未都搞收藏身邊人都不理解,以至于每當他向朋友展示收藏所得,多遭冷落與哂笑,愛“鎖著門看毛片”的朋友們嫌他掃興,只嘆知己難求。從25—35歲,馬爺自詡是“狂收暴斂的10年”:比他大的前輩噤若寒蟬不敢收,比他小10歲的沒能力收,他恰逢其時,


馬未都那時剛回城,不知道啥關系,進了《青年文學》雜志社當編輯,空閑得很,在編發劉震云、史鐵生等人的成名作之余,也是窮極無聊之日,他就到處瞎晃。那時“文學熱”,他隨便寫篇小說稿費幾十塊,而潘家園明代的宮廷碗一個才3塊錢,購買幾十個了。更為重要的是,而且鮮為人知的是,那時的馬未除在報社工作外,其實一直兼職做藥材生意。那是個暴利行業,一個月能掙8萬多,買古董輕輕松松,只是不方便宣揚。

那時的馬未都,予人印象就是特有錢,人家都疑惑他錢從哪來,他自己也諱莫如深,正是如此,我還是翻了冷材料才曉得點蹊蹺。


而且,那時分文物沒人造假,是“物求人”,賣家捧著古玩追著買家跑,沒啥專業知識也能成為撿漏高手,

馬未都最懷念1980年代四處周游訪古董的歲月。“例如河北、山西一帶,有人帶路,到處都是寶,哈腰就能撿到”。通縣幾個農民半夜喝酒,買的5塊錢的家釀,結果喝完一扔,馬未都這等行精一看竟然是永樂的罐子,當晚轉手就是12萬,到了2005年又拍出了3千多萬港幣。類似很多漏,馬未都就是這么撿出來的,“價格翻一千倍”是尋常事兒。


馬未都的過人之處,不僅在眼光長遠,見人所不見,也在謙虛好學、以及“太懂得做人”了。那時的收藏界大師級人物,諸如圈里的史樹青、王世襄等人,彼時門可羅雀寂寞得很,馬未都就自學、看書,有疑問就登門請教,“凡是專家我都去找他們聊”,直到“豁然開朗一個人偷著樂”;他的“江湖手段”也是著名的:他最擅長通過“收藏”人脈獲取資訊、擴大收藏、博取信任,比如他幾乎和“道上的”所有人都混熟了,一些珍秘的古董知識和交易行規,都有人樂于告知,

下圖已故作家史鐵生的成名作,就是由馬未都刊發


比如,有好幾個馬未都的傳奇故事:他在某大院宿舍看到一戶人家有個寶貝瓶子,藏品主人是一個老人,脾氣倔得很,無人可以拿下。馬爺就專門等人家要買白菜與蜂窩煤之時趕到,不聲不響幫老人干活,一切妥當后洗完手,親親熱熱地抱著那個瓶子瞧,這么十次八回下來,老人感動非常,說你喜歡就拿走吧,沒讓他掏一毛錢;比如,馬未都喜歡跟刑滿釋放人員與收破爛的人交往,格外尊重這些底層邊緣人士,而這些人對于見不得光的文物交易其實是最通達的,如此一來二去成朋友了,有資訊也總是先通報給他,有貨的,“三塊進的五塊就賣”;而那時的“中間人”,也特講江湖規矩,買賣成了只抽利5%,多了送都不要,


但江湖終究險惡,有利益的地方必有勾心斗角,這樣的“設局”,馬未都經歷過不少,有一次馬未都一個人上門看東西,一進門就覺得不對勁,感覺這不是他們自己的家,而是租的,因為家具很新,再一看要買的瓶,上手一摸直覺是真,但是新修過,因為冬天暖氣不足比較涼,修理的材料多用樹脂會有溫差,第一次且只能一次摸就能感覺到,“指出來后,那人就愣了,最后承認修過了”,“其實如果它是在一個很像家的地方,我就很容忽視這個細節上當”。類似這些斗智斗勇,馬未都不知經歷過多少,古董鑒定,除了考驗眼力,也需要具備超強的心理素質,甚至還需要一點刑偵學常識才行。

當然,長久的買賣,主要還是得有仁義在,古董,是有人情味的,馬未都小便宜占了不少,可也愿意“出血”,“不在乎那點小錢”:人家那他一對梨花圈椅子,1千買來開價4千,馬爺不還價就成交。理由在于,“該他賺的你得讓他賺到,生意長久、資訊通暢是最重要的”,“一開始裝傻多給點錢沒壞處”。這叫利己先利人,吃虧是福,


在收藏界內外,馬未都有一個外號,叫“撿漏王”,就是這么來的。所以,有人調侃馬未都是從“撿破爛”撿成收藏家的,其實也不算詆毀呵。

所以說,馬爺學歷是很低,學問專精上或許也有欠缺,但他是真正的“大陸式人精”:既有江湖人士的狡黠,也不乏知識分子的道義感,二者奇怪又妥帖地匯合成了“國際收藏大亨馬未都”,


有人說他是“小聰明”,這當然是酸。小聰小慧,也許能夠成為“武漢收藏一哥”,但若僅憑于此傍身,是斷然不能變身國際級大佬的,人世經驗上的道理很顯然,收藏界是個尤其能淘汰人的行業,“所有跟我一塊玩古董的全被歷史淘汰了,京城一個沒剩,全國都是,不是下大獄就是吸那、家破人亡、娶無房太太······什么事都有,沒有像我這樣的”,馬未都曾如是說。對于一個早就是億萬身家的大亨來說,這是尋常定力和修為嗎?

馬未都如此“吃得開”,三教九流知交如江之鯽,賓客朋友滿天下,又豈是只占小便宜就能得來的?作家海巖說,“絕對信任馬未都,任何收藏買賣都靠得住”,良有以也。1995年起,大陸有拍賣行了,馬未都被請去當顧問,真假全都是馬未都一人說了算,按理說“便宜”不少,但馬爺說,“我絕對是對著良心說話”,這不是自吹,近30年來無從人對他這方面的專業操守有過閑話,記錄保持至此真不簡單。


有一回,拍賣行要退一箱瓷器,認為是康熙仿制成化的,不值4萬塊。馬未都一打開,就確定是真品。這種事情,但凡有點私心,就可以佯裝不知,然后私下買進,掙到盆滿缽滿,類似“撿漏”很多,但馬說“受雇于人時,絕不會干這種事”,讓他堅持的理由是什么?他說,“我不是不愛錢,但我有文人的面子”,他已是近70歲高齡的老人了,檢其平生種種,似乎也從沒干過掉底線之事,到底是“愛財有道”,“行己有恥”。


從這一點自白看,“國小四年級肄業生”馬未都,比起什么“國際收藏大亨”的高帽,其實內心更認同“知識分子”的身份,或者只愿意這么一個自我定位吧!“豈獨文物傳不朽,長留清譽在人間”,比起“品格”來,“學歷”真的是一點都不重要的啊!

2021.6.10晚,草于湖畔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別太狹隘,二代多了去了,有幾個有馬未都的才識眼光的?這種人即便不是大院子弟混得肯定也比一般人強

  2. 要不是二代,也就是一盲流